規模種植對農村經濟的促進作用
時間:2022-03-31 04:30:49
導語:規模種植對農村經濟的促進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自我黨的提出要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步伐以來,作為促進農業不斷發展以及不斷提高農村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之一,規模種植對于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步伐以及提升農民經濟效益而言意義重大。從古至今,種植一直都是影響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點,既引領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方向,最重要的是能夠解決廣大農民的基本溫飽問題。近年來,社會經濟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進而加快了城鄉一體化進程。在此過程中,規模種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以及進一步改善了農村種植戶的生活水平。
關鍵詞:規模種植;農村經濟;經濟收益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鄉一體化的不斷發展,相當一部分地區的農村空殼化現象日益加重[1]。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大規模通過進城打工等方式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向城鎮轉移,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農村土地資源過度閑置,造成大量土地浪費,進而于無形中制約了農村經濟的有效發展。因此,本文就山東省聊城市某城鎮規模種植對農業經濟發展的綜合影響以及制約農村發展規模種植的幾大因素進行了深入性分析,并就相關制約因素提出了幾點個人建議僅供參考,現總結如下。
1山東省聊城市某城鎮規模種植對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筆者從事基層農業相關工作已多年,多次親身參與到農村規模種植戶的引進、輔助以及發展的過程中,親眼目睹了農村規模種植如何日益發展壯大、如何帶動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如何提高種植農戶的收入水平。以山東省聊城市某城鎮成立于2008年的大自然水果專業合作社為例,該合作社主要經營范圍為組織相關工作人員進行蔬菜、水果種植(主要種植品種為第三代雜柑“丑柑”與第四代雜柑)以及組織安排收購和銷售所種植的農產品等[2]。在國家出臺相關產業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從各農戶手中流轉土地3.33hm2起步,逐漸擴大種植規模,現有效產出種植園已超過33.33hm2以上。與此同時,優于產品的品質極佳、口味鮮美,故而時常供不應求,平均年產值可達1000萬元左右[3]。而在此過程中,由于種植園規模不斷擴大,第一,增加了農民的土地流轉收入。第二,刺激了種植園的用工需求,為農村勞動力提供了一定的就業機會。第三,待到每年的收獲季節,該種植園通過開展現場采摘活動吸引力大量的游客,間接地帶動了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同時也促使周邊的農戶通過開辦農家樂等形式的活動進一步增加了收入。第四,來參與采摘活動的游客通常會對周圍農戶的農產品(如土雞等自家飼養的家禽、應季瓜果蔬菜等)抱有較大的購買需求,由此便在無形中又增加農戶的收益。第五,隨著規模化種植產業的經濟效益不斷上升,業主對停車場、便民道等基礎設施的投入便會進一步適當增加,由此既能夠方面村民的日常出行與游客的往來,同時亦增加了用工需求,有利于帶動周邊農村經濟的發展。近年來,在該合作社的規模效應經濟發展帶動下,該城鎮種植業扶持政策以及政府服務形象逐步得到了廣大業主以及村民的認可與信賴,陸陸續續發展了鮮果產業園檸香果業、油用牡丹種植園等諸多規模化種植產業,大幅度地帶動了山東省聊城市各城鎮農村經濟的發展,為農民帶來了相對較為可觀的經濟收益。
2規模種植對農村經濟的帶動作用
第一,增加農民收益。通過土地流轉、規模種植產業聘用臨時務工等多個途徑進一步提升了農民的純收入。第二,提供就業機會帶動就業。農村規模種植園的成功能夠帶動周邊的眾多農戶實現家鄉就業,增加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不斷減少留守人口。第三,強化并改善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維修道路、建設水利設施等一系列舉措,即提高了村民日常生活的便利性,同時亦能夠進一步發揮農村勞動力的作用不斷增加其收益。第四,不斷提高農村土地利用率。規模化種植模式的實施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重新發揮出閑置土地房屋的作用,營造出更為理想的經濟效益。
3發展農村規模種植的主要制約因素
3.1自然耕地易遭受到自然災害。雖然自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國民經濟等各個方面均得到了良好的發展,但我國屬于一個自然災害和生物災害較多的國家,且近年來受洪澇、地震等自然災害以及蝗蟲等生物災害的日益影響,我國的土地生產總產值有所下降,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利于規模種植類經營項目的發展與推廣[4]。3.2土地資源稀缺。眾所周知,雖然我國的土地面積排行世界前三位,但同時我國亦是當前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多地少一直以來都是我國最為突出的基本國情之一。加之近年來我國注重通過工業化推動社會主義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口的日益增加導致我國人多地少的問題日益嚴峻,農村耕地面積的情況亦同樣受到了嚴峻的考驗。因此,要想在農村推廣規模種植以推動當地農業經濟的有效發展,首先就必須保證農村居民有地可種。然而,縱觀實際,大部分農村地區的耕地土地中,高產田地的所占比例明顯較低,大部分均為中產或低產耕地。由此不難看出,土地資源稀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步伐,若沒有充足的土地資源,則根本無法有效推行規模化種植。3.3缺乏先進科學技術的有力支持。雖然目前我國政府相關部門已大力推行相應的農村經濟發展政策,但卻缺乏先進且實用的種植技術與種植經驗。盡管當前有相當一部分農村地區已開始應用自動化生產方式,但由于缺乏相應的先進技術指導與先進經驗指導,導致最終的產量并不十分理想。可見,若缺乏了相應先進科學技術的大力支持,我國農村的規模種植技術結構便不夠完善,難以營造高產量、高收入的理想局面,故而各政府相關部門應注重為農村規模化種植提供強有力的先進科學技術支持,以不斷提供種植效率。
4推行規模種植促進農村經濟不斷發展的建議
4.1合理利用現有的水土資源。在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農村地區要想最大化地實現規模化種植的高產量與高收入,首先就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合理劃分現有的可利用水土資源,依據實際不斷調整和完善農村的業務種植結構。與此同時,在推行規模化種植的過程中還應注重宣傳和應用科學先進的種植技術,實現對現有水土資源的最大化合理應用,引導農民更好、更合理的管理種植農田,從而才能夠從真正意義上促使其意識到合理應用水土資源以及先進種植技術對提高種植產量、質量的重要性,進一步實質性地提高其經濟收益水平。4.2合理運用規模種植技術并注重開發新型農村種植技術。大力在農村中推廣先進的規模種植技術。作為技術推廣人員,務必要秉著為農民提供貼切服務以及促使其深切了解規模種植技術的理念,引導其正確理解該技術對于提高生產質量以及經濟效益的積極作用。除此之外,還應注重對新型農村種植技術的開發,以進一步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步伐。4.3注重提高作物的抗災害性能。從綜合的角度來看,在農村推行規模種植若僅采用傳統的種植防護措施,并不能對作物起到十分理想的防護作用,甚至有時還可能影響作物自身的生長,加之農村居民通常不重視抗災害知識與抗災害技術的了解與掌握,便會導致自然災害嚴重影響作物產量與質量。因此,推廣規模化種植,首先需要為農民種植戶提供良好的抗災害技術支持;其次就是引導和組織農民種植戶積極學習抗災害知識技能,不斷提高作物的抗災害性能,以最終實現高產、高收入。
5結語
總而言之,規模種植是幫助農村經濟實現快速穩步發展的最主要途徑之一。在推廣過程中,需要實事求地分析影響當地發展規模化種植的因素,并因地制宜地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措施,為農戶提供更好的農作物種植平臺,進一步提升作物的產量與質量,從而才能夠進一步帶動農村經濟的有效發展,從實際意義上增加農民的收入以及不斷提高其生活水平,促進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穩固發展。
參考文獻
[1]喬金友,張雪珍,王文富,等.規模種植條件下玉米茬地平翻整地機組經濟性評價[J].機化研究2017,(10):67-71.
[2]吳偉.果品種植在新型農村經濟中的作用——評《家庭農場果品標準化生產與經營實用指南》[J].中國果樹,2019,(05):24.
[3]盧國龍.推廣綠色農業種植技術實現農村經濟新發展[J].吉林農業,2019,(06):38.
[4]徐穎.調整種植業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葫蘆島市連山區種植業結構調整調研報告[J].新農業,2018,(17):60-61.
作者:宋玉福 單位:聊城市茌平區胡屯鎮政府農業技術推廣站
- 上一篇:人文社科期刊論文被引影響因素研究
- 下一篇:農機管理服務助推農村經濟發展探析
精品范文
10規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