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石油價格形成機制探究論文

時間:2022-12-28 04:49:00

導語:完善石油價格形成機制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完善石油價格形成機制探究論文

摘要:近年來,中國在石油價格形成機制方面進行了大幅度的探索與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從目前來看,中國在原油定價法、石油戰略儲備制度、多層次的石油產品交易額、市場的建立、成品油替代品的開發、對成品油及相關產品和服務市場價格的監測等各方面工作還很不完善,亟待解決。在分析中國石油價格形成機制綜合配套改革的現狀及油價定位面臨的主要問題的基礎之上,詳細探討了中國石油價格形成機制綜合配套改革的必要性,并對中國石油價格形成機制綜合配套改革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石油行業;石油價格;價格定位;價格形成機制;配套改革

一、石油價格形成機制綜合配套改革的現狀及油價定位面臨的問題

(一)石油價格形成機制綜合配套改革的改革現狀

1完善了穩定油價的調控體系。中國已恢復國內原油、成品油期貨市場,建立了適合中國國情的報價體系。同時隨著中國石油消費與進口量的不斷擴大,努力將中國市場原油、成品油交易價格作為亞洲市場價格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參與世界石油交易價格的形成,擴大了中國在世界石油市場的主動權,為國內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

2建立了平等競爭的市場規則。政府已劃清作為國有股東收益和國家財政稅收的界限,放棄了對于行業的利潤指標要求。建立了平等競爭的市場規則,政府保留當發生重大變故或其他原因導致油價超出宏觀經濟所能承受的某種極限時,實行價格管制的權利,保護國內石油市場與石油工業的健康發展。

3打破了石油行業的壟斷格局。為了鼓勵民營企業參與競爭,讓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成為石油價格的主導因素。完善了行業協會的監督協調職能,嚴格價格的自律行為。

4逐步淡化政府對石油價格的人為控制,加大價格機制的市場化程度。在國內陸上原油運達煉油廠的成本與進口原油到廠成本相當的基礎上,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公司之間購銷的原油價格由雙方協商確定。購銷雙方結算價格由原油基準價和貼水兩部分構成,其中原油基準價根據國際市場相近品質原油上月平均價格決定,貼水由購銷雙方根據原油運雜費負擔和國內外油種的質量差價以及市場供求情況協商確定;汽柴油零售實行政府指導價,由原國家計委按進口到岸完稅成本為基礎加國內合理流通費用制定各地零售中準價,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公司在此基礎上,按慣例5%浮動的幅度內確定具體零售價格,并且于2006年底月進一步改革了成品油的定價機制目。

(二)石油價格形成機制綜合配套改革的現存問題

1成品油價格面臨的問題。從目前來看,國內成品油價格并未與國際市場直接掛鉤,其零售中間標準價格由國家發改委核準公布,而出廠價格、批發價格和實際零售價格均由石油與石化兩大集團根據市場交易實際情況自主決定。近年來由于國際油價大幅度波動,在具體執行上,發改委根據社會總體物價水平,考慮社會承受能力,最終綜合國內宏觀經濟形勢作出選擇,多數情況的選擇是不上漲,或少上漲。’因為成品油價的調整明顯滯后,因而形成了國際油價上漲的時候國內煉油企業全行業虧損,國際油價下跌的時候下調滯后,終端消費者抱怨成品油價格沒有同幅度下調,公眾對國內與國外的油價孰高孰低議論紛紛。實際上中國成品油價格與國外價格在不同時期是漲跌互現的,國內價格仍高于國外價格。

2原油基準價格盯住地的選擇問題。原油基準價格盯住地的選擇沒有考慮到國產原油的因素。中國目前的原油進口在40%~50%之間,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的數據,2006年中國境內原油近1,66億噸的產量,以及中國海關的統計數據2006年中國原油1,45億噸的進口量,進口原油占比為44%,而國產原油占56%。專家預測到2020年進口原油占比也要控制在60%以內。國產原油作為國內煉油行業的主要油源之一其價格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3煉油企業的成本利潤的問題。煉油企業的平均成本的控制和適當的利潤空間的確定也是很難做到恰如其分的。目前留給煉油企業的毛利空間在5美元/桶左右,低于國外煉油企業7美元~8美元/桶的水平。但煉油企業的成本是不透明的,消費者無法對煉油企業真實的成本進行核算與監督,成本高低是由煉油企業說了算,這種方案下企業有算高成本的利益沖動,很可能會影響全行業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的動力和緊迫性,不利于節能和科技進步。

4國際原油價格大幅度再次上漲帶來的問題。如果國際原油價格大幅度再次上漲,原油定價法是否還能按照最初設計的原則進行成品油價格調整呢?目前按照這種方案對成品油定價不會在市場上產生劇烈的反應,因為國際石油價格目前處于近兩年的相對低點,但油價再次沖高的時候質疑之聲將會充斥市場。畢竟社會安定承受能力、對國內各方面的綜合影響以及國內宏觀經濟形勢仍然是目前國家宏觀調控必須考慮的因素。

5國際市場成品油價格挑戰引發的問題。如果國際市場成本油價經常低于國內油價,參照系也面臨著轉變。這種情況說明中國煉油企業的成本高于國外煉油企業的成本,在成品油批發市場放開的大環境下,國內油價的確定是否也應參考國際成品油價,從全球一體化的角度看,從油品價格市場化的改革方向看,國際成品油價格的平均價格水平的變動是國內成品油價格的平均價格水平的必然影響因素。

二、石油價格形成機制綜合配套改革的必要性

1石油價格形成機制配套改革是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保持一致的需要。首先由于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之間的調整不同步,那么等發改委參照制定出中準價以后,國內價格的上升或許要更高。其次,石油運輸成本的變化,也是影響石油價格的主要因素。第三,每逢電力緊張時,企業啟動自備發電機,也將導致對柴油需求的飆升。例如,由于電力的影響,預計2007年國內水運客運周轉量將增加8%左右,貨運周轉量將增加12%左右。但是,由于油價持續高漲將促使更多水運船只轉向燃料油等替代燃料,而且內河港口還將受到鐵路、公路、管道等其他運輸方式激烈競爭等原因,水運柴油需求增加將繼續有所放緩。結合燃料油替代情況估計,2007年水運柴油需求量增長2,5%~3,5%。最后,中國的油耗較高,單位GDP的石油消耗高出美國30%,高出日本2倍以上,這些都會對國內石油價格爬高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2石油價格形成機制配套改革是適應石油資源的賦存條件和石油工業發展現狀的需要。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迅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石油生產量的不斷增長已不能滿足石油消費量的增長。從表面上看,中國1993年開始已變為石油凈進口國,目前原油進口量已超過4000萬噸,占國內原油總加工量的20%左右,而且進口量呈逐步擴大的趨勢。據專家估計,在未來十年內,中國石油產量將維持在1,75億噸左右。在排除中國石油進口的前提下,到時原油缺口會超過計劃億噸,也就是未來原油供給將有40%左右依賴進口。實現與國際市場接軌,有利于引導石油、石化企業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保證市場供應。

3石油價格形成機制綜合改革是適應加入VeTO的客觀環境的需要。中國加入WTO后,將逐步取消或降低原油或成品油關稅,開放國內成品油批發和零售市場,允許國外跨國公司參與國內油品市場經營。這種發展趨勢客觀上要求中國油價與市場接軌,使國內企業與國外石油公司在同一起跑線上開展競爭。

4石油價格形成機制綜合改革是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的競爭力的需要。實現與國際市場接軌,有利于中國石油、石化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提高企業素質,從而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的競爭力。石油是重要的戰略物質。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從保護國家的經濟安全和增強國民經濟競爭力的角度出發,石油、石化企業必須主動參與國際競爭,在競爭中不斷壯大自身實力。

三、石油價格形成機制綜合配套改革措施

1做好宣傳解釋工作,提高社會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對民眾來說,溝通和知情很重要,更多關心油價的公眾希望了解油價漲跌的原因和合理性。在定價機制改革的問題上,建議相關部門除了征求行業內專家、大企業的意見外,應當更廣泛的征求社會各界的意見,可以利用權威的網絡、電視、廣播、報紙媒體等多種公眾知情的方式公布改革原則、參考指標選擇的合理性、可操作性、階段性等原則,以及目前草擬方案的各個細節等等,開設專題討論,全社會征集方案,群策群力,也許會有使各方面利益都得到相對的均勻和滿足的更好的方案和技術手段。

2完善作為過渡方案的原油定價法,保證其客觀性和可操作性。主要從原油基準價格選擇、煉油企業平均成本控制、國際原油價格大幅度上漲時的綜合配套方案、成品油價格的參照系等方面來完善原油定價法。第一,應將國產原油也作為成品油定價的基準價格之一。國產原油的價格以中國主要的石油進口地的加權平均現貨原油價格為參照。第二,定價部門應當深入調研煉化企業,確保測算平均成本的客觀性,并與國外煉油企業的平均煉油成本進行比較,作為參考依據。第三,應該盡快制定原油價格大幅度波動的綜合配套方案,確保國際成品油價格大幅波動時對中國經濟社會的各方面影響在可控范圍內。第四,建議對原油定價法確定的成品油價和國外成品油價進行適時比較,最終按照孰低孰優先的原則確定為最終的國內成品油價。

3加快建立中國的石油戰略儲備制度,抑制投機力量對石油、成品油價格的影響。

4建立多層次的石油產品交易額市場。今年以來的石汕產品價格大幅度波動也存在一些非經濟因素的干擾,非理性因素的影響,建立健全各類交易市場,發揮價格發現與規避風險功能,是中國石油產品交易市場發展的必由之路。

5通過大力發展各種成品油替代品,平抑成品油價格撥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