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5 17:36:3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經濟增長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經濟增長論文

經濟增長中消費論文

論文關鍵詞:消費;經濟增長;收入分配;信貸消費

論文摘要:在目前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投資過熱、出口下調,所以國內消費顯得尤為重要?;谙M的作用與地位,分析我國當前要擴大消費的原因和其中所面臨的問題,憑借可以利用的有利形勢,為探求更大的經濟增長空間,提出相關的對策。



1經濟增長中的消費

1.1消費與GDP

消費與GDP之間的關系一直以來是宏觀經濟領域討論的熱點,大部分學者們認為消費對促進我國經濟增長有作用。現階段,我國經濟增長的最大特點是增長迅速。從近期數據來看,GDP由2001年的109655億元到2007年的246619億元,經歷了持續7年的高速發展,翻了一番多,增長速度為世界之最。據專家估計,10年內中國GDP將保持較高增長率。目前,中國的國內年儲蓄率超過40%,還將持續15年左右,利用外資已居世界第二。另外,中國潛在的國內市場容量巨大,勞動力資源豐富、工資成本較低,這些都是我國在國際市場上保持相當競爭力的幾個優勢。筆者認為,中國當前的區域不平衡與城鄉差距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是待開發的優勢,消費水平與結構的落后、有效需求不足、市場的不飽和蘊含著經濟增長的空間。就具體的消費情況而言,200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210億元,比上年增長16.8%。分地域看,城市消費品零售額60411億元,增長17.2%;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28799億元,增長15.8%。目前,中國居民人均收入早已超過1200美元,正處于消費形態快速變化的時期,消費焦點主要集中在住、行等價值量大的高檔商品,汽車、住房、旅游、文化等已成為新的消費熱點。根據2000-2007年三大需求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和拉動數據顯示,總體而言,消費的作用在減弱,投資的作用繼續增強,外需的作用繼續保持相對平穩的一個發展格局。連續7年我國經濟的成長速度在10%左右,這其中消費貢獻在40%左右,投資的貢獻在48%,外需的貢獻是12%左右。這種格局表明整個國家經濟增長,以內需為主,以外需為輔。

查看全文

經濟增長轉變思考論文

長期和穩定的經濟增長是國家經濟政策的重要目標之一。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呈階梯式增長,引起國際范圍的高度關注。與高速經濟增長相對應的,是隨之而來的增長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笆晃濉币巹潖娬{走自主創新之路,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作為實現“十一五”規劃發展目標的戰略重點,是針對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現實做出的重要戰略部署。解決當前我國經濟增長中存在的問題,必須認真分析經濟增長的方式和實現條件,根據國情選擇切合實際的經濟增長道路。

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內涵及其理論淵源

理解經濟增長的內涵應從增長的機制和路徑兩個方面進行把握。從增長機制的層面看,經濟增長有粗放型經濟增長和集約型經濟增長之分。從增長路徑的層面看,經濟增長有外延型和內涵型增長的區別。當前,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主要是針對經濟增長的機制,但也涉及經濟增長的路徑,兩者是有機結合的。

從經濟增長機制看,相對于資源的使用,存在著“粗放”型增長和“集約”型增長。“粗放”或“集約”概念,起初應用于資本主義農業生產中,后來才擴大到工業生產和國民經濟增長中。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分析資本主義農業中的級差地租時,就闡述了“粗放耕作”和“集約化耕作”兩種農業生產方式,以此將“粗放經營”和“集約經營”區別開來。歷史地看,可耕地擴展的有限性,是促成農業部門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的重要經濟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說,關注經濟增長的質量和內容,從來就是與資源有限性直接相關的。

當代意義上的“粗放型”和“集約型”概念,是擴展了整個國民經濟意義上的不同增長方式。粗放型增長由于具有低質低效的增長特性,依賴于生產要素的擴張,而生產要素的擴張主要是在規模、數量、產值、速度和投入等方面,較少重視質量、效益和效率。集約型增長由于具有高質高效的增長特性,依賴于現有生產要素效率的提高。提高生產要素效率主要是依托于科技進步、節約能源投入、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管理水平,并在生產要素效率提高的前提下,提高經濟效益,增強產品競爭力,同時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程度。

從經濟增長的路徑看,經濟增長總是表現為生產成果數量上的增長,生產成果的數量增長取決于生產規模的擴大,而生產規模擴大的原因和表現形式又是不同的,因而經濟增長有“外延式”和“內涵式”之分。馬克思在分析社會資本的擴大再生產時,針對固定資本折舊費用于擴大再生產的使用問題指出,折舊費既可以用來擴大企業規模,也可以用來改良機器,提高生產效率,“如果生產場所擴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擴大;如果生產資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內涵上擴大?!笨梢?,經濟增長所依賴的生產能力提高可以通過兩種方式達到,一是更多地利用資源以擴大生產能力;二是提高生產效率以提高生產能力。

查看全文

經濟增長論文

真正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率自1970年以來,平均約3%的速度遞增。Overthelast30yearsthiscorrespondstoa242%increaseintherealGDP.在過去30年來這相當于增加了242%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Theeconomyhasclearlygrownduringthisperiod.經濟明顯增長,在此期間。Interestingly,theactualyear-to-yeargrowthrateofrealGDPishighlyinconsistent.有趣的是,實際每年的增長率實際國內生產總值高度不一致。In1985,realGDPgrewbyalmost7%.1985年,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近7%。Butin1982,justafewyearsearlier,itfellbynearly2%.但在1982年,僅僅幾年前,下跌了近2%。Thereareevidentlymanyfactorsthataffecthowtheeconomygrowsovertime.有許多因素,明顯影響到經濟增長一段時間。Butwhatmakestheeconomygrow?但是是什么讓經濟增長?Whydoestheeconomygrowatdifferentrates,seeminglyinfitsandstarts?為什么經濟增長在不同的利率,似乎在符合并啟動?Whataffectshowtheeconomygrowsoverthelongterm?什么會影響經濟增長的長期?

<--DisplayAds("Middle,Right!Middle");//--><----><---->

Whentheeconomygrows,whathappenstothestandardofliving?當經濟的發展,會發生什么變化的生活水平?Ifpricelevelsincreasesignificantly,thenthenominalGDPmayincreasebuttherealGDPisunchanged.如果價格水平顯著增加,那么,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可能會增加,但實際國內生產總值不變。Foreconomicgrowthtobehelpfultothepopulation,thepricelevelmustremainrelativelyunchanged.經濟增長是有益的人口,價格水平必須保持相對不變。Inotherwords,therealGDPmustincrease.換言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必須增加。Whentheeconomycangrowsignificantlyandinflationisheldstable,theincreasedincomeisspreadtothepopulation.當經濟可以顯著增長和通貨膨脹保持穩定,增加的收入是蔓延到人口。Thisoftenresultsinanincreaseinthestandardofliving.這往往導致增加的生活水平。Anincreaseinthestandardoflivingentailsthatpeoplearebetteroffbecausetheyhavemoremoneytospendongoodsandservicessoldatarelativelystablepricelevel.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人們需要更好的,因為他們有更多的錢用在商品和服務的銷售相對穩定的價格水平。Whatarethefactorsthatleadtoanincreasedstandardofliving?是什么因素導致增加的生活水準?HowareincreasesintherealGDPspreadtothepopulation?如何增加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蔓延到人口?

Whenanumberofeconomiesareexaminedovertime,aninterestingphenomenonbecomesevident.當一些經濟研究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有趣的現象很明顯。GroupsofcountriesseemtoconvergeintermsofrealGDPpercapita.國家集團似乎收斂方面的實際人均國內生產總值。Insteadoftherichgettingricherandthepoorgettingpoorer,intermsofeconomies,similarlyorganizedeconomiesapproachoneanotherinthelongrun.不是富人越來越富,窮國越來越窮,在經濟,同樣的辦法組織經濟體中的一個長遠目標。Whatarethefactorsthatallowthistooccur?是什么因素,允許這種情況發生?Howcananeconomicadvisorhelpacountrytoconvergewithothers?如何才能經濟顧問,幫助一個國家銜接他人?

ThisSparkNotewillcoverthetopicofeconomicgrowth.這SparkNote將涵蓋專題的經濟增長。Withinandbetweeneconomies,economicgrowthisveryimportantbecauseitdirectlyaffectsthewellbeingofthepeopleinvolvedintheseeconomies.內部和相互之間的經濟,經濟增長非常重要,因為它直接影響到人民福祉參與這些經濟體。ThisSparkNotewillintroducetheimportantfactorsineconomicgrowthovertimeaswellasinthephenomenonofconvergence.這SparkNote將推出的重要因素在經濟增長中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在趨同的現象。Throughagroundinginthesesubjects,abetterunderstandingofhowtheeconomygrowsovertimeiswithinreach.通過接地的這些問題,更好地了解經濟增長在一段時間內是可以實現的。資本-身體和智力財產,利用勞動生產的商品和服務。

CapitalExpenditure-Moneyspentonincreasingtheamountofcapitalinafirmoraneconomy.資本性支出-貨幣用于增加資本金的公司或一個經濟體系。

查看全文

經濟增長理論探究論文

經濟增長理論的成長經歷了古典、新古典和新增長三個發展階段。在古典經濟學時期,經濟學家就特別關注對經濟增長的分析,代表人物有Adam.Smith,David.Richado和Thomas.Malthus。

Smith(1776)認為,促進經濟增長有兩種途徑:一是增加生產性勞動的數量;二是提高勞動的效率。在這兩個增長途徑中,Smith更強調勞動效率對增長的促進作用。首先,他把勞動區分為生產價值的生產性勞動和不能生產價值的非生產性勞動,并認為生產性勞動創造財富,而非生產性勞動只消耗財富。所以,Smith認為,在勞動投入量中增加生產性勞動投入的比例將會促進經濟增長。

其次,對于如何促進勞動效率的提高,Smith認為主要取決于分工程度和資本積累的數量,因此分工協作和資本積累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因?;诜止た梢允沟脛趧诱叩氖炀毘潭忍岣?,減少工作轉換所造成的損失,利于機器的發明,所以,分工使得單位勞動的產出量增加,進而導致收益遞增。至于分工的程度,他認為分工取決于交換,交換又取決于交換的能力,而交換能力的大小由市場容量加以刻畫。這樣一來,分工程度受制于市場容量的制約。所以,Smith認為市場容量的擴大導致分工加深,而分工又促使勞動效率的提高,并最終導致經濟增長。

除此之外,Smith也注重資本積累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他認為,資本積累可以使得資本存量擴大,與之相聯系的勞動數量增加,從而直接促進經濟增長。而且,資本積累往往與專業化和分工相聯系,從而也會借助于分工間接地促進經濟增長。

總之,Smith指出了分工和資本積累對勞動效率的提高以及經濟的增長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由于這些因素都有賴于投資,而投資又受到利潤的驅動,因而以自由競爭為理念的政府政策成為Smith的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所有這些思想,包括收益遞增、分工利于機器發明(技術進步)并導致勞動效率的提高、市場容量的擴大導致分工程度的加深等思想,都成為了后來經濟增長理論的重要源泉。正如在上文理論模型的綜述中所歸納的那樣,Smith的經濟增長思想涵蓋了分工、貿易(交換)、技術和制度(政策)四大類因素,所以說,現代新增長模型無不與這位古典大師的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不僅僅是分工模型才與Smith思想有關。

Richado(1817)對于經濟增長的分析是圍繞著收入分配展開的。在考察了工資、利潤和地租的關系、變動規律以及影響這些分配比例變量的外部因素后,認為長期的經濟增長趨勢在收益遞減規律的作用下而停止。他認為,土地的數量是有限的,而土地上生產的產品(谷物)也是有限的。隨著人口的增加,人們對土地上生產的產品需求增加,這將導致生產向肥力較低的土地上擴展。這就意味著,隨著土地投入的增加,土地上產出的增加越來越小,從而出現邊際收益遞減現象。收益遞減趨勢使得土地上產出的價值提高,從而又導致勞動的工資上漲,進而使得資本家的成本提高,利潤降低。由于利潤是投資的引導器,致使投資下降,最終導致資本積累減少。同時,由于土地產出的價值提高,這將引起有限土地的地租增加。但地主只進行非生產性消費而不進行投資,因此上述過程必將導致資本積累停止。

查看全文

試論消費對經濟增長促進作用論文

[摘要]本文以河北的數據為依據,計算分析了1995-2008年的消費率、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以及消費與經濟增長關聯度的變化情況,在實踐中印證了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關鍵詞]消費;需求;經濟增長

一、問題的提出

本文通過對河北1995-2008年的消費需求與經濟增長數據的定量研究,試圖剖析在當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過程中,消費需求對于促進河北經濟可持續增長所起的作用,為進一步提出促進河北消費需求增長的現實的、可操作的對策和建議奠定基礎。

二、變量的選取

1.消費需求衡量指標的選取。消費需求作為一個宏觀經濟分析的范疇,是指一定時期內常住單位形成的對最終消費品的有支付能力的購買力總量。本課題研究消費需求的衡量指標是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最終消費。是常住單位為滿足物質、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購買的貨物和服務的支出。根據消費主體不同,最終消費分為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居民消費又可細分為城鎮居民消費和農村居民消費。

查看全文

經濟增長與低碳經濟論文

一、發展低碳經濟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意義

1.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可持續發展所呈現出的是一種長遠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這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之一。而發展低碳經濟,正是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經濟發展方面的反映。低碳經濟的持續發展,是通過對自然資源的大量投資來維持和擴充資源存量的,同時以減少單位GDP的資源和環境為代價,最大程度的提升資源利用率,使持續發展的成果更有效的服務于人民。2.發展低碳經濟,是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途徑。我國目前處于經濟快速發展階段,尤其是大量建筑和工業現代化的不斷涌現,需要大量的資源(鋼材、石化等)作為建設的基礎。而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導致了能源危機,因此,為了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是我國的工業結構能夠得到優化和升級,那么就必須要在不斷發展低碳經濟的同時,減少經濟發展的碳強度,最大程度的提升資源的利用率。3.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可能路徑雖然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飛快的進步,但是我們不可忽視的是我國的技術水平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還相差較大。這樣我們在發展經濟的時候,就不得不接受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規則,這樣會使嚴重阻礙我國的經濟發展。我國要想與發達國家共同開發和研究相關的發展技術,就必須要與其他的發達國家多合作、交流,并要大力地去發展低碳經濟。只有這樣,我國才有可能趕上發達國家的發展步伐,才有可能立足于世界之林,才有可能使我國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二、潛在經濟增長、出口貿易、碳排放三者的關系

作為起到潛在拉動經濟增長作用的出口貿易,為推動我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出口貿易規模的擴大也帶來相應的負面影響,比如,能源消費日益增加,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由此引起的碳排放量大幅升高更是需要引起社會的關注。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一個發展中的國家,對節能減排的責任和義務更應首當其先。但是治理過程中,不僅要對減少出口貿易的碳排放采取措施,更要對一些隱性的“碳泄漏”和“轉移排放”等問題加以重視。根據有關資料可以將出口貿易與碳排放之間的關系引申出集中的兩個領域:“出口貿易與能源消費之間的關系”和“出口貿易與碳排放之間的關系”根據以上關系可以得出如下結論:1.出口貿易是我國能源消耗的主要因素之一,從而對能耗有推波助瀾的作用;2.在出口貿易與碳排放之間的關系中,有兩層含義:首先是出口貿易與碳排放之間存在同向變化的關系,作好之間的利弊權衡;另外,出口貿易引起的“轉移碳排放”,解決這種隱含碳問題需要各國間緊密合作、共同協調。比如,中美貿易之間存在的“轉移排放”問題,即,中國碳排總量沒有得到減少,而是通過出口的形式將我國碳排放總量的7%-14%轉移到美國。由此可見,我國一些學者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分析了出口貿易、能源消費和碳排放的關系,三者間存在長期調整關系且互為因果關系。

三、改進我國潛在經濟增長的具體措施

1.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發展減排”出口貿易問題,不僅僅表現為單純的經濟問題,其是終體現的是一個國家的發展問題。因此要充分利用發展的契機來解決碳排放問題,即“發展碳排”。因此,要想使資源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出口貿易實現持續科學的發展,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近年,雖然我國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減少碳排放的工作中有了喜人的進步,但是與一些發達國家還是存在很大差距,需要進一步提升和借鑒??梢姡覈挥袌猿肿叩吞及l展的路線,才有可能真正實現經濟的發展,才能真正的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才能實現良好的持續循環。2.建立綠色貿易體系,轉變貿易增長方式當前,我國貿易增長模式呈現粗放型增長模式。這種模式使出口產品缺乏一種“控制”,致使資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占到出口產品總量的大部分,與此同時在貿易順差的影響下,促使初級產品和廉價產品的出口不斷加劇,而生產加工此類產品的碳排放卻留在國內,我們稱之為“碳泄漏”,日積月累,使我國成為名副其實的“碳污染天堂”??梢?,尋求一種綠色貿易增長模式,對貿易體系進行改革迫在眉睫。根據以上分析歸納出以下幾方面:(1)調整出口貿易結構,主要體現在減少資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在堅持良性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轉換貿易出口結構,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貿易出口結構。(2)構建完善的綠色貿易政策體系。以我國國情為出發點,借鑒國際經驗,以產品為支點、以企業為重點、以行業為主線,構建完善的綠色貿易政策體系,包括綠色投資政策、環境關稅政策、市場準入制度等等;(3)基于我國國情,走內需拉動經濟的穩步增長模式,,創建低碳導向的內向型經濟增長模式,最終實現“貿易減排”。

查看全文

世界經濟增長邏輯起點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古典經濟,經濟增長;技術進步;

[論文摘要]:經濟增長問題是宏觀經濟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的內容,長期以來,人們對經濟增長理論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產生了各種不同的理論和思想。這一方面反映了人們對影響經濟增長的各種因素的認識過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對各種因素的相對重要性以及各種因素間的相互關系有著不同的看法,對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對于促進我國經濟高速、穩定、持續的增長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指導意義。

一、關于經濟增長

經濟學家對經濟增長的定義有不同的觀點,最常見的有兩種。一種觀點認為,經濟增長是指一個經濟所生產的物質產品和勞務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的持續增長,也即實際總產出的持續增加。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經濟增長是指按人口平均計算的實際產出的持續增加。

其實,每種定義都有其優越性,如果要研究一國經濟實力的變化,那么實際總產出就具有重要性;如果要研究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那么人均實際產出的增長就有決定意義,在本文中,我們將經濟增長定義中的實際產出的持續增長放松為實際總產出的增長。

經濟增長理論是經濟學中爭議最大的領域之一,長期以來,為了對經濟增長尋求一個令人滿意的解釋,經濟學家對經濟增長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對經濟增長問題的論述最早見諸于英國古典經濟學家的著作。從那時起,經濟增長就一直沒有被經濟學家所忽略,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經濟增長便成了經濟學中的核心問題,經濟增長理論有了極大的發展,各種理論相繼出現下面對主要的經濟增長理論的發展進行簡要地回顧和分析。

查看全文

國民經濟增長的模型調控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在西方民間經濟學家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的基礎上,拋開所謂“均衡”框框,探討了國民經濟系統的宏觀調控模型。拋開“均衡”,也并不等于“非均衡”。在馬克思的經濟理論中,沒有所謂“均衡”、“非均衡”概念。本文沒有提到什么外生變量,完全依靠經濟系統內部的參量調整,就可以獲得國民經濟的平穩增長。

一.引言

西方主流經濟學中的宏觀經濟調控措施,往往在原理上說不通。例如,把政府開支當作經濟系統外部的所謂外生變量,這怎么行呢。政府開支受制于稅收,而稅收多了,利潤、工資就會減少,否則錢從那里來?又說中央銀行的貨幣發行量是個外生變量,對國民經濟能夠起到調控作用。我不否認中央銀行的貨幣發行量對國民經濟能夠起到調控作用,但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調控作用呢?或者說貨幣發行的依據究竟是什么呢?舉個簡單的例子,貨幣發行量增加一倍,國民經濟將會怎么樣?我認為數據一定令人興奮:收入翻一番,GDP翻一番,當然,物價也都翻一番。有人根據1998年由國家統計局編寫的《中國統計年鑒》計算過,從1952年-1997年,我國名義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18.5%(張金水,1999,第92-95頁)。2003年我國GDP增長率才9.1%,真是小數見大數。貨幣調控國民經濟的“威力”可見一斑。本文不打算多談旁人的調控方法,本文依據馬克思的經濟理論,簡單介紹一種國民經濟的調控方案。

二.國民經濟調控原理

筆者曾經在網文[3]中,根據馬克思的剩余價值原理,將一年的國民生產總值Y一步步分解為固定資產折舊,消費C,追加投資I和政府開支G(不考慮進出口):

再假定固定資產折舊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為f,消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為b,0<f<1,0<b<1,即有下列式子:

查看全文

對外貿易和經濟增長研究論文

一、對外貿易促進經濟增長嗎

從上面的對外貿易理論的發展來看,也可以看出對于對外貿易是否促進經濟增長還有爭論,主要存在促進論,阻礙論和折衷論。促進論的代表是羅伯特遜,他提出“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發動機”的命題,而普雷維什則以“中心—外圍論”表示反對。

為了支持各自的理論,經濟學家也對對外貿易于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由于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迅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對我國經濟的增長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國內外大批學者運用我國的數據對我國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結果大都支持外貿,特別是出口貿易對我國經濟的拉動作用。因為進口貿易也是對外貿易的一方面,所以也有很多學者把目光轉向進口貿易,考察進口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對外貿易究竟是促進還是阻礙了經濟增長,不同國家或者同一個國家的不同時期,情況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論。但是,我們可以得到的啟發是:要對出口貿易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重新進行審視,不能一味崇拜出口,也要重視進口貿易的作用。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重視出口而排斥進口,認為進口會減少GDP的增長,從中世紀的歐洲重商主義學派就開始,一直到現在都有這樣的看法,包括重商主義的“獎出限入”,貿易乘數論也認為出口會帶動經濟的增長,而進口會抵消這種作用,而凱恩斯的國民收入恒等式Y=C+I+G+(X-M),明顯的告訴人們凈出口增加國民收入。直到近幾年,才有學者看到進口也可以促進經濟增長。

根據我國的經濟發展情況來看,出口貿易確實對我國的經濟增長起到很大的作用,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我們也要看到,近年來的一些新情況值得我們深思、重視。人民幣的持續升值,國際原油價格、糧食價格上漲導致的輸入型通貨膨脹,特別是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經濟危機給我國加工制造業帶來的沖擊,使得國內的許多制造業企業生存環境急劇惡化,對出口加工類的企業打擊更大,出口產品的競爭力減退,出口增幅下降。由于我國的出口產品多為低端產品,高新技術含量有限,我國的制造業產業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所以出口貿易是否對我國經濟增長繼續有重大的作用還值得我們去探討,而一直為人們所忽視的進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正在被重視。

查看全文

財政政策促進經濟增長論文

摘要:文章概述了財政與財政政策概念,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國家預算政策、財政支出政策、稅收政策等三個方面分析了其對經濟增長的促進效應。

關鍵詞:財政政策;經濟增長;探討

一財政與財政政策要研究財政政策,首先要搞清什么是財政。但是,目前學術論文界對于財政的定義還存在一定分歧,受到較多關注的包括再分配論、政府收支論和公共財政論。再分配論認為財政是社會再生產分配環節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財政處于社會再生產的分配環節,而且和同處于分配環節的信貸分配、工資分配、價格分配和企業財務分配等相比,有其特殊性,它不是一般的社會產品分配,它是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需要,憑借政治權力及財產權力,參與一部分社會產品或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活動,包括組織收支活動、調節控制活動和監督管理活動等(劉邦馳,汪叔九,2001)。政府收支論認為財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來滿足公共需要,進行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收支活動,并通過收支活動調節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平衡,以達到優化配置、公平分配、經濟穩定與發展的目標。

公共財政論認為財政是以國家為主體,通過政府的收支活動,集中一部分社會資源,用于履行政府職能和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經濟活動(蘇明,2001)。應該說,前兩種關于財政的定義各有所側重,前者突出了財政的社會分配和政府職能,后者強調了政府的活動。而公共財政論則簡單明了地指出現代財政的公共性,為建立公共財政奠定了理論基礎。明確了財政概念,就可以對財政政策加以研究。財政政策是指以特定的財政理論為依據,運用各種財政工具,為達到一定財政目標而采取的財政措施的總和。簡言之,財政政策是體系化了的財政措施,它的目的就是實現財政職能。同時,它也是國家根據一定時期政治經濟形勢和任務制定的指導財政分配活動和處理各種財政分配關系的基本準則,是客觀存在的財政分配關系在國家意志上的反映。它是國家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制定和實施的過程也是國家實施財政宏觀調控的過程。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政策又是國家干預經濟、實現國家宏觀經濟目標的主要手段。財政政策是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而不斷發展的。奴隸制社會和封建制社會由于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制約,國家不可能大規模組織社會經濟生活,奴隸主和地主階級的財政政策主要是為鞏固其統治地位的政治職能服務。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的資產階級國家,一般都實行簡政輕稅、預算平衡的財政政策,以利于資本主義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激化,財政政策不僅為實現國家政治職能服務,而且成為政府干預和調節社會經濟生活的重要工具。

財政政策按其構成體系可以分為國家預算政策、財政支出政策、稅收政策、國債政策、投資政策、補貼政策和出口政策等七大政策。由于研究數據和技術方法的限制,本文主要是研究前三種財政政策對經濟增長的促進效應。

二三種主要財政政策工具對經濟增長促進效應的分析(一)國家預算政策對經濟增長效應的分析國家預算政策包括財政赤字政策、財政盈余政策和預算收支平衡政策三種形式,筆者主要討論財政赤字政策對經濟增長的促進效應。它對經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