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可持續發展的培養

時間:2022-12-07 02:43:15

導語: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可持續發展的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可持續發展的培養

一、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可持續發展培養現狀

大學生職業能力的可持續發展是指學生在學習和工作中有不斷獲取新知識、全方位提升個人綜合素質來適應外界不斷變化和發展的能力。但是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主要重視的是某項具體技術或技能教育,而忽視了職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培養,因此所培養人才普遍存在職業能力不強、知識水平不高、可持續發展空間不大的問題。這些人一旦面對崗位或職業發生變化以及科技技術發展與革新,就有可能面臨工作危機甚至失業,從而不能較好地滿足企業和社會持續發展的需求。造成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可持續發展不強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高職學生本身的基礎較為薄弱。隨著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高職院校學生入學的“門檻”也越來越低,學生普遍存在學習興趣不濃、目標不明的問題。其次是高職院校自身辦學發展跟不上時代要求。我國高職教育還處于摸索階段,雖然近些年來一直在借鑒德國等職業教育發達國家的模式,可是畢竟西方國家職業教育與我國具體國情不相適應,培養體系不能滿足我國職業教育的現實發展;另外,目前高職院校的教學內容、教學設備、師資力量等跟不上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發展,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最后是高職院校和企業聯系不緊密。由于渠道不暢通、辦學理念陳舊等原因,大部分高職院校“沉浸”在自我辦學要求之中,沒有與企業廣泛聯系,導致學生的職業能力和企業需求的職業能力存在著較大差異,影響了學生職業能力的可持續發展。綜上所述,我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可持續發展培養的理念及途徑還不夠成熟,高職院校亟須提高教學質量,迎合市場對人才的需求。

二、企業所需職業能力的可持續發展分析

企業所需的職業能力是指人們能夠從事某種職業的能力。它主要包含了三個方面內容:一是為了勝任某種具體工作而必須具備的專業職業能力;二是在工作環境中表現出來的諸如敬業精神、職業道德等職業素養;三是職業生涯中所具備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能力。能夠長期適應不斷變化的職業環境和職業要求,自身職業能力能夠不斷地提升就是職業能力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隨著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高職院校僅僅培養學生的某項技能是遠遠不能滿足企業和社會需求的。只有重視高職學生的職業能力可持續發展,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和企業要求的高科技應用型人才。

三、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可持續發展的培養途徑

1.確定高等職業院校學生職業能力可持續發展培養目標。人才培養目標是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的依據和準則,只有人才培養目標明確才能制定相應的人才培養理論、技能和素質結構,確定人才培養方案。根據教育部相關規定,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身心健康,具有與本專業相適應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創新精神,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有良好的綜合素質,具有較扎實的本專業技能,并能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該人才培養目標雖然很好地確定了高職學生具體專業技能的培養目標,但是沒有明確學生職業能力可持續發展培養方案。因此,我們首先應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入手,確定有利于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可持續發展的培養方案: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除了掌握相應的專業技能以外,還應具備“繼續學習、不斷拓展自身職業能力、積極適應企業環境和崗位變化以及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等素質,才能順利地投身社會,實現自身的職業價值。

2.制定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可持續發展培養體系。(1)多種辦學模式下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可持續發展。雖然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經過了近二十年的摸索,借鑒了一些國外成功的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形成了我國的校企合作辦學、工學交替辦學等高等職業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高職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但是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培養仍然停留在從事較為單一具體的職業上,使得學生職業應變能力不強,職業競爭能力較弱,缺乏職業可持續發展空間。因此,只有制定以企業崗位核心能力需求、崗位通用能力需求以及崗位職業能力需求為主導的多種辦學模式,培養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可持續發展,才符合企業和社會的需求。(2)進一步深化教學模式改革,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可持續發展。近年來,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模式在不斷地進行改革,從開始單一的課堂教學到重視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實踐性教學,再發展到當下以項目為主導的項目式教學,形成了一系列比較成熟的高職教學模式。可是由于高職學生普遍學習基礎薄弱,我們所教授的職業技能只是“授人以魚”。學校必須與企業保持緊密聯系,根據企業要求和發展前景,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崗位群,合理設置專業課程,始終將可持續發展作為教學定位,創建可持續發展教學體系。在教學內容中重視企業崗位發展的需求,崗位才是學生職業能力體現的載體,是學生職業能力可持續表現的舞臺,只有將崗位發展趨勢融入教學設計當中,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提高學生的職業競爭力,才是“授人以漁”。(3)以職業院校社團、學生活動、社會實踐等為載體,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可持續發展。廣泛開展與職業技能相關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主題學生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學校資源,配備課外導師,指引學生各項活動,為學生提供各種學術理論幫助;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從而了解社會,學會處理相關問題。學生活動不僅補充了課堂教學的不足,而且更能夠引起高職學生的學習興趣。

3.暢通高職院校與企業的聯系渠道,廣泛聯系企業。如果高職院校閉門辦學與社會企業脫節,那么是無法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可持續發展的。教師只有從學校“走出去”,了解科技發展趨勢,掌握最新動向;同時將企業人員“請進來”,開辦講座,面對面為高職師生講授最新科技,才能更好地為培養學生職業能力服務。例如,制定專業教師到相關企業鍛煉計劃,利用學校暑期較長時間假期的特點,派遣骨干教師深入企業去學習;常年聘請企業有經驗人員定期到學校講學,使學校、社會、企業始終同步發展。

四、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可持續發展培養趨勢

1.以學生為本,根據高職學生特點,逐步減少單一課堂講授教學模式,增加項目式教學、體驗式教學或是其他創新式教學模式,讓學生從學校開始就進入到職業環境,這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對職業能力的掌握。學校應通過加強師資力量、增設教學設備、改變教學場所等來適應新型教學模式,達到培養學生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目標。

2.學校進一步完善高職院校實踐育人長效機制、素質教育機制等。舉辦更加娛樂化、個性化的學生活動,吸引所有學生參加,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逐步提高自身職業能力。

3.企業與學校達到“無縫”鏈接,企業就是學校課堂的一部分,學校是企業的一個部門。學校直接為企業提供合適的應用型人才,企業為學校提供最新科技信息和人才要求,從而使學校培養的高職人才具有職業能力可持續發展。

作者:丁絢 單位:湖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