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生態體育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
時間:2022-11-29 11:26:54
導語:太湖生態體育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太湖作為中國近海區域最大的湖泊,橫跨江浙兩省,交通便利,生態資源豐富,為太湖地域生態體育旅游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但發展過程中非污染生態影響不容忽視。在探討生態體育旅游概念內涵的基礎上對太湖生態資源類型進行分析,提出建立太湖生態資源環保展覽館、太湖生態體育旅游評價體系、太湖生態體育旅游管理體制以及太湖生態體育旅游營銷等發展路徑,為相關政府部門對太湖地區生態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和規劃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參考,以促進太湖生態體育旅游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太湖;生態體育旅游;可持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現了從旅游短缺型國家到旅游大國的歷史性跨越。“十二五”期間,旅游業全面融入國家戰略體系,走向國民經濟建設的前沿,成為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1]太湖作為中國東部近海區域最大的湖泊,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橫跨三個省市,其水利作用的開發和利用具有很大的現實價值和意義,對太湖地區旅游業的發展也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的通知》中第三章第三節提出實施“旅游+”戰略,推動旅游與城鎮化、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現代服務業的融合發展,拓展旅游發展新領域。[1]而這對于隨著社會需求不斷發展的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相融合產生的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來說是一大好的機遇,近年來,關于太湖體育旅游發展的研究也不斷興起,呈現達到一個上升狀態,但大多主要是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來研究如何開發利用太湖資源,發展太湖體育旅游業對于太湖地區的經濟、文化以及居民的生活質量的改善確實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但作為國家自然資源的組成部分,不能一味追求其經濟價值而忽略對于其發展中的生態保護,因此,應當結合生態保護模式來推動太湖體育旅游可持續發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通過搜集太湖地區旅游發展書籍及文獻資料共幾十篇,查閱相關政府文件政策,對其進行整理歸納,提取有價值的信息,為本文奠定重要的理論基礎。
1生態體育旅游的概念內涵
1.1生態旅游。生態旅游一詞是1983年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uasIJascurain)提出的,他指出,生態旅游作為一種常規的旅游形式,游客在欣賞和游覽古今文化的同時,置身于相對古樸、原始的自然區域,盡情享受和考究迷人的風光和野生動物。[2]生態旅游一詞提出后被廣泛研究探討,并沒有一個明晰的界定。尹雨嘉指出“生態旅游”作為外來詞,從其外文“ecologicaltourism”來理解的話代表了兩層意思。第一,eco-代表ecology(生態),即從生態平衡的角度來描述,開展生態旅游必須保證、保持和促進生態平衡,至少不破壞生態平衡。這一點體現可持續發展這一原則的可持續。第二,eco-代表economy(經濟),即從經濟角度來看,生態旅游必須獲得經濟效益,必須使當地居民在開展這種活動并獲得經濟效益。這一點恰恰體現可持續發展這一原則中的發展。[3]雖然各學者對于生態旅游定義分析的角度不同,內涵也不盡相同,但對其大體目標基本是一致的,都是強調以保護為主,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和利用,促進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達到雙贏的結果。1.2生態體育旅游。生態體育旅游是生態旅游的一個分支,其總體目標應該與生態旅游保持一致的,唯一區別在于需要合理的將體育活動融合進入其中,因而,筆者認為:生態體育旅游是在堅持生態保護的原則上,將體育運動與自然資源相結合,通過合理的開發和利用來共同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體育旅游活動。
2生態體育旅游的內涵
以體育活動為依托,拓展旅游者的旅游體驗;生態體育旅游與其他旅游不同的是它將體育活動與生態環境相結合,旅游者在觀賞旅游資源的同時參與體育項目,身心得到雙重的體驗。生態體育旅游的活動項目的設置具有一定的限制性;生態體育旅游強調以保護生態環境為主,因此體育活動在開展的時候具有一定的承受性,不僅需要考慮到活動人數的安全性,還應考慮人數和活動持續時尚的長短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限制體育項目的開發。生態體育旅游者具有環境道德意識;生態體育環境以保護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為主,旅游者在參與其中自覺具備保護意識,不能為了配合自身舒適度去破壞自然環境,應當尊重自然資源,在有玩的同時注意合理的保護,促進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3太湖生態體育旅游發展的資源分類
太湖旅游資源豐富,以湖岸計算,湖泊面積為2,427.8平方公里,現有島嶼51個,島嶼的總面積約89.7平方公里。太湖湖區有48座島、72座峰、13個風景區、69個景點,其中蘇州攬入58峰、6個風景區。[4]其三分之二的區域屬于蘇州地帶,而蘇州擁有2500年的文化積淀,是一座文化名城,太湖的自然景觀在長時間的文化熏陶下自然也會感染上濃厚的文化氣息。蘇州環太湖帶的人文歷史資源也是十分豐富的,主要集中在東山、西山、木瀆和光福,目前擁有98家市級以上的文物保護單位,其中5處國家級文保單位,4家省級以上歷史化名鎮,國歷史文化名村2處,市級控制保護古村落12處。34個景點。[4]生態體育旅游的內容形式多種多樣,其劃分方法也是多種,生態資源的類別是選擇開發生態體育旅游的重要依據,因此,研究根據生態資源的類型來劃分生態體育旅游,包括自然生態體育旅游和人文生態體育旅游,其中自然生態體育旅游包括陸地生態體育旅游、水體生態體育旅游和山岳生態體育旅游太湖旅游,而人文生態體育旅游包括農業生態體育旅游和科普生態體育旅游。3.1陸地生態體育旅游。陸地生態旅游資源主要是指由草地資源、荒漠資源、森林資源等。太湖陸地資源主要是森林資源,太湖現有森林公園五處,森林體育旅游資源主要是由一些植物動物組成,形狀各異千姿百態的綠色植物,對于游客來說是很好的休閑、欣賞、養生的地方,對于森林資源體育旅游可以開展將觀賞型旅游和體驗型結合的體育項目,如森林探險、野外生存鍛煉、太極養生、高爾夫球場等。3.2水體生態體育旅游。太湖是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為江蘇省最大湖泊,太湖湖泊面積2427.8平方公里,水域面積為2338.1平方公里,湖岸線全長393.2公里。[5]其西和西南側為丘陵山地,東側以平原及水網為主,一般湖底高程1.10米左右。多年平均水位3米左右,湖容積48.7億立方米。水體體育旅游資源具有季節性、自然性以及游客的重復性[6]等特點,在水體資源中可以開展的體育項目有龍舟競渡、劃船、游艇、摩托艇、游泳、垂釣、潛水、滑水、水上手球和排球比賽以及水上專線游覽等。3.3山岳生態體育旅游資源。自古以來,人們對于出游的最基本概念就是游山玩水,觀賞山水美景是人們放松自我的一個重要方式,太湖西和西南側為丘陵山地,東側以平原及水網為主,太湖地區有六處山地,山地主要是由綠色植物,各式各樣的巖石峭壁組成,山體在給讓游客感到心情愉悅,放松的同時也會帶給游客一種想要登高遠眺求勝的欲望,鍛煉身心。山體可以開發的體育旅游項目主要是登山、攀巖、滑草等。3.4農業生態體育旅游。農業生態體育旅游是指以農業生產過程、農業文化、農村風貌、農民勞動和生活場景為基礎融合體育和旅游的業態,農業生態體育旅游具有季節性、自然性的特點。太湖周邊主要有九處村落,蘇州太湖地區的村落不僅如同其他村落有一般具有一定的農業屬性,在蘇州這座擁有2000多年歷史古城熏陶下也有其一定的歷史韻味,融合了江南水鄉的獨特氣韻,在觀賞性和參與性很強的農業體育旅游中,可以開展的項目有垂釣、農家樂(農業勞作、烹調、燒烤)、采摘、觀賞等。3.5科普生態體育旅游。科普體育旅游是一種新型的體育旅游項目,它與人們平時的觀光旅游不同,除了對優美風景的欣賞之外,它更注重對旅游地的科學性和技術性的觀賞,在游玩的過程中,提升游客的認知水平,展現旅游科技,啟發人們聯想,帶來不一樣的旅游體驗。它大體可分為綜合類科技館、專業類科技館、科技教育中心、自然、文化歷史景區、科研機構等,太湖地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擁有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且幾乎每個月都有不同的旅游節慶,簡單的觀光式旅游并不能完整地感受太湖的魅力所在,想要領略完整的太湖美就得融入其中,把握其文化內涵
4太湖體育活動發展現狀
隨著體育國民經濟的提升,體育在居民生活中占比越來越大,太湖體育建設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2001年國家體育總局提出構建“環太湖體育圈”的設想,在《江蘇省關于進一步加強體育工作,加快建設體育強省的決定》中,將構建環太湖體育圈列為重點工作之一,現今蘇州、無錫已完成了“環太湖體育圈”全民健身基地的規劃設計,兩個基地的跑馬場、自行車、輪滑賽道、水上運動中心、高山索道、沙灘排球、游艇俱樂部等一批基礎設施已投入使用,蘇州、無錫“環太湖體育圈”正在形成集體育旅游、體育健身、體育休閑、餐飲住宿等渾然一體的特色體育健身與休閑活動基地。[7]水陸空“三位一體”的立體化發展模式正在發展之中。同時,依托太湖,吳中區承辦了各類大型體育賽事。連續三年承辦了輪滑世界杯環太湖馬拉松賽暨全國輪滑錦標賽,并先后承辦了亞洲山地自行車錦標賽、“國際奧委會主席杯”全國百城市自行車總決賽、第三屆全國體育大會滑水比賽、穹窿山杯第一屆世界女子圍棋大賽、2010年全國現代五項(蘇州站)冠軍賽等國內外重大賽事50余項[8],體育賽事的舉辦和發展帶動太湖旅游及經濟的發展,有關生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更加值得大家重視。
5太湖生態體育旅游可持續發展路徑探析
5.1建立太湖生態資源環保展覽館,培養游客環境保護意識。生態體育旅游的參與者是各式各樣、不同階層的游客,游客在游覽過程中對于其相關生態資源的歷史價值認知度不高,其生態資源的保護意識也就不強,同時,太湖美,讓人流連忘返,游客在游覽太湖時,沉醉其美景之中,不免忽略自身的行為規范。建立太湖生態資源展覽館,讓游客在游玩之初感知太湖生態資源的文化價值,歷史淵源,強化人們對于太湖資源的保護意識,同時開展環境保護教育,規范人們的行為認知,降低游客在游玩過程中不良行為的發生率。5.2結合生態學原理和可持續發展理論,建立太湖體育旅游資源評價體系。太湖流域氣候溫和,特產豐饒,自古以來就是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自形成以來,學術界一直有著不同的認識和爭議,主要有構造成湖論、瀉湖成因說、隕石沖擊坑說等[5],其歷史十分悠久,占地面積廣闊,形成原因復雜,致使隨著時間發展周邊生態資源也是復雜各異,因此簡單的資源評價標準并不能直接拿來用于做太湖的資源評定,同時,一些體驗型的體育旅游項目,在開展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噪音、草地踐踏等污染,對于生態資源具有破壞性,不同的體育旅游項目對于場地的要求也不盡相同,需要開發現有的資源建立相應的場地設施。例如高爾夫場地對于地形地勢要求較高,并且占地面積比較大,其修建對于草地山體一定會造成相應的破環。因此,應當針對太湖生態資源建立一套資源評價體系,對太湖不同生態資源開發利用的風險性進行評估,界定體育旅游項目開發風險與體育旅游開發價值之間的彈性系數,制定平衡生態持續發展與體育旅游經濟建設的方案,促進太湖生態體育旅游可持續發展。5.3建立太湖生態體育旅游綜合管理體制。太湖體育生態旅游的管理開展需要多個部門共同完成,除了體育和旅游部門之外,還需要財政、安保、文化等部門的協調配合,并且不同生態區域需要的管理人員也不相同,因此,應當綜合考慮各區域的管理工作,建立太湖生態體育旅游管理體制,協調不同部門人員間的銜接和配合,做到太湖生態體育旅游管理一體化。管理從兩方面出發,一方面是游客,游客不良行為在現今國內游玩景區中時有發生,對于生態資源具有嚴重的破壞性,對游客在景區內不良行為的監管能夠有效的促進太湖生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體育旅游項目活動量大,存在很大安全隱患,在開展體育項目過程中做好太湖體育旅游安全保障機制,保護游客人身安全的同時也是對生態資源的保護;另一方面是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有研究表明,景區生態環境建設的程度對游客的環保意識具有很大促進作用,景區生態環境建設的程度越高,游客的環保意識就越強,因此,太湖生態體育旅游管理應加強對生態資源的監控,促進環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5.4制定合理的太湖生態體育旅游營銷策略。從地理位置上看,蘇州太湖地區交通十分便利地處中國東部沿海地區,位于長三角州地區當中最具活力的區域,京杭大運河貫穿而過,現有京滬鐵路、京瀘高鐵以及滬寧、蘇嘉杭等多條高速、國道經過。[9]發展太湖體育旅游可以很好的結合地理優勢,塑造太湖生態體育旅游形象,周圍相關旅游地區進行優勢差異分析,開拓其生態體育旅游發展市場,滿足游客需求,并聯合周邊旅游地區推出創新旅游策略,如太湖—園林—古鎮二日游等旅游活動,豐富游客的旅游體驗,在制定太湖體育旅游營銷中還應考慮,太湖地區游人數系數,保護優先,發展其次。
作者:王文倩 單位:蘇州大學體育學院
- 上一篇:綠色物業管理服務論文
- 下一篇:鎳資源開發可持續發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