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低油菜產量現狀及對策分析論文

時間:2022-04-06 04:42:00

導語:雙低油菜產量現狀及對策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雙低油菜產量現狀及對策分析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鄂東雙低油菜的產業發展現狀、鄂東雙低油菜產業化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擴大鄂東雙低油菜生產及加工規模的對策三個方面進行講述。其中,主要發展優勢包括:技術推廣;統一供種,政府支持力度大;技術優勢;嘗試一菜兩用技術。存在問題:龍頭企業的龍頭作用還沒有充分體現;農民還沒有真正得到實惠;品質未完全達標;加工未精深,“雙低”油菜的真正價值未體現出來;擴大規模對策包括:政府加強對油菜產業的引導;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完善收購,刺激生產;產品深加工以提高企業和農民效益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摘要:鄂東是中國著名的雙低油菜生產區域,其生產的雙低菜籽已獲得多項綠色產品榮譽。近年來,該區域油菜種植面積連續下滑,直接影響了油菜產區廣大農民的利益及地方優勢產業的發展進程。文章系統分析了導致鄂東油菜產量下降的各種原因,提出了政府扶持,精深加工、提高效益等產業化措施建議。

關鍵詞:雙低油菜;產業化;發展思路

一、鄂東雙低油菜的產業發展現狀

雙低油菜是一種優質油菜,是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糖甙油菜,簡稱雙低油菜。鄂東主要指湖北省黃岡市現轄區域。黃岡市位于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現轄一區(黃州)、二市(武穴、麻城)、七縣(紅安、羅田、英山、浠水、蘄春、黃梅、團風)和一個縣級龍感湖農場,面積1.74萬平方公里,總人口730萬,是一個農業生產大市。該區域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土質肥沃,極適宜于油菜生長,油菜生產在全市種植業中占有重要地位,2005年全年油菜種植面積達到226萬畝,單產達到267.2斤,總產達5.3億斤,產值達3.8億元,有效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鄂東浠水縣是湖北省乃至中國知名的雙低油菜生產大縣,是農業部長江流域《雙低油菜優勢區域規劃》確定的三十三個重點縣市之一;《湖北省優勢區域規劃》雙低油菜重點建設縣市等等,浠水縣的常年雙低油菜種植面積40萬畝左右,年生產優質菜籽6萬噸以上,油菜雙低化率、優質率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商品化率達90%。2002年,浠水縣被列為全國科技興農與可持續發展兩大戰略示范縣;2005年4月6號,湖北省第一個縣級油菜產業協會在浠水縣掛牌成立。經過近幾年的不懈努力,浠水縣雙低油菜已步入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軌道,形成了產、學、研一體化,科、工、貿一條龍綜合配套服務體系,2007年上半年,浠水縣成為全國最大的“綠色食品原料(雙低油菜)標準化生產基地”。

鄂東武穴市是被農業部授予全國雙低油菜生產大市,素有“油菜之鄉”美譽,油菜是武穴市冬季農業比較經濟效益最好、適應性最強的第二大主栽作物,常年種植面積穩定在35萬畝以上,總產最高達5.7萬噸。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以水田三熟制油菜聞名全國。近年來,武穴市委、市政府堅持把油菜生產作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項重要舉措來抓,按照“一鎮一品”、“一村一業”要求,狠抓政策扶持,開創性實行油菜“統一免費供種”。自2003年秋播以來,武穴市政府連續5年每年調撥財政專項資金80-100萬元,按照“農業定向、財政拿錢、政府采購、免費發放”原則,全市實行統一免費供種,做到一個鄉鎮一個雙低油菜品種,實現了品種雙低化100%,雙低油菜成為武穴市優勢作物、特色支柱產業。

近年來,為了確保實現油菜雙低化,黃岡市委市政府狠抓品種定向,積極組織種源,實行政府補貼,統一供種,并按照產業化經營的思路,以科技為先導,以綜合加工為龍頭,以推廣應用雙低油菜品種為突破口,實行油菜生產-加工-副產品利用(養殖)一條龍,使該區域油菜產業由過去的數量增長轉變為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形成了發展雙低油菜產業的優勢。公務員之家

(一)技術推廣

1、每年舉辦一些大型示范活動。在示范區內,對農民提供免費的技術指導和種子,關鍵時候無償提供化肥。

2、每年為新技術、新品種示范引進3-5個新品種,1-2項新技術。輕簡化栽培技術,還加大了技術培訓和技術宣傳力度,通過技術培訓和技術宣傳普及,有效地提高了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提高了新技術的應用率和普及率,促進了雙低油菜生產的發展和生產水平的提高。

(二)統一供種,政府支持力度大

在推廣新品種過程中,采取以縣(市)“統一確定主推品種、統一補助標準、統一推廣、統一供種、統一技術指導”的方式進行,保證了種子質量,確保了種植面積。種子采取“農戶自己出大頭,財政補助小部分”的辦法。2007年,對主推的5個品種實行統一供種,按計劃面積逐級落實到村、到組、到農戶,推行一鄉(鎮)一品,并嘗試在核心板塊基地實行免費供種,確保規模化生產,確保菜籽品質。

(三)技術優勢

鄂東雙低油菜生產區長期與華中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油料所合作。依靠科技措施,提高油菜籽種植效益。大力推廣雙低油菜高產保優栽培技術,推行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應用優質硼肥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稻田免耕移栽等輕簡化栽培技術,實現優質、高產、高效。同時培養了一支專業技術素質過硬的從事雙低油菜栽培、植保、土肥、種子、質檢等方面的專業技術隊伍,為鄂東今后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四)嘗試一菜兩用技術

多收一茬優質油菜苔,不僅油菜籽不減產,而且每畝可摘500-800斤菜苔,畝增收200-300元,是傳統油菜種植效益的2倍,其菜苔清香可口,既可鮮食,又可制作干菜苔,是一項農民增收的好途徑。

近兩年浠水縣和武穴市兩個油菜大縣的油菜種植面積連續下滑,直接影響了油菜產區廣大農民的利益。雖然浠水縣的雙低油菜種植已形成一定規模,且2005年的種植規模達到40.43萬畝,但自2006年之后,浠水的油菜種植面積呈逐年下降趨勢,2007年油籽、油料價格的不斷上漲以及農業補貼的政策效應調動了農民種植油菜的積極性,農民種油菜熱情普遍較高,大都能積極地增加人力和物力方面的投入,但油菜播種面積仍維持上年水平,增長幅度不大。目前農戶主要還是偏重于糧食作物的生產,為促進油料生產,國家出錢出政策,但是油菜播種面積尚未增加,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油菜種植費工、費時。從播種、管理到收割、脫粒全部是人工操作,而勞動強度大,加之農村主勞力外出務工,勞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油菜籽播種面積的擴大。

第二,油菜比較效益低。據了解,2007年油菜籽收購價創近幾年新高,但剔除生產成本(含用工工價)畝均純收益僅80元左右,而種小麥收益要高于油菜畝均達60元以上,同時種小麥機械化程度較高,大大降低勞動強度。面對農業種植的明顯優勢,鄂東的加工跟不上,造成農民油菜種植優質不優價,增產不增收。每年大量的油菜籽外流到江蘇、浙江、安徽等省,沒有實現就地加工轉化增值。

第三,國家實施油菜良種畝均補貼10元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對農民的吸引力不大,據有關方面調查顯示:農業收入僅占農戶家庭總收入的40%左右,那種靠農業生產收益也不再是農戶家庭收入主要經濟來源,所以油菜面積在短期內很難得到提高。

二、鄂東雙低油菜產業化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龍頭企業的龍頭作用還沒有充分體現

鄂東現有四個油料龍頭企業:華益糧油公司、中禾糧油有限公司、雙明糧油股份公司和天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這四個企業的生產、經營模式各有特色,但在產業化進程中的帶動作用并不明顯,表現在:

1、產品開發利用帶動力度不大。如雙明糧油公司主要以出售原始產品——雙低菜籽為主,菜籽大量銷售到安徽、江蘇和上海等地,缺乏產品深加工環節,產業化水平低。

2、產業化鏈條不暢通。湖北華益糧油股份有限公司雙低油菜餅粕深加工技術水平雖居全國之首,但目前浠水雙低油菜餅粕飼料的生產規模有限。因此,像華益等這樣的龍頭企業在雙低油菜產業化的發展中帶動效應不大,阻礙了生產的進一步擴大,使該產業的優勢不能完全體現。

(二)農民還沒有真正得到實惠

由于雙低油菜和常規油菜相比,種植技術有較大差異,很多技術尚在摸索階段,還未很好的總結出一套從播種、育苗、管理到收獲的一整套技術操作規程,對農民朋友的技術指導還不到位,出現了一些問題。加之雙低油菜優質不優價打擊了農民種植雙低油菜的積極性。

(三)品質未完全達標

由于優價不明顯,農民種植雙低油菜的積極性不高。近年來,部分“雙低”品種生產出的商品菜籽“硫甙”和“芥酸”嚴重超標。由于油菜籽年年都比較俏銷,農民種植的油菜籽都賣得出去,加上“雙低”與“雙高”油菜籽價格差別不明顯,所以給農民造成了油菜品種不管優質不優質,只要高產就行的錯覺,這也是給“雙高”品種帶來生存空間的原因之一。另外,在統一供種方面存在一定難度,使油菜種植品種混雜,質量參差不齊,給加工企業收購和加工也造成一定的困難。

(四)加工未精深,“雙低”油菜的真正價值未體現出來

目前,一方面現代化油脂加工企業原料短缺,設備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小型村辦設備落后的油廠又與大油廠爭原料,主要原因就是“雙低”油菜籽精深加工未跟上,“雙低”菜籽的價值未真正體現出來,“雙低”與“雙高”的收購價格未拉開。只有發展精深加工,提高轉化的效益,提高“雙低”菜籽與“雙高”菜籽的收購價差,才能進一步引導“雙低”油菜的生產。

三、擴大鄂東雙低油菜生產及加工規模的對策

(一)政府加強對油菜產業的引導

政府應做好發展地方優勢產業的規劃,積極引導農民種植雙低油菜,成為油菜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指揮者,在產業發展措施上,一是加快雙低油菜板塊基地建設,實施產業工程,努力做到油菜種子、商品菜籽、加工產品都達到“雙低”標準。二是探索創新工作思路,加大推廣力度,努力提高單產、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在技術上要大力推廣雙低雜交油菜品種、油菜輕簡化栽培和“一菜兩用”技術。三是突出抓好油菜種業和精深加工業,突破產業瓶頸,努力促進種子、種植和加工各環節協調發展。

(二)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發展“雙低”油菜生產的突破口之一在農民,把農民的思想觀點轉變過來,指導農民多用途利用雙低油菜,使他們嘗到甜頭、得到實惠,以增加農民的種植收入。目前油菜生產的現狀是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種植,選擇的品質各異,連片種植技術落后,市場流通缺乏整體協調,在較大程度上制約著油菜產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因此,必須通過龍頭企業把分散的農戶網絡起來,一起參與油菜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采用合同,形成互惠互利的經濟共同體。

(三)完善收購,刺激生產

政府發放給油菜種植戶每畝10元的直補可以直接補給雙低油菜的種子公司,由種子公司統一供種,保證收購的質量。凡是簽訂了基地收購合同的農戶,只要每畝交足200斤菜籽,可領到一張下年度的種子票,憑這張種子票可到有關部門無償領到下季一畝田的優質油菜種子。優質優價,龍頭企業給基地農民的收購價高于小油廠收購價每斤0.05-0.10元,以調動農民的種植積極性。

(四)產品深加工以提高企業和農民效益

鄂東雙低油菜加工企業大多規模小,大量的優質菜籽以低廉的價格遠銷外省,產業鏈條短,雙低菜籽可以加工成保健油,其菜籽餅粕也是很好的蛋白資源,所含氨基酸比例適當,許多是人畜無法自身合成的必要氨基酸。只有通過龍頭企業深加工,加工成高附加值產品,才能解決油菜產業現在產品鏈條短,綜合效價低的瓶頸問題,使產品鏈條加粗,油菜籽的綜合效價提高,以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汪秀芬.依托地方優勢發展現代農業[J].黃岡政報,2008(2).

2、孫彩虹.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的思路[J].江漢論壇,2004(7).

3、黃岡統計年鑒[Z].黃岡市統計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