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經濟一體化農業進步形式
時間:2022-04-17 04:14:00
導語:京津冀經濟一體化農業進步形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京津冀同屬華北平原暖溫帶大陸性氣候旱作耕作區,相同的農業自然條件是京津冀城市化進程中難以分離的自然基礎。農業已經成為京津冀可持續發展的共同依托。2007年北京市三大產業的比重是1.1∶27.5∶71.4,天津市三大產業的比重是2.1∶57.6∶40.3,而河北省三大產業的比重是12.6∶54.2∶33.2。河北省第一產業仍占很大比重。
1京津冀農業現狀及發展方向
1.1北京市農業現狀及發展方向北京市擁有1600萬常住人口,1.64萬km2土地面積,屬于都市型現代農業。加入WTO以來,我國政府加強了對北京農業發展的政策支持,但由于北京人口密度太大,本地區農產品尤其是品牌農產品供不應求,農產品價格也不斷提高,現以輸入外地農產品為主。北京市未來農業發展方向是提高農業生產率,實現生產標準化、產品安全化和質量化。
1.2天津市農業現狀及發展方向天津市屬于外向型都市農業,農業生產逐步向產業化發展。雖然天津農業產業化發展有很大進步,但也處于本地農產品供不應求的階段。天津市未來農業發展方向是積極吸取外企的先進農業科學技術彌補自身的不足,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提高農業科技化水平礎。1.3河北省農業現狀及發展方向河北省是農業大省,中國農耕文化的發祥地。20世紀80年代以來,河北省農業投資總量顯著增長,但農業投資增幅大、農業基礎設施投資比重低,嚴重影響了農業的發展;河北省農產品品牌化不夠完善,農民收入低,消費者水平不高。河北省未來農業發展方向是改進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實現產品品牌化,以輸出農產品為主,充分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加大與京津的農業合作。
2京津冀農業協作發展的制約因素
2.1區域利益呈非合作博弈京津市場準入門檻高,利益封閉,要素進多出少。京津冀相似的產業結構無法承擔區域行政博弈中一些產業地位相對位次下降的風險,在現有利益機制下,河北省采取棄重(工業)強農戰略的代價巨大,這也是在市場機制下京津冀農業難顯協調發展,京津冀與長三角和珠三角相比農業發展相對落后的主要原因。
2.2缺少區域整體協作觀念京津冀地區自身合作意識不強,根本原因是在各自行政區內考慮發展的成本低,從京津冀整體考慮持續發展的成本高,即外部性損失以及外部成本內部化的負擔都不愿意各自承擔,都盡力以轉移外部性換來區域內發展的福利最大化。因此京津冀地區缺乏利用市場機制推進區域農業合作的意識,追求官本位秩序下的的慣性思維和行動的路徑依賴,束縛了市場與政府的手段協調[1]。
2.3區域協作戰略和規劃難以整體設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年)》、《天津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年)》的制定和河北省提出“一線兩廂”戰略構想,雖然都提出了建立環渤海合作機制,但由于京津冀農業協作要跨行政區劃,涉及首都、1個直轄市和1個相鄰省,行政關系的整體協調,要跨越多層行政區,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水平上,要綜合考慮短期與長遠、部門與區域的復雜關系。三方既要在相互協調中優化資源配置的新建設,又要在整體利益良性互動約束下兼顧各方利益,其難度之大導致京津冀農業區域協作規劃難以出臺。
3京津冀農業協作發展可行性分析通過計算京津冀區位商來分析京津冀農業協作發展的可行性。區位商又稱專門化率,用一個地區特定部門的產值在地區全部產值中所占的百分比與該部門在全國部門產值中所占百分比的比值來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專業化水平。當區位商≤1時,說明該地區專業化程度低于全國,屬于自給性部門;當區位商>1時,說明該地區專業化程度高于全國,專業化水平高[1]。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0—2009年數據,計算出京津冀農業區位商(表1)[2]。
4京津冀農業協作發展模式根據京津冀農業的組織結構關系、要素投入整合關系和區位優勢,提出未來京津冀農業的合作模式如下:
4.1龍頭企業帶動模式龍頭企業帶動型是以公司或集團企業為主導,以農產品加工、運銷企業為龍頭,重點圍繞1種或幾種產品的生產、銷售與生產基地和農戶實行有機聯合,進行一體化經營,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共同體[3]。在實際運行中,龍頭企業聯基地,基地聯農戶,進行專業協作。龍頭企業帶動型發展模式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不必再去市場上逐一談判,不必花費過多的精力尋找供方或需方,生產者由此可實現區域化生產,引進先進技術,加工廠家和經銷商可擴大規模,取得規模效益。以龍頭企業為結合點,開展項目研究與開發,突破傳統的生產模式,能夠起到1+1>2的效果。
4.2園區技術轉移模式農業科技園區是20世紀90年代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中涌現出來的新生事物。主要通過農業科技園區的示范和帶動,建立農業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基地和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農業增長方式由“資源依存型”向“科技依存型”轉變[4]。近幾年,園區技術轉移在我國已由理論上的研討,迅速轉為政府政策層面的決策和大學、研究機構、企業、中介機構等廣泛參與的行動。河北省農業科技園區多以技術密集為主要特征,以科技開發、示范、輻射和推廣為主要內容,重點發展生物、農作物優質品種與苗木、優質畜禽良種、優質果品蔬菜、優質農產品加工、農業設施與裝備技術等領域。
中國農業大學與河北省政府聯合創建規劃面積6.7萬hm2的中國農業大學涿州農業科技園區,依托中國農業大學的科研實力和人才優勢,突出國際性、綜合性、開放性,體現科技先導、社會參與、企業運作、農民收益,強化農業高新科技的組裝、集成和科技產業化。園區以技術密集為主要特征,以科技開發、示范、輻射和推廣為主要內容,重點發展生物、農作物優質品種與苗木、優質畜禽良種、優質果品蔬菜、優質農產品加工、農業設施與裝備技術等領域。在園區內可享受一系列投資、稅收、人才引進等優惠政策。中國農業大學在將一些科技企業轉移到這一園區后,還將聯合地方大力發展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大型主導產業,極大地帶動了當地經濟的迅猛發展。
- 上一篇:法官隊伍狀況調查報告
- 下一篇:新經濟時代市場營銷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