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增收與農村經濟論文

時間:2022-08-21 09:20:42

導語:農民增收與農村經濟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民增收與農村經濟論文

一、當前影響農業現代化發展和農民增收的主要制約因素

雖然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驅動、市場價格的拉動和各級工作的推動下,農業現代化有了長足發展,農民收入有了大幅度增長,但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并沒有得到遏制,城鄉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2.11:1擴大到2010年的2.37:1。近年來工資性收入對農民增收的貢獻越來越大,而農業自身對農民增收的貢獻越來越小。綜合分析,制約農業內部增收的因素,總體表現為量小、面散、優勢不突出,具體表現為“一小、二弱、三低”。“一小”即土地流轉規模小。一家一戶分散經營,農村土地資源人均占有率和勞動生產率低,影響農民務農收入的提高。“二弱”即農業競爭能力弱和農村生產要素弱。一是農業競爭能力弱。連片的農產品優勢產區少,規模小,農業品牌知名度低,缺乏競爭優勢。二是農村生產要素弱。當前,農村正處于快速發展期,特別需要人才、資金、資源等要素的支撐,但農村各類生產要素相對弱化。農村勞動力高文化、青壯年、男勞力多數外出務工,農業從業者低素質化、老齡化和兼業化嚴重。據抽樣調查,在家務農的農民高中及以上學歷的僅占15.4%,50歲以上的占74.7%,80%以上是婦女。據國內有關經濟學家分析,農民學歷教育每增加一年,其收入就可增長3.6%—5.5%。農村資金大量外流,農民的錢主要用在子女上學、看病、蓋房、結婚等方面,很多農民因此無力發展生產。全市農民人均不足0.6畝土地,人均占有土地資源少,靠土地增收的難度加大。“三低”即農業生產效益低、農業產業化水平低和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低。一是農業生產效益低。由于國家直補政策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同時,受資金、技術、知識和信息等因素制約,農業結構調整緩慢,特色農業不突出,一個農民一年種糧收益不及外出打工的1/20,農業增產與農民不增收的矛盾突出。農資價格不斷上漲,農民生產成本年均攀升10%以上,基本抵消了惠農補貼帶來的實惠。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糧食面積增加的余地有限,單產提高的潛力有限,農民僅靠土地效益提高增收的空間有限。二是農業產業化水平低。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與農民的利益鏈接機制不完善,農民分享加工、流通環節的利潤很少,限制了農民收入的更快增長。三是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低。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也是制約農民增收的一個關鍵因素。農民對科技服務的需求呈現多樣化、個性化趨勢。但農村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缺機構、缺編制、缺人員、缺經費,處于“網破、線斷、人散”狀態,農業服務“一公里瓶頸”沒有突破。基層農技人員大多專業不對口,知識老化,阻礙了農業技術成果的轉化、農業科技的普及和推廣,導致農業經濟效益和農業增收潛力發揮不出來。農業信息資源服務水平較低,農民面對充滿風險的市場只能憑經驗、憑感覺做出相關的決定,投資存在隨意性和盲目性。

二、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幾點建議

在新的歷史階段,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民增收是一個綜合性的課題,是一項系統工程,靠單一的措施已經不能保障農民收入的可持續增長,只有系統地規劃并形成長效機制,才能使促進農民增收真正落到實處。

(一)大力發展都市農業,發展農業內涵促增收

一是抓好重點園區項目建設。堅持以項目建設為總抓手,集中抓好一批重點都市農業園區建設。對重點工程實行項目化管理,進行重點扶持,定期調度督查,通過典型示范作用,帶動面上工作開展。二是突出中心城區核心。三是制定相關配套管理辦法。盡快制定都市農業園區建設用地、土地流轉、獎補政策、目標考核等相關管理辦法,加快組建都市農業發展政策性擔保公司,促進各項扶持政策落到實處。

(二)做大做強特色農業,調整優化結構促增收

要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有我精、人優我特”的思路,大力發展高端高質高效農業。一是加快主體功能劃分。二是推進基地規模化。三是開展“農業特區”試點。在特色農業重點區縣、鄉鎮,制定特殊扶持政策,整合農業項目資金,進行重點支持。啟動實施畜牧業振興計劃,增強畜牧養殖產業對農民增收的帶動能力。

(三)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增強輻射

帶動能力促增收推進農業“接二連三”,加快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一是實施農業龍頭企業集群工程。二是加快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能夠有效解決“人散”、“地散”和農民組織化程度低的問題,引導農民“抱團”發展,增強市場的“話語權”和“定價權”。實施農民專業合作社人才素質提升工程,依托高等農業院校舉辦合作社管理人才培訓。開展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創建活動,規范內部運作機制,完善與農民的利益鏈接機制。成立農村信用擔保公司,引導扶持有條件的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和內部資金互助。三是積極開拓農產品市場。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快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

(四)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推進勞動力

轉移促增收只有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才能提高農村資源人均占有率,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民收入增加。一要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增收靠就業,就業靠技能,技能靠培訓。要針對當前農民培訓質量不高、政出多門的實際,整合資源,統籌力量,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有實效性。要從當前的短期培訓向技術教育轉移,對不能升入高等院校而將走入就業道路的農民子女進行免費職業技術教育,提高新生農民工的從業、擇業、創業能力。二要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繁榮農村經濟,拓寬農業就業渠道。三是打破城鄉二元分割的體制,完善農村勞動力就業制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讓農民享受平等待遇,能夠在城鎮住得下。

(五)加快農村改革,激發發展活力促增收

一是加快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二是推進農業社會化公共服務改革。建立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益性公共服務機構,逐步建立村級服務站點,提高農業公共服務能力。三是完善現代農村金融制度。深化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改革,發展新型農村金融組織,增加“三農”信貸投放。

作者:張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食品藥品檢驗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