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常態

時間:2022-01-21 03:04:38

導語: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常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常態

1當前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基本情況

1.1發展措施。1.1.1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增強農業發展后勁,“十三五”期間景東縣加快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積極開展中低產農田地改造、川河治理及青龍水庫等重大項目建設,加大農村水源工程建設,繼續實施小型水庫、“五小”水利、病險水庫加固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加快農村交通設施建設,提高縣鄉公路、鄉鎮之間的連接路、通村公路的油路化和硬化率。1.1.2 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十三五”期間,景東縣立足優勢,實施“農業富民”戰略,按照高產、優質、高效、集約、生態、安全的總體要求,著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培育特色優勢農業。烤煙、蠶桑、甘蔗、核桃等產業穩定增長,依托“兩山”及“一江兩河”資源優勢發展起來的特種養殖、漁牧產品加工,進一步優化了農業產業結構。1.1.3 強化科技增糧措施。景東是云南省“糧食生產基地縣”,為保證糧食安全,全縣圍繞“穩定面積、依靠科技、主攻單產、增加主產”的策略開展糧食生產。農業技術部門積極到各鄉鎮開展專題培訓、咨詢服務、現場指導等工作,通過農民培訓、高產創建示范、作物間套種、地膜覆蓋、良種推廣、測土配方等技術的推廣,提高糧食產量。1.1.4 開展農業試驗示范。為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不斷地向農業生產提供更多的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和實用增產技術,“十二五”期間景東縣農業局加大了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推廣的力度。投資建設景東縣現代農業示范園、高原特色農業綜合示范園,完成香椿、刺五加、臭菜、刺苞菜、蘆筍和商陸等養生蔬菜的示范種植;為促進水產養殖快速發展,引進試驗示范河蟹、黃顙魚、羅氏沼蝦、八須鯰養殖,稻田養殖,烏鱧和大口鯰魚養殖網箱,取得較好的試驗示范效果。1.1.5 提高科技服務水平。為提高農業科技水平,使科技服務“最后一公里”取得實效,景東縣全面推廣升級版“孟連經驗”,積極開展農民科技培訓,科技人員深入鄉鎮開展專題培訓、以會代訓、咨詢服務、現場指導、開展“科技活動周”和下發農業科技明白紙等方式積極主動地服務農戶。1.1.6 做好冬農開發工作。為充分利用景東縣優越的氣候和生態條件,發揮光、熱、水、土等資源優勢,“十二五”期間,全縣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主體、政策扶持、科技支撐、示范帶動”的發展思路,積極做好冬季農業開發,冬玉米、冬大豆、冬馬鈴薯、冬早蔬菜、冬早瓜果等均取得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1.2發展成效。1.2.1 改善了農業基礎設施。全縣已建設中型引水工程1件,小(一)型水庫10件;小(二)型水庫11件,“五小”水利工程5965件,有效灌溉面積1.33萬hm2,水利化程度達44%,被授予“全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單位”。全縣建成高穩產農田地2.23萬hm2,機耕面積1.69萬hm2,農業機械總動力達319116.42kW,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達44.5%,農業基礎設施得到改善。1.2.2 提高了糧食安全水平。2017年,全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5463hm2,比2016年增116.33hm2,增長0.3%。糧食總產量達190488t,比2016年增加2488t,增長1.3%。景東縣糧食生產實現“十年連增”,有力地促進了云南省“高原糧倉”的建設目標。1.2.3 優化了農業產業結構。通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景東縣茶葉、烤煙、蠶桑等優勢骨干產業快速發展,咖啡、生物藥業等新興產業不斷壯大,畜牧、淡水養殖等產業也得到較好發展,糧經比例逐步趨于合理,被列為全國“東桑西移”重點基地縣、“云南省蠶桑生產核心基地縣”、“云南省茶葉生產重點縣”、“云南省優質烤煙基地縣”和重要的核桃基地縣。1.2.4 培育了特色農業產業。經過努力,景東縣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優,培育了能發揮優勢的特色農業產業:冬季馬鈴薯種植,連續四年被列為農業部冬馬鈴薯高產創建示范縣;2017年生態蔬菜種植面積達4102.4hm2,產量55641.2t;甘蔗種植面積3057.07hm2,產量224021.8t;烤煙面積6053.33hm2,產量12834.4t;茶園面積15968.87hm2,產量12707.1t;核桃面積39591.13hm2,泡核桃產量9748.9t;蠶桑面積3052.33hm2,蠶繭產量2892.2t;豬存欄446908頭,出欄339943頭;牛存欄107322頭,出欄38497頭。1.2.5 促進了農民收入增長。“十三五”期間,全縣農業農村經濟穩步增長。2017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423158萬元,增長6.2%。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2017年,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775.59元,比2016年的8879.3元增加896.29元,增長10.09%。全年總收入5433862.83元,其中,工資性收入1069037.56元,經營收入3623531.97元,財產性收入45405.08元,轉移性收入695888.23元。

2存在問題

2.1基礎設施仍然薄弱。近年來,景東縣結合退耕還林區基本口糧田建設及中低產田(地)改造等工作不斷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較大成績。但由于山區面積大、底子薄等原因,目前全縣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滯后,高產穩產田(地)僅占48.3%,有效灌溉面積僅占耕地總面積的42.1%,水利設施老化問題嚴重,田間排灌溝渠、道路等設施還不完備,道路硬化率僅30%,基礎設施建設仍待加強。2.2農業投入嚴重不足。景東是國家級貧困縣,2017年,縣級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僅4.73億元,財政收入有限,無法形成對農業的較大投入。加之各級農業項目爭取難,爭取到的項目資金相對較少,對基礎設施、重大建設項目和重點工作缺乏資金支持。2.3資源優勢仍待彰顯。景東縣氣候條件優越、生物資源豐富,還有無量山、哀牢山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森林和生態優勢,具有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得天獨厚的條件。但從目前情況來看,景東發展有些產業并未很好地將景東的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比較效益不高,資源優勢有待彰顯。2.4農產品加工發展緩慢。景東是全省糧食、煙葉、蠶桑、蔗糖、木材、核桃重點產區,是普洱茶主產區之一。但長期以來,農產品加工業滯后,大部分產業以出售原料為主。截至2017年,全縣農產品加工企業僅21個,生產總值合計僅為79453萬元,在企業實力、規模和對農戶的帶動影響等方面都有待提高。2.5現代經營主體培育不足。“十三五”期間,為進一步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景東縣廣泛宣傳、引導和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但截至2017年,全縣3.33hm2以上種植業經營大戶僅387個、畜禽養殖大戶172個,水產大戶僅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872家,但其中省級示范社僅5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0家,其中省級僅有4家,還沒有國家級龍頭企業,現代經營主體在數目規模和影響力上都相當不足。2.6農產品品牌缺乏。景東是個農業大縣,經過多年發展,畜牧、蠶桑、蔗糖、烤煙、茶葉、核桃等產業發展迅速,但由于農產品加工不足、產業規模不大等原因,知名農產品品牌嚴重不足,除了“郝思嘉”牌核桃乳等極少數品牌外,非常缺乏全省、全國知名的品牌,更缺乏與景東少數民族文化、與無量山、哀牢山生態文化與相結合的農產品品牌。

3建議

3.1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面對全縣農業基礎設施差,各鄉鎮地理條件差異,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優惠政策,大力實施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的農田、果園、茶園、蔬菜園,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防控自然災害的能力,確保農業生產增產增效。3.2大力發展農業規模產業。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要著力發展經濟效益高的特色農業、規模產業,進一步擴大烤煙、蠶桑、甘蔗、生豬、蔬菜等農業主導產業規模,做大做強特色農業,形成規模效益,提升經濟總量。3.3發展生態農業、創新農業品牌。全縣要進一步優化區域布局,進行農業產業規劃,引進優良品種,不斷推廣農業科技,建設烤煙、蠶桑、甘蔗、生豬等現代化生產基地,創新經營管理機制,打造會昌特色農產品品牌,增強產品競爭力。加強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打通銷售渠道,盡快把自己的品牌推上縣外市場,形成品牌經濟、綠色經濟,實現品牌效益,較大幅度地增加農民收入。3.4加大農業扶持力度。要從景東縣農村農業實際出發,認真對接好國家發展政策,積極引導農民群眾發展現代農業產業,積極幫助群眾提升勞動技能,指導群眾科技創新,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全方位推進各項扶貧政策,發展切實可行的農業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加快脫貧致富步伐,早日過上小康生活。

參考文獻

[1]張龍杰.適應新常態推動大發展[J].甘肅農業,2015,(10):10-11.

作者:吳海翠 單位:景東縣統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