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建設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意義
時間:2022-06-25 10:00:54
導語:道路建設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要想富,先修路。農村道路不僅僅是支撐農村更好發展農業和經濟社會的基礎設施,更是更快更好建設社會主義新型農村的基礎。是經濟落后、尚未開發農村地區唯一和外界聯系溝通的運輸交通通道。但是,在建設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村經濟發展。為解決農村道路建設所存在的問題,需要從農村建設的實際狀況出發。
[關鍵詞]現階段農村;道路建設;經濟發展
1農村道路建設的重要意義
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徹底改變農村貧窮落后的面貌,必須加強農村道路的建設。首先,道路好建設,可以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使他們擺脫‘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窘境,提高生產效率和生活質量。其次,建設好道路,可以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建設農村道路,尤其是加強偏遠農村的道路建設,不但能使當地的農產品進入市場流通,給農民帶來實惠,還能促進當地的招商引資,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和旅游經濟,增加當地農民的就業機會,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讓他們真實的感受到改革發展帶來的實惠。
2農村道路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2.1規劃建設不當。農村經濟相對落后,農民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受當地經濟及自身因素影響,以前農村的道路建設基本上沒有什么規劃可言,都在原來的老路上改建,大多數道路建設都由村民自行規劃和建設,質量得不到保障,造成部分地段路況較差。2.2建設資金不足。道路建設資金不足,是影響農村道路發展的重要因素。村級經濟相對薄弱,無錢出資,受益農民不愿出資,鎮(鄉)政府沒有能力投入大量資金進行鄉村道路建設,縣級以上政府投入又很少,導致鄉村道路建設資金緊張,農村道路建設所需的資金是僅靠國家補助遠遠不夠的。2.3管理不到位。農村道路建設中,普遍存在“重建輕養”的問題。道路建好后,以為萬事大吉,沒有進行有效的管護,導致部分道路使用壽命縮短,短期內就不能正常使用,需要重新投入較大的資金進行維修,造成資源浪費。
3如何加強農村道路的建設
3.1提高認識,加大投入。首先,要充分認識道路建設對農村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道路建設是農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農民增收的基礎保障。只有道路建好了,才能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國家長治久安。其次,要加大對農村道路建設的投入。國家在制訂道路建設的相關政策時,要向農村傾斜,尤其是偏遠的山區農村,更要加大資金。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改變農村貧窮落后的面貌,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早日促進全社會的共同發展。3.2建章立制,加強管理。農村道路建設要健康,穩定的發展,要制定相關的管理機制,成立專業的管理隊伍,并根據當地狀況,對道路的建設,養護,以及資金管理做出長遠的規范化計劃。道路建設完工后,要定期對道路進行維修維護,確保道路的使用壽命和使用質量。
4加強農村道路建設的好處
4.1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村社會發展。由于交通不便,農村的農產品和經濟作物無法運到城鎮,農民們在“金山”腳下過苦日子,經濟水平無法提高,生活水平難以得到改善。農村道路的建設,改變了農村有資源無運輸條件的狀況,暢通與拓寬了商品流通渠道,有利于農民和農產品“走出去”和“引進來”,使農副產品快速地進入流通領域,進入千家萬戶,增加農民收入。同時,也帶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改變了農民傳統的生活方式與生產模式,加快了農村信息傳播和對外交流,推動了農村快速發展,改變了農村落后愚昧的狀況。再次,加強了農村與城鎮之間的聯系溝通,有利于城鄉一體化發展,提高農民生活質量。4.2增加了農民收入,拓寬了就業渠道,促進了生活富裕。過去,農村沒有企業,農民無處上班。道路不暢,生產的農副產品賣不出去。大部分農民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手里沒有錢,生活水平很低。農民要想掙錢,就要離開他們熟悉的村莊和家人,背井離鄉去城里打工。農村道路建好后,農村發展好了,引進的企業多了,農民自然就會回到家鄉務工或從事高效農業,不用離開家鄉,在熟悉的土地就可以有收入,有事業。同時,農民也可以走向城鎮,轉向二、三產業。4.3加快了對外交流和信息傳播,促進了“鄉風文明”。當前,我國的城鄉社會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從文化傳播的角度來說,由于城市經濟發達,市民收入高,文化傳播機構理所當然的把城市當成了傳播主市場。而對于占人口比大多數的農村,由于交通不便,消息閉塞,經濟較為落后,農民的自身文化素養不高,對于媒體傳播消息的利用,評判,認知和解讀能力較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加大了對農村道路建設的投入,農民的經濟條件在逐步變好,農村的信息傳播和對外交流明顯有加快。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主體,只有農民文明了,才會有文明的鄉風,村風,民風。
這就需要著力提升廣大群眾素質,提倡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需要對農民加強道德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引導農民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指導各村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并逐步完善村規民約,形成誠實守信,崇尚科學的良好風氣。同時,要開展符合農村形勢和政策的教育,切實的強化法制教育。加強農民的法制宣傳教育,引導農民學會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應有的權益,做遵紀守法的新時代農民。
作者:耿炳宏 單位:山東省青島市萊西市馬連莊鎮人民政府
- 上一篇:農村經濟經營管理中管理會計研究
- 下一篇:鄉村振興農村經濟發展路徑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