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策略探討論文

時間:2022-04-01 04:53:00

導語: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策略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策略探討論文

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是指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既要積極實現農業經濟的“數量”增長,更要注重農業經濟發展的“質量”提升和“結構”優化,并由以往的數量型擴張向質量型發展轉變。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要求將農業發展建立在依靠科技創新積極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節約農業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注重農業經濟的質量效益的基礎上。

一、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是科技創新

1、農業產業結構優化需要科技創新

由于科技發展滯后導致我國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村中第一產業比重過大,二三產業比重過小。在農作物的種植結構中優質產品的比重低,高效經濟作物面積較小,農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不強。到2007年,種植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50.4%,相當于林業、牧業和漁業總和,林業比重只有3.8%。目前我國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48%左右,比發達國家低30%~35%左右,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僅為30%~40%。由于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導致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農產品增產、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等問題。

2、發揮農業生產規模經濟效益需要科技創新

我國耕地、淡水等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別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資源緊張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過剩的農業勞動力和分散、均田的小規模土地經營方式,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低,難以形成規模效益,極易出現生產上的大幅波動。此外,科技水平低而導致的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低是影響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一大障礙。

3、解決農業環境污染問題需要科技創新

由于科技水平落后,我國化肥農藥生產和使用處于高能耗、強污染、高成本、低產出的狀況。2005年我國化肥產量為4770萬噸,2006年農藥原劑為129.6萬噸,其中有65%流入水中,導致水資源大面積污染,造成水生物絕滅,農業排水已成為當今世界的三大污染源之一。由于在農業生產中大量施用化肥農藥和除草劑等化學品及工業廢棄如電池等對土壤的污染,致使農產品中有害有毒成分增加,既使得農產品失去了原有的口感和味道,更造成了有毒物質進入人體而致病致癌,嚴重威脅到了人類的健康。同時,我國農產品在國際貿易中遭遇“綠色壁壘”的嚴格限制,使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大大降低。來源于/

4、提高農業投入產出率需要科技創新

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我國農業科技水平主要表現為“三低”:一是單產增速低。近十年來我國糧食單產水平降低。2006年,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作物平均單產分別為415公斤、303公斤和360公斤,但與1996年相比,分別增長了5.21%、20.92%和2.90%,年均增長率僅為0.51%、1.91%和0.28%,分別處于全世界的12、28和38位,僅相當于高產國家的64.9%、45.73%、33.55%。二是資源利用效率低。盡管我國以占世界7%的耕地生產了世界22%的農業,但由于農業生產科技水平低,同時也消耗世界20%的水資源和30%的化肥、農藥。三是成果轉化低。據統計,世界發達國家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在65%~85%之間,而我國僅為30%~40%。我國農業增長科技貢獻率僅為48%左右,與發達國家平均70%的科技貢獻率差距很大。依靠科技創新提高我國農業的投入產出效率是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當務之急。

二、制約農業科技創新的障礙因素分析

由于我國的教育資源和科研資源主要集中在城市,農業經濟發展的科技投資比較利益低,農業科技創新不足成為制約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又一障礙。

1、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不夠,機制不完善

在國家科技基礎建設中,農業科技平臺所占比重較低。截止到2009年,在22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涉及農業領域的僅有23個,與農業作物育種和生物技術有關的僅有9個。在14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涉農的只有30個。國內從事農業科技創新研究的單位眾多,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各自在封閉的系統內活動,互相之間缺乏優勢互補的機制,總體運行效率較低。在一些重要研究領域的自主創新方面還缺乏獨特的核心技術,重大原始性創新成果和產業發展關鍵技術成果供給明顯不足。

2、經費保障不力

我國農業科研經費占農業GDP的0.43%,遠遠低于高收入國家3.29%和中等收入國家1.37%的平均水平。大部分農業科研單位的科研設施條件簡陋,無論是在試驗條件、基礎設施、科研力量,還是在承擔課題和獲得經費資助方面,都與發展現代農業對科技創新的要求相距甚遠。

3、我國科技創新推廣體系不完善

我國農業科研力量的90%集中在產中階段,其中55%又集中在種植業領域。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推廣是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環節。我國每年取得6000多項省部級以上農業科技創新成果,但真正投入生產使用的不超過三分之一。科技創新成果推廣轉化難的根本原因是科技創新水平低。另外,基層農業科技推廣體系還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風險防范機制不完善和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中介市場落后也是造成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滯后的原因。

三、依靠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對策思路

1、完善農業科技創新的機制和基礎

(1)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制,整合科技創新資源。既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又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形成政府主導的、多元化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成中央、高校和地方科研院所有機結合的布局合理、聯合協作的具有國際優勢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積極引進和消化吸收國外先進農業技術與經驗,提高農業科技創新系統的整體功能和效率。通過科技創新實實在在地提升農業的素質、效益和競爭力。

(2)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政策支持力度。農業科技創新活動具有較強的風險性和探索性,其成果是典型的公共產品。政府應積極采取措施,為農業科技創新營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環境,建立農業科技發展基金和完善農業保險機制,鼓勵農業高新技術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等措施有力支持農業科技創新。來源于/

(3)加強對農業科技知識產權的保護。為了更好地加速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新技術全面向農業產業的滲透,實現我國農業生產力質的飛躍,營造良好的農業科技發展環境,要盡快完善農業知識產權制度,加強和制定農業科技知識產權保護策略,對有重大價值的農業科技成果實施知識產權保護。尤其是我國自行研制等品種資源,具有遺傳基因研究價值等作物品種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以促進高技術農業產業的健康發展。

(4)建立科技創新團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遵循市場規律積極吸引和留住科技創新人才,不斷優化科技創新團隊。首先,應正視農業科技的風險性、艱苦性特征,運用一流的待遇吸引和保留流動人才;其次,運用現代管理理念和人才理念,在創新科研成果的評價、個人業績的考核、生活待遇的提高等方面運用現代激勵理論,不斷提高優秀農業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的科技創新積極性。2、確定農業科技創新的關鍵點和推廣體系

要瞄準世界農業科技發展前沿,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重點,組織科技攻關和技術引進,積極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實現農業科技的跨越式發展。加強農業科技推廣體制創新,加速把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實現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首先,要建立新型多元化農技推廣體系,強化農技推廣服務的公益性職能,全面推進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扶植農業科技示范戶,提高其輻射帶動能力。其次,加強農業科技服務平臺建設,打造科技交流合作平臺,建立起企業和高校、科研機構之間聯系溝通的橋梁與紐帶。最后,要引導建立起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通過建立生產力促進中心、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科技創業中心等,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結合,為各類科技創新主體建立緊密聯系,為科技創新活動提供重要的支撐性服務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

3、加強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素質

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必須著力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首先,要通過發展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種短期培訓,提高農民的專業技能。其次,要組織科技人員深入農村傳授科技知識,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教育和科技普及活動。最后,要加大對大專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農林專業學生的助學力度,鼓勵他們畢業后到農村,為發展現代農業建功立業。依托重大農業科研項目、重點學科、科研基地,培育農業科技高層次人才特別是領軍人才。穩定和壯大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加強農業技術推廣普及,開展農民技術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