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遺跡保護措施研究論文
時間:2022-06-03 03:17:00
導語:工業遺跡保護措施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公共休憩空間模式;工業博覽會模式;主題博物館,工業旅游模式;藝術創作基地模式等進行講述,包括了在工業舊址上建造一些公眾可以參與的游樂設施,作為人們休閑和娛樂的場所、舉辦有主題的工業博覽會,并與招商活動、商務交流和交易、旅游等融合、通過博物館的形式展示一些工藝生產過程,從中活化工業區的歷史感和真實感等,具體資料請見:
【摘要】近些年來,工業遺跡的概念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工業遺跡在現代生活中所處的尷尬地位以及公眾對其的認識都引發了人們的深思和討論。本文講述了發達國家典型工業遺跡的開發經驗,主要從借鑒這些經驗入手并結合工業遺跡產生的背景、概念,以及歐美濟南的實際情況來論述濟南工業遺跡的保護性再利用。
【關鍵詞】工業遺跡;發展現狀;開發模式;保護性再利用
后工業時代的來臨標志著一大批傳統工業從此退出歷史舞臺,隨著城市化的蔓延和內城經濟萎縮它們在城市中留下了大量的工業廢棄地,這些工業廢棄地成為大面積的城市傷疤。然而,從另一面來看這些工業廢棄景觀中的產業建筑不僅有其珍貴的歷史價值需要挖掘研究,還具有顯著的改造再利用的現實價值。
所謂工業遺跡是指具有歷史學、社會學、建筑學和科技、審美價值的工業文化遺存,包括工廠車間、磨坊、倉庫、店鋪等工業建筑物,礦山、相關加工冶煉場地、能源生產和傳輸及使用場所,交通設施、工業生產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所,相關工業設備,以及工藝流程、數據記錄、企業檔案等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不過對于工業遺跡的價值,人們的認識還是相當不夠的。工業場地、工業建筑、機械設備以及其他工業遺產作為工業文明的歷史見證,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經濟生活、技術水平和價值觀念。有些城市決策者認為從生產領域淘汰下來的內容是廢棄物,是城市和企業進一步發展的絆腳石,應將它們徹底清理,代之以新的開發項目。當前世界各地的工業遺跡都面臨著被毀壞遺棄和掠奪式開發的危險境地,我國沈陽、北京、上海、濟南等城市的重要工業遺跡正在消失。
對于工業遺跡,我認為保護性再利用是一種最為有效的措施。所謂工業遺跡的保護和利用只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而工業遺跡的保護與一般文物保護不同,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對這些產業建筑物進行適當再利用,在盡可能地保留、保護其工業生產類建筑的特征和它所攜帶的歷史信息的前提下,一定要注入新的空間元素、開發新的功能。近代產業建筑的保護,不僅是要使舊建筑留存下來,更重要的是要復蘇產業建筑的生命力,使之能夠融入當代城市生活中。從投資角度來看,工業遺跡存在有很高的價值空間,在房地產開發熱潮之下,尋找新的開發熱點,在大量研究活動的支持下,簡潔而有預見性地分析其價值和空間,是戰略研究任務的重點。目前國外已形成了工業遺跡保護與開發一系列成熟的模式與套路,我國北京,上海等地區也有不少這方面的案例,這些成功經驗對于開拓濟南工業遺跡保護性再利用的思路,提升工業遺跡存在的價值空間都有很大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1公共休憩空間模式
在工業舊址上建造一些公眾可以參與的游樂設施,作為人們休閑和娛樂的場所。廣東的岐江公園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岐江公園場地原址是廣東中山市的粵中造船廠,該廠在鼎盛時期有1300名工人,是當地具有代表性的工業企業,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珠江流域由傳統的農業產業區轉變為中國頂尖的工業產業區后,粵中造船廠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廠址總面積11公頃,水系與岐江河相連,廠內遺留了不少造船廠房及機器設備,包括龍門吊、鐵軌、變壓器等。公園設計者沿用了RchardHagg的美國西雅圖煉油廠公園和PeterLatz的德國Ruhr鋼鐵城景觀公園的設計理念強調廢棄工業設施的生態恢復和再利用,成為具有引領現代景觀設計思潮的作品。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用水生、濕生、旱生鄉土植物——那些被農人們踐踏、鄙視的野草,來傳達新時代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并以此喚起人們對自然的尊重,培育環境倫理;小時穿越鐵軌時的快感,在這里變為一種沒有危險的游戲,使冒險、挑戰和尋求平衡感的天性得以袒露;人對水的向往、對空間的探幽天性等都通過親水棧橋和平地涌泉、樹籬方格網的設計而得以充分體現。岐江公園將審美和實用功能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成功的完成了對歷史、文化和自然之美的再現。在濟南,重汽的舊廠址就有適合開發成岐江公園類似的條件,其位于城市居民密集區,周圍公共休憩場所較少,舊廠房和大門依然存在,且緊鄰工商河,可以與政府一道將工商河的整治納入的規劃之中。
2工業博覽會模式
舉辦有主題的工業博覽會,并與招商活動、商務交流和交易、旅游等融合。魯爾地區是德國最重要的城市密集區,也是歐洲最大的區域性勞動力市場,然而正是在這個被稱為歐洲最強大的區域中,也存在著落后的地區,這就是埃姆歇,埃姆歇國際建筑展(EPI)就是針對這一落后的工業地區采取的更新措施,全部工程在10年內完成。國際建筑展提供了一個平臺,使人們能夠基于共同的區域發展遠景對規劃進行廣泛的討論、溝通與協商,平衡各種利益與愿望的沖突,最終達成各方都能接受的共識。展會以方案篩選和競賽的方式征集了400多條工業遺跡保護性再利用的方案,最終結合當地條件選出了75個,它就像一個實驗室,一些不夠成熟的新想法能夠在這里得到發展。德國埃姆歇地區正是充分利用了EPI這個金字招牌,工業遺跡得到極大利用:一些戲院的舞臺和迪斯科舞廳建在原來鋼鐵廠的廠房內,原來的鼓風機車間改建成音樂廳,一些倉庫被用來開飯館,原來的鑄鋼廠或煤礦被改造成科學公園或技術公園,許多老廠房現在變成了各種工業博物館或藝術展覽館,老的燃礦爐和貯氣罐經重新整修后成為配有水下呼吸器的潛水池,供人們練習潛水,原先的高爐墻被用作攀巖愛好者的運動場所。
3主題博物館,工業旅游模式
通過博物館的形式展示一些工藝生產過程,從中活化工業區的歷史感和真實感,同時激發社區參與感和認同感。比較典型的是波蘭的威利奇卡鹽礦,從中世紀一直到今天,這個鹽礦還在開采,不過開采數量變得很少了,雖然鹽礦還在運轉,但它主要是作為一個博物館,靠游客帶來豐厚的收入,除了可供參觀游覽外,鹽礦的下面還有地下餐廳和教堂,還有用鹽制成的各種旅游紀念品等,又如蘇格蘭威士忌文化遺產中心,通過主題博物館、劇場式場景、視聽節目等方式向游客們講述威士忌的時展史,游客們可以坐在威士忌酒桶形的電動車內游覽景區,觀看甚至可以加入到威士忌酒的制作過程中,景區禮品店中則是各樣的威士忌酒及相關產品。而濟南則完全可以利用山東機器局的優勢,辦一個近代軍事工業游的旅游項目。作為可挖掘的近代軍工旅游資源,除了留存有各具特色的清代、民國建筑之外,還有許多聲名顯赫的歷史人物及影響重大的歷史事件。比如當時洋務派很注重人才的培養,山東機器局就擁有像張蔭桓、薛福辰(薛福成堂兄)、徐建寅(徐壽之子)、曾昭吉等當時不可多得的人才,還有丁寶禎為獲取運營經費向清廷上的奏折,歷屆巡撫對機器局的改造完善,以及機器局經歷洋務運動、甲午海戰、辛亥革命、日寇的踐踏、新中國工業改造的歷史都可以作為很好的旅游資源。
4藝術創作基地模式
隨著后工業社會轉型而產生的社會需求,許多中高收入的年輕人、自由藝術家、大學生及媒體從業者在尋找適合他們生活方式的空間。他們并不滿足于居住在平淡無奇的工業化住宅或是城市邊緣的封閉社區中,而是希望生活在能夠顯示他們的個性、創造力、自信、進取精神與獨立意識的場所。在西方,許多廢棄的港口和濱水空間的改造得到了巨大的成功,秘訣往往就在于:它們滿足了這群“創意階層”對城市的要求,不僅體現了時尚,還豐富了城市的意象。北京798工廠是上個世紀50年代蘇聯援助中國建設的一家大型國有工廠,東德負責設計建造,秉承了包豪斯的建筑理念,曾是首都工業的驕傲。而現在那里成為中國最著名的藝術社區,入住798藝術區的人中,有曾經放蕩不羈,憤世嫉俗的搖滾青年,也有恪守傳統,因循守舊的畫家、雕塑家。兩群截然不同的人在此共生——一群人在巨大廠房中建起自己的創作室,搞的完全是純藝術,作品很難被普通人理解;而另一群人則是將廠房、倉庫改造成另類的藝術空間、店鋪或餐館,并將自己的作品拿來銷售,且以此為生,798也被認作是“后現代主義藝術基地”、“民間藝術村”。需要引以為戒的是隨著藝術家們的入駐和社會關注度的提高,對藝術趨之若鶩的中產階級和有錢人對此大生興趣并大舉進入之后,最終導致該地區新一輪的房地產開發和房價升高,藝術家不得不遷居到更便宜的地方,美國曼哈頓的SOHO藝術社區就是因此而衰落。對于我們濟南,位置稍顯偏僻,地價低廉,適合藝術發展的工廠和倉庫不在少數,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些條件,建立濟南自己的798和SOHO,我相信它的發展前景是十分可觀的。
對于濟南工業遺跡的保護性再利用,在借鑒別人成功經驗的同時,也需要考慮濟南自身的特殊情況,將城市更新、舊城保護與工業遺跡的適應性開發結合起來。也就是說并不是所有的工業廢棄地都需要用于開發,而是擇其有典型意義、有開發價值且地理環境適中的去發展,走出一條具有濟南特色的工業遺跡保護性再利用的道路。
- 上一篇:3G業務影響人際傳播論文
- 下一篇:體育圈布局發展對策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