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匹配的視角分析區域創新能力論文
時間:2022-07-01 05:38:00
導語:從匹配的視角分析區域創新能力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從區域創新資源投入與區域利用資源能力相匹配的視角研究了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路徑。利用我國200l一2006年各個省市區的面板數據,通過計量方:去分析了包括政府干預在內的不同創新資源投入對不同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得出相對發達區域利用創新資源投入的能力較高的結論。在實證研究結論基礎上得出了相應的政策啟示。
論文關鍵詞:區域;創新能力;匹配;專利
1引言
今天,技術創新越來越成為研究的焦點。無論是宏觀層面的國家,中觀層面的區域,還是微觀層面的企業,學者們都涉足其中,并企圖找出快速提高其技術創新能力的靈丹妙藥。國家創新系統…、區域創新網絡、內生增長理論以及競爭優勢等相關文獻的研究帶給了我們許多啟示。
但是,無論是國家層面,區域層面,還是企業層面,都呈現出了技術創新能力參差不齊的特征。從區域角度看,即使是地處同一國家,不同區域也表現出了不同的技術創新能力。就中國而言,區域發展差距已成為一個“頑疾”,而這種差距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技術創新能力上的差異。許多學者已深刻認識到了中國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相距甚大的現實,也提出了一些政策上的建議。但是,他們的觀點更多地局限于增加技術資源的投入,培養人才,構建區域創新網絡等。
我們希望走出這些研究的窠臼,從一個新的視角來審視中國的區域技術創新政策。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國區域技術創新能力差異的現狀,發現技術創新能力相對薄弱的地區恰恰也是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接著,針對一些流行觀點,提出區域技術創新能力應與創新資源相匹配,并對其進行了實證檢驗。最后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2中國區域技術創新現狀分析
中國區域技術創新能力存在巨大差異的現實已經為大家所觀察到,并且被廣泛討論。與別的研究一樣,我們首先將分析中國區域技術創新的現狀。
用專利申請量作為技術創新能力的衡量指標在文獻中是一種慣常的做法,在Guan(2005)的文章中對此作了較為詳盡的解釋。因此,在本文中,我們將用專利申請量作為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的替代指標(注:本文中的實證檢驗模型也是將專利申請受理量作為創新產出指標)。將2001—20(I6年累計6年間的專利申請受理量進行加總排序,并與6年間的人均GDP加總量進行對比。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技術創新能力相對較弱的區域也恰恰是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區域。以專利申請受理量30000項為界,可將我國31個區域分為前15個區域和后16個區域,前者我們將其稱為高創新能力區域,后者稱為低創新能力區域;以人均GDP57000元為界,同樣將31個區域分為前l5個區域和后l6個區域,前者稱為相對發達區域,后者稱為相對后進區域。我們能夠看到,位列高創新能力區域的15個中,只有河南、湖南、四川三省未排在相對發達區域的序列中,由此可見兩者的高度一致。同時可以看到,區域之間的差距極其明顯,6年專利申請受理量最高的為廣東,達320441項,而最低的為西藏,只有區區315項,前者是后者的1000多倍。差距之大令人咂舌!
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的形成可由眾多因素解釋,其中,創新資源的投入至關重要。在這里,我們從傳統的角度,對*經費和*人員兩種資源進行分析。同理,對2001—2006年進行累加排序以發現上述特征:創新資源投入較少的區域也是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的區域。在創新資源投入上,區域之間的差距依然明顯,以*經費為例,6年加總額最高的為北京,達1779.38億元,最低的依然是西藏,僅為2.19億元,前者是后者的800多倍。
3匹配的提出及實證檢驗
上述對中國區域技術創新現狀的分析結論并不是什么新發現,許多研究者都對此做過分析。如果從投入決定產出的角度看,上述分析的結論很容易給我們這樣一個錯覺,那就是,應該增加對相對后進區域的創新資源投入。真的應該如此嗎?毫無疑問,增加對相對后進區域的投入,肯定會帶來相應的產出,也就是說,這些區域的技術創新能力落后的面貌將會得到改善。但我們認為,從中國整體技術創新能力提高的全局看,這種政策傾向并不十分恰當。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資源是有限的,應該盡量地使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同樣如此。
到底該如何分配有限的創新資源呢?我們認為,應該從這個角度考慮:那就是使有限的創新資源產生最大的效益。由于發展歷史、地理位置、自然資源、人力資源、政府政策、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原因,不同區域利用創新資源的能力有較大區別。因此,我們將從匹配的視角來研究這個問題。我們認為,要使有限的創新資源產生最大的效益,那么,必須使創新資源投入與不同區域利用這些資源的能力相匹配。
一般而言,我們所稱的創新資源主要指研發人員和研發經費,它們對于技術創新產出的影響不言而喻。與此同時,我們還將考慮政府干預因素在區域技術創新中的作用。根據一般文獻的思想,由于技術創新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及公共品性質,因此需要政府的干預;但是,許多的研究也指出,政府的過度干預會造成對私人部門開展技術創新的“擠出效應”和“替代效應”。基于中國的現實,我們難以否認政府干預在技術創新中的重要作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趨勢就是削弱政府干預經濟的力度,但因技術創新所具有的外部性及公共品性質,單純地減少政府在技術創新領域的干預未必就是一個恰當的選擇,尤其是中國目前的這種狀況,技術創新能力薄弱,產品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價格的低廉上,各項生產成本又趨于上升。中國迫不及待地想改變這種狀況因此,促進技術創新就成為了中國政府的一項基本政策。中國如今在技術創新領域能夠取得一定成就,政府干預至關重要。因此,我們不能輕易否定政府在技術創新領域發揮的作用。但正如上面所說的,政府干預是一柄“雙刃劍”,干預的界限就難以確定。再考慮到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區域的開放程度有一定區別,政府在不同區域的經濟社會中所發揮的作用也有一定差異,那么,我們就要考慮一個問題,在技術創新領域,政府是否應該在全國范圍內統一干預的力度呢?
從某種角度說,我們也可以將政府干預理解為技術創新的一種資源投入。由此,結合匹配的思想,我們認為,要想在全國范圍內提高創新資源的利用效率,就必須在區域間綜合權衡,進行最佳的匹配。基于這種思想,我們將通過實證分析來說明對不同區域創新資源投入的績效。
我們的目標在于促進區域間的創新資源得到更優化的配置,這樣,就必須清楚不同區域利用不同創新資源能力的區別。為此,我們將進行實證檢驗。
進行此類研究,一般會構造一個與生產函數類似的創新產出函數。因此,借助于柯布一道格拉斯函數:
其中,因變量Patent為各區域的專利申請受理量,作為各區域創新資源投入產出的替代指標。*per和*exp分別為各區域*人員數和*經費額。第三個變量Goo為地方財政科技撥款占科技經費支出的比重。為回歸系數,為誤差項。
由(3)式可看到,除了一般研究采用的*人員數和*經費額兩種資源外,我們還增加了地方財政科技撥款占科技經費支出的比重這項變量。在本文中,該項指標將作為政府干預程度的衡量指標(注:實際上,采用地方財政科技撥款占科技經費支出的比重這一指標來衡量政府干預程度并不確切。但地方財政在科技領域的支出高低能一定程度地說明地方政府參與到技術創新領域的程度,再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所以選擇此指標)。
根據所構建的計量模型,我們用面板分析的方法考察各個因素對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的貢獻大小。考慮到從投入到產出會有一定的滯后,*經費支出和地方財政科技撥款所占比重均采取了兩年的滯后。
我們對全國所有區域、高創新能力區域和低創新能力區域的數據別進行了回歸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在此,我們分別對3組數據做了固定效應模型分析和隨機效應模型分析。由表1可以看到,*人員和*經費兩種創新資源投入對專利申請受理量有較大影響,這種影響無論是在經濟意義上還是在統計上都是顯著的。但是,從表1我們也可以看到,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所得到的結果存在較大差異。為了更準確地分析不同因素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有必要通過檢驗驗證這兩個模型的適用性。表1的最后兩行給出了Hausman檢驗的結果。檢驗結果表明,無論是對全國所有區域,還是針對高、低創新能力區域的分析,都在5%顯著性水平下拒絕了固定效應模型。這說明隨機效應模型能夠更好地解釋我們的模型,因此,隨后的分析只考慮隨機效應模型的結果。
首先,從全國所有區域看,在所分析的三種影響因素中,*經費投入對專利申請受理量的影響作用最大。從回歸系數看,*經費投入每提高1個百分點,各區域的專利申請受理量就能增加0.69個百分點;*人員投入每提高1個百分點,各區域的專利申請受理量能增加0.43個百分點;而地方財政科技撥款所占比重每提高1個百分點,也能帶來各區域專利申請受理量0.39個百分點的增加。
但我們更關注的是,不同區域利用創新資源的能力有何不同。通過對高創新能力區域和低創新能力區域的回歸結果進行比較,我們能夠發現一些有意思的東西。可以看到,*經費投入的回歸系數在兩類區域中都是最大的,但高創新能力區域的回歸系數明顯大于低創新能力區域。同樣的,*人員投入上也表現出了相同的特征,高創新能力區域的回歸系數比低創新能力區域高出了0.12。但是,當我們看第三個變量時卻發現,低創新能力區域的回歸系數要遠遠高于高創新能力區域。對低創新能力區域而言,地方財政科技撥款所占比重每提高1個百分點能夠帶來區域創新產出0.34個百分點的提高;但對高創新能力區域而言,地方財政科技撥款所占比重每提高1個百分點僅能帶來區域創新產出0.22個百分點的提高。
以上實證分析告訴我們,不同區域利用創新資源的能力是有區別的,這才導致了同樣的創新資源投入在不同區域卻帶來了不同的產出。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原因可能是:對高創新能力區域而言,技術基礎相對扎實,人的思想也比較活躍,也更容易接觸技術領域的前沿信息,這樣就可能出現新思想層出不窮的局面,因此,對這類區域而言,技術創新的關鍵在于資金和人力的投入。而對于低創新能力區域而言,技術基礎薄弱,也較難得到相關技術領域的前沿信息,新思想的產生數量較少,由此就出現了這種局面,技術領域創新的目標往往是由政府來確定,相應的導致政府投入在全部投入中的比重也較大。
4結論與政策啟示
使用我國2001—2006年各區域的面板數據,本文通過計量分析的方法驗證了創新資源在不同區域的作用有一定差異。相比較而言,提高同樣比例的*人員和*經費投入,高創新能力區域能帶來更高的創新產出增加;但在政府干預的作用方面,提高地方財政科技撥款在科技經費支出中的比重在低創新能力區域具有更好的效果。
以上結論給了我們與以往不同的一些政策啟示。如今,我國正在大力強調自主創新,與此同時,也在強調區域問的協調發展,這就導致了這樣一個政策傾向:增加對相對落后區域的財政支出。在技術創新領域同樣如此。但是,考慮到區域實行自主創新需要有較好的技術基礎,而相對落后區域的技術基礎是較為薄弱的,這樣的區域創新資源投入格局反而不利于自主創新。另外,從資源的利用效率看,根據上:得出的結論,高創新能力區域也往往是相對發達區域,在這些區域增加*人員和*經費投入能夠帶來更高的產出。基于匹配的思想,我們認為,我國的技術創新政策應該有所調整:
第一,應加大相對發達區域的創新資源投入力度,這是與這些區域較高的資源利用能力相匹配的。但應強調,資源投入應該更多地來自于政府之外,政府可以通過稅收優惠、公共采購、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努力鼓勵非政府投資。
由此,我們引申出另一個建議,那就是在相對發達區域培養技術創新極,這些“極”將成為我國自主創新的主要誕生地。按照前文的分析,高創新能力區域與相對發達區域幾乎是對應的,由此,這些“極”將位于相對發達區域。部分相對發達區域擁有深厚的科學底蘊,通暢的信息網絡,眾多的企業集聚,較為完善的市場體制,這樣的環境下更容易培養出勇于創新的主體。當然,我們不應該忘記,要充分發揮這些“極”的輻射作用,充分利用這些“極”的創新產出。
第二,提高相對落后區域的技術學習能力。對中國的任何區域而言,技術學習能力的高低將決定技術創新能力的強弱。對相對落后區域而言,更是如此。技術學習的方式很多,如進口先進設備、購買專利、員工培訓、引進外來資金等,但不同學習方式的成本及效果相差甚遠。考慮到經費緊張,相對落后區域應該選擇投入產出比更高的學習方式。
第三,短期內強化相對落后區域政府在技術創新領域的作用。強化政府作用,不僅僅是加大政府投入,更應該是體制方面的建設,比如結合區域現實做好科技規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促進技術市場建設等。
- 上一篇:小學數學教學工作匯報
- 下一篇: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