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及產業結構差異化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17 11:29:00
導語:區域經濟及產業結構差異化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文章采用ArcGIS空間分析方法,對江蘇省“十五”期間縣域經濟的差異及產業結構在五年內的變化進行研究,探索縣域經濟及產業結構在空間上的差異,從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角度將江蘇省縣域分為5大類,分析了每一類的產業特點,并針對性地提出了產業發展策略,以期對政府決策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縣域經濟;產業結構;區域差異
問題提出
江蘇省自改革開放以來,其經濟實力一直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然而,該省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著巨大的南北差異,嚴重制約了其總體經濟實力的進一步提升。文章利用空間分析的方法,對江蘇省縣域經濟存在的空間差異進行研究,基于前人認為“產業結構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這一結論,從產業結構的視角來研究江蘇省各縣域在產業結構上的空間差異,并據此提出針對性的產業發展策略,以期對江蘇省經濟發展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意義。
文章以江蘇省“十五”規劃的起始年份2001和2005兩個年份的截面數據,利用地理信息系統ArcGIS9.0軟件,對其縣域經濟和產業結構進行空間分析,將經濟發展水平分為“極高”、“較高”、“一般”、“較低”和“極低”5個等級(見表1),并輸出地圖(見圖1、圖2)。
江蘇省縣域經濟的區域差異
由圖1、圖2可以看出:“十五”計劃的起始年份,江蘇省縣域經濟均明顯地表現為蘇南、蘇中、蘇北的地區差異,經濟發展水平“南重北輕”格局明顯。江蘇省縣域之間的等級擴散效用明顯,蘇中的多個縣域逐漸從“極低”等級上升為“較低”等級。這驗證了郭金海等(2009)關于經濟發展存在明顯的空間作用的結論。多數縣域經過“十五”期間的發展其等級沒有變化;只有寶應縣、洪澤縣、興化市、如皋市、沛縣由“極低”等級上升為“較低”等級,而贛榆、盱眙二縣則相反。在等級內部,除去少數縣域在經濟水平排名上沒有變化,多數縣域的經濟排名均有不同程度的變動。這說明,江蘇省各經濟發展等級之間差距明顯,但等級內部差距較微弱。
江蘇省三大區域產業結構的差異
江蘇地域依次劃分為蘇南、蘇中和蘇北三大區域,為研究三大區域產業結構,計算“十五”計劃起始年份的各產業增加值和從業人口比例(見表2、表3)。由表2、表3可以看出:無論從產業增加值,還是從業人員比重來看,蘇南地區的產業結構要優于蘇中和蘇北,蘇北的產業結構最不理想。經過5年的時間,各地區的產業結構均呈逐漸優化的趨勢。即使產業結構優化程度最高的蘇南地區,2005年其第三產業增加值所占比例僅為36.05%;而第二產業增加值為61.10%,占據主導地位。據錢納里的六階段劃分標準來判斷,蘇南地區仍處在工業化的中期階段,非農業勞動力開始占主體,第三產業開始迅速發展,但仍未占主導地位。由表2可見蘇南、蘇中和蘇北三大區域第一產業的比重均有較大程度的降低;第二產業比重增長明顯;蘇南和蘇中第三產業的比重有所降低,而蘇北略有增長。
江蘇省縣域產業結構的優化對策
處在上述“極高”、“較高”等級的縣域,其產業的優化首先,注重產業的融合。服務業應加速向工業的生產前期研究、中期設計和后期信息反饋過程展開滲透,電子網絡技術向傳統的商業、運輸業滲透;第一產業內部應通過生物鏈將種植業、養殖業、畜牧業融合形成新型生態農業。其次,注重技術創新和制度革新。必須大力推進自主創新,營造鼓勵自主創新的政策環境,加強創新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區域創新體系。促使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在教育、科學、技術和產品之間形成良性轉化機制。第三,注重產業的關聯效應,在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同時,重視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的互動關系。在發展現代服務業時應綜合考慮服務業的規模、層次和結構,當前除要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更應重點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最后,注重“溢出效應”。就這類發達縣域而言,其經濟的發展需要外部資源支持,也可以產生溢出效應。特別是將相關產業向毗鄰的縣域進行滲透,有助于拓展市場空間,舒緩資源壓力。公務員之家
處于“一般”和“較低”等級的縣域多位于蘇中地區,蘇北少數地級市轄區及附近縣域也處在該等級。這些縣域工業經濟起步較早,紡織、機電、醫藥、汽車、建筑等傳統產業具有明顯優勢,土地、耕地面積數量充足,豐富的后備土地資源潛力巨大,對保持生態平衡,促進經濟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另外,蘇中地區具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和礦產資源,對資源短缺的江蘇和華東地區具有重要的開采價值。農副產品較為豐富,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商品棉基地,農村剩余勞動力較多,能夠提供一個低生產成本和低交易成本的發展條件。海洋資源十分豐富。特色產業集聚效應初步顯現,已逐步形成石油化工、汽車及零部件、船舶制造、電工電器、服裝加工等主導產業,產值占全市規模工業產值的比重達70%。由上文可知等級之間的擴散效應明顯,因此,處于“一般”和“較低”等級的縣域經濟的發展應發揮與高等級縣域毗鄰的區位優勢,吸引相關產業,特別是第二產業的滲透。處于“極低”等級的縣域多位于蘇北地區,這類縣域應充分利用自己的資源稟賦,發展自身的特色產業。
參考文獻:
1.姚麗虹,趙陽.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關系協整分析——以廣東省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09(20)
2.張輝,王曉霞.北京市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研究[J].經濟科學,2009(4)
3.[美]霍利斯•錢納里.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郭金海,韓雪等.省域入境旅游經濟的區域差異及發展模式[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19)
- 上一篇: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透析論文
- 下一篇:中學語文教改的現實價值研究探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