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與環境狀況的關系
時間:2022-03-29 03:33:49
導語: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與環境狀況的關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斷改善。我國東南沿海等省市的經濟發展迅速,然而我國西南地區、西北地區的經濟狀況比較差。這些地區缺乏便利的交通和大型的企業,當地居民的生活比較貧困。根據相關數據研究顯示,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地理環境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國政府應該建立完善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要對環境保護問題充分重視。本文具體研究了影響經濟發展的環境因素,對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前景做出展望。
關鍵詞:區域經濟;生態環境;改革開放
環境狀況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使我國經濟的發展規律呈階梯狀變化趨勢。便利的交通、發達的工業基礎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國沿海地區卻擁有近70%的工業基礎,內陸地區只有30%的工業基礎。和內陸地區相比,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狀況要好得多。我國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區域環境狀況是引起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西部地區土地沙化問題嚴重、水資源短缺、經濟增長效益低,這些問題是導致西部地區貧困的主要因素。想要促進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就應該采取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保護戰略,要建立生態補償制度。
一、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
(一)各地區經濟生產總值的不平衡現狀
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夠平衡,主要表現在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人均GDP產值的不平衡。我國的東部地區主要指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這10個省市。而西部地區則包括內蒙古、西藏、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四川、重慶、廣西、云南、貴州這12個省市。以1995年、2000年、2005年這三年為例,東部人均GDP分別為8638元、14309元、25973元。而西部地區人均GDP則分別為2691元、4252元、8717元。[1]由此可見,西部地區人均GDP遠遠低于東部地區人均GDP產值,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非常嚴重。
(二)各地區人均收入的不平衡現狀
在1995年、2000年、2005年這三年中,我國東部城鎮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分別為5700元、8342元、13621元,東部農村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分別為2531元、3618元、5258元。而我國西部城鎮居民在這三年的人均年收入分別為4053元、5704元、8782元,西部農村人口的人均年收入分別為1145元、1606元、2277元。通過上述數據我們不難發現,我國西部地區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和東部地區存在著巨大的差距。這是由于我國西部地區的經濟形式主要以農業為主,而東部地區的經濟形式則以發達的工業為主。東西部地區經濟生產總值與人均年收入現狀存在著不平衡,這個問題必須盡快解決,否則將會使我國貧富差距問題不斷惡化。
二、我國環境資源的總體概況與東西部地區的環境狀況
(一)我國環境資源的總體概況
我國的資源不足且分布區域不平衡,很多地區自然資源豐富,而其他地區則嚴重缺乏自然資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很多地區的人民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卻忽略了保護當地環境,最終引起了各種嚴重的環境問題。我國很多地區都有嚴重的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大氣污染問題,這些環節污染問題不僅制約著當地經濟的發展,而且還對當地居民的健康狀況產生了威脅。根據我國土地調查的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的土地面積為1.21億公頃,而全國的2800個區縣中,竟然有六百多個區縣的人均耕地不足0.05公頃,這一數據遠遠低于聯合國糧食農業組織規定的農民人均耕地標準。我國的水資源也同樣緊缺,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我國很多地區的河流斷流、湖泊干涸、濕地面積減少,導致我國每年缺水量達到400億立方米。
(二)我國東西部地區的環境狀況
我國東部地區的水利資源充足,有很多河流、湖泊以及水庫設施,當地農民能夠很好地發展農業、漁業。東部地區地勢平坦,便于實現機械化農業生產,這將會大大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我國東部地區的環境狀況要好于西部地區。東部地區自然條件優越、雨水充沛、而西部地區的環境問題則比較惡劣。我國西部地區有大量的沙漠,這些荒漠的面積幾乎占國土面積的34.6%,僅西北五省和內蒙古地區的荒漠面積就占國土面積的27.3%。當地居民難以在荒漠環境中進行農業生產,這是導致西部地區經濟落后的主要原因。而且這些荒漠的面積還在持續增加,甚至會引起更加嚴重的沙塵暴。由于西部地區存在著大面積的沙漠,這將會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水土流失問題不僅使西部地區的農業生產遇到了很大的困難,而且還使西部地區的水資源嚴重欠缺。很多地方不斷出現河流斷流、草木枯死、土地沙化等嚴重的生態問題。西部地區的水污染問題也很嚴重,很多企業不注重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反而還向黃河中排泄大量的污水,致使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三、環境因素對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制約
(一)生態環境的惡化是導致貧困的主要原因
貧困、人口、生態環境這三種因素互相影響,會使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陷入到一個惡性循環中。隨著西部地區人口的增加,相應的人均耕地面積就會減少,當農業耕地無法負擔眾多的人口時,就會出現貧困問題。[2]為了解決貧困問題,西部地區的村民就會不擇手段地亂砍樹木,村民這種靠山吃山的觀念會嚴重損害當地自然環境。西部居民為了能生產更多的糧食,就會將很多林地變成農耕用地,破壞了當地的林地環境。由于失去了林地植被的保護作用,就會出現水土流失問題,導致當地風沙、旱災、沙塵暴等惡劣環境問題的不斷發生。這些惡劣的環境問題將會使西部地區出現大面積干旱,干旱氣候的風蝕作用會不斷地侵襲農耕土地,使糧食產量迅速下降。土地的不斷荒漠化將使村民逐漸喪失僅有的農業耕地,最終陷入極端貧困的生存絕境。
(二)西部地區經濟增長效益較低
西部地區蘊含著豐富的礦產資源,為我國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能源。然而由于對煤炭、石油等資源的過度開采,西部地區的能源將不可避免地要面臨著枯竭的危險。在我國很多草原地區,牧民是通過飼養大量牲畜來達到致富的目的,牧區草地已經難以供養更多的牲畜。由于風沙的侵襲,很多草原地區不斷出現土地沙化問題,這對于依靠放牧為生的牧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災難。
(三)惡劣的環境狀況危害著當地居民的健康
西部地區蘊含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在對這些資源進行開采的過程中,一些企業只注重追求經濟利益,對生態環境則疏于治理。我國西部地區對工業廢棄物的處理能力很低,然而西部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硫含量卻嚴重超標,將會嚴重危害當地居民的健康狀況。我國黃河流域的內蒙古烏海地區廢水污染問題嚴重,渭河、湟水河、北洛河等河流中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廢水污染問題。陜西、內蒙古、四川、甘肅等地的很多企業在對礦山的開采過程中,不注意保護當地環境,致使礦山廢石、廢水隨意排放,嚴重地污染了生態環境。如果將這些廢棄物排泄到河流中去,就會嚴重影響到當地居民的農業生產,給居民健康帶來巨大的威脅。
四、促進東西部經濟協調發展的具體措施
(一)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社會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生態環境的改善,西部地區在發展經濟的時候要注重保護環境,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的發展。發展才是硬道理,是解決人民基本生存問題的有效手段,然而生態環境則是經濟發展的大前提,是人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為了促進東西部經濟的協調發展,應該在西部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計劃??沙掷m發展是指在不損害子孫后代利益的情況下,將經濟增長和自然環境的保護相互協調。西部地區應該繼續實行退耕還林政策,要讓沙漠地區出現更多的青山綠水。西部地區還要加強對水資源的管理,確保水資源能夠合理地利用。當地居民也要有良好的環保意識,不能濫砍濫伐,要保護林地植被,使水土流失問題不再發生。
(二)轉變西部地區經濟增長方式
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方式主要以粗放型為主,這種生產方式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等缺點。某些西部的經濟形式還是以農牧業為主,然而農牧業對當地經濟的促進作用則非常緩慢。為了加快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就必須改變傳統的經濟形式,要依靠市場信息和科學技術來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我國應該加快生態技術的革新,促進環保生產技術的研發和創新,要在西部農村推廣農業灌溉技術、土壤改良技術、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應該對廢棄物進行循環利用,盡量減少廢棄物的排放,要將有害廢棄物的排放量降到大自然自凈能力之內。[3]西部地區要逐步改變過去粗放型生產模式,要形成低投入、低消耗、高產出的集約型經濟增長形式。
(三)西部地區應該建立生態補償制度
生態補償的概念主要有兩方面內容,當企業在損害生態環境的時候,就應該對其進行相應的處罰。如果企業對生態系統進行了保護,那么就應該對其進行利益補助。生態補償制度的核心內容是讓受益者支付生態保護費用,使受益者能夠養成良好的生態保護意識。根據生態補償制度中“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當污染企業在破壞生態環境的時候,還應該支付相應的環保資金。比如,一些化工企業會往河流中排泄污水,這將嚴重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當地的生態管理部門就可以根據規定,讓化工企業繳納排污費,再利用這筆排污費來治理河道污染問題。
(四)建立完善的環境保護法規
生態環境的保護離不開法律法規,法律法規能對污染企業進行有力的約束。然而,我國和環境保護有關的法律法規卻不夠完善,很多生態保護方面還存在著大量的空白。正因為如此,許多企業才利用法律的漏洞,大肆污染生態環境。為了有效治理我國的西部地區的環境污染問題,我國應該制定完善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要明確各化工、石油、煤炭企業的環保責任。政府部門也要加強對污染企業的監管,如果發現污染環境的問題發生,就應該對污染企業進行嚴格的處罰。
(五)加強政府部門的生態管理責任
政府部門應該承擔環保技術開發、環境質量、污染問題清除等責任,要認真落實可持續發展政策的內容與精神。我國政府部門應該加強生態管理責任,要最大限度地平衡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的關系。[4]政府部門要轉變過去提供環保物資、直接投資環境治理工作的職能特點,政府部門應該鼓勵外資、私人企業、社會資金多參與到環境保護工作中來。政府部門還應該對各種企業加強生態監督,要促使企業進行綠色化生產,應該注重開發再生資源。政府部門還應該加強環保宣傳,要讓公眾都養成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要多發動群眾來共同預防環境污染問題。為了更加有效地改善西部地區的環境狀況,政府部門可以多引入社會力量的作用,讓各種環境保護公益組織都加入到保護西部環境的行動中來。
五、結語
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不平衡,東部地區的經濟狀況要優于西部地區。環境狀況是導致西部地區經濟貧困的主要原因,惡劣的環境不僅會引起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問題,而且還會嚴重威脅西部地區居民的健康狀況。為了平衡東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應該采取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保護策略,轉變西部地區經濟增長方式,建立生態補償制度。我國只有在不斷完善環境保護法規的情況下,才能對污染企業進行嚴格的約束,使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好轉。
作者:鄒景莉 單位:河南省濮陽市華龍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參考文獻:
[1]周聰.試論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與環境狀況關系[J].甘肅科技,2013(5).
[2]魯西奇.論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以漢江區域環境狀況為主[J].中國社會史研究,2011(11).
[3]郭衛東.論資源環境問題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兼論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問題[J].遼寧公安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5).
[4]張軍擴,侯永志.協調區域經濟發展與30年區域政策發展問題回顧[J].中國地理科學,2011(4).
- 上一篇:傳統思想對經濟管理實踐的啟示
- 下一篇: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成本控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