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發展服務研究

時間:2022-07-13 10:07:25

導語:區域經濟發展服務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域經濟發展服務研究

1構筑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辦學理念

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以獨特的“辦學理念”為靈魂。它指引學校辦學方向、彰顯學校辦學特色、規范學校辦學行為、潛移默化影響學校全體員工的思想意識,并內化為共同的奮斗目標,形成特色鮮明的高職院校。為了樹立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辦學理念,高職院校必須緊緊圍繞區域經濟發展和人才需求的思路,為地方輸送大量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提供人才培訓基地、科技研發中心、職業技能培訓、技術研發咨詢等服務平臺。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貫徹落實了《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新型工業化的若干意見》精神,始終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宗旨”的辦學思路。加快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實施“云端計劃”,電子產業成為重慶工業增長的最大亮點和最穩定的支撐力量,學校整體向產教融合型高校深化發展,進一步提升了重慶高等教育服務重慶支柱產業的層次和水平,滿足了電子信息產業對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目前,學院設立了經濟管理咨詢與研究中心、財務管理與證券投資研究所、網絡與信息安全應用技術研究所、計算機軟件應用技術研究所、傳媒技術開發與研究中心、汽車應用技術研究所和電子應用技術研究所等11個研究所,獲得國家專利授權358項,其中發明專利31項,具有很強的技術服務能力。同時,學校還擁有國家級電子信息產業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重慶市軟件人才培養基地、重慶市汽車制造高級人才培訓基地和重慶市機械制造高級人才培訓基地等11個培訓基地,具有較強的技術培訓能力。以上數據充分顯示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辦學理念。

2創建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產學研一體化的辦學模式

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與產業相互滲透、相互支持的一種深度合作,是職業院校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而與行業企業開展的深度合作,其具體內容包括專業與產業對接、學院與企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產教融合模式旨在全面提高大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業能力,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充分發揮在企業技術研發(咨詢)、社會培訓、應用科技研究和職業技能培訓鑒定等方面的優勢。根據學院辦學特色及專業培養目標,主動與重慶多家企業進行合作。2016年,學校產學合作企業達到416個,在合作企業中訂單培養的專業達到27個,實現產學合作的專業覆蓋率為100%。2016年企業接收頂崗實習畢業生數為5193人,錄用頂崗實習畢業生4174人,錄用率為80.38%。在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和重慶市教育委員會等相關部門的領導和指導下,2017年6月,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牽頭組建的重慶電子信息職教集團正式成立,實現人才培養政、校、企、所深度融合。學院與知名企業建立園校互動、校企合作體制機制,開展現代學徒制、訂單培養、員工培訓、頂崗實習和技術研發等合作項目。成立了“重慶信安校企聯盟”和“重慶地區通信行業校企聯盟”,共建有華為ICT培訓認證中心、教育部ICT行業創新基地、長安集團培訓與技術服務中心,開辦了長安訂單班、京東方班、上依紅訂單班等眾多特色班級,通過這種“產學互動、以產促學”的工學結合模式,實現了教學、實踐與就業的無縫對接。大大提升了學生的技術技能,更好地服務于當地經濟發展。

3立足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特色專業

高職院校特色專業,是指高職院校的專業在辦學思想指導下和長期辦學實踐過程中逐步培育并形成的獨具特色的富有個性的專業。高職院校主要通過特色專業來彰顯辦學理念和思路。特色專業是高職院校的品牌、立校的根基和靈魂。高職院校要積極投身于區域經濟建設,緊密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調整專業結構,實現專業與產業的無縫對接,培養符合區域經濟發展急需的人才,從而助推區域經濟騰飛。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主動適應區域經濟及行業企業發展需要,專業特色鮮明,形成“立足重慶,面向市場,服務區域,以電子技術提升先進制造業,借助信息化手段增值現代服務業,由數碼藝術發展新興創意產業”的產業專業對接思路。學院建成國家級重點專業9個,市級重點專業11個,開設有與重慶電子信息、汽車摩托車、裝備制造等支柱產業發展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高度契合的專業53個。同時,學校聘用562名企業工程技術人員、能工巧匠作為兼職教師,兼職教師資源庫中可用總量達1000余名。學校高度重視“雙師”團隊培育,現專任教師中有“雙師素質”教師590人,校內專業帶頭人41人,來自行業企業的專業帶頭人25人。此外,學校充分發揮高層次人才的領軍作用,建成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省級教學團隊6個,校級教學團隊14個,校級科研創新團隊12個。目前,學校有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4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5門、國家級實訓基地3個,省級示范實訓基地2個。

4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成效

2015年,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報面向社會首次“服務貢獻表”,設置畢業生就業去向、橫向技術服務到款額、縱向科研經費到款額、技術交易到款額、非學歷培訓到款額和公益性培訓服務6項指標,量化各高職高專職業教育質量年報反映的社會服務貢獻度,按照“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針,排出高等職業院校服務貢獻50強。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在2015、2016年連續兩年獲“全國高職院校服務貢獻50強”稱號,這是對本校多年來堅持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對接重慶支柱產業取得成效的肯定。4.1為重慶兩大支柱產業輸送了近八成畢業生。《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新型工業化的若干意見》指出,加快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實施“云端計劃”,建成全球最大的智能終端生產基地、國家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電子產業成為重慶工業增長的最大亮點和最穩定的支撐力量。學校的專業特色完全契合重慶市的電子制造業、汽車產業兩大支柱產業。麥可思數據有限公司調查統計顯示,2012屆至2015屆畢業生在重慶就業的比例分別為68.9%、74.1%、76.3%、79.2%,畢業生留在本地就業的比例持續上升。畢業生主要就業于信息、通信產業、汽車、電子電氣儀器設備及電腦制造業,與學校特色專業高度相關。這些數據充分表明學校為重慶企業輸送了大量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助推本地的經濟發展。4.2突顯電子信息行業性服務特色。麥可思數據有限公司調查統計顯示,學校在2015年共有51個專業,共5575名畢業生。其中電子信息大類專業21個,占畢業專業總數的41.18%;制造大類專業11個,占專業總數的21.57%。兩大類特色專業占專業總數的62.75%,表明學校特色專業為重慶信息產業和汽車等現代制造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4.3技術服務和社會培訓成果突出。目前,學校設立了經濟管理咨詢與研究中心、財務管理與證券投資研究所、網絡與信息安全應用技術研究所、機器人技術研究與開發中心、機電工程應用技術研究所、工程機械設備研究所、物聯網應用技術研究所、計算機軟件應用技術研究所、傳媒技術開發與研究中心、汽車應用技術研究所和電子應用技術研究所共11個研究所,獲得國家專利授權358項,其中發明專利31項,具有較強的技術服務能力。同時,學校還擁有國家級電子信息產業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重慶市軟件人才培養基地、重慶市汽車制造高級人才培訓基地、重慶市機械制造高級人才培訓基地等11個培訓基地,具有較強的技術培訓能力。近年來,學校與長安汽車集團續簽5年《重電—長安戰略合作協議》,在新員工培訓、星級技師培訓、訂單班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和課程開發,獲贈長安發動機、新車捐贈等價值100萬元以上設備設施。與華為簽訂捐贈協議并獲贈價值120萬余元的通訊實訓室,同時簽訂共建《重電—華為信息與網絡技術學院》協議,進一步完善機電工程中心、應用電子實訓中心的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同時,學校為上依紅汽車提供技術咨詢和共同解決汽車相關技術問題;為湖南科瑞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設計開發電子芯片;與重慶宇凡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發生產LED燈;與重慶福歐電子有限公司共同研發LED射燈技術及生產等。學校整合各種優質教育資源,利用學校師資優勢、專業優勢,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機制,依托兩個平臺(實訓共享平臺、技術服務平臺)和3個培訓基地(全國重點建設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基地、重慶市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重慶市干部教育培訓基地),服務3種對象(農村、職業教育和行業企業),開展3項工程(應用技術研發服務、技能培訓鑒定、對口支援交流),形成與重慶城鄉統籌發展相適應的“二三三三”社會服務體系,發揮了較好的社會服務功能。學院面向全國及重慶市職業院校開展了專業骨干教師培訓;面向區(縣)、市級經信系統教育教學研究開展物聯網與兩化融合專題培訓;面向農村開展勞動力轉移培訓和面向長安集團等企業開展了員工培訓、新技術培訓、星級技師培訓等各類培訓,培訓人次達47879人,學校培訓收入達2849.32萬元。其中高、中職專業骨干教師培訓人數有5000余人,培訓的員工在企業逐步成長為技術骨干,企業認可度和社會認可度越來越高。4.4應用科技研究優勢明顯。學校貫徹落實國家鼓勵科技創新方面的政策,制定和修訂了學校科研項目及經費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文件。根據國家、重慶市關于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及科研項目與科研經費管理的相關政策、文件等規定要求,結合學校科研管理服務工作的實際情況,咋2016年制定了《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科技成果轉化及收益管理辦法(試行)》(重電研[2016]4號)、《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試行)》(重電研[2016]7號),修訂完善了《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科研成果配套資助辦法(試行)》《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科研成果配套資助辦法實施細則(試行)》《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科研成果促進管理辦法》《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科技平臺建設管理實施辦法(試行)》等一系列文件,將國家層面的政策具體貫徹落地實施,規范高效開展科研管理服務工作。學校積極組織申報各級各類科研項目課題,市級以上科研課題數量與質量均大幅提升。2016年度組織教職工申報重慶市及以上級別的各類縱向研究項目50項,獲準立項項目36項,立項率為72%。其中,立項教育部課題1項,立項重慶市科委項目2項,立項重慶市教委科技項目《智能流量計物聯數據混沌加密研究》《基于故障信號微弱特征提取的汽車變速器故障診斷方法研究》等16項,立項重慶市教委人文社科項目《論高等學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創新研究》《重慶市高校二級單位黨風廉政建設責任研究》等5項,立項重慶市教科院重點項目《基于生成論的高職德育課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研究》《云計算環境下協作學習和任務驅動模式教學探索》等4項,規劃項目《大數據時代高職教師角色變革及職業發展研究》《高職“眾創空間”建設研究與實踐》等6項,立項重慶市社科聯課題《重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現狀及指標體系研究》等2項,同時組織開展了2017年度重慶市各級各類縱向課題申報工作。2016年,本部門登記的學校教職工立項《綠色建筑信息化運營技術研究與應用》《頸椎治療儀控制軟件開發》等橫向課題8項。學校積極組織開展科研成果獎勵及科研績效考核,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按照學校科研成果獎勵辦法,學校接受全校教職工科研成果申報登記,2015年度全校教職工共公開發表學術論文767篇,獲得國家授權專利與軟件著作權228項,另有9項成果申報著作類成果。據中國知識產權局查詢結果,截至2016年12月14日,學校新成功申請專利309件,其中發明公布18件,發明授權5件,實用新型286件,比2015年的194項增加114項,增幅達58.77%。4.5對外積極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鑒定。學校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是重慶市首批設立的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目前具有54個工種的鑒定資質,有考評員111人,高級考評員14人,中級考評員97人,全年共開展了4193次鑒定工作。鑒定所作為2016年度重慶市職業技能鑒定機構質量管理體系建設的3個試點單位之一,在實施職業技能鑒定工作中,嚴格按照國家職業管理體系的相關規定執行,保障技能鑒定工作的質量,努力建設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質量管理體系,準備年底達標。鑒定所更加重視校企合作,多部門合力促發展。隨著勞動密集型崗位向知識、技術密集型崗位轉化,崗位的綜合性、復雜化程度提高,對技能型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單一的學歷證書或單一的職業技能鑒定資格證書難以適應工作需要。鑒定所積極與周邊企業(如富士康)進行合作,企業制定相關制度鼓勵員工進行技能鑒定;員工根據具體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到鑒定所進行相應的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一方面讓員工提高技能和業務能力;另一方面推動企業發展,從而實現互利雙贏。從2016年開始,鑒定所承接職業資格全國統考大學城考點項目,促進職業鑒定工作發展。2016年上半年,學校承接職業資格全國統考大學城考點項目,成為大學城考區職業資格全國統考考點。2016年5月,鑒定所認真組織并順利完成了包括秘書、秘書(涉外秘書)、理財規劃師、物流師、心理咨詢師和職業指導人員等9個職業工種、1517人次的全國統考,得到了重慶市技能鑒定中心的認可與好評。2016年11月,7個職業工種的1313人在學校進行職業資格全國統考。此外,鑒定所通過組織職業資格全國統考,不僅加大了鑒定所的宣傳力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了提升了鑒定所的影響力,進而推動鑒定所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佳玲.高職院校特色與地方經濟發展探析[J].技術與創新管理,2008(1).

[2]董炯華.高等職業教育產學研結合路徑新探[J].教育與職業,2009(8).

[3]高職院校特色專業建設的原則與策略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11).

作者:陳文 李春燕 單位:重慶旅游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