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經濟建設的原則與趨勢
時間:2022-12-16 11:00:24
導語:地區經濟建設的原則與趨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張強許建國于洪工作單位:吉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
“法治”是對“人治”的否定。法治社會是一個不斷削弱政治專權、捍衛個體尊嚴、保障個人權利的文明體現,是社會轉型的完成和法制現代化的實現。法治文明既是民主意志的集中體現,又是公共權威的國家象征;其以追求政治民主、社會正義、保障人民權利為目的而制定一系列良好的法律制度與秩序,體現著政治文明的現念和運行機制,是在踐行法治過程所體現出的一種文明程度。要確立法律的最高權威從正義的角度講,要確立立法分配正義、執法實現正義、守法遵循正義、司法救濟正義;從民主的視角看,要確立立法確定民主結構、執法落實民主機制、守法體現民主狀態、司法保障民主秩序。從法治的內容講,要強調立法的民主性與科學性、執法的統一性與規范性、守法的普遍性與自覺性,司法的公正性與權威性。無論是政治問題、經濟問題,還是一般的社會問題,都要明確遵循法律,必須尋求并完善法治化途徑。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允許超越憲法和法律之上。3要在民主的基礎上建設法治民主的最主要作用領域之一是“制定法律”,而要確保法律的制定能夠真正體現民意,就必須把工作重點放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上,要提高人大代表的素質,提高民主和科學立法水平,并大力加強權力機關對法律嚴格實施的監督。要處理好法治建設中的一些重大關系如經濟社會發展與法治建設之間的關系,改革開放與法治建設之間的關系,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之間的關系,政府推進法治建設與制約監督行政權力之間的關系,等等。這些重大關系體現了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時期法治建設的本質特征,對推進我國法治建設具有全局性和長期性的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這是推進法治文明的根本保證法治文明的建設,也是政治文明的體現,更是我們黨改變執政方式、身體力行依法治國方略的政治宣言。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人民在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的自覺選擇。建設民主政治,實行依法治國,不可能沒有黨的領導。執政黨依法執政的過程,就是推進依法治國的過程,也就是逐步實現法治的過程,更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過程。
因地制宜,在經濟相對落后地區實現法治文明的區域化根據區域經濟的發展特色,通過立法的形式,建立和完善引導經濟發展的相應法律制度體系。諸如公司制度、合同制度、法人制度、產權制度、專利制度、產品質量制度、消費者權益保障制度、和健全的現代企業制度。它們既是一種經濟制度,也是一種法律制度,確保引領經濟的正常發展。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法律體系在經濟相對落后地區,社會保障制度相對落后。一是社會基本養老保險、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失業保險、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這“三條保障線”實際參保者的比重較小。而廣大落后的農民基本與社會保障無緣。二是失業保險和低收入階層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嚴重滯后,對于新出現并將在相當長時期內有增無減的下崗失業居民、失地農民、鰥寡孤獨廢疾者為主的弱勢貧困群體缺乏妥善的救助辦法。一是通過立法,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決部分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過大問題。一要大力拓展我國的社保范圍,使那些因各種原因如貧窮、失業、工傷、病殘、衰老等急需社保幫助的人,得以享受社保帶來的便利和底線保障。二要不斷豐富社保形式,采取保險、現金支付、物資援助等形式,使社保更有針對性。注重用法律手段和經濟措施著力調整社會成員之間業已存在的貧富失衡態勢,以有效保障最弱勢一極的公民之經濟社會權利。二是建立和完善城鄉一體化所面向貧困人口的社會救助法律體系,消除城鄉差距中貧困居民受助權益的不平等;通過健全社會保險制度并擴大到應當覆蓋的全體勞動者,解除勞動者的養老、失業、疾病醫療、職業傷害等后顧之憂;妥善協調好改革發展穩定中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把制定和執行法律的基本著眼點放在維護和發展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充分體現和保障不同社會群體的基本權益,使人民群眾普遍分享改革和發展的成果。三是通過立法,加強對各地執行社保政策的監督力度和執行力度,使國家的社保政策法治化。經濟相對落后地區應因地制宜,逐步實行居民養老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極弱勢群體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最低生活得到保障。完善特殊群體權利保護法律法規,建立弱勢群體的權利保護的法律體系。我國已經制定婦女權益保障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權利保護法、殘疾人權益保障法。這些法律的實際效果仍需要繼續完善。同時還應該完善農民工、高校貧困生、失業工人等法律的保障規定。健全行政立法,規范行政權合法文明的運行,有效地制約強勢極權的公權力,依法嚴治權力運行中的暴力陋習經濟相對落后地區,漠視基本人權的保護,出于利益集團內部利益的狹隘追求,在行政執法中強權行政的陋習十分嚴重。在強制征地和房屋拆遷、城市管理和城管執法、限制公民越級上訪等領域,出現了由政府部門或打著政府“旗號”采取的對公民進行的暴力行政行為。要使政府及其公務人員切實走向法治、保障人權,必須通過具體立法闡釋憲法原則,以求祛除暴力行政現象,如擴展行政賠償與行政訴訟范圍,加大國家賠償力度,國家對施暴的執法人員個人應該追償經濟損失并從重科處法律責任,嚴厲追查相關干部“涉暴”的領導責任,深入開展對公務人員有關權力性質、權力來源和防止權力破壞性的教育、認知和教化等,切實遏制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滋生的濫權謀利、官商同體、權力資本化、資本權力化的官僚化階層的畸形生發和公權行權過程中的泛暴力化傾向,是建設法治文明的重要內容。完善公民權利的表達機制和救濟機制法律體系保障公民權利,實現權利的平衡配套,必須建立完善的權利表達渠道。一是發揮已有渠道的作用,人民代表大會的領導作用及政治協商會議參政議政作用,切實發揮政府咨詢機構和學者專家的參謀作用。二是廣泛利用高科技成果,建立信息網絡通道,拓寬政府的信息溝通渠道好和個主體的利益表達提供渠道,使利益表達順暢和流通。三是構建權利救濟機制。
建立憲法訴訟制度,擴大權利的可訴范圍,通過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和刑事訴訟法進行法律救濟。建立健全人才培養的法律體系一是出臺《人才培養選拔條例》,規范干部選拔任用初始提名制度,落實群眾對干部選拔任用的知情權、介入權、選擇權和監視權,建立定期公開選拔制度,實施以差額保舉、差額考察、差額醞釀、差額表決為主要內容的差額選任辦法,構建干部選拔任用工作事先報告、事后評議、離任檢查、違規追究的監視機制,堅持上派、下派、外派、互派的“四派”模式培養鍛煉人才,整合區內各類培訓資源開展專業技術人才培訓,先送政治上可靠、思想成熟、有培養前途的人才到大學深造。二是出臺《引進人才的獎勵條例》,立足實際,用政策吸引人才。通過提供特殊政治待遇、適當降低準入門檻和直接到大專院校招聘等辦法引進人才。三是抓住機遇,用高薪聘請人才。通過聘任或調入等形式,留住破產企業急需緊缺人才。圍繞重點用項目集聚人才。注重將引進項目與引進人才同步實施。將人才引進貫穿項目建設始終。四是出臺《優秀人才的獎勵條例》,完善高層次人才造就激勵措施。建立健全吉林省高級專家選拔制度,對貢獻突出、業績卓著的重點高層次人才給予省政府特殊津貼,在項目申報、醫療保險、休假療養等方面給予特殊政策。以法律為載體,加強為民便民利民安民工作為全面做好民生工作,在訴求服務中心中加掛了山城鎮黨組織服務民生工作總站牌,將全鎮51個基層黨組織負責人和電話進行了網格化公示,服務民生工作八項制度、七項機制、工作流程提升法律法規的高度。基層黨組織將服務民生和服務群眾訴求同謀劃、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實,使訴求服務工作取得了實效。形成解決民憂、解決了民急、解決了民困的法律機制。法治文明是社會趨向更高層次有序化的崇高標志,是人類追求真、善、美的成果和智慧的結晶。在經濟相對落后地區實行跨越式經濟的根本保證,對整個制度文明都起著確認、維護、保障和促進的重要作用。
- 上一篇:紅軍進漳與法制構建
- 下一篇:聚合物合金法制及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