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審計職業挑戰和機遇論文

時間:2022-07-31 04:33:00

導語:內部審計職業挑戰和機遇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部審計職業挑戰和機遇論文

[摘要]本文針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術界和實務界一直爭論不休的內部審計外部化即外包問題,就內部審計職業界面對的機遇和挑戰進行了分析:內部審計目標的轉變、信息技術的演變和企業風險管理的要求,使內部審計面對更多的挑戰;同時薩班斯法案又為內部審計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最后,提出了對我國內部審計的發展啟示。

[關鍵詞]內部審計內部審計外部化內部審計目標信息技術企業風險管理

2002年度,美國國會通過了《薩班斯-奧克利法案》,該法案對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產生非常劇烈的影響。法案404條款內部控制的管理評估,將對內部審計產生最大影響,該條款要求向管理層提交內部控制及其效果的年度報告。很明顯,內部審計處于提交法項所要求的服務的最佳地位。因而,該法律對于內部審計行業而言是利好消息,實現這一管制規定,對于內部審計部門在公司內部的地位提升是絕佳的推動。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已要求所有在NYSE上市的公司必須要有內部審計職能,該條款的范圍已通過NYSE擴大了。

本文針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術界和實務界一直爭論不休的內部審計外部化即外包問題,就內部審計職業界面對的機遇和挑戰進行了分析,旨在引起社會各界對內部審計的認識和重視,促進我國內部審計事業的發展。

一、對內部審計外部化的批評和質疑

內部審計外部化是指組織將其內部審計職能部分或全部通過契約委托給組織外部的機構執行,這些機構中主要是會計事務所。20世紀90年代至今的美國,關于內部審計外部化問題的論爭最為激烈,其實質是一場利益之爭。這種利益之爭取決于雙方力量的對比,在激烈的競爭之中,經過長期的博弈,市場通過服務質量高低選擇,博弈的結果使雙方建立起各自的聲譽和地位,從而在內部審計市場占有一席之地。然而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的內部審計外部化的趨勢,由于安然等事件的出現,已開始遭到批評和質疑。安然公司將內部審計職能外包,由外部會計事務所——安達信負責公司的內部審計職能,獨立性可能遭到損害,人們對這種做法提出了質疑。同時,安然公司舞弊和破產,促使各方提升了對IIA的立場的信任,IIA曾了一份題為“關于將內部審計業務外包的觀點”的報告,在這份報告中,IIA的觀點如下:

內部審計最好應該由一個構成組織的管理結構組成部分的獨立的實體來開展。IIA明確指出,一個由訓練有素的員工恰當組成的、勝任的內部審計部門,能夠比合同規定的審計服務更有效率和效果的執行內部審計職能。

按照定義,內部審計應該是組織內部的,并且是組織的一個組成部分。內部審計部門應該配備專業的內部審計師,他們能遵守內部審計專業實務標準和相關的職業道德……

內部審計師較為熟練的是廣義范圍的內部控制,內部審計師向管理層和董事會提供組織內部控制系統及既定職責的工作質量……

在控制模型中有幾個共同的主題,例如,美國的COSO模型,加拿大的COCO模型,以及Cadbury委員會規定:“內部控制是管理當局的責任;高層基調非常重要;控制必須建立在組織的內部;內部溝通和員工發展是控制框架的關鍵要素;內部審計師的工作往往與監督工作有關,因此,他們要非常熟悉所在組織的政策、程序、運營實務和員工的情況……

只要內部審計員工精通業務,工作有效,并且對管理當局負責,組織就應該自己保留內部審計職能,并使之更好地服務于組織。

我國也有學者對內部審計外部化持質疑態度。但是,現實證明:在美國將內部審計外包的公司占到了三分之一,加拿大30%的公司至少部分外包了內部審計職能(1997);從內部審計外包服務的內容看也比較寬泛,最初,內部審計的外包服務包括審查新的計算機系統、審計現有的EDP系統、舞弊調查、進行成本研究、評價特定的內部控制系統等,后來逐漸發展到將所有業務整體外包出去,內部審計外包范圍,不僅包括財務審計,而且包括管理審計。面對如此嚴峻的現實,內部審計職業界應該積極采取措施,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同時,薩班斯法案也為內部審計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二、內部審計面臨的挑戰

(一)、內部審計目標的轉變

IIA對內部審計的最新定義:內部審計是一種獨立管理的保證與咨詢活動,目的是為機構增加價值并提高機構的運作效率。它采取系統化、規范化的方法對風險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進行評估和改善,從而幫助機構實現它的目標。內部審計的設立與企業組織的目標是一致的,它是通過以系統化、規范化的方法收集資料,認識評價風險的過程,從而形成對企業的經營活動有價值的信息,而這種信息可能會給企業帶來諸多利益。這些有價值的信息往往以書面報告的形式傳達給經營管理人員,為企業增加價值服務。因此,現代內部審計要求內部審計人員要熟悉企業戰略、目標和計劃,了解企業經營管理的各種職能,只有這樣才能為企業不同層次以及不同職能部門的管理者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服務。內部審計人員必須具備廣博的知識和多元化的技能。除此之外,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和技巧對內部審計人員來說也是必需的,只有與被審計單位以及企業管理層和內部各個職能部門保持良好的關系,才能使內部審計職能得以發揮,內部審計報告得到重視,內部審計增值目標得以實現。

(二)、信息技術演變

信息技術不斷地影響著審計,信息技術在審計上的效果已經在開展現代審計工作所必需的知識、技能和標準中凸現出來。新興技術的影響是雙刃劍,一方面,新興技術創建一個更為復雜的系統,使審計工作不能有效開展;另一方面,審計師可以將新興技術作為審計工具,從而使審計工作變得更加高效。有關未來,可以肯定的是信息技術會更迅速的變化,不同于20世紀早期的審計師,現在的審計師面臨一個瞬息萬變的環境。數據規模的擴大,數據處理速度的加快和會計職能的中心化毫無疑問已經達到了頂峰,科技進步的步伐不可能停止,現代審計師不僅要很快的適應環境,還要同環境共同進步,不這樣做就會使他變得低效率。伴隨著信息系統的急劇變化,內部審計的審查對象——經營活動與內部控制漸趨自動化,在自動化環境下,信息系統橫跨許多部門,審計范圍不僅包括控制活動,業務環節,還包括信息系統的設計與運行情況。同時,信息技術也對內部審計方法技術帶來了巨大影響。傳統手工方式被大量借助計算機硬件及審計軟件的現代審計所取代,新的審計技術使內部審計能夠勝任性質復雜、數量龐大的業務活動。信息技術對審計對象及審計方法兩方面的影響是內部審計必須考慮的因素。

(三)、企業風險管理的要求

COSO確定的企業風險管理的定義是:企業風險管理是由企業的董事會、管理層和其他人員實施的,從戰略層面開始并貫穿整個企業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的設計是為了識別可能影響企業的潛在事件并按企業接受風險的態度管理風險,為實現企業目標提供合理的保證。內部控制是企業風險管理的一個組成部分,根據管理者經營的方式劃分,企業風險包括八個相互關聯的組成要素:內部環境、目標設定、事件識別、評估風險、應對風險、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和監督。企業風險管理的八個方面組成部分體現的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企業風險管理中,內部審計人員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新修訂的《國際內部審計實務標準》(2001)實務公告中描述到:內部審計部門應該評價并幫助改進機構的風險管理、控制和治理體系。可見,內部審計師應該通過檢查、評價、報告風險管理過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進建議來協助管理人員和審計委員會的工作,對于風險的監控應該成為內部審計師的職責,內部審計人員應該積極對企業的各級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培養他們的風險意識,使他們了解到不同企業不同范圍內,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及其他原因,可能存在哪些風險,并告訴他們應該采取何種有效的措施來防止風險的發生。同時,為了制定有效的審計計劃,進行風險分析是必要的,因為,它能為有限的資源提供戰略導向。將風險水平與重要性相結合,有助于提高審計效率。因此,審計師應該努力限制低風險領域的審計程序,將主要精力集中在易出現問題的地方。

三、對我國內部審計的啟示

中國證監會將逐步引進美國《薩班斯-奧克利法案》,該法案使公司治理、內部控制和內部控制系統的作用變得越發關鍵,董事會、高層管理者、外部與內部審計師成為有效的公司治理的基石。而薩班斯法案和NYSE的新管制將使內部審計外部化的利益格局發生新的變動,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地位與需求發生相對變化。2001年6月,IIA頒布了最新內部審計實務準則,從2002年元月一日起正式實施,掀起了內部審計發展的又一輪高潮。我國內部審計職業界已作出了積極的響應。

(一)、準則制定方面

中國內部審計師協會已頒布實施了《中國內部審計準則》和《內部審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這是中國內部審計協會著力推進內部審計法制化、制度化和規范化建設的重要舉措。中國內部審計準則的頒布有助于社會公眾了解內部審計工作的性質和內部審計人員的責任,提高社會公眾對內部審計職業的信念;有助于我國內部審計職業逐步邁向國際化;增進內部審計工作的適應性,真正使內部審計人員做到依法審計、適法而為,有助于提高我國內部審計的專業化標準,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素養,并使內部審計工作向制度化邁進。

(二)、人才培養方面

從當前來看,對現有內部審計從業人員進行培訓是比較行之有效的,根據《內部審計人員崗位資格證書管理辦法》的要求,中國內部審計協會組織全國性的內部審計人員崗位資格統一考試,并且編有相應的培訓教材,已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從長遠來看,應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內部審計方面的人才,內部審計之父勞倫斯•索耶在他的《現代內部審計實務》一書中,早已對此問題作過調查研究:如在美國大學里有通向內部審計學位的課程,或至少提供希望通過注冊內部審計師考試所必需的課程……按計劃落實這些課程,填平了大學里提供的課程和職業會計師、職業內部審計師所需要課程之間長期存在的鴻溝。在使內部審計從一個行業轉變為一種令人尊敬的職業道路上,又朝前邁出了一步。我國大學會計教育已有會計專業的注冊會計師方向,還沒有針對內部審計師的課程設置,隨著各大公司對內部審計人才的需要,作為大學教育應該具有前瞻性,培養社會需要的各類人才。據筆者所知,目前,我國各高校開設《內部審計》這門課程的學校只有上海財經大學和南京審計學院,而且也只是對審計專業的學生。在內部審計人才的培養上,如何定位,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知識結構,設置哪些課程,是值得思考的。不僅考慮到會計類課程,還應考慮其他有關管理、工程技術等的課程,包括評價組織所有經營業務在內的審計課程。如審計、內部審計、信息系統審計、管理學、市場營銷學、組織行為學、工程技術等。只有取得了內部審計學位并已通過了課程考試之后,內部審計人員才能認為是專業人員,這將使他們處于和醫師、律師和注冊會計師相同的地位。

(三)、內部審計職業化

實際上,在幾年前,國際注冊內部審計師CIA考試就作為一種嘗試在中國悄然拉開序幕。1998年,中國內部審計協會將IIA在國際上舉辦的國際注冊內部審計師考試引入中國,并舉行了第一次考試。目前,中國已有2000多人取得CIA認證,但與正在從事內部審計工作的22萬大軍相比,差距很大,據了解,首批CIA,特別是以英文報考的通過考試的那部分人士,目前已成為人才市場的“搶手貨”。專家預測,未來幾年內,中國對CIA的需求大約為兩萬人,供需缺口將進一步擴大。我國內部審計準則和內部審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的頒布,組織全國性的內部審計人員崗位資格統一考試和引進CIA考試,很大程度上為實現內部審計職業化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將來還會逐步的完善職業化的進程。

主要參考文獻

邁克爾•坎吉姆、湯密•辛格頓,2004,《管理審計職能》(李海風等譯),清華大學出版社

杰克•J•Champlain,2004,《審計信息系統》(張金城等譯),清華大學出版社

中國內部審計協會,2004,《內部審計理論與實務》,中國石化出版社

王光遠,2004,《受托管理責任與管理審計》,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

張慶龍,2005,《內部審計理論與方法》,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

陳漢文等,2005,“薩班斯法案404條款:后續進展”,《會計研究》第2期

王光遠、瞿曲,2005,“內部審計外包:述評與展望”,《審計研究》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