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經濟制度下的市場經濟論文
時間:2022-09-22 11:11:15
導語:計劃經濟制度下的市場經濟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社會思想僵化,缺乏自由民主,官僚主義盛行
社會思想的僵化,缺乏自由民主。生產資料的全部公有化,個體必然沒有選擇地被狹隘集體化。在這樣的體制下,所產生的就是絕對的人身依附———個人是集體的附屬物。經濟上的絕對依附使得個體沒有私有財產權,這實際上也就失去了上層建筑的民主政治權。財產權是生存權、自由權的基礎,是民主政治的基礎。正如洛克在天賦人權論中強調的:沒有財產權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權和話語權,也不會有政治民主權。因為經濟的絕對依附,個體所做的只有服從的義務,而不是民主基礎上的獨立思考,更談不上創新。社會思想文化單一化,統一集體化,社會也就不可避免的走向倒退。官僚主義盛行。當個人在政治與經濟上完全依附于“集體”,集體高于個人,集體用行政的高壓手段控制個人,就會產生高于一切的集體利益。而這個“集體利益”不是為了“每一個人的利益”,而是“某一個人的利益”。集體利益成為特權者的代名詞,最終得到發展壯大的是官僚主義,強化的是行政權力。隨之而來的是整個社會思想被禁錮,個人的自由個性被壓抑,社會衡量標準一切以權威之是非為是非,將長官的意志奉為真理。所以計劃經濟時期的社會主義不僅是教條主義和個人迷信盛行,官僚主義也愈演愈烈。
(二)生產效率低下,社會全面退步
生產資料全部公有化。一旦個體被迫的進入“集體主義”下,就表現為“大鍋飯”式的平均主義,這種形式上平均主義實質上并不公平。當大家做好做壞所得到的結果都一樣時,實際上是勤勞多干者的勞動果實被懶惰少干者“公平的平分”了。在這樣的環境下,必然是懶惰的人越來越多,而勞動成果卻越來越少。經濟效率低下的不可超越。正如馬克思所言:“對整個文化和文明世界的抽象否認,向貧窮的、粗魯的和沒有欲望的人———這種人不僅沒有超越私有財產水平,甚至從來沒有達到私有財產的水平———的違反自然的單純性的倒退”我們說所有的資源都平均的歸大家公有,那么實際上人們將陷入一無所有的境地。不難理解這種物主權虛擬化所造成的后果,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對公有資源的不負責任。如果每一個農民都可以在河里捕魚,只要能到手,那么他們就會盡可能的多捕。因為是公有的,誰都可以去捕,哪怕是竭澤而漁也心安理得。那么本就稀缺的資源更加嚴重,這將對資源是巨大的浪費,最終結果準確地講,就是共窮。這種物質的嚴重匱乏導致的生產力長期得不到發展的情況,必然會出現馬克思所言的那樣:如果社會生產力得不到發展,那么“生產力的這種發展(隨著這種發展,人們的世界歷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時已經是經驗的存在了)之所以是絕對必需的實際前提,還因為如果沒有這種發展,那就只會有貧困、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生產力發展緩慢,是一切社會病狀浮現的根源。在這樣的體制和狀況下,政府官員又必然會以集體的名義直接操縱社會全部生產資料的所有權。生產資料名義上雖然人人都是所有者,但這實踐上普通老百姓卻一律“平等”的成為一無所有的無產者。社會主義越搞越窮,初衷和最終結果漸行漸遠。
二、理論的重新認識
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革命的根本指針,主要在于中國的內在需求“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痹S多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一般都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針對一定的問題寫成的。這些經典著作在中國的應用必須考慮到中國的特殊國情,如果對理論理解斷章取義,那么實踐的結果將是南轅北轍,再多的努力也是“反作用力”。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所論述的社會主義社會,是資本主義高度發展之后實現的社會主義社會,生產資料高度社會化的社會主義社會,是經過漫長的,高度發展的社會。從這個角度來說的話,我們在仰望“共產主義”星空時,更應該腳踏實地了解中國的實情:十一屆三中全會前我國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最典型的表現形式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也就是說當時的中國現實問題不是消滅商品經濟,更不是超越商品經濟,而是連最起碼的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換都沒完成。我們要做的不是建空中樓閣,而是補基礎,不能不顧客觀規律,人為的去創造“集體”,建立了一種富有空想色彩的、高度集中統一的所謂“集體經濟”形態。這種經濟形態是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為”創造的,其實質就是將自給自足的權力控制的自然經濟形態強行推廣并普及到整個社會。正如顧乃忠所言:“如果說一個民族處在群本位階段這一事實本身說明它處在歷史的‘幼年時期’,那么,如果一個民族不意識到自己處于‘幼年時期’,反而為幼年時期的無知辯護,那可能比‘幼年時期’還要小三歲。中國文化轉型的最大障礙不在于自己處在群本位的發展階段,而對自己所處的歷史階段的不自覺”以幼年期的意識去反對成年時期的意識,這樣的民族是不會有歷史的。人為創造的集體里的個體是沒有活力的。這樣的個體是被迫的,沒有自由和個性的。沒有個性的主體性就沒有創造力,沒有創造力就沒有生產力的發展,所以,一切創造性都是個性對共性的突破。如果社會群體中每一個人都是無足輕重,不負責任,那么這樣的集體是沒有生機的,這樣的民族是沒有未來的。當共性過于對個性的制約時,這會摧殘創造力,阻礙社會前進的,是專制主義社會。這不是馬克思所說的集體主義。真正的集體是以每個人充分自由發展為前提,個人與集體是內在和諧一致的,為的是每一個人的發展而不是“某個人”的發展。個體價值與集體價值是統一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唯一標準。共產主義的共同體是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這個聯合體中社會為個性的發展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個性盡善盡美的展現出社會的共性。中國的發展必須遵循中國的客觀實際,不切實際地違背了歷史發展否認規律,注定是失敗的。人類如果沒有實現商品經濟而不顧客觀規律,僅憑主觀愿望跳躍到產品經濟,這只能是歷史的倒退,本質上是全面退回到亞細亞社會。
三、市場經濟是必然選擇
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生產力落后的矛盾始終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解決這一矛盾,關鍵是要發展生產力,創造出更多的物質財富。而人類活動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最終還是要落到人的解放這一核心上來。被計劃經濟體制束縛的自由,要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實現人全面自由的發展關鍵在于打破人身依附關系,打破被束縛的計劃經濟體制,打破死板的集體主義的大鍋飯。建立一個充滿活力生機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體制,關鍵就在于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一)去掉個體束縛,讓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
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自由是人的尊嚴、價值和力量之所在,只有依附而沒有獨立性人格的個人組成的社會,是沒有活力、創造力和生產力的。個體因為約束而失去活力,這個群體的生命力也必然衰竭。只有個體的自由作為集體的基礎,讓個體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才能實現社會公平與高效率的統一。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個體只是狹隘群體的附屬物而存在,自由的空氣匱乏得令人窒息。一個本來屬于集體的有機部分個體被硬生生地從其統一體中分割出來被孤立對待,這使集體變成了抽象物同個體對立起來,最終造成自我的不斷喪失成為發展集體主義的唯一途徑。馬克思說:“人們的社會歷史始終只是他們的個性發展的歷史,而不管他們是否意識到這點。”充分尊重每個公民自主選擇并自我負責,在自由與責任同在的價值理念上,享受主體權利并勇于為自己的行為所導致的結果負責的義務。當個人價值得到尊重時將有利于個體增加對社會的感情和自我的主人翁意識,同時提升對社會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加強社會的凝聚力。而由這樣千百萬自由個體所組成的社會能夠釋放出的能量是巨大的,潛力更是是無窮的。它必然會激發出更大的民族活力,最終推動社會進步,實現個人與社會價值的共贏。
(二)市場經濟的本質屬性
讓每一個人的潛在能量都最大的釋放出來,其核心就是要建立自由,平等的社會主義秩序,而平等與自由是商品經濟的本質屬性。馬克思指出:“如果說經濟形式,交換,確立了主體之間的全面平等,那么內容,即促使人們去進行交換的個人材料和物質材料,則確立了自由。可見平等和自由不僅在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交換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換價值的交換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的生產的、形式的基礎。”交換的前提是每一方必須通過雙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為方可,此即自由,貨幣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的本質就是一般等價物,商品交換中與身份無關,彼此平等。個體之間的分工與合作,沖突與利益的協調需要法制的規范。只有自由的個人才會承認別人的自由,主體思維價值在商品的交換中“自然”而“默契”地形成平等自由法制的社會共識,最大限度的符合人們意愿并且公平正義秩序也逐漸表現出來。自由平等法制既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同時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賴以運行的一個重要條件。如果市場經濟形成的是一種文化倫理,那么社會主義市場機制就是一種制度保障。馬克思認為,任何一種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所以解放生產力就是要解放個體,其關鍵是打破僵化體制。在傳統的“集體主義”下,這種解放是不能實現的?!八鳛榉忾]式經濟,不能不具備封閉式經濟的最根本、最主要的特征,這就是勞動和物質資源即生產要素的直接分配,它作為社會范圍的經濟,勞動和物質資源又不能不是在全社會范圍分配,而在全社會的范圍是難以進行直接的、非市場的分配,這就是矛盾。我們所說的社會經濟結構失衡、效率低下,以致產生腐敗現象等等,就是這個矛盾的結果”正因為這種不可避免的根源,傳統體制必然是沒出路的。市場以其巨大的穿透力將束縛個人發展的各種狹隘封閉的群體擊得粉碎,從而使個人獲得了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獨立性及精神解放,社會權力與國家權力分化,經濟組織又與政治組織分開。市場經濟的開放性及對資源的優化配置的屬性,是解放生產力的最現實最理想選擇,所以我們需要變革,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我們必然的選擇。
四、結語
經濟是政治的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市場經濟是孕育政治文明的溫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培育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自由、平等、法制的價值理念。中國在實現經濟的騰飛時,民主政治建也開啟了新時代。
作者:黎湘斌單位:長沙理工大學
- 上一篇:企業管理模式下的市場經濟論文
- 下一篇:化工企業循環經濟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