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體制下分配方式探討

時間:2022-11-29 09:10:38

導語:市場經濟體制下分配方式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場經濟體制下分配方式探討

一、按勞分配包含于按生產要素分配

討論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的關系,先要討論勞動力與生產要素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勞動力是否是一種生產要素。我們今天所說的“生產要素”亦即馬克思所研究的“生產條件”,是獲得生產成果的必備因素、必有條件。馬克思將生產條件分為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客觀條件即土地、資本等物質生產資料,主觀條件則為勞動力。顯然,馬克思將勞動力劃為了生產要素之一。我們跳出馬克思主義的框架,從邏輯關系的角度考慮。以租賃土地種植玉米為例,若我在農村租賃某幾家農戶的土地來規?;N植玉米,首先要找農戶簽訂承包租賃合同,支付承包費,之后到種子公司買種子、化肥,進行一系列的種植作業,到秋收時節去農機公司雇來收割機收割玉米,由物流公司運輸到指定收購點售賣后獲得收益。從我的收益中扣除土地承包費用、買種子和化肥等費用、農機使用費及物流運輸費后的剩余部分即為我的勞動所得。很明顯,在整個過程中,農戶提供的土地、種子公司提供的種子和化肥、農機公司提供的收割機、物流公司的交通工具以及我個人的勞動力一起構成了本次生產活動的生產條件,也共同參與了收益分配。其中,我的勞動力是生產要素之一,我的收益是按勞分配,更是按生產要素分配,按勞分配包含于按生產要素分配之中。

二、馬克思主義的按勞分配是按生產要素分配的發展方向

馬克思主義按勞分配的定義,確認了按勞分配是在以全社會共同占有全部物質生產資料為前提條件的“未來社會”中存在的,引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所述:除了自己的勞動,誰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東西,另一方面,除了個人的消費資料,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成為個人的財產。也就是說,在生產要素所有權方面,所有人僅剩下自己勞動力的所有權了。在這種情況下進行的社會分配,土地、資本等物質生產資料的分配部分歸全社會共同所有(在我國稱為國有),只有勞動力這一生產要素所參與的分配歸個人。馬克思所設想的“未來社會”當屬社會主義高級階段,在這種社會基礎上產生的分配方式當然是更進步的分配方式,是分配方式的發展方向。我國現屬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未來會發展到社會主義高級階段,那我們的分配方式也必然會從現在的按生產要素分配升華到以按生產要素分配為本質的按勞分配。

三、現代社會勞動力是商品

翻閱一些關于勞動力與生產要素、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關系的論文、書籍,發現大家討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勞動力是否是一種商品。認為只有在勞動力是商品、能夠量化的情況下,才能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把勞動力是否商品化作為研究的前提。那么,我們也在此討論一下這個問題。2015年10月8日,一家新聞媒體推送了一條消息:澳洲磚瓦工奇缺,月薪21萬!再回顧一下每年春節過后南方多省用工荒,高薪招聘的狀況,如此明顯的市場交換,難道還不能說明勞動力已然成為一種商品了嗎?在現代社會,勞動力不論是體力的還是腦力的,都是一種商品,其所有者提供自己的勞動力,以獲得以工資為主要形式的報酬為交換條件。

四、正視收入差距問題

收入差距問題無疑是現在社會的熱門話題,少數富人一些“炫富”行為使得一部分社會成員產生了“仇富”心理,甚至認為我國社會主義已經偏離了軌道,“先富帶后富、共奔富裕路”變成了一句空話。首先,必須明確我國一直堅持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未曾改變,無論是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都是對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探索。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未曾改變,宏觀方面,改革開放后先富裕起來的人確實在為社會經濟發展做著貢獻,經濟發展先進地區也在努力帶動后進地區發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西部大開發”;其次,要認清社會主體氛圍是共同進步的,炫富行為僅為少數現象,仇富也不是全社會共同認知,和諧社會是我國社會當前的主要特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收入差距的存在有其客觀必然性,社會主義社會也不例外,市場競爭并不因社會“姓社”還是“姓資”而厚此薄彼。越是開放性的市場,競爭越激烈,在勞動力市場上,因各人競爭力不同,個人收入差距也越大。社會成員想縮小收入差距,首先要從內因出發,提高自身素質,提高創造價值的能力,提升市場競爭力。在按勞分配的背景下,基本的計薪方式為計時工資和計件工資,稍復雜些的,無法簡單的以工作時長和產出數量為計算薪酬的,該單位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會制定適宜的量化考核標準,通過績效管理實現按勞分配??梢姡瑹o論是怎樣的工作性質,都會以貢獻量或者貢獻率來進行初次社會分配,而個人貢獻率的提高核心在于個人知識、技能的提升。以往我國調節社會分配的手段無外乎稅收、社保、政府投資等宏觀手段。近年來,政府工作進入精細化狀態,著力于社會分配矛盾點,如針對住房資源分配問題,推出房產稅征收制度。同時,我國政府對教育公平問題引起了較高重視,大力推進教育改革,重點扶持基礎教育,以“三支一扶”等項目為依托,推動老少邊窮地區基礎教育水平提升,筆者認為這正是抓住了收入差距的根源,是對各種社會問題的治本之舉。當下社會的矛盾點歸根到底是由初次分配引起的收入差距單純依靠宏觀調控這種二次分配無法有效縮小,而要在初次分配就縮小收入差距,需要勞動者貢獻率的均衡,這一均衡源自于勞動者個人知識、技能水平的均衡,在社會大發展的狀況下,拉低部分人的水平以求均衡是荒謬的,要求均衡必須提升落后者的素質,這就需要發展基礎教育,雖然會經歷一個漫長歷程,但唯有此法可治收入差距之本。綜上,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歷史的進步,按生產要素分配是我國當前的核心分配方式,在社會主義建設進入高級階段后我們必然進入“未來社會”中的按勞分配社會。在當前市場經濟環境下,收入差距問題日益明顯,國家當然應當采取調控措施予以適當干預,但勞動力作為廣大勞動者持有的重要商品是群眾自行調節收入水平的主要工具,主動提高自身素質,在勞動力市場上縮小差距,必然是調節收入差距的一種有力手段,也是迎接未來按勞分配制度的必要準備。

作者:高媛 王猛 單位:河北經貿大學 石家莊市藁城區常安鎮人民政府 新奧集團

參考文獻:

[1]楊歡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專題研究[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2]周為民,陸寧.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從馬克思的邏輯看[J].中國社會科學,2002.4.

[3]何煉成.關于勞動力商品論與勞動價值論、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之間的關系———兼評何李、關之爭.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和勞動價值論新探[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