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環境下城鄉規劃資源優化策略
時間:2022-10-12 05:08:29
導語:市場經濟環境下城鄉規劃資源優化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城鄉規劃是政府的基本職能之一,但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國城鄉規劃資源配置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土地資源配置以及公共物品配置上,必須要進行合理優化。本文首先分析市場經濟下城鄉規劃資源配置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優化措施。
[關鍵詞]市場經濟;城鄉規劃;資源配置
城鄉規劃是我國政府的一項必執行的基本職能,資源配置主要是由政府職能所決定的,在執行職能時首先要清楚的認識城鄉規劃在資源配置以及經濟市場中所占的作用,明確政府與市場經濟的關系,理清社會階級中每個部門所扮演的角色,僅是單一的對城鄉規劃資源進行分配不僅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還存在很多弊端。
1市場經濟下的城鄉規劃資源配置
在市場經濟下政府能夠將城鄉規劃資源配置實行最大利益化,但是對于公共物品設施以及人們財產的分配上市場經濟是不起作用的。在一套完善且成熟的市場經濟模式下,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是公共物品設施的提供者以及對社會中的財產的再分配者,對市場規則進行建構以及維護市場秩序等等。城鄉規劃是政府用以推動城鄉發展,建立公共政策的一大措施但是并不是唯一的方法,政府需要根據市場經濟的實際情況進行城鄉規劃資源配置優化。從物質層出發,城鄉規劃主要是根據土地用途的土地資源以及利益的再分配的過程,但是由于土地的利用和開發存在很大的廣義,所以在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存在任何人能夠完全擁有土地全部財產或是對土地進行肆意的開發。為了能夠維護社會的發展,減少因為土地利用、開發所引起的利益沖突,國家必須建立一套完整且制約性極強的土地市場運營模式,而城鄉規劃就是約束土地市場肆意運行的方法之一。作為約束土地市場運營而存在的城鄉規劃,主要的作用在于能夠通過對可開發土地進行規劃、界定,提前通過制定的條例、法規避免在土地開發利用過程中出現的私人利益以及公共利益的沖突,在規定的條例中,土地資源是由市場所支配的,將土地資源優化配置也是促進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最大利益化的途徑。
2城鄉規劃的資源動態
2.1市場經濟下重新構建的新型城鄉規劃配置
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歐美國家現行通過政府調控社會市場經濟的手段將城鄉規劃直接作用到資源配置中,作為政府干預的幅度和強度成正比存在。再經過一系列的調整之后,城鄉規劃進入了鼎盛時期,政府干預的幅度以及強度也在逐漸減小,同時城鄉規劃隨著市場經濟的增長周期以及市場形勢的變化而變化,在市場經濟繁盛時期,政府更加強調城鄉規劃對土地市場的開發控制,壓縮高漲的社會投資。在市場經濟下滑、衰敗期間,更是通過城鄉規劃拉動了GDP,增加公共投資,引導社會投資以此刺激市場經濟的增長。
2.2社會治理結構下我的城鄉規劃資源配置
在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西方國家現行推動了市場經濟的演進,推動了西方社會治理形態的轉變。這些轉變中包括對城鄉規劃具體化,在計劃體制較為單一治理的情況下,城鄉規劃資源配置的方式以及效率遠不及市場經濟下的效率。后來通過不斷實踐發現,公眾參與規劃的深度以及推廣程度對城鄉規劃資源配置以及社會資源配置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同時也影響著資源配置的效率。
3市場經濟下城鄉規劃資源配置存在的不足
3.1由于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夠成熟,就土地資源配置來說,長期以來由于都是政府進行干預與管制,突然減少了管制的力度,很快就導致土地流動受到阻礙、競爭機制以及價格機制出現惡性競爭等現象,扭曲了土地資源配置原本的意圖。就目前來看,凡是粗放利用型土地,例如脫離實際需求的大型廣場、規模過大的大學城等等都不是遵照市場機制完成的,這些現象導致部分區域出現閑置用地,以及部分區域的土地嚴重短缺。
3.2作為公共物品供給的城鄉規劃,很容易在編制以及實施的過程中導致職責錯位的情況,結果出現城市公共空間私有化。公共物品供給是政府的職責所在,如果公共物品出現私有化不僅意味著政府職能的邊界受到了侵犯,更意味著政府違背了政府與公民內在的契約精神,政府的合法性是要遭到質疑的。城市公共空間不單是周邊市民的日常生活用地,更是一座城市對外展示的窗口,吸引更多外來人口參觀城市的標志。但是由于沒有明確城鄉規劃資源配置,結果導致在經濟效益的推動下,很多公共空間不斷私有化,成為企業家盈利的工具。
3.3由于我國與資本主義國家不相同,我國走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以很多資本主義國家所實施的市場經濟城鄉規劃資源配置在我國并不能夠采用,也不符合我國的國情。稍有不慎就會出現市場壟斷或是政府在市場失靈不能夠發揮資源配置作用,嚴重還會引起社會動蕩。所以在實行市場經濟下的城鄉資源配置必須要尋找到符合我國國情的城鄉規劃資源配置政策。
4城鄉規劃資源配置優化策略
4.1大力推動市場改革,改進城鄉規劃資源配置效率
我國已經開始圍繞如何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讓城鄉規劃資源配置更加公平化、透明化,城鄉規劃資源配置市場化也已成為深化市場改革的首要目標。其中,深化土地市場改革是打破對資源束縛的途徑之一,其次針對現行的土地利用進行新規則的制定。當然在執行的過程中,要能夠調動基層政府和村民以及相關機構三方共同推進,將利益共享化。例如村民通過宅基地使用權的基礎將他們的居住環境以及條件進行改善,對于村集體從劣勢的區域的經營資產逐步轉換為優質區域的資源,在保證村集體發展的同時,還能夠讓村集體資源與國有土地一起增值,實現村集體資產與國有土地資產同權同價。而相關機構應推動鄉村建設用地的利用,將鄉村建設用地與政策掛鉤,以此保證能夠獲得更多的城鎮建設用地指標。
4.2改進用地類別,針對市場經濟對土地開發進行控制
改革后城鄉規劃土地開發,首先要能夠保證居民的公共用地,以及保護好生態環境、水土資源、農田資源等,通過微觀角度細分用地類別,簡化規劃編制階段,細化土地用途,根據“負面清單管理模式”起制定地塊的用途,適當的放寬具體土地的用途管制,提高土地利用的自由度,提高土地資源的配置。同時建立多維度、富有彈性的規劃管理方法,提高城鄉規劃對市場以及社會需求的應變。
4.3適應我國國情,優化配置城鄉規劃資源
財政作為政府調控經濟社會運行的主要杠桿,是政府配置資源的主體。因為在經濟體系中,市場提供的商品和服務數量有時是過度的,有時是不足的,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缺乏效率。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就表現在對市場提供過度的商品和勞務數量進行校正,而對市場提供不足的(上接第216頁)產品和服務進行補充,以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資源配置職能的主要內容表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財政可通過采取轉移支付制度和區域性的稅收優惠政策、加強制度建設、消除地方封鎖和地方保護、完善基礎設施、提供信息服務等方法,促進經濟市場的建設和發展,推動生產要素在區域間的合理流動,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二是財政通過調整投資結構,形成新的生產能力,實現優化產業結構的目標。如交通、能源等基礎產業項目的資金和技術“門檻”高,政府就可通過產業政策指導和集中資金支持。除了政府直接投資外,還可利用財政稅收政策引導企業投資方向,以及補貼等方式調節資源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配置,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三是市場無法有效提供公共商品,提供公共商品是政府的基本職責。政府一般以稅收等形式籌措資金,以不損害市場機制和秩序為原則,提供公共商品。
5結束語
城鄉規劃是目前社會經濟中隨著資源配置在政府與市場位置轉變所出現。土地資源配置能夠彌補市場發育不足以及公共物品供給市場化,對于城鄉規劃資源配置所出現的問題可以通過深化土地要素進行完善。通過改革還可以提高城鄉規劃中土地資源配置效率,因此想要將城鄉規劃資源配置優化就需要不斷深入其中并了解百姓的需求,只有這樣才能夠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城鄉規劃配置完善。
參考文獻
[1]張程亮,黃飛.市場經濟與行政政策雙重機制影響下的城鄉規劃公眾參與策略研究[J].重慶建筑,2018(03).
[2]陳雯,閆東升,孫偉.市場經濟下城鄉規劃制度創新思考[J].
[3]李明建.智能城市,2017(09).市縣“多規合一”與改革創新:問題、挑戰與路徑關鍵[J].規劃師.2015(02).
[4]趙琪龍,王勇,李廣斌.蘇州工業園區空間變革研究——基于“生產型社會”到“消費型社會”演進的視角[J].規劃師,2015(02).
[5]周春山,謝文海.市場經濟下城鄉規劃制度創新思考[J].規劃師,2015(04).
作者:謝鶴良 單位: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 上一篇:服務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測算研究
- 下一篇:淺談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