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消費現狀與引導對策研究

時間:2022-08-05 04:00:02

導語:青少年消費現狀與引導對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青少年消費現狀與引導對策研究

摘要:為翔實地了解當代青少年消費現狀,將消費行為具體劃分為消費選擇階段、購買階段與使用(享受)階段。基于三個具體階段,對安徽省蕪湖市13所中學612名青少年的消費現狀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當代青少年的消費觀主要有理性與非理性消費觀并存、節儉型與享樂型消費觀并存、數字化與個性化消費觀比重逐漸增大等特點。對當代青少年消費觀教育的引導對策包括:提升大眾傳媒的正面輿論導向;豐富學校教育內容和形式;家長在消費教育中做到言教、身教和境教的統一,以及青少年自我教育與朋輩群體間的教育。

關鍵詞:青少年;消費觀;引導對策;蕪湖市

指出:“中小學生是青少年的主體,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中小學生要立志成才,必須勤奮學習、提高綜合素質。”[1]青少年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2]。青少年階段是個體發展十分關鍵的時期,是個體正確價值觀念形成的敏感時期。加強青少年消費觀教育,有助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亦是提高其綜合素質的內在要求。對安徽省蕪湖市13所中學612名學生的消費現狀進行抽樣調查與分析[3],立足于蕪湖市的市情,以消費現狀為切入點,以消費觀教育為落腳點,由點及面,探究青少年消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教育引導對策。

一、當代青少年消費現狀分析

筆者編制調查問卷對青少年消費現狀進行調查,運用SPSS19.0軟件對收回的調查數據進行處理。對青少年消費現狀的分析主要從一個具體消費行為的三個階段展開,即選擇階段、購買階段與使用(享受)階段,以便更全面地把握青少年消費現狀。(一)選擇階段。青少年消費選擇階段主要從消費需求和消費動機兩個層面展開。根據青少年消費實際,消費需求主要從青少年的月零食消費額和購買書刊情況等方面考察,消費動機主要從商品選擇的關注點考察。1.消費需求。在對青少年月零食消費額的調查中,各選項選擇情況如下:“10元以下”(139人,22.71%);“10~50元”(267人,43.63%);“50~100元”(125人,20.42%);“100元以上”(81人,13.24%)。從調查數據來看,大部分青少年月零食消費額集中在10~50元,100元以上的僅占比13.24%。葉松慶[4]在2006年對安徽省部分中學生月零食消費額的調查中,各選項選擇情況如下:“10元以下”(288人,48.20%);“10~50元”(341人,23.51%);“50~100元”(523人,15.33%);“100元以上”(1072人,12.93%)。與2006年的調查數據比較來看,青少年零食消費額呈增長態勢,額度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青少年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在購買書刊情況的調查中,各選項選擇情況如下:“經常買”(105人,17.15%);“見到感興趣的就買”(353人,57.68%);“不經常買”(120人,19.61%);“根本不買”(34人,5.56%)。從調查數據來看,個人興趣在購買書刊因素中占主導地位,近六成的青少年基于自身興趣選擇購買書刊。葉松慶[5]在2006年對安徽省2426名中學生購買書刊狀況的調查中,各選項選擇情況如下:“經常買”(689人,28.40%);“見到感興趣的就買”(287人,11.83%);“不經常買”(1096人,45.17%);“根本不買”(354人,14.59%)。從數據來看,青少年選擇購買書刊的比例呈大幅增長,興趣因素在購買過程中的影響力增加。2.消費動機。在“買東西時,你注重哪些因素(多選題)”調查中,各選項選擇情況如下:“品牌”(179人,9.21%);“質量”(443人,22.79%);“價格”(345人,17.75%);“實用實惠”(365人,18.78%)、“時尚潮流”(95人,4.89%);“廣告或明星代言”(61人,3.14%);“個人偏好”(316人,16.26%);“同學或朋友推薦”(68人,3.49%);“精美的櫥窗展示”(30人,1.54%);“顯示我家富裕”(18人,0.92%);“其他”(24人,1.23%)。從調查數據來看,41.57%的青少年在買東西時很注重商品的性價比。在“買東西時,是否考慮體現自己的個性”調查中,各選項選擇的情況如下:“經常”(139人,22.71%);“有時”(291人,47.55%);“不考慮”(123人,20.09%);“不清楚”(59人,9.65%)。由調查可知,70.26%的青少年買東西時會考慮體現自己的個性。青少年階段是學生個性張揚的時期,青少年買東西時凸顯自身個性是其階段性特征在具體消費行為中的反映。(二)購買階段。1.消費決策。消費決策是“指消費動機、消費信息、購買決策等組成的一般過程”[6]。在實際情況中,對青少年消費決策的研究,重點應從信息收集、商品購買地、預算編制以及參與家庭消費決策等方面展開。在信息收集方面,設置了“你在日常生活中獲取消費信息的主要途徑(多選)”這一問題。各選項的選擇情況如下:“同學之間的交流”(398人,27.58%);“老師或家長”(192人,13.31%);“報紙雜志”(174人,12.06%);“電視或網絡”(442人,30.63%);“廣告或傳單”(191人,13.24%);“其他”(46人,3.18%)。可見,青少年獲取消費信息的渠道主要是電視或網絡,朋輩群體之間的交流也是青少年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朋輩群體的頻繁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形成消費攀比的現象。在“你購買商品主要在什么地方”的調查中,各選項選擇的情況如下:“專賣店”(155人,25.33%);“大商場”(199人,32.52%);“一般小店”(125人,20.42%);“街邊的攤點”(2人,0.33%);“網購”(39人,6.37%);“父母購置,不清楚”(75人,12.25%);“其他”(17人,2.78%)。大部分青少年購買商品主要在專賣店和大商場。隨著網絡的發展以及電子商務的迅速崛起,網購在青少年群體中逐漸流行起來。在預算上,各選項選擇的情況如下:“沒有”(399人,65.19%);“有,但沒有認真地按計劃執行”(155人,25.33%);“有,且實際支出和預算一致”(58人,9.48%)。從調查數據來看,青少年的理財意識和規劃用度較為缺乏。在“家中購買大件商品,你會參與決策嗎?”調查中,各選項選擇的情況如下:“很少參與”(252人,41.18%);“商品是我用,我會參與決策”(163人,26.63%);“常常參與”(162人,26.47%);“其他”(35人,5.72%)。在家庭決策中,41.18%的青少年很少參與,青少年參與家庭決策更多地表現為有條件地參與。2.消費支出。在“月零花錢額度”的調查中,各選項選擇的情況如下:“沒有”(171人,27.94%);“1~50元”(145人,23.69%);“50~100元”(126人,20.59%);“100~200元”(52人,8.49%);“200元以上”(118人,19.29%)。從調查數據來看,大部分青少年有一定的零花錢,且大部分集中在50元以下的額度。在“零花錢主要來源”的調查中,各選項選擇的情況如下:“父母給予”(446人,72.87%);“長輩給予”(49人,8.01%);“勤工助學”(5人,0.82%);“壓歲錢”(72人,11.76%);“假期打工賺來的”(4人,0.65%);“其他”(36人,5.89%)。從零花錢來源看,青少年作為純粹的消費者,其零花錢主要來源于父母,較少的青少年通過假期打工或者勤工助學來賺零花錢。在“對壓歲錢處理方式”的調查中,各選項選擇的情況如下:“用于購買學習用品”(238人,38.89%);“用于上網”(21人,3.43%);“請好友吃飯唱歌等”(15人,2.45%);“花在異性同學身上”(11人,1.80%);“隨意使用”(172人,28.10%);“其他”(155人,25.33%)。在葉松慶[7]2006年對安徽2426名中學生壓歲錢處理方式的調查中,各選項選擇的情況如下:“用于購買學習用品”(24.20%);“用于上網”(47.40%);“請好友吃飯唱歌等”(2.81%);“花在異性同學身上”(1.40%);“隨意使用”(11.79%);“其他”(5.56%);“無處理方式”(6.84%)。與2006年的調查數據比較發現:一方面,大部分青少年將壓歲錢用于購買學習用品;另一方面,近三成青少年隨意使用壓歲錢,較2006年增加了16.31%,從側面可以看出青少年的理財和計劃用度意識較為薄弱。(三)使用(享受享受)階段。1.消費技能。消費技能是“在有消費能力的前提下,消費者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要而和消費資料相結合的技術和能力”[8]。對青少年消費技能的考察主要包括青少年在購買商品或者在享受服務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維權意識、環保意識以及使用支付工具的能力等。在“當你買到有問題的商品時,怎么處理?”的調查中,各選項的選擇情況如下:“自認倒霉”(180人,29.41%);“找賣家討說法”(246人,40.20%);“向工商管理部門投訴”(132人,21.57%);“其他”(54人,8.82%)。從調查數據來看,大部分青少年有較好的維權意識。近三成青少年在買到問題商品時自認倒霉,維權意識淡薄,對這部分青少年應該注意加強引導與教育。在“是否重視綠色消費”的調查中,各選項的選擇情況如下:“一直很重視”(251人,41.01%);“買某些敏感商品時會留意”(315人,51.47%);“從不留意”(46人,7.52%)。從調查數據來看,大部分青少年的綠色消費意識較好。在“你是否熟練使用微信、支付寶等支付工具”的調查中,各選項選擇的情況如下:“非常熟練”(141人,23.04%);“熟練”(173人,28.27%);“一般”(214人,34.97%);“不熟練”(57人,9.31%);“非常不熟練”(27人,4.41%)。從調查數據來看,隨著便捷支付的發展,超過半數的青少年可以熟練使用微信、支付寶等支付工具,熟練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證消費的順利進行。2.消費體驗。消費體驗以體驗消費品為內容,以追求情感感受和娛樂為目標。在“消費讓我感到幸福和快樂”的調查中,各選項選擇的情況如下:“非常同意”(37人,6.05%);“同意”(93人,15.20%);“一般”(239人,39.05%);“不同意”(146人,23.86%);“非常不同意”(97人,15.84%)。從調查數據來看,21.25%的青少年認為消費給他們帶來了幸福和快樂,39.70%的青少年持否定態度。應當明確的是,消費的多寡與幸福快樂與否并不是直接等價的。在“花父母錢時,你有什么感覺”的調查中,各選項選擇的情況如下:“理所應當”(45人,7.35%);“心疼,不亂花”(320人,52.29%);“心有愧疚,但依然堅決,想著以后歸還”(214人,34.97%);“從沒考慮父母”(33人,5.39%)。從調查數據來看,52.29%的青少年表示花父母的錢很心疼,絕不亂花,34.97%的青少年表示雖然心里愧疚,但以后會回饋給父母的,極少青少年從未考慮過父母的感受。中國式家庭親密關系的建立離不開“物質利益的共同決策與情感寄托”[9],也就是說,青少年花父母的錢在一定程度上寄托著父母的期望,是兩代人親密關系的象征。

二、消費現狀反映的消費觀類型及趨向

在對蕪湖市13所中學612名青少年的消費現狀進行分析后,力圖從具體消費行為的不同階段,窺探青少年消費行為背后所表現出的消費觀。通過對青少年消費觀的分析,進一步明晰不合理消費觀的生成原因,為青少年確立合理消費觀提供依據。(一)理性與非理性消費觀并存。一般意義上,理性消費包括物質性消費與精神消費相統一、消費過程中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注重綠色消費等幾個方面。筆者在消費需求的調查中發現,94.44%的青少年會選擇購買書刊充實自己。在綠色消費方面,雖然大部分青少年重視綠色消費,但仍有7.52%的青少年對綠色消費置若罔聞。在消費維權中,仍有部分青少年會選擇忍氣吞聲,維權意識淡薄,表現出非理性的消費傾向。青少年理性與非理性消費觀并存,正是其“在不斷成熟的進程中總是伴隨著幼稚性”[10]的真實寫照。在青少年階段,青少年的價值認知與行為處于不穩定的狀態,消費過程中時而沖動、不理性,時而理性。理性與非理性消費觀并存,符合其身心發展的特征。(二)節儉型與享樂型消費觀并存。節儉型消費并不是不消費,也不是吝嗇、少消費,而是在應該消費的時候消費,該節儉的時候節儉。節儉型消費觀倡導通過理智與道德修養來淡化對物質的過分追求與享受,把對健全人格與高尚美德的追求放在突出位置,促使個體逐漸養成良好的品行與操守,從而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在青少年消費現狀的調查中,34.81%的青少年在平時的消費過程中,能做到記賬或編制預算。消費記賬和預算,不僅能清楚地了解自身消費支出情況,而且有助于養成節儉的消費習慣,優化個人的消費結構,使消費更趨合理,將錢花在刀刃上。“節儉精神一旦喪失,便會消磨進取精神導致追求享樂。”[11]享樂主義是把即時享受視為人生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其核心倫理是崇尚個人主義,以個人的幸福作為道德的終極目標。享樂型消費則是更多傾向于欲求性需求,它造成消費與商品的使用價值相背離,是一種單純追求心理上的滿足而形成的異化消費。部分青少年混淆了消費與個人幸福和快樂之間的關系,將消費直接等同于幸福與快樂。(三)數字化數字化、個性化消費觀比重逐漸增大。筆者在購物地點的調查中發現,6.37%的青少年選擇網購,手機、網絡等數字化的購物方式受到青少年的青睞。在實際調研中還發現,校園周邊小店的經營者會幫助青少年代購(學生選擇中意的商品,付錢給經營者,經營者負責代購)。青少年數字化消費觀還表現他們在消費過程使用數字化的支付方式,51.31%的青少年“非常熟練”或“熟練”使用微信或支付寶等支付工具。隨著“互聯網+”的快速深入發展,青少年數字化消費觀也漸趨形成。個性化消費者在購買商品的過程中,注重自身個體性的滿足、精神的愉悅以及舒適等,消費不再拘泥于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是充分展現自己的個性。當前,社會消費中的限量版、手工DIY等均映襯著個性化消費。在調查中,70.26%的青少年在買東西時,會考慮所買商品是否能充分體現自己的個性。個性化的消費觀應是在消費過程中,既注重個性,又注重商品的實用性,既保持自身個性,又尊重社會理性(如道德規范、公序良俗等)。

三、當代青少年消費觀的教育引導對策

消費觀教育引導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方的教育力量共同發揮作用。通過“社會-學校-家庭-個人”多元的主體參與,協同發揮作用,力促青少年形成合理的消費觀。(一)提升大眾傳媒的正面輿論導向。個體的成長是一個逐漸社會化的過程,大眾傳媒作為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對青少年合理消費觀的形成發揮著重要作用。大部分青少年認為個人的消費行為受廣告等大眾傳媒的影響較大。研究發現,“年齡與中學生對廣告的信任度與接受網絡、電視等頻率呈顯著相關性”[12]。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的自主性漸趨增強,父母對其管教相對減少,他們與媒體的接觸程度更高,對其信任度也相對提升。對媒體信任度的提升會在一定程度上“引導”青少年消費,青少年為了滿足自身的情感以及對“符號”的追求,進而選擇強迫性消費。在現實生活中,電視劇或廣告中的明星同款在一定程度上會“暗示”青少年轉向消費,存在無形的“強迫”意味。因此,大眾傳媒應注重傳輸與青少年身心發展階段相一致的輿論,適應青少年消費的心理預期。同時,加大對勤儉節約精神、艱苦奮斗事跡等的宣傳報道力度,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消費氛圍。(二)豐富學校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青少年的消費教育應涵蓋消費技能、理財意識、維權意識以及綠色消費等多個方面。學校應結合地區消費實際以及學校自身的情況,注重校本教材與校本課程的開發,不斷豐富消費教育的內容。學校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學校與工商管理部門聯合開展“維權意識在心中”主題教育活動,讓青少年了解維權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如何維權。(2)學校攜手家長開展“節約小能手”“爭做勞動小模范”主題實踐活動,通過與家長配合,了解青少年零花錢的去向,引導青少年逐漸養成勤儉節約的生活作風。(3)學校與社區、社會公益組織聯系,組織開展愛心工程、敬老工程、勤工助學等一系列活動,培養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感。(三)家長在消費教育中做到言教身教。家長要經常與孩子保持溝通與交流,結合家庭的收入狀況以及孩子的實際消費情況對其進行消費知識的教育。家長要把其中的道理理解透徹,在交流和溝通的過程中才能將道理講到位。家長要采取青少年樂于接受的形式與其交流。家長在平時的消費過程中,要注意規范自身的消費行為,做到節儉消費,保持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教育孩子做到理性消費,培養孩子的儲蓄意識。此外,家長可以帶青少年去體驗自己的工作環境,青少年在體驗的過程中可以加深對父母工作的了解,增強同理心,了解父母工作的艱辛與不易。家長需要通過適當的方式向孩子告知家庭收支情況,同時讓孩子積極參與家庭的決策,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營造平等友好的家庭氛圍。(四)自我教育及朋輩群體間的教育。青少年應該努力學習知識,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提升個人的道德修養與責任感,做到理性消費。同時,青少年要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做到節儉消費、不攀比、不從眾。同時,青少年要培養自身的興趣愛好,提升個人的審美能力。朋輩群體可通過學校組織的社團或學生聯合會等形式,由青少年承擔或開展一些貼近生活和消費實際的有趣的活動和討論。在實踐活動和討論中,朋輩群體可在友好互助的氛圍中,糾正錯誤的認知,逐漸建立合理的消費觀。學校和家庭也需要不斷挖掘和擴大朋輩群體的正面影響力,增強消費觀教育的實效性。

作者:陳壽弘 單位:安慶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