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業發展對策論文
時間:2022-08-31 10:34:00
導語:信托業發展對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07年,《信托公司管理辦法》、《信托公司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管理辦法》(以下簡稱新辦法)出臺,揭開了信托業變革的序幕。新辦法對信托公司自有資金的投資范圍、信托業務的發展方向、信托資金的管理模式等涉及信托業發展、定位的核心問題做出了新的規定,傳達了監管當局對信托公司今后發展方向的設想和要求。新辦法將信托公司定位為“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專業化機構,要求信托公司面向高端客戶開展理財業務,要求信托公司將主要資金管理模式由貸款和證券市場投資逐步向股權投資、企業年金管理、資產證券化、PE等領域拓展,逐步形成信托公司獨特的盈利模式。摘要:2007年初,中國銀監會修訂頒布了《信托公司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新的法規。新法規實施一年以來,信托業獲得了蓬勃發展,各項主要營業指標均創造了歷史最高水平。文章試從信托業取得良好經營業績的主、客觀原因進行分析,揭示信托業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并提出初步解決方案。
關鍵詞:信托業;發展;隱憂
2007年,在信托新政的指引下,一半以上的信托公司完成了金融許可證的換領工作,開始按照新辦法辦理業務。同時,信托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資產總額、行業利潤都創出歷史新高。有數據顯示,2007年全國54家信托公司共實現盈利137億元,平均每家信托公司盈利2.48億元,同比增長超兩倍,一半以上信托公司凈利潤過億元。截至2007年底,信托公司管理資產規模近萬億元,比上年增長了1.64倍。信托業在2007年無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信托業的改革似乎出人意料地順利。
信托業的蓬勃發展令人欣喜,但經過分析我們發現,信托業超常規發展與諸多客觀因素不無關系,信托公司的長遠發展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其蓬勃發展下還暗藏著諸多隱憂。
一、利潤得益于資本市場,“137億”并非真實水平
信托業盈利猛增,其中相當部分得益于資本市場的高歌猛進。2007年,上證指數2728點開盤,年末以5261點收盤,全年上升92.85%。信托公司在自營業務獲得高額回報的同時,還把信托業務的主攻方向定位為資本市場。據統計,2007年信托公司發行的集合信托計劃近七成投資于證券市場,信托計劃的手續費收入和超額投資收益分成使信托公司掙得盆盈缽滿。另外,部分信托公司持有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的股份,資本市場的高速增長也使這些信托公司獲得了高額分紅回報。2007年是資本市場在低迷數年之后爆發式增長的一年,如果按照中國資本市場建立以來的平均增長速度計算,信托公司的利潤水平將大打折扣。2008年初以來,國內股市持續低迷,信托產品的投資業績也大幅回落,部分信托公司網站的公開信息顯示,由于資本市場市值不停“縮水”,多數投資于證券市場的陽光私募信托理財產品已出現大幅虧損,下半年如果市場不出現反轉行情,信托公司來源于證券信托的手續費收入必將大幅減少,信托公司的證券業務將很難維持去年的高額利潤。
客觀地講,資本市場的繁榮一定程度上掩蓋了信托業缺乏穩定盈利模式的尷尬。新辦法出臺前,信托公司采用最多的資金運用模式是貸款。此次新辦法對貸款模式的運用進行了限制,同時鼓勵信托公司從事企業年金、PE、資產證券化等新業務。作為“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專業化機構,以上各類業務無疑應該是信托公司的發展方向。然而,多數信托公司目前還不具備迅速開展上述新業務的條件。具體講,有如下幾個原因:首先,歷經五次整頓,信托公司的人才流失比較嚴重,尤其缺乏既對信托業務有較深入了解,又熟悉資本市場、貨幣市場等領域的綜合型人才。新辦法頒布以來,隨著信托公司實力的增強,部分信托公司通過招兵買馬加強了人才隊伍建設,但短期內仍難以滿足業務發展的需要.其次,長期以來,多數信托公司以從事貸款、證券市場投資業務為主,對企業年金、PE、資產證券化等新業務缺乏足夠的認識和了解。新業務對整個中國金融業來講,都是比較新的課題,短期內能否迅速發展起來尚存懸念。再次,作為中國金融發展的新領域,這些業務無一例外地被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列為發展重點。和這些機構相比,信托公司在組織機構、人員能力、市場熟悉程度等方面均沒有優勢可言;另外,上述業務監管的主導權均屬中國證監會等部門,作為銀監會旗下的信托公司發展此類業務困難很大。
二、銀信合作產品占了資產規模的半壁江山,萬億資產收益不高
截至2007年末,全國54家信托公司信托資產規模達9614億元,同比增長了1.64倍。信托資產的快速增長固然喜人,但從結構上分析,增長最為迅猛的信托品種是銀信合作產品,信托公司在該類產品上的收益率很低。2007年末,銀信合作產品的資產規模達4000億元,約占全部信托資產的42%,銀信理財產品是信托報酬率最低的產品,信托報酬收入往往不足信托資產規模的千分之一,難以滿足信托公司對利潤增長的渴求。日前,中國信托業協會在北京召開會議,討論建立行業價格自律機制問題,可見信托公司的低取費已對整個行業造成了影響。
銀信理財產品的參與方包括銀行和信托公司,部分產品有理財顧問(基金管理公司或私募基金)參與,產品多數投資于新股申購、信貸資產買賣和資本市場運作。在整個資金運作過程中,銀行扮演產品分銷人角色,通過其擁有的大量客戶資源進行理財產品的銷售;理財顧問發揮其資金運作的優勢,承擔資產管理人的角色;信托公司充當受托人角色,為資金的流動提供了產品平臺。由于信托公司承擔的角色本身技術含量較低,不同信托公司之間很容易形成替代關系,因此信托公司談判能力弱,難以形成信托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信托公司的劣勢地位是銀信理財產品結構特點決定的,靠價格聯盟很難改變這一現實。其實,各公司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這一價格聯盟恐怕根本就無法建立,信托理財產品的低取費短期內難以改變。
由此可見,信托公司管理的資產有相當部分是低收益的理財產品形成的,以目前信托業的資產總額評價其對中國金融業的影響力尚不客觀。
三、轉戰新的目標市場,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
2001年1月頒布的《信托投資公司管理辦法》規定,信托產品的發行起點為5萬元,單個信托計劃的信托合同不超過200份。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這一標準已經相對較低(與銀行理財產品的起點相同),可以說目前信托產品的目標市場主要是中、低端理財市場。新辦法頒布后,信托產品將面向購買單一產品100萬元以上或能出具年收入30萬元以上證明的合格投資者發行,目標市場由中、低端理財市場轉變為高端理財市場,客戶群將發生很大差異。信托公司必須放棄其多年打拼的客戶市場,在新的領域內重新立足,并針對新客戶群體調整產品結構,制定營銷策略。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和人民財富的積累,高端理財市場的發展無疑將成為下一階段金融市場的熱點,銀行、基金管理公司、保險公司等各類機構都躍躍欲試,希望進場分一杯羹。目前,包括諸多外資巨頭在內的商業銀行在大力推廣私人銀行業務,證券公司已獲準開展定向資產管理業務,基金管理公司獲準開展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保險公司也在開展類似的理財業務。以上各類機構幾乎都運用了信托原理,提供和信托產品類似的理財產品,和信托公司在高端理財市場形成直接競爭。與以上幾類機構相比,信托公司在資金規模、市場研判能力、營銷能力等方面都沒有優勢可言。
2007年3月新辦法實施以后,信托公司陸續開始新許可證的換領工作,相當一部分業務仍然在原信托法規的框架內操作,目標市場轉換帶來的問題在當年尚未充分體現。2008年,多數信托公司已完成重新登記,開始按新辦法要求辦理業務,目標市場轉換的影響將集中顯現,信托公司在產品設計和產品發行等方面都將面臨挑戰。
在中國經濟形勢良好,金融體制改革逐步深化的背景下,信托業的前景無疑是美好的,如果能夠認清形勢,解放思想,銳意創新,和其他金融機構錯位發展、發揮信托公司的獨特優勢,信托公司必將迎來久違的春天。
不可否認,在信托公司充滿波折的發展歷程中,目前無疑是信托公司發展方向最為明確、財務狀況最為樂觀的時期,也是信托公司創新發展的最佳時機。信托公司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努力提升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謀劃企業的長遠發展。第一,著力打造高水平的投資團隊,提高運作信托資金的水平。作為私募性質的信托公司,團隊的資金運作能力至關重要,是公司核心競爭力所在。第二,發揮受托人職能,利用信托關系做大信托業務。隨著信托業務規模的逐步擴大,利用自身團隊管理全部信托財產越來越困難,信托公司可以充分運用信托關系加強與銀行、基金管理公司乃至私募基金的合作,做大信托業務。第三,尋求與銀行、金融控股公司的資本融合。金融領域的混業經營、混業監管無疑是中國金融業的發展趨勢,和銀行、金融控股公司相比,信托公司的資本金薄弱、資產規模小,謀求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資本融合將是許多信托公司的明智選擇。
參考文獻:
1、金立新.信托業面臨模式抉擇[N].金融時報,2007-01-01.
4、吳清樺,秦利.五成五信托公司去年盈利過億[N].證券時報,2008-03-14.
2、楊光明.信托類理財產品持續升溫風險隱患不容樂觀[N].金融時報,2008-01-28.
3、杜麗虹.信托死結:主力金融機構擠壓絕地反擊[J].證券市場周刊,2008(3).
- 上一篇:招商局三創新三提高主題活動開展總結
- 下一篇:公司財務科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