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區生態經濟建設的財稅政策探究論文

時間:2022-09-23 08:02:00

導語:東北地區生態經濟建設的財稅政策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東北地區生態經濟建設的財稅政策探究論文

[摘要]隨著東北地區經濟的快速增長,資源不足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形勢也日益嚴峻。發展生態經濟,是實現東北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財稅政策作為國家實施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可以引導和調節市場主體經濟行為,為市場機制有效地發揮作用提供良好的社會和法制環境。實現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意圖。

[關鍵詞]生態經濟;財稅政策;可持續發展;東北地區

一、東北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現實性和緊迫性

東北地區是我國起步較早、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的重工業基地,也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隨著東北地區經濟和人口的快速增長,資源不足、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已嚴重制約該地區經濟與社會的持續發展。主要表現在:

1.資源面臨全面枯竭。隨著自然資源的采掘資源儲量逐漸減少,東北地區的區位優勢下降,資源開采工業的生產成本總體呈不斷上升趨勢。從整體上看,東北地區資源型產業發展的鼎盛期已經過去,礦產資源產業的整體萎縮已經相當明顯。遼寧省的資源產業枯竭和衰退主要體現在煤炭、有色金屬礦產上。目前,全省7個礦區除鐵法區外,都是萎縮礦區,煤炭產量逐年下降。黑龍江省、吉林省也同樣面臨著資源產業萎縮的問題。

2.資源利用率低。東北地區雖然資源較為豐富,但以初級產品生產為主,加工利用程度低;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并沒有從根本上轉變,許多企業的經濟增長仍然是依賴資源的高投入來實現;在工業結構中,高能耗產業比重大,低能耗的第三產業明顯落后;工業技術和裝備落后,個別國有企業還在使用20世紀40年代的耗能設備。2005年,東北三省萬元生產總值消耗能源1.65噸標準煤,比全國平均水平高35.2%。在資源利用效率方面存在“資源產出率低、資源利用效率低、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低”等問題。

3.環境污染嚴重。東北歷來是重工業基地,重化工業所占比重大,資源和能源消耗較高,環境污染較為嚴重。2005年,東北地區廢水排放總量為43.41億噸,其中經處理達標的工業廢水僅為1/3,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為15908.78萬噸,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極低。

4.農村生態環境退化。由于環境意識淡薄,對環境資源只知索取不知保護,造成東北農村生態環境惡化。近年來,城市的擴建,使許多工廠、企業遷到郊區或農村,進一步加劇了農村的環境污染。土地占用、土壤退化、環境污染等問題直接導致耕地銳減,農民收入減少。

二、建設生態經濟是振興東北的現實選擇

生態經濟是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經濟學原理為主導,以人類經濟活動為中心,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從整體上去研究生態系統和生產力系統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揭示自然和社會之間的本質聯系和規律,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高效、合理利用一切可用資源,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發展全面協調的一種經濟模式。

1.建設生態經濟是實現東北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長期以來,東北地區建立起了以資源為依托的產業格局和生產力布局,但由于對自然資源的超強度開發和低水平利用,使東北地區面臨著資源危機、生態環境逐漸惡化及企業危困的嚴峻局面。建設生態經濟就是要轉變傳統發展觀念,以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和系統工程學理論為指導,實現經濟、社會、生態三個效益的協調發展。與傳統經濟相比,生態經濟不同之處在于:傳統經濟是一種由資源一產品一污染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其特征是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而生態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在社會經濟、科學技術和自然生態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把傳統的、依賴資源凈消耗線性增加的發展,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從而維系和修復生態系統,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之中,在經濟社會活動中實現資源的減量化、產品的重復使用和再循環使用,符合可持續發展理論。

2.建設生態經濟是推進東北地區新型工業化進程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經濟發展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要求用新的思路去調整舊的產業結構,用新的體制激勵企業和社會追求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生態經濟模式正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最佳形式。它依靠科學技術手段,通過制度創新,對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活動中的資源能源實施“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調控,減少對資源的依賴和環境的破壞,提高社會經濟活動的生態效率,達到資源能源低消耗、經濟高產出、污染低排放,注重在微觀、中觀、宏觀三個層面進行體內循環。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的統一。生態經濟作為一種新的技術范式,一種新的生產力發展方式,為新型工業化開辟出了新的道路。

三、推進東北地區生態經濟建設財稅政策建議

1.調整現行稅制,完善生態環境稅收體系。建設生態經濟,有效開發自然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應杜絕破壞性開采、過度浪費資源行為。政府必須及時調整稅收政策,以規范市場主體經濟行為。首先,應盡快完善資源稅。一是擴大征收范圍。在現行資源稅的基礎上,將土地、海洋、森林、草原、灘涂和淡水等自然資源列入征收范圍,限制對資源的過度開采,減少對生態的破壞,并為恢復生態平衡提供資金;同時,將現行其他各類資源性收費并人資源稅,設置不同稅目,統一征收管理。二是調整計稅依據及稅率。將現行的以銷售量和自用數量為計稅依據調整為以產量為計稅依據,采取累進制方式,將資源產量劃分檔次,不同檔次使用不同的稅率,稅率級次應跳躍式增加,特別是對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資源應課以重稅,以限制掠奪性開采與開發。其次,應著力調整消費稅。一是擴大消費稅的征收范圍。對資源消耗量大的消費品和消費行為,如一次性木筷、高檔建筑裝飾材料、高爾夫球具等,應列入消費稅的征收范圍;對煤炭、電池、一次性塑料包裝物及會對臭氧層造成破壞的氟利昂產品也應列入消費稅的征收范圍。二是提高消費稅的稅率。對導致環境污染嚴重的消費品和消費行為,如大排量的小汽車、越野車、摩托車、摩托艇應征收較高的消費稅。三是開征燃油稅。取消消費稅中對汽油、柴油的課征,對汽油、柴油、重油等在其銷售環節從價開征燃油稅,適當提高含鉛汽油和低標號汽油的稅收負擔,以抑制含鉛汽油的消費。再次,應適時開征環境保護稅。將現行的排污、水污染、大氣污染、工業廢棄物、城市生活廢棄物等收費制度改為征收環境保護稅,凡在中國境內從事有害環境應稅產品的生產和存在應稅排污行為的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均為環境保護稅的納稅人;環境保護稅的稅目可以包括大氣污染稅、水污染稅、垃圾污染稅等;根據污染物的特點實行差別稅率,對環境危害程度大的污染物及其有害成分的稅率應高于對環境危害程度小的污染物及其成分的稅率。通過強化納稅人的環保行為,引導企業與個人放棄或收斂破壞環境的生產活動和消費行為;同時籌集環保資金,用于環境與資源的保護,對國家的循環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2.推進環境有償使用制度,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導致了企業造成的環境污染成本“社會化”或“外部化”,環境的真實成本被湮沒,環境的價值得不到體現;企業缺乏珍惜環境的內在壓力和動力,不會像珍惜其他生產要素一樣去珍惜環境。因此,應大力推進環境有償使用制度,革除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帶來的積弊。首先,全面實施排污許可證制度。向環境排污,“侵占”或“消費”的是有限的環境容量,排污權可以被視為環境使用權或占有權的一種具體形式。所有污染企業必須進行排污申報登記,領取排污許可證,并嚴格按照核定的排放總量和許可證規定的排放條件排放污染物。排污許可證對各個污染源的排放行為(如排放的濃度、速率、數量、時段、煙囪高度等)做出具體規定,進一步將排污權具體化、商品化。從而變得可定價、可交易。其次,建立排污權有償取得和交易制度。在”總量控制”的前提下,積極推進環境有償使用制度改革,政府通過招標、拍賣等形式,將排污權賣給企業,使企業生產成本完整地反映環境成本,迫使企業從自身利益出發,積極主動地關心環保,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使用這種市場化手段可以極大地調動排污企業的積極性,使其可以選擇更有利于自身發展的方式主動減排,同時可使減排的社會總體費用大規模下降。排污權交易是引入市場機制優化環境資源配置,提高環境使用效率的有效措施。企業有償取得排污權后,必然產生珍惜環境、減少排污權使用即減少排污的內在動力和壓力,從而促使企業自覺采用生態經濟的生產方式或通過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減少污染物排放。

3.設立專項基金,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中央財政應設立生態經濟發展基金,組成專家委員會,對生態經濟有關項目、企業、技術進行評估、審核,采取由專項資金直接撥款,或通過財政貼息、低息或無息貸款的形式,對具有一定預期效益的行業、項目、企業、技術予以資助,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擴大低能耗產業在工業中所占的比重,支持再生資源和新能源開發,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率。生態經濟產業是一種挑戰性的產業,該產業投資大、建設周期相對較長,而東北地區國有企業效益較差,資產負債率高,歷史包袱沉重,因此,國家應設立專項基金,給予生態經濟產業資金支持,以促進該產業快速健康地發展。同時,改變政府預算內投資范圍太寬、包攬太多的格局,對促進東北地區生態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的產業予以投資傾斜。政府應增加投入,促進有利于東北地區發展的環境保護與基礎設施建設,綜合治理西部鹽堿地和遼河流域、松花江流域及沿海地區污染,擴大和深化“三北”防護林體系,興建大型水利工程,建設風力發電基地,建設東北地區公路水路通道,建立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等。由于上述承建企業經濟負擔較重,政府通過投資性的支出,既可以為企業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也可以調動企業建設生態經濟的積極性。此外,增加政府專項補助支出,幫助單一資源型地區和城市解決資源枯竭問題、接續產業的發展問題,下崗職工生活、再就業問題,提高對采煤沉陷區資金補助比例,增加發展替代產業的補助和人員培訓投入,給予資源枯竭地區和城市下崗職工安置資金補助,保證對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的補助和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補助支出。

4.擴大稅收優惠政策,實施稅收激勵機制。為推進生態經濟的建設,應使循環利用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有利可圖,使企業和個人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外部效益內部化。因此,對發展生態經濟的企業、項目,應給予各種稅收優惠:一是調整有利于促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稅收政策。對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技術研發費用全部給予稅前扣除;對生產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設備的企業減免增值稅、所得稅;對購置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設備的企業允許新購進機器設備所含增值稅稅金全部抵扣,并在一定額度內實行投資抵免企業當年新增所得稅稅收優惠;對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企業實行加速折舊法計提折舊、縮短無形資產攤銷期限、減免企業所得稅;對使用廢棄再生資源產品的企業予以免征相關稅收。二是調整高耗能產品進出口稅收政策。在進口稅方面,降低低耗能產品進口關稅,對相關進口企業給予所得稅減免等稅收優惠,對導致高能耗的儀器、設備、技術的進口提高進口關稅與進口環節增值稅。三是制定鼓勵低油耗、小排量車輛的稅收政策。在產品開發設計階段,對研發企業實行稅收減免或補貼,對節能生產設備實行加速折舊政策;對產品生產企業降低所得稅稅率;對流通企業實施增值稅減免;對消費者免收此類商品消費稅,降低此類商品燃料稅稅率;對專門回收此類商品的企業減免所得稅。

5.全面推行政府綠色采購制度,建立可持續消費模式。由于政府采購數額巨大,實施綠色采購具有很強的杠桿作用,可以促進綠色產業和技術的發展,促進綠色消費市場的形成。實施綠色采購能夠直接減少政府日常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還可以為社會各界樹立良好的榜樣。首先,應制定專門的《政府綠色采購法》,明確規定政府綠色采購的主體、責任,選擇政府采購所涉及的優先領域,分行業、分產品制定綠色采購標準和清單,制定公開產品相關環境信息的規范,并公布政府綠色采購的實際執行情況,建立人大和公眾等對政府綠色采購的監督機制。其次,財政部門在進行政府采購預算時,應對進入綠色“清單”產品的購買給予一定的“價格補貼”,以此來保證采購人購買綠色產品時有資金來源。對綠色產品生產企業和開展綠色產品開發的企業給予必要的財政補貼,對于更新、改造生產設備和工藝手段的資源消耗型企業也應給予必要的財政補貼,以補償生產企業對環境的治理費用和保護稀缺資源,引導、鼓勵更多的企業從事綠色生產。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東北地區生態經濟建設的財稅政策,可以解決該地區生產資源利用率低、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實現源頭預防和全過程治理,減少經濟增長對資源稀缺的壓力,滿足可持續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的“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