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生態經濟和諧社會構建探究論文

時間:2022-09-23 08:09:00

導語:西部生態經濟和諧社會構建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西部生態經濟和諧社會構建探究論文

[摘要]加快發展仍然是西部地區構建和諧社會的首要任務,而西部地區的發展又面臨著嚴重的生態危機,并引發了西部經濟、社會大發展中的諸多不和諧。因此,以生態經濟為核心推動西部生態、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必然成為構建我國西部和諧社會的理性選擇。

[關鍵詞]西部和諧社會生態經濟

一、我國西部地區經濟文化落后需要加快發展

我國西部的范圍包括四川、云南、貴州、西藏、重慶、陜西、甘肅、青海、新疆、寧夏、內蒙古、廣西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土地面積538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面積56%;目前有人口約2.87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22.99%。但由于自然、歷史、社會等原因,西部的經濟社會發展長期處于相對落后狀態。1999年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盡管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在不斷加快,但是中國的東西部發展差距仍在增加。這種差距集中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東、西部地區的GDP差距

根據2005年《中國統計年鑒》統計,2004年東部地區GDP總量為95305.75億元,占全國GDP的58.4%;中部地區GDP總量為40349.51億元,占全國GDP的24.7%;西部地區GDP總量為27585.17億元,占全國GDP的16.9%。與1978年相比,2004年東部地區GDP比重上升了7.8個百分點,中部地區下降了4.1個百分點,西部地區下降了3.8個百分點。從人均GDP來看,1978年東部是中部和西部的1.6倍和1.9倍;到2004年人均GDP東部是中部、西部的2.1倍和2.6倍。

2.東、西部地區工業總產值差距

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工業總產值分別由1992年的21225.6億元、6427.4億元和4452.4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171384.3億元、33706.2億元和27207.6億元。但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的工業總產值占全國的比重卻由1992年的60%、17%和12%變為68%、13%和11%。從人均狀況來看,1992年西部地區人均工業總產值與東部相差6058.7元,與全國平均水平相差1480.6元;而到2005年西部地區人均工業總產值與東部相差29383.1元,與全國平均水平相差11680.8元。顯然,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及全國平均發展水平差距越拉越大。

3.東、西部地區的人均收入差距

據《中國西部經濟發展報告(2006)》,從人均可支配收入看,1980年西部人均收入相當于東部的70%,到2000年降到了54%。從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來看,1980年西部相當于東部的85%,2005年降為66.7%。而從農民人均收入差距來看,在1980年~2005年期間西部與東部之比由70%下降到44.2%。目前,東部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都是西部地區的1.5倍。

4.綜合發展差距

西部地區的貧困人口約為全國貧困人口的60%。東西部地區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差距也很明顯,參加社會保險、養老保險人數覆蓋率不到5%,僅為東部的十分之一。教育事業的發展也嚴重滯后。有統計顯示,中國東西部綜合人才差距是10∶1。東部人均受教育時間達10年零8個月,西部人均受教育時間僅為3年零6個月。“西部人均綜合知識發展水平僅相當于東部的35%,獲取知識的能力僅相當于東部的14%,吸收知識的能力僅為東部的81%,交流知識的能力僅為東部的31%,人均外國投資和互聯網普及率分別是東部的8%和12%。”

二、西部地區發展面臨嚴重的生態危機

我國西部大部分地區干旱少雨,這里的荒漠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等都十分脆弱,并處于不穩定的狀態。改革開放以來,不可持續的經濟畸形增長和人口的快速膨脹,使本來就很脆弱的生態系統普遍面臨著容量不足的壓力,生態環境呈日趨惡化的勢頭。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西部地區雖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生態環境有了相當大的改善,但整體惡化的總趨勢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生態環境問題十分突出。

1.水資源短缺

據資料顯示,我國西北地區屬資源性缺水,西南地區為工程性缺水。西部水資源80%為冰川固態水及地下水,有限的地表水因復雜的地質地形構造多存于深川大壑,能夠用于工農業生產及人們生活的可用水極少。截至2000年底,西部地區飲水困難人數,以及飲水特別困難人數仍占全國飲水困難總人數、飲水特別困難總人數的54.5%和55.4%。據統計,年人口缺水率是:新疆156%,甘肅124%,陜西11.7%,青海6.6%,寧夏6.5%;牧畜缺水率是:新疆24.3%,甘肅19%,陜西9.2%,青海5.2%,寧夏4.8%。水已成為西部發展的重大隱患。

2.生態環境退化

在嚴酷的自然條件和日益增長的人類活動的作用下,西部地區一些地方濫墾、濫牧、濫伐、濫采自然資源,造成植被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嚴重、土地沙化等。據國家環保總局、中科院等聯合調查完成的《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現狀調查報告》載:近10年來,西部地區天然林、防護林面積分別下降了14.49%和51.07%;沙化土地總面積為1.6億多公頃,占全國沙化土地總面積的90%以上;水土流失面積為1億多公頃,占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的62.5%;退化草地和草地鼠害面積分別占可利用草地面積的29.5%和47.1%;因礦產資源開發遭破壞的土地面積累計達181萬公頃。

3.自然災害頻繁

脆弱的生態環境,必然導致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西部地區的干旱、洪澇、冰雹、霜凍、大風、沙塵暴等氣象災害,以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發生頻繁,并有大幅度增加的趨勢,造成的損失嚴重,影響面也很大。近年來西部地區連續發生沙塵暴,北方出現大面積持續干旱,鼠蟲害爆發,火災,雪災不斷,估計每年草地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上百億元。

4.環境污染加劇

大規模的開發浪潮,加上原有的重化工業,勢必給西部地區的環境承載力和容量帶來壓力。據有關資料顯示,西部地區萬元產值排放的污染物要比東部高1倍~5倍。西部地區的環境污染不是在減輕,而是正在加劇。

總之,經濟文化落后和生態環境脆弱成為西部地區加快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兩大瓶頸。如何創新思路,尋求西部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結合點,促進西部生態、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是一個迫切需要從理論和實踐上加以研究解決的重大課題。

三、以生態經濟為核心推動西部和諧社會的構建

1.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建立健全制度機制

傳統的發展方式曾為我國包括西部的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做出巨大貢獻,但傳統發展方式以GDP的增長為核心,而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力損耗較大,使經濟與生態不夠協調,已難以持續下去。生態經濟作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形式,要求經濟主體在發展戰略上把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資源置于首位,使生態環境與經濟增長互動互進,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相統一。

黨中央、國務院在有關政策中明確強調: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社會進步協調推進,“建設一個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生活安定、民族團結、山河秀美的西部地區”(.1999年6月19日在西安的重要講話)。西部經濟必須走生態與環境持續發展的道路,但生態經濟主要受制度約束,因此其開發必須建立健全制度機制,實現制度創新。必須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對破壞環境而損害人們長遠利益的人,進行強制性的約束,以阻止人們在法律道德與短期利益之間博弈;必須通過環境稅、合理的資源定價、流域系統補償等制度創新與設計解決好生態產品這一特殊公共產品消費中的“搭便車”現象,激勵公共產品的足額提供;通過工商企業投資補償、區域協調機制等制度創新,解決好生態投資者的合理回報,激勵人們從事生態保護投資并使生態資本增值;建立綠色政績考核制度,督促決策者從根本上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解決資源、環境與經濟相互制約的現狀,發揮政策的應有導向作用。

.積極發展循環經濟,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循環經濟在本質上是一種可以實現經濟利益和環境利益相統一的生態經濟,它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以追求生態經濟價值為目標。循環經濟的主要內容可歸結為產業的生態化,即從經濟發展上通過產業結構生態重組為基礎的產業生態化,創建一種由全新的生產消費方式支撐的經濟體系與發展模式,以改進提高人類經濟社會系統的生態化功能質態。

對我國西部地區而言,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方向可以概括為:要充分發揮各地比較優勢,積極發展特色農牧業及其農牧產品的深加工、精加工產業;要建設面向全國市場的能源、資源等產業基地,加快發展規模化清潔能源工業、資源型加工業,盡快形成開發合理有序、規模效益明顯、加工鏈條長、資源利用效率高、產品種類多的優勢產業群,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資源和能源保障;利用西部地區在航空航天、裝備制造等相關產業的優勢,帶動地方產業配套分工體系發展;深化企業改革,真正形成一批在市場上有競爭力的大型企業、企業集團以及小而專、小而精、小而優、小而強的企業,堅決淘汰那些浪費資源能源、污染環境、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五小”企業;利用好、發揮好西部地區豐富的旅游資源優勢,積極發展生態旅游業及與旅游業相配套的餐飲、購物、娛樂等服務業,努力提高服務業的水平和檔次;利用好、發揮好西部地區的區位優勢,把擴大對外開放和結構調整更好地結合起來。非常肯定的是:西部發展循環經濟必須立足西部的資源優勢和區域性特點,大力培育和發展生態產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從而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

3.增加教育投資,提高公民獲取、吸收、交流各種知識和信息的能力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創建和諧社會,必須重視教育。“東西部地區存在著巨大的知識發展差距,西部一些地區的部分人群甚至面臨與知識隔離的危險?。”要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以提高西部地區國民素質為著眼點,要加大投入尤其對少數民族和貧困地區發展教育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健全教育體系,完善助學機制,優化教育結構,提升教師素質,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高全體公民吸收知識的能力,包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掃除青壯年文盲、大力推進職業教育及外出務工農民技能的培訓等。這些年,國家對西部地區教育投入非常大,“義務教育免學費、困難家庭有補助、危舊校舍全改造、教師待遇提高快”,是使西部地區的不輸在起跑線上的真實寫照。

4.發展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事業,促進經濟和社會穩定協調發展

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事業是造福人民的事業,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千家萬戶的幸福安康,也關系經濟社會穩定協調發展。在醫療衛生方面:西部要確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奮斗目標,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把疾病預防控制放在衛生工作的首位;必須把發展農村和社區衛生作為長期的戰略重點;必須堅持中西醫并重方針,大力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發展;必須堅持政府主導、多部門合作、全社會參與的衛生服務體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在社會保障方面:西部現行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健全,還沒有覆蓋農民。要在西部建立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把完善社保體系與培育資本市場聯系起來設計,構建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的新型關系,塑造合理的利益機制,降低道德風險,以法律手段保證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堅持整體設計,農村、城市全面推進社保體系建設,為西部和諧進程奠定基礎。

5.貫徹民族宗教政策,保持各民族團結與和睦

促進各民族團結與和睦,既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西部是一個多民族聚集的地區,加強民族團結至關重要。因此,要大力加強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和宗教觀教育,加強黨的民族政策的教育,牢固樹立“三個離不開”思想,不斷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正確把握維護國家統一與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關系,依法保障民族自治區域的自治權利。要關心少數民族干部的成長,按照改善結構,增加數量,提高素質的要求,加大少數民族干部培養選拔力度,進一步提高少數民族干部和民族地區干部的素質。努力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和社會事業,加強民族法制建設,處理好市場經濟運行法則與政府宏觀調控的關系,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

我們堅信,在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下,在東中部地區大力支持下,在西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西部地區一定能實現生態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若干意見(全文)[N].中華網,2004~3~22

[2]陸亨俊:關于生態經濟[N].經濟參考報,2002~06~19

[3]羅俊:西部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戰略選擇[J].西部論壇,2004(7)

[4]欽敏:建立和完善我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J].中國政協,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