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生態經濟回顧與展望論文
時間:2022-10-12 11:57:00
導語:區域生態經濟回顧與展望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生態經濟功能區劃是生態科學和經濟科學領域的一項重要研究內容,它對識別區域的生態經濟特征,制定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文章回顧了我國生態經濟功能區劃的發展歷程,系統總結、分析和評價了生態經濟區劃的研究方法,并對生態經濟功能區劃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
近年來,由于世界人口的持續增長,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導致了環境污染與生態惡化嚴重,嚴重影響了全球的可持續發展.面對當今全球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尖銳矛盾,人們不得不重新反思以往的區域發展戰略.區域規劃主要是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對未來一定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建設以及土地利用的總體部署.然而,以往單一的區域生態區劃或經濟區劃難以解決如何使自然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協同、持續發展的難題,所以區域規劃的重心開始向綜合考慮生態、經濟功能轉移,把區域作為一個復合生態系統來考慮的生態經濟功能區劃就此應運而生.目前許多學者對不同區域的生態經濟區劃進行了研究.本文回顧了生態經濟功能區劃的發展,系統總結、分析和評價了生態經濟區劃的研究方法,并對生態經濟功能區劃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為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和建議.
1區域生態經濟功能區劃回顧
區域生態經濟功能區劃是利于實現自然生態系統與人類經濟系統功能協調演進的綜合區劃,它強調生態學基礎和經濟發展規律,全面考慮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在內的生態因子,根據自然、社會、經濟因素的特點及其內在聯系所構成的空間組合形式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劃分不同類型、不同等級的生態經濟單元.自產生以來,區域生態經濟功能區劃經歷了以下發展歷程:
1.1區劃自然(生態)功能區劃
竺可楨于1931年發表的“中國氣候區域論”標志著中國現代自然區劃的開始,隨后黃秉維于20世紀40年代初首次對我國的植被進行了區劃.2O世紀5O年代,在對我國自然資源深入調查及分析的基礎上,自然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國自然地域的區劃原則和指標體系.其中最具影響和最完整的是在1959年由中國科學院自然區劃工作委員會編寫出版的《中國綜合自然區劃(初稿)》,它明確了區劃的目的,擬定了適合中國特點又便于與國外相比較的區劃原則和方法.與此同時,許多省區也分別完成了各自的自然區劃.20世紀8O年代,各單項區劃和綜合自然區劃方案更加趨于完善,并出版了《中國植被》、《中國土壤》和《中國自然地理》叢書等一系列論著.
1.2區劃生態經濟功能規劃
依據客觀自然地理的分異規律性所進行的自然區劃,主要停留在對自然表象的認識上,區劃指標過于單一,不能滿足現今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
在總結我國生態建設有關經驗的基礎上,環境學家馬世駿教授于1981年首次提出了社會一經濟一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理論.他指出:“當代若干重大社會問題都直接或間接關系到社會體制、經濟發展狀況以及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社會、經濟和自然是三個不同性質的系統,但其各自的生存和發展都受其他系統功能、結構的制約,必須當成一個復合生態系統來考慮”_3].王如松做了進一步的闡述,認為城市和農村是一個以人類活動為紐帶,由社會、經濟與自然三個亞系統組成的相互作用與制約的復合生態系統E43.在這一基礎上區域規劃由單純的自然生態分析向涉及自然、社會、經濟諸多方面的綜合分析轉變,經濟生態規劃隨之逐漸展開.1989年周紀倫等主持的上海郊區生態經濟規劃以區域生態經濟復合系統為劃分對象,構造了一個能反映城鄉地區生態經濟系統整體特征的框圖模型,開創了國內區域生態經濟綜合區劃的先河].自此以后,在復合生態系統理論的指導下,生態經濟綜合區劃蓬勃開展起來.
2區域生態經濟功能區劃方法
在構筑生態經濟功能區劃理論的同時,區劃實際工作者也在方法上進行著積極的探索,創立和引進了許多區劃方法.下面主要介紹以下幾種常用方法:
2.1系統聚類方法
首先把各個對象各自歸為一類,然后每次將最相似的兩類合并,合并后重新計算新類與其他類的距離或相近性測度.這一過程一直持續到所有對象歸為一類為止.方法是將分類單元對應的指標因子構成分類矩陣,首先用標準后的數據計算分類單元的相似系數,最常用的方法是歐式距離法;最后進行聚類分析,較常用的是最短距離法和最長距離法.
早期運用系統聚類方法的規劃很多.其中盧蘭、蔡秋等就利用系統聚類方法對槽渡河流域的農業做了生態經濟區劃,將其劃分為了5個農業生態經濟類型區[6].胡寶清、廖赤梅等利用系統聚類分析的方法對南欽丘陵盆地做了生態經濟規劃,將其劃分為了兩區、四個亞區兩個等級.
2.2“星座”圖聚類方法
它是圖解多元分析中的一種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將每個樣點按一定數量關系點在一個半圓之中,每個樣點用一個星點表示,同樣的樣點便可以組成一個“星座”.然后歸類并區分不同“星座”的界限,從而得到星座聚類圖.胡寶清、周興等以山區農業生態經濟區劃為基礎,運用“星座”聚類方法將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指明了區域發展方向].
2.3模糊聚類分析方法
在數據收集,指標確定完備后,首先進行標定工作,即標出衡量被分類對象間相似程度的統計量(,J一1,2,…,).設論域一{U,Uz,…,U)建立(,上的相似關系R(代表模糊關系).U表示與按分類特性的相似程度.又設被分類的每一對象,由一組數xx…,X來表示,則與“,的相似程度,可以按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統計量方法來計算.常用的有夾角余弦法和算術平均最小值法.用上述方法建立模糊關系R,然后根據模糊數學中的“傳遞閉包”理論中的定理運算:R。R—R,R。。R一R,…,。R=R2直至某一步出現R一R為止,則R便是一個模糊等價關系.最后利用—截把模糊等價關系轉化為確定關系,取不同的值水平,可把諸分區單位在相似程度下分成若干類.以模糊聚類分析作為區劃方法的研究不少.鄭可鋒運用模糊聚類方法,以鄉鎮為分區單位,對浙江省德清縣進行生態經濟區劃并提到以定性角度分析問題的必要性.包曉斌也以鄉鎮作為基本元,采用ISOTATA模糊聚類區劃方法將黃河的一級支流聽水河流域地區劃分為3個類型區.
2.43S的分析方法
隨著區劃的定量化要求愈來愈強烈,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等現代化技術被廣泛應用于生態經濟功能區劃中.GIS是以地理空間數據庫為基礎,在計算機軟、硬件支持下,對空間數據進行采集、管理、操作、分類、模擬、輸出的空間信息系統.2003年高群、毛漢英運用GIS分析手段對三峽庫區云陽縣進行了生態經濟區劃,分區的結果綜合體現了生態系統的地域特征和該區域的生態經濟發展方向.
3區域生態經濟功能區劃研究展望
3.1區劃方法逐漸走向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
現今生態經濟綜合區劃精度的要求已越來越高,以往單純的定性分析已不能滿足區劃的需要,必須在進行區劃時同時注重定量分析,用數量化的方式來證明區劃結果的正確性和可行性.公務員之家
3.2縣域小尺度的山區綜合區劃成為研究熱點
應區域規劃可持續發展可操作性的要求,生態經濟綜合區劃區域熱點已逐漸由大尺度綜合區劃轉到縣域小尺度的山區綜合區劃.小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是整體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尤其是在生態環境極為脆弱的山區地帶,其對確保整個區域的生態平衡、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更為重要.
3.33技術被廣泛應用
由于區域生態經濟功能區劃通常涉及的是空間結構多樣、屬性多、組分關系復雜的城市或區域,只有廣泛地通過使用計算機技術和空間資源分析技術(如地理信息系統),才有可能使生態經濟功能區劃得以廣泛應用.GIS的應用使區劃結果由基于行政基本單元發展為基于相對均質的地理網格單元,大大提高區劃成果的精度和準確度,更能滿足區域可持續發展中的各方面需求口.
3.4城市群將是生態經濟功能區劃的重要研究區域
隨著經濟的發展,現今的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成為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重要區域,許多地區更開始出現城市群體化現象,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群將成為人類活動最為活躍,生態關系最為復雜,系統結構和功能也最為完善的復合生態系統.但是現今尚未見到有關城市群空間尺度上生態經濟功能區劃的研究報道,所以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加強對城市群生態經濟功能區劃的研究迫在眉睫.
4結語
區域生態經濟規劃的發展過程反映了人類對自然認識的轉變.它協調了區域生態、經濟、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探索了區域生態經濟的發展方向、途徑和對策,為決策部門調控優化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提供導向性的科學依據,能夠為區域帶來極大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 上一篇:不同移動電視對電視節目的選擇論文
- 下一篇:數學電視地面移動技術優化策略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