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探討

時間:2022-03-19 04:26:00

導語:井岡山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井岡山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探討

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全新的發展戰略和發展理念,從根本上提出解決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兩難困境及實踐途徑,以生態經濟理論為核心的可持續發展研究已經成為當前科學界研究的主流和前沿。山區由于具有通達性差、脆弱性和邊緣性的特點,山區生態經濟建設成為山區經濟發展的重點和難點,也是山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筆者對井岡山生態經濟進行了研究,旨在為山區生態經濟的發展提供參考。

1井岡山生態經濟現狀

1.1區位條件井岡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處湘贛兩省交界的羅霄山脈中段,古有“郴衡湘贛之交,千里羅霄之腹”之稱。東臨江西泰和、遂川縣,南鄰湖南、炎陵縣,西靠湖南茶陵縣,北接江西永新縣,是江西省西南的門戶。全市現有21個鄉鎮和街道辦事處,總人口14.8萬余人,總面積約為1308kfn2。

1.2現狀井岡山地處贛西南低山丘陵區,屬于典型的欠發達地區。由于區位和自然條件的影響,除少數城區及旅游開發區以外,大部分地區還處于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特別是廣大農村以傳統農業為主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較為普遍,很多山區農民依然過著“靠山吃山”的生產生活方式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生活依然貧困。井岡山市生態基礎和條件好,具有很大的生態經濟發展潛力。井岡山要堅持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積極構建生態經濟高效、生態社會和諧、生態環境優美的“現代生態旅游城市”,走出了一條落后山區縣域可持續發展道路。筆者分別從井岡山生態產業建設、生態文化建設及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構建井岡山生態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體系,力爭將井岡山建設成為以生態產業、生態文化和生態景觀為特征的經濟發達、社會進步、生態環境良好、資源永續利用的生態市。

2井岡山生態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2.1以科技為先導。培育井岡山特色生態產業區域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有生態產業作為支撐,井岡山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培養一批富有特色、競爭力強、環保型的生態產業群,作為井岡山市生態經濟建設的核心和支柱。按照現代生態經濟學的觀點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堅持以科技為先導、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地理和資源優勢,系統開發地域資源。因地制宜發展井岡山特色生態工業、生態農牧業、生態林業及生態旅游業,壯大井岡山縣域經濟,提高人們生活水平。

2.1.1積極發展井岡山特色生態農業。井岡山要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農作物布局,使傳統農業向高效的生態農業轉型;農業結構調整要緊緊圍繞優質、高產、高效這一戰略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依托,以規模求發展,以企業作后盾,大力發展井岡山特色生態農業。有機茶、中藥材、花卉、竹筍、金桔、生姜等一直是井岡山市頗有市場競爭力的農特產品,市場前景廣闊。井岡山市要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和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無污染綠色有機食品,充分利用并打好“井岡山”這張綠色品牌,延伸綠色食品產業鏈,大幅度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提高生態農業效益。改變傳統的“糧豬型”農業生產模式,在保證井岡山市糧食生產安全的條件下,加快發展畜禽養殖業、設施農業、農產品加工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的整體競爭力和發展水平。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探索適合丘陵、坡地的“豬一沼一果”(菜、茶、魚、稻)等生態農業模式;因地制宜積極發展庭院經濟,建設具有山區特色生態旅游觀光休閑農莊,達到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建設的統一。此外,要提高現代農業的設施裝備水平,加大農業科技和信息的投人,促進井岡山及周邊地區農民的持續增收和高效生態農業的快速發展。

2.1.2加快井岡山生態工業發展。對當前井岡山市陶瓷、造紙、硅酸鹽、花崗巖、竹木加工及農產品加工等傳統企業進行生態產業的轉型改造,使之達到生態化目標。特別是造紙、陶瓷等傳統產業對資源依賴性強,對環境影響大;應加大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的力度,擴大產品種類,生產工藝和產品取向應逐步走向清潔、節能、節水、科技含量高的發展方向。做大做強具有井岡山特色的生態農產品加工業,大力推行“種、養、加”一條龍,走農業工業化道路。積極發展醫藥、電子等高新技術產業,加大企業的科技創新投入,增強井岡山經濟發展后勁,減少對資源的過分依賴,實現井岡山市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還要深化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健全工業發展政策體系,優化投資環境,切實推進井岡山生態工業快速發展。

2.1.3大力發展井岡山生態旅游業。生態旅游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生態旅游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游。井岡山市特色的“紅色”人文景觀與良好的自然生態景觀交匯與融合,為井岡山市的旅游業發展創造了十分有利條件。旅游業已經成為井岡山市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推動了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旅游客源量的逐漸增多又給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壓力。因此,井岡山市要積極開展生態旅游項目并加強旅游生態化管理,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遵循基礎設施建設和景區自然人文景觀保護相協調的原則,將井岡山打造成為最具歷史文化品位的經典紅色旅游區。在開發紅色旅游資源的同時,深入挖掘井岡山特色客家民俗旅游資源,將農村自然生態旅游、生態農業觀光休閑及民俗等休閑度假旅游項目有機結合,不僅帶動鄉村旅游的發展和地方特色文化的傳承,而且形成多元化的特色生態文化旅游帶,從整體上推進井岡山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此外,強化生態旅游的景觀學效應和城鎮化效應,在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的同時,配套建設相適應的具有生態新理念的飯店旅館、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飲食、旅游娛樂等多種形式的綜合產業體系,真正把井岡山建成一個集觀光、休閑、娛樂、度假為一體的旅游區,實現井岡山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2.2誘導生態價值取向。建立井岡山市生態文化

2.2.1控制人口快速增長,提高人口素質,引導山區居民向城鎮集聚。井岡山地區要嚴格控制人口總量和增長率,嚴格控制井岡山人口的增長將能夠有效地防止生態足跡總量的增長和生態承載力的下降。通過各種途徑大力發展科技、教育、衛生、體育等事業,不斷提高當地居民綜合素質。加快井岡山城鎮體系建設,加快城鎮生態產業發展和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構建良好的生態人居環境;積極引導山區農村人口向小城鎮集聚,使小城鎮成為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體,徹底改變廣大山區農民“靠山吃山”的生活方式。

2.2.2積極實行人才興市戰略。人才的缺乏是制約井岡山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瓶頸,井岡山生態經濟建設既要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更需要依靠現代科技和高素質人才而加快發展;井岡山應該加大人才的引進力度,并且爭取國家各項政策對老區的傾斜,積極走人才強市戰略;同時也要要通過各種途徑和措施,不斷提高當地居民的綜合素質和科技文化水平,培養一批技術含量高農民和工人。

2.2.3倡導綠色消費模式,提高節約和保護意識。對居民綠色消費形式加以引導,提倡適度消費和環保的生活方式;合理調整消費模式,使之與生態環境更加協調,從而有效緩解由于消費而產生對生態經濟系統的壓力。加強生態環境知識的教育和普及,增強當地居民的生態文化意識,特別是要改變廣大山區居民“靠山吃山”的生活觀念。要提高全民的資源能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并變為自覺的行動,加大公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廣度和深度,著力營造全市自覺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

2.2.4加強城鎮與鄉村生態人居環境建設。依據井岡山自然山地景觀和歷史人文景觀等特征,形成具有鄉風、鎮俗特色的生態城鎮和生態村落。以城鎮化為契機,積極推動傳統建筑業向生態人居業的轉型。城鎮建筑布局與開發要基于傳統風格、以天然建材為主,提高傳統特色文化建筑品味和風格;鄉村景觀要新穎、別致、樸俗、生態氛圍濃郁。加強村鎮體系的人居環境建設規劃,建立全市村鎮綠地景觀網絡體系,要把村鎮環衛建設作為生態市建設的重要內容加以實施。完善公共設施建設,綜合治理村鎮環境污染,提高區域生態人居環境質量。

2.3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加強井岡山市生態環境建設生態環境是井岡山市的立市之本、興市之基。近年來,城鎮建設的需要也占用了大量的農地,加上井岡山市自身水土流失比較嚴重,地質災害多發等一系列的人為及自然因素正威脅著井岡山市良好的生態環境。因此,要進一步保護和提升井岡山市的生態環境,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運用環境科學、生態經濟理論和系統工程手段,將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完整地生態經濟系統,積極建設井岡山優良生態環境。

2.3.1加強井岡山市土地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集約各類用地。井岡山市土地利用要以提高區域生態承載力和維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出發點,積極實施“土地向規模集中、企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戰略,集約各類建設用地。在土地開發利用方面,應按照科學有度的原則,按丘陵山區地貌特征,可將土地分外、中、內三圈,外圈高山發展用材林,中圈丘陵緩坡發展果茶和經濟作物,內圈進行園田化建設,建成高產穩產良田。要切實保護好耕地資源,合理控制城鎮用地規模,嚴格控制農村住宅用地標準,實現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要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加大農村居民點和未利用土地的整治力度,使其向農業用地或者生態用地轉化;還要充分利用土地資源,避免農民外出務工而使耕地大量拋荒現象。此外,完善廣大農村和城鎮的生態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井岡山市整體生態承載力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2.3.2推行清潔生產,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井岡山應加大科技的投入和研發力度,積極開發水能、太陽能、地熱能等新能源,加快水電、太陽能、農村沼氣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直接減少對化石能源的消耗。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工業,淘汰落后的技術工藝,通過技術創新和升級,減少污染產生量。充分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大力推行清潔生產模式;實現末端治理到過程治理的轉換,對污染防治進行源頭和全過程控制,并繼續加大政府對環境治理的投入力度,同時提高環保投資的利用率。

2.3.3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生態補償是用經濟的手段達到激勵人們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進行維護和保育,解決由于市場機制失靈造成的生態效益的外部性并保持社會發展的公平性,達到保護生態與環境效益的目標。建立我國生態補償機制,是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戰略,是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井岡山市為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上投入了很多,卻在產業發展上受了很大制約,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首先要加強生態保護立法,這樣有利于環境財政稅收政策的穩定實施、生態項目建設的順利進行及生態環境管理的有效開展。其次,健全井岡山天然林保護的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生態補償基金,制定合理的生態補償標準。此外,要建立生態環境防治的多元投資融資制度,在以政府投入為主要渠道的前提下,充分吸收社會融資,為生態環境建設提供財政支持。

3小結

山區生態經濟建設已經成為當前山區經濟發展的重點和熱點問題,筆者基于生態產業建設、生態文化建設、生態環境建設等3個方面探索井岡山市可持續發展對策,并根據井岡山地區的自然經濟特點,選取出發揮其生態經濟總體功能最佳效益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