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農產品生產戶生態環境認識研究

時間:2022-06-19 03:42:00

導語:安全農產品生產戶生態環境認識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安全農產品生產戶生態環境認識研究

1引言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農藥使用國,在不到世界1/10的耕地上,投入的化肥施用量約占世界的30%?;屎娃r藥過量施用導致的農業面源污染已成為中國水環境污染的“元兇”。例如,太湖水體富營養化的總氮和總磷貢獻率中農業面源污染所占的比重分別為59%、30%[1];在進入滇池的總氮和總磷負荷中,農業面源污染物分別占53%、42%[2]。由于農業面源污染物排放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等特點,使得用于點源污染控制的末端治理技術,對面源污染治理不適用。目前發達國家主要通過制訂和執行限定性的農業生產技術標準,對農業面源污染實施源頭控制。國外在面源污染控制方面的成功經驗,為我國農業面源污染控制提供借鑒。安全農產品生產是中國政府從源頭治理農業污染的政策舉措,旨在引導和鼓勵農戶執行限定性農業生產技術標準,采用環境友好型的農業生產管理模式,減少氮素、磷素等營養物以及農藥等污染物的排放。環境保護政策的實施效果取決于執行主體的行為,是主體行為的客觀結果。同樣,安全農產品生產的環境保護效應如何,需要考察農戶在安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環境行為。農戶的環境意識支配著他們的環境行為,影響著農業生態環境狀況[3]。因而,要從根源上探討安全農產品生產戶環境行為的形成機制及其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關鍵在于了解安全農產品生產戶的環境意識狀況。環境意識可以分為生活環境意識和生態環境意識。對日常生活中的人與環境間關系的認識,稱之為生活環境意識;對生產過程中的人與環境間關系的認識,則是生態環境意識。生態環境意識與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環境行為密切相關,對其有解釋和預測作用,因此本文只對安全農產品生產戶的生態環境意識進行調查和分析。江蘇省是發展安全農產品生產的典型省份,其安全農產品種植面積占比達62.7%,遠高于全國46%的平均水平。因此,本文選擇江蘇省作為研究區域,通過對蘇南、蘇中、蘇北三地安全農產品生產戶的實地調查,了解安全農產品生產戶對農業生態環境問題的認知現狀,對安全農產品生產戶的生態環境意識水平進行測評,分析安全農產品戶的個體社會經濟統計特征對生態環境意識的影響,以為制定農業面源污染防控政策提供思想和心理依據。

2數據來源與樣本描述

2.1問卷設計

環境意識是人類對人與環境之間關系的主觀反映。洪大用和李強將生態環境意識由低到高分為三個層次:(1)對一般環境知識的認識;(2)對環境保護政策法規的認識;(3)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這三個層次構成了環境意識金字塔,其底層是對“一般環境知識”的認識,頂層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本文以洪大用和李強對環境意識的理論界定為基礎,結合安全農產品生產的實際情況,設計了本文的“安全農產品生產戶的生態環境意識”調查問卷。

2.2調研過程

安全農產品是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的統稱,從安全農產品的構成來看,無公害農產品的種植面積占到安全農產品產地面積的76.1%,因此本文以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戶為樣本來研究安全農產品生產戶的農業生態環境意識。為了控制不同的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要素成本投入差異、不同無公害農產品經濟回報差異等因素對農戶生態環境意識和環境行為的影響,同時又要保證在蘇南、蘇中、蘇北都能夠取得足夠的樣本,所以本次調查選擇了無公害韭菜種植基地的農戶進行入戶調研。本次調研從2010年8月上旬開始到2010年10月中旬結束。調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試調研階段,在南京市浦口區永寧鎮友聯村無公害韭菜生產基地進行試調研,繼而修改、完善調查問卷;第二階段為正式調研階段,共調查了蘇南、蘇中、蘇北3地,12個無公害韭菜種植基地,321戶無公害韭菜種植戶。

2.3樣本描述

在321個調查樣本中,從性別看,男性179人占55.8%,女性142人占44.2%;從年齡看,無公害韭菜種植者以老年人為主,其中55歲以上的為142人占44.2%,而45歲以下的年輕人只占全部樣本的26.2%;從文化程度看,文化程度較低,57.6%被調查者的文化程度在小學及以下水平,而高中級以上水平的僅占全部樣本的9.3%。

3安全農產品生產戶的生態環境意識水平測評

3.1安全農產品生產戶生態環境意識現狀

3.1.1一般環境知識層面的環境意識現狀由表1可見,安全農產品生產戶對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一般環境的認知水平不高。對三個問項而言,平均回答正確的只有84個人,占總樣本的26.1%,相反,回答錯誤的人數多于回答正確的人數,達125人,占總樣本的39%。在這三個問項中,農戶能夠的農業生產固體廢棄物的環境負效應做出較為準確的判斷,回答正確率達52.7%,共有169人回答正確,回答錯誤率較低,僅有66人回答錯誤,占總樣本的20.7%。

3.1.2環境保護措施法規層面的生態環境意識現狀根據表2的數據,不難發現,安全農產品生產戶對環境保護措施與法規的認知水平相對較高。就四個問項的整體回答情況而言,平均正確率為37.23%,平均錯誤率為18.98%,其回答正確率高于錯誤率。在四個問項中,除了“我國已經出臺了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法規嗎?”這個問項的答對率偏低,僅有9.4%外,其他問項的答對率均在42%以上,都遠遠高于其答錯率。

3.1.3人與自然關系層面的生態環境意識現狀表3的數據顯示,安全農產品生產戶在人與自然關系層面的認知水平相當低。所有測量項目的答對率都遠不及答錯率。四個問項的平均答對率不足10%,只有9.18%。也就是說,在321個被訪者中,僅有29個人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答錯率高達40.28%,共有129人答錯。在四個問項中,“我們人類應當統治所有動物、植物和資源嗎?”這一問項的答錯率尤其高,共有181人答錯,占總樣本的56.4%。結合表1、表2和表3,發現在環境意識的三個層面的測量項目上,答對率由高到低的順序依次為對環保措施法規層面的認知能力>一般環境知識的認識水平>人與自然關系的認知情況;答錯率由高到低的順序依次為人與自然關系的認知>一般環境知識的認識水平>對環保措施法規層面的認知能力。

3.2安全農產品生產戶生態環境意識評價

3.2.1安全農產品生產戶的生態環境意識整體水平評價安全農產品生產戶對上述生態環境意識量表中各個測量問題的回答結果有三種情形:“錯誤”,“正確”和“不清楚”。為了對環境意識水平進行定量測量,分別給這三種情形賦值為“0分”、“50分”和“100分”,然后計算各測量項目的平均值。具體得分情況見表5。借鑒已有的環境意識水平的評定標準,確定安全農產品生產戶的生態環境意識水平的評價等級,若得分為85~100分,75~84.99分,65~74.99分,55~64.99分和55分以下,則分別給予“優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的評價等級。從表4可以看出,安全農產品生產戶的整體生態環境意識水平較低,得分均值為45.17,沒有達到及格標準,距及格水平55分還有10分的差距;不同層次的生態環境意識水平存在顯著差異,環保措施法規層面的生態環境意識得分最高,為57.09分,而人與自然關系層面的生態環境意識得分最低,僅有34.46分,兩者之間分值差達23分,認知差距表明,安全農產品生產戶通過“干中學”的方式,在具體的農業生產實踐中,提升了環保措施層面的生態意識水平,然而,對于抽象意義上的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則較為淺表,具有濃厚的“人類中心主義”色彩。

3.2.2安全農產品生產戶生態環境意識水平的年齡差異分析由表5可知,不同年齡受訪者的生態環境意識水平存在明顯差異,被訪者的年齡越大,他們的生態環境意識得分越低。45歲以下群體的環境意識水平得分為48.95分,而55歲以上勞動者的環境意識水平得分只有42.4分??赡艿脑蚴?,年齡較大的農民,在思想觀念方面比較落后,對新生事物不敏感,在環境知識、信息獲取能力和獲取機會方面較年輕人更為遜色,因而其環境意識水平更低。

3.2.3安全農產品生產戶生態環境意識水平的教育差異分析如表6所示,教育水平是影響安全農產品生產戶生態環境意識的積極因素。受教育水平越高的農戶,其環境生態環境意識水平也越高。例如,在環保措施認知層面,接受過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受訪者的得分達62.08分,而只接受了小學及以下教育的受訪者的生態環境意識得分僅為54.80分??赡苁且驗槲幕潭雀叩霓r民所接觸的環境問題相關的信息更豐富,接觸渠道更廣泛,對環境問題的理解水平也更高,所以能夠更好地掌握環境知識,表現出更高的生態環境意識水平。

3.2.4安全農產品生產戶生態環境意識水平的區域差異分析表7的結果表明,蘇中、蘇南和蘇北三地安全農產品生產戶的生態環境意識水平有明顯差異,蘇南、蘇北地區安全農產品生產戶的生態環境意識明顯高于蘇中地區。可能的解釋是,與蘇中地區相比,蘇南地區的經濟更發達,安全農產品生產戶的收入狀況和生活水平更高,因而蘇南地區安全農產品生產戶會具有更高的環境意識水平;與蘇中地區相比,蘇北地區對第一產業的依存度更高,其農業生產的集約度更高,單位耕地面積的化學投入要素更多,由此帶來更為嚴重的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所以蘇北地區的安全農產品生產戶具有更高的環境意識水平。

4結論與啟示

本文以江蘇省的無公害韭菜生產戶為研究樣本,對安全農產品生產戶的生態環境意識狀況進行分析和評價,并且探尋了影響安全農產品生產戶環境意識水平的因素。研究發現,安全農產品生產戶的整體生態環境意識水平偏低,沒有達到及格標準,尤其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呈現出較為典型的“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態范式,甚至有逆環境意識傾向;本文的經驗事實說明安全農產品生產戶的生態環境意識呈“橄欖型”結構,處于兩頭的低層次和高層次的環境意識水平更低,而中間層次的環境意識水平較高。教育和年齡對安全農產品生產戶的意識水平有著顯著的影響。較高的受教育程度是安全農產品生產戶環境意識水平提升的積極因素,而年齡則是安全農產品生產戶生態環境意識的顯著制約因素,生產戶中以老年勞動者為主,他們作為可持續農業的實際踐行者很難為環境友好行為提供堅實的思想和心理基礎。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業面源污染程度均影響安全農產品生產戶的環境意識。蘇南、蘇北和蘇中地區安全農產品生產戶的生態環境意識水平存在顯著的差異。蘇中地區安全農產品生產戶的生態環境意識水平不僅低于經濟更為發達的蘇南地區,而且低于農業環境污染嚴重的蘇北地區。

“環境友好”是當下中國追求經濟增長和發展所考慮的重要因素,農業吸納了近50%的勞動力,安全農產品生產又占了農業生產的半壁江山,如果其不能夠在“環境友好”方面起到應有的示范效應,中國農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則會難上加難。安全農產品生產戶環境意識水平低下,不僅對安全農產品生產的環境效應的取得較為不利,而且還會對農產品安全和農民增收有負面作用,因此提升安全農產品生產戶的環境意識是當務之急。開展環境宣傳、強化環境教育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安全農產品生產戶在“人與環境關系”認知方面的不足。隨著傳播手段的先進化,傳播媒介的多樣化和傳播途徑的豐富化,政府部門和相關組織根據農戶接觸信息的常用渠道,選擇合適的媒介,對其進行環境知識普及、環保措施和法規的宣傳,進而從本源上引導農戶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最終能夠為“人與環境”協調發展提供精神和意識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