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生態經濟綜合治理探討

時間:2022-07-19 10:53:43

導語:小流域生態經濟綜合治理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流域生態經濟綜合治理探討

1婺源小流域生態經濟現狀

1.1自然環境

婺源縣地處江西省東北部,是以分水嶺和出口斷面為界限所形成的典型小流域,其東部靠近浙江衢州,南部接壤江西三清山,西部毗鄰江西景德鎮,北部環繞安徽黃山,地理位置獨特。婺源小流域的主要地形地貌是典型的丘陵地貌,其山地面積占婺源總面積83.09%,因而村落多呈現原始的古樸風貌,也被譽為“中國最美農村”。在婺源縣,現今保留的完好古村落達170多個,其中理坑、汪口兩個古村落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在婺源古村流域中,其自然環境保持著原始的村落面貌,形成了典型的自然—經濟—社會三位一體的自養型農耕生態系統。婺源古村流域結構中心是原始的古村落和部分現代居民住宅,古村落的周圍是保護良好的自然環境,在兩者的相互影響下,經過上百年的發展,這一流域漸漸形成了現在半人工化半自然化的鄉村旅游勝地。由于其悠久的歷史和相對完整的保存狀態,婺源古村流域憑借其文化與自然交融的發展特色形成了獨特的古村落文化。這一小縣城在原來的農耕生態基礎上,保持著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加之其油菜花田的自然景觀,文化底蘊深厚的古村遺址,漸漸成為全國聞名的農村旅游景點。

1.2治理現狀

1.2.1群眾生態環保參與積極性低

近年來,婺源朝著旅游景區的發展方向不斷前進,越來越多的游客進入,導致垃圾污染越來越嚴重。當地旅游參與者還未形成良好的習慣,隨意將垃圾丟棄,不按管理規定進入河水、湖泊嬉戲,這與游客的環保意識低有直接聯系。此外,當地居民參與積極性較低,面對垃圾不及時處理,這些人為的破壞累積起來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損壞。

1.2.2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情況有待改善

在婺源縣,農村生活垃圾已經成為當地環境治理的重要部分。一方面,當地居民的生態環保意識和垃圾處理習慣較差,隨地亂扔垃圾;另一方面,古村落的垃圾處理設施較差,往往居民的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堆積起來對當地環境的污染造成較大影響。此外,當地政府對農村垃圾處理的重視度不夠,這也是導致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情況較差的重要原因。

1.2.3農村餐飲住宿業等小規模個體經營戶監管程度較差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游客進入婺源,從事農村餐飲、住宿業等的小規模個體經營戶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在這些個體經營戶的管理中,仍存在許多個體經營戶無證經營、相關部門監管不到位、未按要求取得環保部門管理整改意見等問題。

2婺源小流域生態經濟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2.1基礎設施不完備,限制生態經濟的發展

婺源地理位置居于贛、浙、皖三省交界處,良好的人文氣息與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婺源的“軟實力”,這種“軟實力”是婺源小流域經濟發展的根本所在。因此,婺源小流域經濟的發展是依賴其生態而存在的,而婺源生態的維護與改善也離不開其經濟的發展。可以說,生態與經濟對于婺源而言,是協同作用的,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從宏觀層次與微觀層次分析,兩者都是缺一不可的元素。基礎設置的完備與否是婺源“硬實力”的體現,這種“硬實力”對婺源小流域生態經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婺源的小流域范圍內的基礎設施仍舊不完備,其范圍內的道路、公共設施、旅館等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缺陷。婺源雖有像星江灣國際酒店之類在當地較為出名的旅館,但其旅館配套設施以及其食宿條件仍然比其他發達省市旅游景點設施相差較多。時而寬窄、時而略顯粗糙的道路也是婺源當前所面臨的問題之一。此外,婺源的公交車車況差、車次少,有待提高。婺源小流域范圍內雖是古鎮群落,但可以在保持其歷史文化建筑物的同時,注重基礎設施的完備問題,基礎設施的不完備制約了婺源的生態經濟協同發展,是婺源現如今面臨的瓶頸之一。

2.2管理與人才滯后,影響生態經濟發展

管理與人才是一個產業發展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因素。對于婺源的生態經濟來說,管理與人才也是其發展所必需的因素,一個良好的管理機制和匹配的人才對于婺源的生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婺源小流域生態旅游經濟發展過程中,婺源的旅游管理機構主要是婺源旅游管理委員會。相對于其他著名旅游景點,婺源管理管委會對婺源當地的整體旅游管理與規劃缺乏相應的規范以及先進經驗。其具體表現在片面注重婺源小流域的景點管理與規劃,而忽視了婺源小流域范圍內的整體管理與規劃。旅游管理當局雖然采取了一系列人才培養措施,但在實施的過程中,沒能針對性地引進人才、規范管理,存在滯后以及疏忽現象。要提升管理與規劃就是要注重引進人才,特別是信息化、電子化方面的管理與應用人才,要有針對性以及規劃性地采取相應方面的措施[1]。這種人才應該是具有先進的管理觀念以及對生態經濟綜合方面有深刻理解的。

2.3現行流域管理手段與經濟行政手段略顯不足

婺源現行的小流域管理手段以及經濟手段存在薄弱的環節。其小流域管理手段薄弱在其管理體制的不成熟,分群落、分區塊側重的點不同,但劃分缺乏理論與實證的檢驗,有一定的缺陷。小流域管理手段的核心應當注重小流域區塊統一管理、統一協調,小流域范圍內的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等都是應當協同發展的。在經濟行政手段方面,婺源在小流域治理改善上雖然一直跟進、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但是其措施背后的經濟邏輯與行政邏輯沒有得到一致的協同。其根本還是在于制約經濟行政手段的體系與機制還尚未構建完善,使得經濟行政手段存在一定的機會主義行為,這種機會主義行為體現在重經濟、忽視可持續發展等方面。

3小流域生態經濟建設途徑的實踐與探索

3.1調整產業結構,以旅游業為主

,多種產業協同發展婺源小流域的產業結構目前仍然不夠成熟,在大力發展旅游業的同時,也應當顧及農業的發展。目前來看,農業和旅游業還是孤立的,沒有形成有效的互動。在發展產業經濟的同時,也注重生態保護和民計民生。

3.1.1改變種植業結構,推動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

在種植業中,傳統農產品像糧油等的需求彈性較小,而另一些產品如觀賞性植物、林木、水果的需求彈性大,而且在新農村旅游的建設過程中,觀賞性植物需求一直存在,林木、水果的需求穩定增長,政府可以增加這方面的投資以促進農民收入提高,并且為精準扶貧提供方法。

3.1.2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中發展潛力最大、生態最友好的莫過于旅游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既可以為小流域內的小城鎮提供更多的就業,又能使各產業得到協調發展[2]。婺源作為全國知名的旅游地,應當發揮自己的區位優勢、自己的生態稟賦,通過旅游業的發展來帶動流域內經濟發展。

3.2將生態農業系統建設作為發展生態經濟的基礎

我國的生態農業發展至今,已經獲得許多成熟的模式,大致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生物立體共生的生態農業系統,一類是物質循環利用的生態農業系統,這兩類系統都值得婺源借鑒,婺源應建立適合自己的模式。

3.2.1生物立體共生的生態農業系統

在婺源流域內,不同的海拔高度有不同的地形,又有不同的光照、水量、土質和氣溫。這就導致生物的種群是呈立體分布的。因此,婺源小流域內的村落可以建立生物立體共生的生態農業系統,以獲得最大的效益。在不同的地區、高度上因地制宜,在不同的季節,改變發展策略,從而建立生物立體共生的生態農業系統。

3.2.2物質循環利用的生態農業系統

為了增加當地農業系統的效率,必須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即減少排放、增加產出。種植業的廢料可以交給養殖業,養殖業的廢料也可以反饋給種植業,這樣可以減少對外的需求和廢物的排出。這種物質循環的建立可以有效減少廢物排出,保護環境,提高產業的附加值。婺源地區可以借鑒其他地區成熟的模式,找到適宜的地形,建立一個立體循環的農業系統。

3.3延伸生態農業產業鏈,建立生態產業體系

孤立的發展農業不能夠發揮當地農業的潛力,婺源小流域的農業是有潛力的,這份潛力來自與和周邊其他產業的有機結合。合理地將農業與旅游業、工業結合起來,能夠使得農業不再只是農業,融入婺源地區優秀的旅游優勢,賦予了當地農業更多的活力。

3.3.1生態農業產業化

考慮到婺源小流域的地理交通條件、旅游業現狀、農業現狀和工業基礎,要想做到農業、工業、旅游業的有機結合,就應大力推廣生態規模農業。分散的農戶個人或者小農戶組織,不能很好地做到規模經營,沒有規模經營,就無法發揮規模優勢,對工業、旅游業的促進作用就微乎其微。應當積極主動與婺源周圍發達地區的大企業聯手合作,政府主動出擊,尋找已經成體系的農業集團企業,強強聯手,共同建立農業品牌企業,建立農業種植基地,建立示范點,使得周邊農戶能夠學習并采用先進的發展模式[3]。這也能夠使得流域內有更多農業產業化成為領頭企業,起到示范領導的作用。

3.3.2發展生態旅游業

婺源旅游業是建立在其文化稟賦、生態稟賦上的。在這個基礎上,可以進一步發展生態旅游業,使得生態農業也為它的特色旅游加分。用原生態的農業給旅游者最好的旅游體驗,用最先進的農業發展模式給企業或者個人提供學習的場地。當地的立體生態系統還能為旅游者提供各種不同方位、不同景致的體驗。

4婺源古鎮群落小流域生態經濟綜合治理的思考與建議

4.1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提升專業服務質量

調查發現,婺源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主要依賴于旅游業的發展。隨著婺源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其對旅游基礎設施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然而,婺源目前尚未對基礎旅游設施進行完全覆蓋,許多“路邊景區”尤其是免費參觀的景區,嚴重缺乏基礎設施。同時,婺源縣施行旅游公司承包機制,旅游產業運營的專業化達不到要求,人才培養滯后。縣域內的旅游資源分配不合理,不同景區由于級別不同,其服務質量、旅游基礎設施有顯著差異,而這一現象會產生一系列的負作用。游客在旅游質量上得不到保證會,會對景區產生心理落差,進而影響整個景區的經濟效益。所以,完善婺源縣域的旅游基礎設施,提升旅游服務質量迫在眉睫。

4.2優化整合古鎮群落資源,深度挖掘小流域生態經濟潛力

調查發現,婺源古鎮群落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雖然婺源正在大力開發中,但是整體的開發水平與整合程度不高,這啟示著婺源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進步離不開基于理論和實際的綜合治理。而治理的關鍵是要分析婺源潛在的資源利用水平,把婺源的資源潛力開發出來,有序地整合婺源的相關資源。目前,婺源制定了《婺源縣全域旅游發展專項規劃》,將旅游產業科學發展提上日程,推進全景式打造、全產業融合。整合各個景區村落,比如打造“江灣——篁嶺——月亮灣”生態旅游區,以篁嶺為例,將篁嶺村的原住民以承包制的形式雇傭起來,配合打造篁嶺景區的“曬秋”景觀,一方面讓人文資源得到利用,將人文與旅游結合起來;另一方面,解決了原住民的就業問題,落實了“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

4.3加強環境保護治理,實現環境可持續性

調查發現,旅游產業的發展伴隨著自然環境的破壞問題。婺源作為一個依靠自然資源人文景觀為經濟發展重要基礎的縣域,自然環境的保護和人文景觀的維護顯得尤為重要。隨著婺源旅游產業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游客會進入景區,景區也會根據游客的需求增加商業產業。這就造成了不可避免的人為環境污染,以及對古鎮群落的原生性造成破壞。加強對環境的保護與和生態資源原生性的保護,需要各個層次的努力,從政府到居民到游客,每個參與者都有責任。因此,需對游客加強宣傳教育,同時出臺旅游制度以及游客行為規范。比如,采取景區指標預警的機制,當日接待游客達到一定限度時,采取橙色或紅色預警,隨即調動人力對景區進行安全防護并減少當日接待人數。

4.4普及生態經濟效益教育宣傳,提升居民參與程度

調查發現,婺源小流域的生態經濟發展需要各個社會層級的參與,其中居民的參與尤為重要,其對地方整體經濟水平的提升和產業優化升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所以,婺源應該注重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態經濟參與程度。首先應在本地居民中樹立正確的生態經濟作用意識,讓大家了解到生態經濟發展對婺源整體、對居民個人的作用,以及居民參與程度對于婺源小流域經濟的重要影響。為此,婺源可通過線上線下宣傳的方式,比如下到各個鄉鎮點對點為居民宣傳生態經濟意識,線上利用電視臺及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媒介來對年輕人進行意識宣傳。同時,各級政府應注重政務的公開性、透明性,只有讓居民切身感受婺源經濟的發展未來、公民對政府管理工作的監督影響,大家的參與度才會顯著提高。

4.5政府主導,建立科學的配套產業政策

科研小組調查發現,在產業整體發展和優化轉型的過程中,政府始終扮演著主導的角色。同時,政府出臺的產業政策對縣域內產業的發展起著引導的作用。地方的針對性政策可以起到因地制宜的作用,比如,將精準扶貧與旅游產業的轉型結合起來,在篁嶺村景區將人文與旅游觀光結合起來,婺源在全國首創“旅游110”聯合執法調度中心,將旅游產業的各個利益相關方聯合起來。由此看來地方政府的主導可以使經濟的產業升級達到新的高度,婺源小流域作為以旅游經濟為主農業為輔的生態經濟圈,政府應建立科學合理的產業配套政策,更好地服務其特殊的產業形態。

作者:湯晟 江一平 嚴敏捷 鄧文柔 單位:江西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肖文燕.20世紀國外流域管理經驗及對鄱陽湖流域管理的啟示[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6),83-88.

2王繼忠.水土保持與生態經濟小流域的特征與建社途徑[J].中國水土保持,1999,(5):42-43.

3王震洪,段昌群,張世彪.從生態經濟觀論小流域及小流域綜合治理[J].生態經濟(中文版),1997,(6):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