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生態經濟發展路徑分析

時間:2022-12-13 03:57:52

導語:縣域生態經濟發展路徑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域生態經濟發展路徑分析

摘要:全球環境的惡化使得人類深刻地認識到,一味追求經濟增長必然會導致生態系統被破壞,單純追求生態目標解決不了社會經濟發展的許多問題,只有將保護自然環境與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統籌協調,才有可能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本文簡要提出生態經濟的內涵,指出在我國發展生態經濟的重要性,從而分析作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下的霍山縣發展生態經濟時面臨的問題及路徑選擇。

關鍵詞: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經濟;發展路徑;霍山縣

中國的經濟發展迅速,經濟發展模式也日趨多樣化,在尋求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遭遇全球環境惡化的壁壘,這一直是我們不可回避的發展問題。隨著我國社會收入水平和國家財政收入的不斷增加,為實施生態經濟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實力。在政策方面,生態經濟也被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得到政府的支持和社會的廣泛認同。

一、發展生態經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經濟總量和人均GDP迅速增長、綜合國力不斷提升、14億人口的衣食住行問題得以解決,但傳統發展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帶來了許多顯而易見的弊端。因此中國經濟要向更高層次發展就必須要發展生態經濟。所謂生態經濟,是指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的范圍內,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方法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潛力,發展一些經濟發達、生態高效的產業,建設體制合理、社會和諧的文化以及生態健康、景觀適宜的環境。生態經濟是把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使之互相促進的一種新型的經濟活動形式。(一)發展生態經濟是緩解我國資源約束矛盾的根本出路和經濟轉型的迫切需要。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三十多年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道路,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方式都阻礙了我國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的步伐,資源和環境問題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前經濟的發展以能源的耗竭和環境的破壞為代價,而生態環境的破壞又負反饋制約經濟的發展,惡性的循環最終也導致了經濟的衰退,生態的惡化,因此我國必須全面調整經濟發展方式,使之與生態系統密切匹配,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障經濟不斷發展,人民生活走向富裕,逐漸走出生態環境發展的瓶頸,逐步消除改善我國社會主義生態資源短缺的問題。(二)發展生態經濟是經濟全球化的要求。發展生態經濟不僅是國內資源和經濟的現實要求,同時也是全球化大背景下時代趨勢。生態經濟的缺失不僅會直接危及到國內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還會影響我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近年來在國際貿易中經常發生的由綠色壁壘引起的貿易摩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并且已經對我國的出口貿易產生嚴重的影響。因此,發展生態經濟,走既發展經濟又保護環境、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既是全面和諧發展國內經濟社會事務的要求,也是我國融入國際市場,應對當代經濟全球化的必然選擇。

二、縣域生態經濟建設面臨的問題

縣域經濟發展的程度,決定著全省乃至全國經濟發展的規模和水平,而縣域生態經濟又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根本方向。由于生態經濟的發展受到各種主客觀條件的制約,不同區域人們對生態經濟本身認識的不同、觀念的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以及歷史自然條件的差異,在建設生態經濟中將會面對不同的問題。以地處大別山區的霍山縣為例。霍山縣地處大別山腹地,位于安徽省西部,是一個典型的山區縣,既無區位優勢和便利的交通,也缺乏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在經濟發展的道路上霍山縣選擇了發展生態經濟的模式,在生態經濟建設的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一)經濟結構的不合理阻礙生態經濟建設的發揮?;羯娇h植被優良,空氣清新,水源潔凈,豐富的森林資源和無污染的農林產品都是其他很多地方稀缺的寶貴財富。但利用環境優勢帶來的農業產業加工增值、優質農產品外銷產值、生態旅游收入仍然較低。經濟增長方式仍屬粗放型,積累不足。山區經濟總量偏小、底子?。唤洕Y構不夠合理,資源型經濟比重過大;產業關聯度低,規模效應不明顯,產業鏈條短,產業附加值不高,生態經濟效益不明顯,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發展的軟環境跟不上。(二)人力資源短缺,技術基礎弱,支撐生態經濟發展的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盡管山區有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近年也圍繞“文化先進縣”的打造加大了教育投入,但由于區位劣勢、自然條件的不足以及經濟落后,山區培養了人才,但留不住人才,成為發達地區人才培養基地和輸送地。本地的發展缺乏足夠的人才,特別是專業性人力資本與企業家人力資本稀缺。由于人才、資金的嚴重不足,更加導致技術創新能力不足,支撐山區生態經濟發展的技術引進、開發和運用都嚴重不足。(三)生態經濟發展理念有待強化。發展生態經濟必須從思想上重視,目前一些急于發展、甚至饑不擇食的短視發展,以物質交換換取短期快速發展,一味地追求GDP的增長,不斷的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認為環境破壞后可以再修補,走先污染后治理之路的傳統發展思維仍在部分干部群眾中大有市場,并成為今后山區推動綠色崛起的思想障礙。

三、生態功能區霍山縣的縣域生態經濟發展路徑

在中國,縣域生態經濟建設是美麗中國建設的根基,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環節,因此,重視縣域生態經濟發展,是中國整體生態經濟模式構建的必然要求。以霍山縣為例,霍山縣位于大別山區,屬于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功能定位是:“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區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示范區。發展方向是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產品為首要任務,因地制宜地發展不影響主體功能定位的適宜產業。”因此霍山縣因地制宜不斷摸索推進生態經濟建設的發展路徑。(一)樹立生態經濟的理念,引領生態經濟發展。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發展生態經濟必須先樹立生態經濟意識,綠色發展引導下的生態經濟發展是中國走向動力內生、源頭治理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的重大創新。五中全會公報提出的要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新能源產業等綠色經濟,在目前的中國已經不是一個概念,而是已經進入市場機制、開始成為創造綠色財富的新經濟?;羯娇h堅定不移地推進“生態立縣”戰略,首先從政府層面上,督促政府官員轉變觀念,樹立綠色GDP的意識;其次,從企業層面上,要求企業經營者樹立綠色經營理念,轉變經營思想;再次,從個人層面上,要求人人樹立綠色消費理念,崇尚自然,注重環保、節約資源,實現可持續消費,加快構建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有機統一。(二)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改善生態經濟發展條件。城鄉一體化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羯娇h把加快城鎮化,統籌城鄉一體化進程作為推進生態經濟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全力推動生態經濟的發展;加快縣域經濟轉型升級,支持融入中心城市產業鏈布局和創新體系,壯大特色產業,促進城鄉生態經濟聯動發展;以新型城鎮化為主導,堅持城鎮化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把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有效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協調發展一體化推進的新格局,全面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和生態經濟發展條件。(三)以創新推進經濟轉型,大力發展生態經濟??萍紕撔潞腕w制創新是社會活力的兩個基本動力源,也是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霍山縣把制度創新作為根本保障,統籌推進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引領性發展。在推動工業、農業、旅游業經濟轉型時,霍山縣明確產業導向和經濟發展布局,通過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持發展與保護并重,把創新擺在提高產業競爭力的核心位置,推進產業轉型發展。安徽省第十次黨代會提出要:“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和生態環保產業,推動綠色建筑規?;l展,建立循環型工業、農業、服務業體系,培育生態經濟新業態”?;诖?,霍山全面落實國家、省、市主體功能區規劃,合理確定城鎮、農業、生態三類空間的比例結構、功能定位、發展方向和管制原則,科學劃定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開發管制界限,引導形成主體功能清晰、發展導向明確、開發秩序規范,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相互協調的空間開發新格局。1、實施生態工業工程,建立循環經濟。發展生態經濟的主要方式便是建立循環經濟?;羯娇h依托資源優勢和現有工業基礎,以推廣清潔生產為前提,以建立循環系統為載體,以無污染、高產出為目標,努力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生態環境得到保護、自然資源得到合理利用、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且符合霍山實際、體現霍山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常年來,堅持工業強縣戰略不動搖,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造霍山工業升級版,挺進安徽工業十強縣,讓工業成為霍山最鮮明的旗幟。2、實施生態農業工程,切實增加農民收入。霍山縣堅持“三農”重中之重地位不動搖,以增加農民收入和農產品有效供給為核心,全面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優化農業結構,延伸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同時充分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氣候條件,堅持“前促生產、后促流通、主攻加工”的方針,把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有機食品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大力推進生態農業的產業化、標準化和品牌化,實現資源多級利用,提高農副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扎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強化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品牌創建、安全監管,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農業成為霍山最特色的標簽。3、實施生態旅游工程,努力提升服務業水平。當前,休閑娛樂成為人們的重要消費需求,旅游業成為綠色發展的重要增長點?;羯娇h牢牢把握發展的契機,大力實施旅游興縣戰略,全面建設全景霍山、全域旅游:按照鄉村旅游“一鎮一品”、“一村一特”、“一戶一業”的產業發展格局,推出鄉村游系列品牌,積極發展休閑農場、養生保健園、自駕車營地、鄉村客棧、民俗文化村等鄉村旅游新業態。在加快建設鄉村旅游大文章,構筑全域旅游核心格局的同時,深刻挖掘旅游文化,優化資源配置,強化基礎建設,完善配套服務,深化機制改革,著力提升旅游業競爭力、影響力和帶動力,引領第三產業突破發展。(四)以制度規范運行機制,促進生態與經濟共進互贏。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推動綠色發展,不能“單打獨斗”,而要增強系統思維,統籌協調、整體發力,所以健全完備的生態制度,既是生態文明的標志,也是生態經濟的屏障。在發展生態經濟的過程中,霍山縣緊緊圍繞主體功能區定位,完善生態制度保障:建立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筑牢大別山綠色屏障;用生態文明理念規范政府決策、指揮、組織、協調發展行為,強化生態為政的決策準則;建立生態理念宣傳運行機制使生態文明理念在全縣逐漸深入人心;建立公眾參與機制和多渠道暢通的環境信息公開機制;制定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和環境責任的目標及行為準則;構建生態立縣推進機制,開創全縣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建設生態經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是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點。今后霍山縣將繼續把生態建設放在突出戰略位置,積極探索生態、經濟、文化、社會協調發展新模式,加快發展綠色產業,加強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走出一條生態環境優美,生態經濟發達,生態文化繁榮,生態家園舒適的文明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浙江縣域生態經濟:現狀與對策——基于寧海、瑞安、常山的調查[J],浙江社會科學,2010,2010(7):30-35

[2]徐水華等.生態經濟思想探析[J],決策與信息,2016.(9):24-31

[3]陳志琴.關于中國縣域生態經濟發展模式探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1(22):122-123

[4]丁宗華.發展生態經濟之我見[J],老區建設,2010(20):34-36

[5]劉朝瑞.我國縣域生態經濟發展模式探究[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6(11):47-49

作者:王苗苗 單位: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