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生態經濟發展對策

時間:2022-06-22 09:52:09

導語:林業生態經濟發展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林業生態經濟發展對策

摘要:基于閩侯縣林業資源現狀,分析了林業生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林種與樹種結構不合理、森林資源分布不勻、生態公益林區劃不盡如人意、林地保護壓力增大、林下經濟發展緩慢等問題,提出了改善林種結構、調整樹種結構、均衡發展森林資源、優化生態公益林布局、加強林地管理、推進林下經濟發展等促進閩侯縣林業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林業生態經濟;林地;樹種;林種;林下經濟;生態公益林;區劃

隨著社會對森林資源需求日益增多,林業生態經濟問題也倍受關注。眾所周知,生態效益是經濟效益的基礎,經濟效益是生態效益的后果。沒有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就無法可持續發展。林業生態經濟就是在生態平衡的基礎上,通過集約經營等科學措施,實現生態經濟協調發展。閩侯縣在2011年全縣實施“大造林工程”后,已全面完成消滅宜林荒地任務,森林資源呈逐年增長趨勢,林業生態經濟狀況持續好轉,但森林資源總量仍然不足,森林結構以及分布狀況不盡合理,森林生態功能尚未完善,生態狀況不容樂觀。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林業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現根據閩侯縣林業生態經濟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應對策略,為閩侯縣林業發展提供參考。

1閩侯縣林業概況

閩侯縣緊鄰福州市,現有林地145881.38hm2,占土地總面積213630hm2的68.29%。林地中,有林地122706.02hm2,疏林地7014.95hm2,灌木林地2787.29hm2,未成林造林地8925.09hm2,無立木林地4441.00hm2,苗圃地7.03hm2。閩侯現有人工林93989.02hm2,天然林28717hm2,分別占有林地面積的76.60%、23.40%。按森林分類經營面積劃分,生態林經營區林地57379.64hm2,其中有林地52195.92hm2;商品林經營區林地88501.74hm2,其中有林地70510.10hm2。

2林業生態經濟發展現狀

2.1林種與樹種結構不合理

在全縣有林地中,按林種分,用材林53742.27hm2,占有林地面積的43.80%;防護林38960.22hm2,占31.75%;薪炭林53.31hm2,占0.04%;特用林1986.78hm2,占1.62%;經濟林14097.03hm2,占11.49%;竹林13866.41hm2,占11.30%。可見,用材林比重明顯高于其它各林種。按優勢樹種分,杉木(含柳杉,下同)19673.58hm2,占林分面積的20.76%;馬尾松39052hm2,占41.22%;闊葉樹面積36017hm2,占38.02%。針葉林總面積58725.58hm2,占優勢樹種面積61.98%。這些針葉林多為人工純林,且集中連片分布,森林病蟲害逐年嚴重。近年來,杉梢螟、柳杉毛蟲、杉梢小卷蛾等害蟲此起彼伏,逐年增多,并呈逐漸蔓延擴散態勢;馬尾松毛蟲、松突圓蚧、松材線蟲病暴發成災,直接影響生態景觀,嚴重威脅到國土生態安全,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尤其是松材線蟲病疫情在縣內不斷地擴散蔓延,已經逼近白沙鎮、洋里鄉、大湖鄉等馬尾松主產區,防控形勢十分嚴峻。

2.2森林資源分布不勻

閩侯縣的邊遠山區森林資源較多,交通便利和人口稠密地區森林資源偏少。全縣森林覆蓋率60%以上的有8個鄉鎮(場),分別是竹岐鄉、南嶼鎮、大湖鄉、南通鎮、荊溪鎮、南嶼國有林場、白沙國有林場、江洋農場。有林地面積、蓄積量各占全縣有林地面積、蓄積量5%以上的有7個鄉鎮(場),分別是大湖鄉、廷坪鄉、洋里鄉、竹岐鄉、鴻尾鄉、南嶼鎮、荊溪鎮。由于森林資源分布不勻,導致各地生態狀況差異,林產品資源分配不均衡,直接影響到林業生態經濟協調發展。

2.3生態公益林區劃不盡如人意

2001年全縣實施生態公益林區劃界定時,因為時間緊、任務重,導致一些地方生態公益林區劃界定有欠合理,出現一些紕漏。由于當時林權或林地地類爭議原因,部分閩江兩岸國道、鐵路兩側的森林、林木和林地未能區劃界定為生態公益林。不少地方未經林農同意,擅自將林農自留山、責任山劃入生態公益林經營區,直接影響到林農正常林事經營,嚴重挫傷林農生產積極性。

2.4林地保護壓力增大

閩侯縣緊鄰福州市,投資建設環境優越。近年來,縣內各項土地收儲建設方興未艾,非法占用林地現象時有出現,林地逆轉為非林地形勢十分嚴峻。由于基本建設、挖礦采土、占山建房、亂建墳墓等征占用林地,每年有大量林地資源流失,嚴重影響林業生態經濟發展。據統計,自2001—2015年,全縣經審核審批的合法征占用林地289起,涉及林地2649.95hm2,年均176.66hm2。若加上毀林開墾和非法亂占林地部分,每年減少的林地面積更大,因此,閩侯縣林地保護壓力巨大。

2.5林下經濟發展緩慢

目前,閩侯縣發展林下經濟面積17313hm2,年產值5.4億元,其中林下養殖面積6130hm2,林下種植面積666.67hm2,林產品采集加工面積5183.33hm2,森林景觀利用林地面積5333.33hm2。全縣現有涉林專業合作社86家,涉林家庭農場16家。由于林下經濟是新興產業,經營經驗不足,在發展中仍有不少問題,導致林下經濟發展緩慢。一是缺乏整體產業規劃,布局零散,產業集聚程度較弱。二是經營粗放,規模小,水平低,傳統產業比重較大,科技含量少,林下資源利用率低,造成產品數量和質量難以提升。三是市場行情信息閉塞,存在經營盲目性,產品多以零售或坐地推銷。此外,森林生態旅游開發力度有限,旅游產品品位不高,林區綜合服務等產業體系發展不夠健全,導致森林旅游市場疲軟。

3林業生態經濟發展對策

3.1改善林種結構

閩侯縣現有林種結構嚴重失衡,不利于森林整體效益發揮。在思路上,堅持總體推進、統籌兼顧、因地制宜、協調發展各林種。根據境內客觀存在的自然、經濟條件的地域性差異,從自然、技術、經濟的角度,研究各地林業生產條件和林業區域特征,并參照農業等部門生產發展布局,規劃各林種發展區域。一是北部中山丘陵用材林區,包括廷坪鄉、大湖鄉、洋里鄉和江洋農場以及白沙鎮、荊溪鎮等地北部、白沙國有林場部分工區,屬于中山丘陵地帶,地貌類型以中山、盆谷為主,應重點發展以杉木為主的用材林,適當發展板栗、錐栗、油茶、茶葉、桃、柿子等果樹為主要的經濟林和竹林。二是中部低山防護林、經濟林區,位于縣內閩江兩岸一重山地帶,包括白沙鎮、甘蔗街道、荊溪鎮、鴻尾鄉、竹岐鄉、上街鎮、南嶼鎮、南通鎮、祥謙鎮,地貌以低山、丘陵、臺地、河谷、平原為主。區域土壤瘠薄,植被稀疏,人口密度大,水土流失嚴重,應重點營造防護林、“四旁”綠化林,適量營造用材林、薪炭林,大力發展橄欖、荔枝、龍眼、柑桔等名特優果樹。三是南部中山用材林、薪炭林區,位于縣域西南,與永泰縣接壤,包括鴻尾鄉、竹岐鄉、上街鎮、南嶼鎮、南通鎮、祥謙鎮等地西南部,地貌以中山、低山為主,水肥條件較好,適宜發展用材林及竹林。四是大目溪水源涵養區,包括廷坪鄉南部、大湖鄉西部、洋里鄉東部、白沙鎮北部。由于大目溪下游建有梯級水力發電站,總裝機容量達20000kW左右,應重點發展以闊葉樹為主的水源涵養林,實行護、封、造并舉,喬、灌、草結合,因地制宜營造杉木林、毛竹林、簍竹林,講究造林整地方式,禁止毀林開荒,控制水土流失。

3.2調整樹種結構

針對閩侯縣林木樹種針葉化、純林化狀況,遵循“適地適樹”原則,按照不同區域海拔、地貌、坡向、坡位、坡度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選擇造林樹種,宜針則針,宜闊則闊,宜果則果,大力營造針闊混交林,提高闊葉樹種比例,尤其是注重營造鄉土闊葉樹種,諸如樟樹、閩楠、南酸棗、紅豆樹、木荷、閩粵栲、福建青岡等。在一些不宜大規模開展人工作業的區域,采取人工促進天然林更新辦法,逐步恢復闊葉林。針葉林樹種以杉木為主,適當發展柳杉、建柏、紅豆杉等。由于閩侯縣是松材線蟲病疫區,近期應限制發展松科樹種。通過這些有效措施,構建樹種結構、空間層次符合生物多樣性要求的森林系統。

3.3均衡發展森林資源

對于森林資源少的鄉鎮,在致力于制止亂砍濫伐、保護現有森林資源“存量”同時,要挖掘潛力,見縫插綠,填平補齊,做到“點、線、面”全面綠化,完善森林生態網絡系統,不斷擴大森林資源“增量”,提高森林生態功能。對于森林資源豐富的鄉鎮,堅持生態優先原則,重視保護好現有綠水青山,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做到“青山常在,永續利用”,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有機結合。

3.4優化生態公益林布局

鼓勵有關鄉鎮根據《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開展生態公益林布局優化調整工作的通知》精神,在重點生態區位區劃成果的總體框架下,確保生態公益林面積總量不減少,進一步優化生態公益林區位布局,按照區位調重,樹種調先,蓄積調高的目標,采取置換、贖買、占用征收生態公益林等辦法,逐步將閩江兩岸重點區位內的商品林調整為生態公益林,將生態公益林經營區內農民的自留山、責任山調整為商品林經營區,以構建更具科學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生態公益林體系。

3.5加強林地管理

林地是林業生態經濟發展的基礎。加強林地管理,實現林地的宏觀控制,堅決遏制亂占濫用林地,是促進林業生態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一是加強林地保護宣傳。利用報刊、電視、廣播、網絡等媒介大力宣傳林地管理相關法律法規、政策規定。二是從嚴控制征占用林地。對于合法基本建設項目征占用林地申請,嚴格依法辦理審核審批手續。對于因合法基本建設需要的采石、采礦、取土等占用林地項目,按需設置,從嚴控制。三是加強檢查監督。縣人大、政府、政協牽頭自然資源、林業等部門加強征占用林地項目的檢查監督,對于違法審核審批或未批先占等行為,依法給予追責。四是加大執法力度。規范林業管理,加強執法力量,對于違法占用林地行為,要求恢復原狀,并依法處罰。

3.6推進林下經濟發展鼓勵

通過科學規劃、創新機制、技術引領等措施,構建布局合理、規模適度、門類齊全、重點突出、產能高效、效益顯著的林下經濟體系。一是編制全縣林下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因地制宜,科學制定林下經濟發展指導思想、發展目標、產業布局、重點產業建設、發展方式、保障措施,為林下經濟發展提供科學決策依據。二是加強政策層面扶持。各級政府應牽頭引導有關部門出臺和完善項目、資金、金融、稅務、保險、人才等方面的優惠扶持政策、措施,拓寬投融資渠道,在項目和資金上給予優先安排,為林下經濟發展保駕護航。三是培育龍頭企業。發展林下經濟應以培育龍頭企業為抓手,重點培育,優先扶持,促進其提升檔次,擴大規模,向標準化、集約化、品牌化發展,并以龍頭企業為示范點,輻射帶動整體林下經濟發展,逐步推進“龍頭企業+基地+農戶”、“企業+合作社+農戶”產業發展模式,引導林農精深加工,增加產品附加值,拉長產業鏈條。四是提供技術支撐。通過涉林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機構組織林農培訓,推廣林下經濟經營技術,并建立林業技術人員掛鉤聯系制度,主動為林農提供技術指導服務。此外,利用縣內現有大學城、高新區優勢,加強與科研院校間科技合作,構建產、學、研相結合機制,推動林下經濟發展。五是拓展銷售渠道。以“互聯網+”為依托,構建銷售服務平臺,拓展網購、電商等銷售渠道。在生態旅游開發方面,應堅持保護和開發并舉原則,統一規劃,有序建設,利用自然景觀資源,挖掘地方旅游特色,實施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深度開發,打造滿足游客多種需求的具有鮮明主題的旅游產品。對于尚未完全開發的五虎山、大湖石牛山、竹岐天臺山等生態旅游資源,應拓寬思路,創新融資機制,聯合開發,共同經營。對于已開發的旗山、三疊井、十八重溪等景區應提檔升級,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旅游產業文化品位,擴增旅游深度和內涵。通過生態旅游開發,構建面向福州、輻射全省乃至全國的集游客觀光、休閑、療養、度假、探險、考察為一體的旅游勝地。

作者:王洪帆 單位:福建省林業調查規劃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