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貿物流體系建設路徑研究

時間:2022-01-25 03:06:05

導語:商貿物流體系建設路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貿物流體系建設路徑研究

摘要:商貿物流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本文分析江蘇商貿物流發展現狀,并指出存在的不足,針對當前貨運種類發生變化以及對貨運提質增效的要求,提出了優化商貿物流供給端,提升商貿物流體系的具體路徑,包括完善商貿物流網絡,通過推廣多式聯運、標準化運作和綠色物流來提升商貿物流功能,以及加強商貿物流信息化建設。

關鍵詞:供給側;商貿物流;網絡;多式聯運

深入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推動江蘇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商貿物流業連接著供給和需求,既能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益,滿足社會需要,也是擴大內需的動力源,因此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

1江蘇商貿物流業現狀

近年來,江蘇商貿物流業創新發展理念,規模進一步擴大,效率進一步提升,實現了持續平穩健康發展,行業回升向好態勢明顯。1.1物流需求持續擴大。2017年全省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737.4億元,比上年增長10.6%,農村增速快于城鎮。網上零售增長較快,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網上零售額增長49.8%。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40022.1億元,比上年增長19.0%,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增長較快。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加帶來了物流需求規模的快速增長。2017年,全省社會物流總額達279563.0億元,同比增長13.7%。工業品物流需求由于受儀器儀表、醫藥等新型制造業的拉動,保持較高增速;隨著國際市場回暖,加上國內供給側改革的影響,大宗礦產、化工原料、機電等產品進口物流需求增速明顯,同比增長19.6%;此外,受消費升級的帶動,居民消費物流需求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快遞業務量達36億件,增長26.7%,全國排第三,已從爆發式增長變成中高速增長。1.2物流運行效率進一步提升。2017年,全省社會物流總費用為12136.2億元,比上年增長10.5%,占GDP的比率由2010年的15.49%下降到14.1%,低于全國的14.6%,呈現連續回落態勢,物流運行效率進一步提升。物流費用結構也有所調整,如表1所示。可見,隨著物流一體化的發展,配送、流通加工、包裝等規模持續擴大,保管費用支出不斷增加;同時,隨著外包的發展,用于第三方物流管理咨詢、方案設計等方面的管理費用同比增長了8.5%[1]。1.3物流樞紐體系基本形成。近年來,江蘇基本形成物流園區、物流中心和專業配送場站三級交通物流樞紐體系,已建成百畝以上物流園區(中心)50個,其中14個列入國家重點物流園區,數量列全國第一。通過產業與物流的相互集聚、融合,產生了南京龍潭物流集聚區、蘇州太倉港物流集聚區、無錫西站物流集聚區等一批物流服務功能全、資源整合能力強、運營效率高、區域輻射帶動作用大的物流集聚區。全省港口總體通過能力、萬噸級以上泊位數、貨物吞吐量和億噸大港數量等主要指標繼續保持全國首位。機場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貨運仍保持較快增長。物流樞紐體系的基本建成,實現了集聚效用,提升了商貿物流業的服務水平[2]。1.4信息化建設實現突破大數據及“互聯網+”的發展使得作業現場監控實時化、車輛配送定位與追蹤、手機APP溝通與業務跟蹤等信息技術在商貿物流領域加快應用,促使商貿物流服務模式不斷創新。多式聯運信息平臺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目前全省鐵水聯運信息平臺已實現與連云港、徐州、南京三家省內主要港口的數據對接。江蘇省交通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穩步推進。利用互聯網技術,有效整合碎片化的貨運和運力需求,積極推進無車承運人試點工作,全省現有24家國家試點企業[2]。

2江蘇商貿物流存在的不足

受運輸方式、組織化程度等因素的影響,雖然江蘇全省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率逐年下降,但與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也高于印度、巴西等新興市場國家。可見在GDP基數不斷增大的前提下,物流成本仍在持續攀升,影響了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經濟效益。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不足。2.1商貿物流網絡還不健全。物流樞紐體系基本形成,但還不健全。省內沿江沿海港口集裝箱航線以內支線和國內航線為主,國際直達航線較少,近七成外貿箱生成量經上海港、寧波港進出口。國際航空貨物本省出港率低,95%以上經上海浦東等機場進出口。物流樞紐規劃建設過程中跨部門的統籌協作和規劃對接不足,使得物流設施之間銜接不順暢,信息不能及時共享等問題還比較突出,直接拉高了物流成本。2.2物流園區功能有待提升。物流園區提供的服務仍以傳統的倉儲、運輸、配送和貨代為主,多式聯運未形成統一的技術標準,聯運票據單證不統一,手續多、操作復雜,從事的企業數量偏少。多數港口沒有鐵路專用線引入,部分港口碼頭布局未考慮水水聯運的作業需要。甩掛運輸因設施設備不足,未能得到廣泛開展。大部分物流企業規模仍偏小,實力較弱,現代化的立體倉、標準倉相對缺乏,冷藏運輸車輛、新能源運輸車輛占比偏低,專業化、一體化的綜合服務能力不足。2.3商貿物流信息互聯共享不足。運輸方式間信息化發展水平不均衡,公路、內河運輸信息化建設短板明顯。物流信息系統和平臺多運行于企業內部,共享程度低,信息資源互聯共享機制尚未建立。此外,由于商貿物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體,信息化水平有限,導致需求信息的傳遞存在片面性和滯后性,造成信息不對稱。

3供給側改革助力提升江蘇商貿物流體系建設路徑

隨著江蘇省進一步培育壯大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新興產業和新型服務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產業結構升級將帶來輕質、高貨值、小批量、多批次貨物運輸需求的激增,全省快遞貨運需求仍將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同時,貨運需求方對貨運服務降成本、提質增效的要求愈加迫切,強化供應鏈管理,推進一體化貨運服務,提升信息化水平,已成為提高商貿物流效率的內在需求。江蘇商貿物流體系供給結構的不合理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物流需求的釋放,面對新形勢,應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的發展機遇,優化供給端,實現產需協調。3.1完善商貿物流網絡。3.1.1依托重大工程建設加快綜合交通樞紐格局優化加快推進綜合交通物流樞紐城市格局優化,提升貨運樞紐集聚效應。加快推進南京航運物流中心、連云港國際航運服務中心、蘇州長江下游集裝箱干線港、徐州鐵路國際集裝箱運輸中轉樞紐建設,打造國家級綜合交通物流樞紐;推進通州灣江海聯動、淮安內河集裝箱中轉聯運、無錫區域集散、內河港多式聯運等,打造區域級綜合交通物流樞紐。引導和推進具有較強公共服務屬性和區域輻射能力的綜合貨運樞紐發展,強化重要樞紐節點與鐵路、航道、高等級公路和城市主干道等間的連接,打通樞紐節點微循環。依托樞紐載體,整合運輸資源,發展航空物流園、港口物流園等,做大做強樞紐經濟。3.1.2創新服務模式健全城鄉配送網絡(1)加快城市配送節點設施優化。建設由分撥中心、配送中心和末端配送網點構成的三級配送節點體系,與干線運輸功能貨運樞紐整合銜接,逐步形成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由遠及近、相互依托、協調發展的配送網絡。創新共同配送服務模式,支持大型第三方物流企業提供公交化城市配送服務;引導快遞企業組成聯盟,整合末端物流配送資源,設立共同配送站點、公共儲物柜,提高“最后一公里”配送效率。(2)創新農村配送發展模式。充分利用農村客貨運站等物流資源,按照“場站共享、服務同網、貨源集中、信息互通”的原則,加強與郵政、供銷合作,加快構建縣級農村物流中心、鄉鎮農村物流服務站、村級農村物流服務點三層級農村物流網絡節點體系。創新農村物流跨業融合發展的新模式,組織開展“縣—鄉(村)”集中配送,發展農村“貨運班線”、快遞班車,開展縣至鄉鎮、沿途行政村的雙向貨運服務,鼓勵市到縣和縣到鄉的客運班車代運郵件和快件,健全小件快運服務體系[3]。3.2提升商貿物流功能。通過商貿物流供給端功能的提升,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務水平,實現提質增效。3.2.1大力推進多式聯運充分發揮江蘇獨特的水運資源優勢,大力推進多式聯運,同時依托機場、鐵路貨站、專用線資源,同步推進空陸、公鐵等聯運形式以及甩掛運輸。(1)構建以港口為核心的多式聯運服務體系。加快主要港口和重點港區集疏運體系建設,推進鐵路全面通達國家主要港口,實現高速(快速)公路直通年吞吐量超過百萬標箱的集裝箱重點港區,實現一級以上公路直通沿江沿海港口重點港區。加快沿江港口通江高等級航道、沿海港口新開發港區疏港航道建設,打造通江達海的港口內河航道集疏運體系。(2)大力發展鐵水聯運。重點打造新亞歐大陸橋集裝箱多式聯運、南京港多式聯運等一批鐵水聯運示范工程,推進連云港港與隴海鐵路聯運,京滬、隴海鐵路經徐州港與京杭運河聯運,京滬、寧西、寧蕪鐵路經南京港與長江聯運三大鐵水聯運通道建設。加強與鐵路部門合作力度,增開內陸至港口貨運班列,實現港口鐵路直通運輸。(3)提升江海河聯運服務能力。完善集裝箱、煤炭、進口鐵礦石、石油化工品等重要物資海運直達、江海聯運和長江中上游地區中轉聯運三大運輸體系。發揮太倉港、南京港的示范引領作用,打造揚州港、大豐港等一批以江海河聯運為特色的多式聯運示范項目。強化與上海洋山港、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的合作互動。(4)優化公路運輸與其他運輸方式的銜接和聯運。加強公路與鐵路合作,延伸鐵路服務鏈條,推廣公鐵聯運服務模式。完善機場空陸聯運設施、設備,加快空陸聯運流程優化。推進甩掛運輸,重點支持多式聯運甩掛、企業聯盟甩掛、網絡型甩掛、干線運輸和城市配送銜接甩掛、掛車互換及接駁甩掛等模式的發展,提升不同運輸方式物流節點間的運輸組織效率[4]。3.2.2推廣商貿物流標準化運作加強對物流標準化社會效益的統計,形成數據分析報告,加大宣傳力度,不斷提高企業對物流標準化的認知。按照重點突出、科學適用的要求,充分發揮基層管理機構、企業和第三方中介的作用,組織開展道路貨運、水路貨運、多式聯運、城鄉配送、貨運場站、無車承運人等相關地方標準的立項、編制、、宣貫工作。鼓勵企業加快條形碼、RFID等物流技術及智慧物流信息標準化建設,引導企業主動應用國家標準建設和改造倉儲設施、轉運設施等。推廣應用托盤、集裝箱等標準化設備,以標準托盤(1200mm×1000mm)循環共用為切入點,推廣包裝基礎模數(600mm×400mm)和集裝器具,帶動上下游物流標準化水平提高。探索并開展“轉售”“售后異地回購”等先進模式,加速非標托盤轉換,提高標準托盤的使用率。3.2.3大力發展綠色物流鼓勵大型商貿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全面推進綠色倉儲設施設備與節能減排技術應用,加快淘汰落后用能設備,建設綠色物流園區。利用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采用密集型貨架系統,推動冷庫提升節能技術水平,推廣電動叉車、智能穿梭車、經濟型節油車、輕量化起重搬運設備等新能源配送車輛,實現綠色倉儲與配送可持續發展。研發和推廣可循環利用、可降解的新型包裝材料,在商品倉儲、運輸、配送、分揀、加工的全過程鼓勵使用。推動物流企業利用配送網絡,建立逆向物流回收體系,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優化逆向物流網點布局,提高運營效率[5]。3.3加強商貿物流信息化建設依托大型物流企業及物流聯盟,打造江蘇省交通物流公共信息服務與交易平臺,實現物流產業鏈上下游各要素信息共享,有效整合車輛、線路、站場等資源。鼓勵以南京長江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為依托,建設航運交易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船舶交易、貨運交易、航運人才交流、航運訂艙服務、航運金融服務、信息等服務功能,實現物流企業、貨主、船貨、理貨及報關行等之間的信息共享和數據交換,實現線上平臺和線下資源的有效整合。以無車承運人培育為依托,支持和引導建設一批“互聯網+車貨匹配”“互聯網+運力優化”“互聯網+城鄉配送”等交通物流信息專業經營平臺。鼓勵建設城鄉配送專業經營平臺,配以司機響應系統移動APP和智能路由調度系統等,科學調度有效運力,實現城市配送及時響應、快速送達。鼓勵物流企業加強信息系統、信息平臺建設,加快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提升信息化水平,并與各類公共信息平臺對接[6]。

參考文獻

[1]江蘇省經信委.2017年江蘇物流運行情況分析[Z].2018.

[2]江蘇省人民政府.江蘇省“十三五”物流業發展規劃[Z].2016.

[3]商務部,發展改革委.商貿物流發展“十三五”規劃[Z].2017.

[4]江蘇省交通運輸廳.江蘇省貨運與物流“十三五”發展規劃[Z].2017.

[5]南通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南通市現代物流業“十三五”發展規劃[Z].2016.

[6]歐陽葉.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打造長沙商貿流通業升級版的思考[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

作者:劉曉嵐 楊海紅 單位: 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