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扶貧工作實踐及路徑優化
時間:2022-09-21 03:28:37
導語:改革開放扶貧工作實踐及路徑優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沖刺階段,推進扶貧工作,實現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脫貧是當下最重要的政治任務。湘西州是湖南省扶貧攻堅主戰場,其貧困程度之深、扶貧任務之重,使得如何做好當前扶貧工作,力爭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為湘西州的重大民生工程和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就非常重視該地區的扶貧工作,從1984年將武陵山定為全國貧困片區之一,予以重點扶持;到2011年將湘西州劃為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重點扶持,湘西州在國家的重視和關懷下,其扶貧方式經歷了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取得一定扶貧成效。但由于歷史、地域、民族等多種復雜因素,湘西州在實際推進扶貧工作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導致部分地方“年年扶年年窮”的局面。因此,認真剖析湘西州扶貧工作實踐產生問題的原因,深入探索湘西州扶貧工作路徑,對加快湘西州脫貧致富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1改革開放以來湘西州扶貧工作實踐
改革開放以來,湘西州一直將扶貧視為改善民生的重點工作,認真貫策落實國家和湖南省的各項扶貧政策,極大地推動了湘西州扶貧方式的轉變,扶貧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但存在的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1.1湘西州扶貧方式在實踐中轉變。湘西州的扶貧方式隨著國家扶貧戰略的實施,也在不斷發生轉變,總體而言,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形成了三個模式為主的扶貧實踐方式。一是救濟式扶貧。它是指政府向貧困對象輸送基本生活物資,滿足生活基本需求,其特征是缺啥送啥。這種方式雖然暫時緩解貧困群眾眼前的困難,但不是長久之計。二是開發式扶貧。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從經濟發展層面展開了全國性反貧困行動,并制定和實施了大量扶貧政策,湘西州在中央的統一部署下,經歷了三個重要發展階段。第一是全面啟動扶貧開發工作(1984-1993年)。1984年,湘西州貧困人口為156萬,面對嚴峻的扶貧形勢,湘西州把扶貧作為中心工作,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向貧困宣戰。第二階段是實施扶貧攻堅(1994-2000年)。1994年,為貫徹落實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省委、省政府將湘西州作為全省扶貧攻堅主戰場。第三階段是推行“整村推進”的扶貧開發(2001-2010年)。扶貧開發逐步形成了以點帶面發展、由外向內深入的發展思路。三是精準式扶貧(2013-2020)。2013年,考察湘西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思想,此后該思想向全國輻射。在精準扶貧科學思想的指導下,湘西州治窮脫貧的希望正在逐步實現。1.2湘西州扶貧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近年來,湘西州積極貫徹落實視察湘西重要指示精神,突出產業扶貧助增收、教育扶貧拔窮根、基礎建設補短板,積極推進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工作,努力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脫貧致富路,取得良好成效。三年來,全州共減少貧困人口43.09萬,農村貧困人口下降到30.08萬人,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6648元,農村貧困發生率下降為12%,城鄉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1]。人民收入不斷增加、教育條件逐漸改善,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一是狠抓產業助增收。通過發展特色種植業和養殖業,讓支柱產業覆蓋所有貧困村;積極培育產業鏈,不斷拓寬貧困群眾致富增收渠道;發展鄉村生態文化游,讓更多的貧困群眾實現就地就業。二是狠抓教育斬窮根。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湘西州把教育扶貧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實施15年免費教育,不讓貧困戶子女因貧困失學,從根源上打破“代際傳遞”;實施城鄉學校標準化建設、提升教師隊伍素質等教育“四大工程”,極大地改變了貧困地區學校布局和辦學條件。三是基礎設施逐步完善。針對基礎設施不完善問題,實施“六到農家”,著力改造農村道路、水電、網絡、住房、環境,并投入整合資金18.8億元,用于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建設。1.3湘西州扶貧工作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近年來,湘西州扶貧工作得到了黨中央和省委的高度重視,為其制定了大量的扶貧政策強支撐,投入了大量的扶貧資金強振興。但在扶貧工作實踐中,湘西州扶貧工作面臨扶貧資源均衡化、扶貧策略漫灌式、扶貧模式輸血式、扶貧成效人均化的障礙,嚴重制約了湘西州脫貧工作的推進。(1)扶貧資源強調“普惠分配”湘西州以往的扶貧方式較為粗放,在長期扶貧中,扶貧成本高、質量低、效果不理想的問題普遍存在。一方面,由于扶貧資源分配不均,導致優勢部門有資源,弱勢部門就要四處跑項目。主要領導的聯系點,錢多到不知道怎么花,而有的村卻連幾萬塊的小項目都要不到;另一方面扶貧資金使用“天女散花”,導致年年扶年年貧;某些重點縣舍不得“脫貧摘帽”,數字弄虛作假,占用浪費國家扶貧資源;貧困對象摸底不清,關系扶貧、人情扶貧造成應扶未扶、扶富不扶窮等不公現象,甚至滋生腐敗,使得扶貧效果十分有限。(2)扶貧策略采取“大水漫灌”湘西州傳統的扶貧策略采取漫灌式的扶貧思路,簡單的來說就是依靠政府把扶貧資源傳遞給貧困地區的貧困戶,如給資金、給項目,資金和項目粗放、漫灌,導致扶貧針對性不強、質量低、效果差、不公平問題。這種漫灌式的扶貧方式沒有從實際出發、不對接市場、不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不注重精細化管理,容易因信息、措施不精準而導致扶貧工作效果不佳,貧困人口返貧現象嚴重,難以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3)扶貧模式偏重“輸血”湘西州傳統的扶貧模式偏重“輸血”,不少地方依然年年扶年年貧,把扶貧當成簡單的給資金、送物資,認為扶貧就是單純的救助和救濟,雖然暫時緩解“肚子的一時饑餓”,其結果往往是“被脫貧”“數字脫貧”養懶漢,滋深“等靠要”惰性思想,效果甚微。這種直接把扶貧資金投放到貧困戶手上的“撒胡椒面”式的扶貧,從表面上看,貧困群眾暫時是受益了,但這只能解決一時之需,根本不是治本之策,它忽視了貧困群眾的主動性的發揮。實踐證明,這種扶貧模式是不可行的。(4)扶貧成效注重“人均”湘西州的扶貧成效看重的是人均值,往往只看到數字表面上的東西,而實際效果怎么樣、好不好,則無法知曉,富人還是富人、窮人依然為窮人的現象普遍存在。貧困戶是否達到了脫貧目標,并不是數字說了算,而是要深入群眾當中多傾聽百姓心聲,多問困難群眾的愿望和要求及困難群眾對扶貧干部、扶貧工作措施的客觀評價,多舉措落實扶貧成效。
2湘西州在扶貧工作實踐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湘西州在扶貧工作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不是某一方面的體制、政策造成的,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貧困人口由于文化素質偏低,自身對貧困問題認識的局限性,扶貧政策的僵化,發展缺少產業帶動是其主要原因。2.1生產方式落后,自我發展能力弱。激發貧困地區貧困戶的內生動力是扶貧工作的重要任務。湘西州地處山區交通不便、長期貧困、信息閉塞、觀念落后,大部分村民固守傳統農耕方式小農意識強,僅僅滿足于解決溫飽,沒有形成專業化、規?;⒔M織化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在扶貧攻堅中,國家的推動是外因,貧困戶的自我發展是內因,是實現脫貧的重要依據。就目前來看,湘西州貧困地區貧困戶的自我發展能力普遍不足,主要表現為貧困戶長期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技能不強,產業開發層次低,產業結構調整意愿不強,參與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的積極性不高,缺少發展生產的資金保障,導致自我發展能力弱。2.2文化素質偏低,等靠要思想根深。提高人口素質,破除“等靠要”思想牢籠,是湘西州實現脫貧致富的關鍵。湘西州農村人口比重大,是湘西州人口素質偏低的直接原因,2017年底,湘西州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56.94%,高于全省所占比重。由于歷史、政治、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原因,此外,傳統“多子多?!庇^念、教育水平滯后、較高的人口自然增長率、醫療衛生條件差也是造成文人素質偏低的重要因素。在貧困農村不少人甘于貧困,爭當貧困戶,長期等靠要。在調研中,了解到不少村民依賴思想嚴重,自我發展意識不強;有一些村民對村里的發展持冷漠的態度,認為與他無關;有的村民直接說:“你們來了解農村情況向上面反映,還不如帶點米、帶點油、帶點肉來得實在?!?.3資金融入過少,缺少產業發展帶動。產業扶貧是促進貧困地區發展,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實現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發展產業是當下湘西州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重要抓手,但近年來,由于投入資金與發展需求之間矛盾日益凸顯,湘西州財政投入與中央財政投入極不協調,中央財政投入不足,湘西州地方財政投入乏力,制約當地產業發展。特別是湘西州貧困范圍廣、貧困程度深、返貧現象嚴重,貧困戶長期處于貧困狀態,安于現狀,缺乏發展產業意識。隨著精準扶貧戰略的實施,湘西州的產業得到了初步發展,但依然存在集中度不高、規模化不足、市場化不明、模式化不強的問題,未能形成產業扶貧聯動機制,產業帶動能力弱。2.4創新動力不足,扶貧政策過于僵化創新是推進扶貧工作的重要支撐點。當前湘西州扶貧工作機制創新動力不足,主要表現為一些扶貧政策設計太過詳細、規定得過死、限制了地方發揮創新的空間。在扶貧工作中遇到新問題、新情況,不敢進行調整,只能得過且過,有些政策明顯“水土不服”,仍然“呆板”執行,地方糾偏能力得不到合理發揮。湘西州扶貧政策過于僵化,主要表現為扶貧項目審批程序復雜,項目分塊實施,資源得不到有效整合,使項目實施的進程與效率大打折扣;具有針對性、可落實的政策較少,資金分塊使用,項目跟進不及時;由于在政府資金支持方面享有優惠,貧困縣退出機制不暢。
3優化湘西州扶貧工作的路徑
目前,湘西州扶貧工作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湘西州作為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其脫貧任務之重、時間之緊迫,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局。為此,需要著重把握扶貧工作的出發點、切入點、著力點、關鍵點、落腳點,進一步優化湘西州扶貧工作路徑。3.1找準出發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忘初心,是為了更好的前行。黨的報告指出,在新時代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要貫徹落實十四項基本戰略,“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其中之一。2013年,在湘西州考察時指出:“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么、養什么、從哪里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盵2]做好新時期的扶貧工作,就是要從貧困群眾自身出發,以貧困群眾的憂慮為念,以貧困群眾的利益為重,真正關心貧困群眾貧苦,為貧困群眾辦實事辦好事。湘西州在全面實施精準扶貧政策過程中,要時刻把貧困群眾冷暖放在心上,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困。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和歷史前進的決定力量,是社會實踐的主體。當前湘西州扶貧工作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依靠廣大群眾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動精準脫貧工作。3.2把握切入點:強化隊伍建設,發揮“兩個作用”抓黨建促脫貧,強化隊伍建設是關鍵。基層黨組織是做好農村工作的“主心骨”。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使其成為具有凝聚力、有戰斗力的領導班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石。俗話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湘西州在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中始終離不開黨中央的領導和支持,離不開基層黨組織對扶貧工作的推進和落實。當前,湘西州的脫貧工作已進入最后沖刺階段的關鍵時刻,基層黨組織,特別是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愈發凸顯。基層黨組織是否發揮作用,直接關系到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成效。為此,首先,要把加強基層建設與扶貧工作結合起來,完善村組織建設,以村支部為核心開展農村各項工作。其次,強化基層隊伍建設,要把想干事、敢干事、愿意為群眾服務的大學生、退伍軍人、年輕干部分配到農村工作,筑牢脫貧戰斗堡壘。再次,提升基層黨員干部素質,只有基層黨員干部心里裝著群眾、想著群眾、念著群眾,才能真正為群眾辦實事、干實事,使群眾真正受益。3.3抓住著力點:依靠“項目+市場”,發展特色產業發展特色產業,增強自身造血功能,是實現貧困戶脫貧的長效機制。在產業扶貧中,貧困戶基本上處于產業發展的弱勢地位,由于缺資金、缺技術、缺管理,因此在發展產業過程中,參與度較低。針對此種情況,要改革產業扶貧發展思路,大膽采用在推進產業扶貧中省里面確定的“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窮人能人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3]的新思路。在扶貧政策上,要改普惠式為差異化,改給錢給物為直接幫扶或股份合作,鼓勵貧困地區農業企業、合作社與貧困戶建成利益共同體。在產業選擇上,要因地制宜,根據湘西州產業發展特點和資源優勢,選準發展產業項目,才能帶動一方經濟的發展。更重要的是要樹立市場理念,加快合作組織經濟建設,推進湘西州產業健康發展。把發展產業作為扶貧主攻方向,依托資源優勢、因地制宜扎實推進產業扶貧,依靠“項目+市場”推動農村產業發展,激發出湘西州貧困地區內生發展動力和活力,增強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3.4抓好關鍵點:整合優化資源,凝聚攻堅合力一人難挑千斤擔,眾人能移萬重山。扶貧并不單單是政府的責任,也是全社會的責任,要匯集多方力量、善用多種舉措,以最優的方式配置扶貧資源,助推扶貧攻堅。一是整合各類扶貧資金,保障資金投入充沛。政府要加大扶貧資金投入,充分發揮扶貧資金的最大效益;要加大貧困地區信貸投入,撬動更多信貸資金投向貧困群眾;要引導社會參與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和公共服務;要鼓勵社會組織和非公有制經濟參與扶貧。二是整合各類扶貧要素,健全資源整合機制。湘西州的扶貧攻堅涉及到方方面面,要充分發揮政策、資金、項目等方面的聚合效應,通過整合政策措施、落實扶貧資金、整合社會扶貧資源,使扶貧攻堅效益最大化。三是完善考核獎懲機制??己斯ぷ饕獙⑷婵己伺c局部考核結合起來,將脫貧成效與個人效績結合起來,對于表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對表現不佳的部門和個人要嚴厲問責,對不作為的行為要嚴厲查處,以考核壓力激發工作動力,推進精準脫貧工作扎實開展。3.5明確落腳點:扶智扶志先行,探索精神脫貧俗話說:人窮窮一時,智窮窮一世。在精準扶貧中,精神脫貧是精髓。只有從思想、觀念、智力上,幫助貧困群眾樹立起戰勝貧困的信心和勇氣,才是最終擺脫貧困的根本之策。一是扶貧先扶志,拒絕“等靠要”思想。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扶志就是要扶困難群眾的思想、觀念,讓其面對坎坷時有信心有勇氣跨越。由于湘西州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曾經一度貧困是常態,“等靠要”觀念根深,因此要引導困難群眾轉變“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換。二是扶貧必扶智,拒絕貧困代際傳遞。扶智就是扶知識、扶技術、扶思路,要幫助和指導貧困群眾提升脫貧致富的綜合素質。由于湘西州為連片特困地區,群眾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注重貧困群眾知識、技能水平的提升,增強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激發致富活力,才能讓貧困群眾在精神上站起來。
參考文獻:
[1]湘西自治州60年精準扶貧工作發展紀實[R/OL].(2017-05-26)[2018-09-11].fpb.xxz.gov.cn/fpgk/201705/t20170526_680243.html.
[2]論扶貧工作———十八大以來重要論述摘編[J].黨建,2015(12):5-7+13.
[3]葉紅專.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力沖刺全面小康為建成國內外知名生態文化公園而努力奮斗[N].團結報,2016-10-12(001).
作者:石鳳川 佘生梅 單位:吉首大學
- 上一篇:高校職業教育管理工作的探討
- 下一篇:藏族自治州扶貧開發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