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樹循環經濟生態栽培體系研究
時間:2022-08-07 10:32:13
導語:果樹循環經濟生態栽培體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果樹循環經濟,本質上依然是一種生態經濟。其理念是把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置放在一個大系統內,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人、果業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形成生態和經濟的良性循環,同時把果樹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損害減少到盡可能小的程度。使果樹循環經濟體系中所有的物質和能源在不斷進行的循環中得到更合理和持久的利用。由此可以看出,循環型果業是一種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并重的發展模式,它有利于解決中國果樹產業發展現狀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對于保障果園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系統平衡和人的健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正在把發展循環經濟、構筑循環型社會體系作為實現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
2果樹循環經濟生態栽培體系的構建
2.1果樹生產現狀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現有農村經濟格局中,存在著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的局限性—小規模的種植結構、可耕種土地的流失、低水平的物質回報、不完善的生產要素市場以及發展資金的短缺等社會問題。迫使果樹經營者們,在有限的土地上追求高產栽培技術——高產品種、人工密植、過量施用化肥、不科學的使用農藥等人工栽培技術,片面追求產量和收入最大化,而不去顧及環境和生態的問題。這一高產技術體系帶來的物質定向輸出(果實商品化后脫離生產地,進入消費市場,形成礦物質及水分的不可逆輸出)成為系統物質循環的主要矛盾。同時,導致大面積的果園受到灌溉水源、土壤、化肥(尤其是劣質化肥)、農藥、園內腐爛的果實和病殘枝以及工廠的廢氣等等因素所造成的極為嚴重的立體污染。一邊是果園土壤有效態礦物質和有機質的下降為代價,維持暫時失衡性生產的生態惡性循環,一邊又是以犧牲果實中物質種類的多樣性,諸如有機質、蛋白質、維生素、芳香物質等的平衡性為代價。果實風味劣變,水果品質下降,生理病害加劇,樹體抗衰老、抗病害能力下降等生理現象都是不可避免的,大面積的病害暴發(蘋果腐爛病、蘋果輪紋病、柑橘黃龍病等)已嚴重扼制產業的發展。據農業部統計,中國農藥年用量達到80萬~l00萬t,其中使用在農作物、果樹、蔬菜等方面的化學有毒農藥約占95%以上。果品農藥殘留現象嚴重,危及消費者的健康以及果品的單價,商品性變劣,經濟效益逐年走低,果園單產與品質在國際上缺乏競爭力等。生態果業正是針對這些問題而出現的一種新的果樹產業經營方式,它符合人們既想追求果樹產業可持續發展,又要追求持久效益的思路。由此,一種新的果樹栽培體系——果樹循環經濟生態栽培體系正在逐步形成。
2.2果樹循環經濟生態栽培體系的構建
果樹循環經濟生態栽培體系的構建,著重點在于生態栽培與循環體系的建立與鏈接。圍繞“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核心理念,資源優化配置與生態環境建設兩者并重,在特定的生態區域內,通過生物種群的合理配置,使有限的資源得到合理利用,以提高人工生態系統的整體效益。果樹循環經濟生態栽培體系結構包括物種結構、時空結構、養分結構與模式結構,同時將果樹生態產業鏈延伸至加工、廢物回收利用等各個環節。是復合農業產業內部的一個物能互換的循環層次,各個組成部分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所構成的生產綜合體,在互惠互利的循環中,將廢棄物排放最小化,實現“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循環原則。果樹循環經濟不僅是一種農業經濟發展的新理念,在生產實踐上更是一種發展模式或技術規范。目前,中國果樹循環經濟建設正逐步發展,各地域、各種植業主們正在因地制宜地運用循環經濟的理念,積極探尋有益的發展模式。果樹循環經濟生態栽培體系的模式結構:1)果樹種植—全園牧草套種—畜牧養殖—廢棄物利用(畜糞、秸稈、病殘果、枝)沼氣—沼肥還田—果樹種植。2)果樹種植—鮮果商品(深加工產品)—消費市場—廢棄物回收—加工處理(肥料、農用產品)—果樹種植。3)果樹種植—低質產品—深加工產品(產品附加值)—廢棄物回收—加工處理(肥料、農用產品)—果樹種植。
3果樹循環經濟生態栽培體系的模式分析
3.1生態栽培循環體系的構成要素
果樹生態栽培循環系統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果樹品種、土壤、氣象因子、灌溉水、植被、畜牧養殖、加工技術和人。加工技術是鏈接果樹生態栽培與循環體系的關鍵接口,是實現廢棄物資源再利用的重要環節。土壤是果樹種植的第一要素,氣象因子是必備條件,品種結構是果樹生產效益的保障;適地適栽,適樹適栽,使自然資源得到合理配置,為果品的優質、高效提供良好的生態條件,是該系統突出強調的內容。況且中國是多山的國家,山地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69%。丘陵山地果園普遍為順坡開墾種植,在高溫、多雨的自然條件下,土壤中已基本不存在較易分解的原生礦物質,且長期以來的栽培方式強調清耕除草,使原有生態條件更加惡化。尤其是幼齡果園,缺乏植被覆蓋,裸露的園面及梯壁在雨季直接受到雨水的沖刷,成為遠看綠悠悠、近看水土流的狀況。
3.2生態栽培循環系統模式的分析
1)果樹種植—全園牧草套種—草食畜牧養殖—廢棄物利用(畜糞、秸桿、病殘果、枝)沼氣—沼渣肥還園—果樹種植。該循環模式以果業為龍頭,以優質牧草為紐帶,在果園套種南非馬唐維護梯埂,百喜草護坡,在園面套種圓葉決明、平托花生、白三葉等;利用果園空間,發展養殖業,以牧草飼養豬、兔、雞、鵝等草食性動物。牧畜糞便、多余的草料,或可作有機肥或可用作生產沼氣的原料利用,利用后的沼渣肥再還田改土。果樹的枯枝、落葉亦可作為沼氣的原料,使果園內的地面保持清潔,減少蟲卵和有害菌源。沼氣的開發利用所產生的熱能,為農民生活提供了生存資源,降低了生活及果園投資的成本。因此,以牧草全園覆蓋方式建立山地生態果園,以經濟綠肥養土,以土養樹的套種模式,減少化肥、農藥的施用。不僅使貧瘠、有機質含量較低山地果園得以改良,又使果樹增產、品質提高;在有限的空間內使農民的收入成倍增長,避免了單純追求產量所帶來的惡性循環。該循環模式可根據果農的需求靈活應用,亦可將牧草代料栽培食用菌,菌基還田改土;亦可將牧草投入基塘養魚,塘泥還田改土等。2)果樹種植—鮮果商品—消費市場—廢棄物回收—加工處理—肥料、農用產品(果樹種植)。3)果樹種植—低質產品—加工產品(產品附加值)—廢棄物回收—加工處理—肥料、農用產品(果樹種植)。該循環模式是以果樹產業為龍頭,以市場為紐帶,將商品鮮果直接投放市場,等級差的果品經深加工后投放市場,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同時通過加工技術將果園中生產的低質產品、在市場流通中的廢棄果品回收利用,加工成肥料等農用產品回返果園。該循環模式通過延伸產業鏈條,將加工工程技術、廢棄物資源利用納入果樹產業的循環系統,既保證了上市果品的質量,又提高了果園效益,帶動整個種養業的快速發展,使上一級的果業生態循環模式得以整合、提升。在上一個循環模式中,減量化所提倡的清潔生產循環體系已經建立,在延伸果樹產業鏈的同時,“再利用,再資源”的循環理念也在果樹產業中形成了自己封閉式的循環鏈。特別是廢棄物資源的循環利用,將新興的生物質產業作為一個重要的子系統引入到整個果業生產系統的循環路徑當中,解決了農產品加工過程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渣的綜合利用途徑。在整個循環路徑的物流中沒有了廢物的概念,只有資源的概念,各環節實現了資源的充分利用,并將污染負效益轉變為經濟正效益。其中遼寧省沈陽市蘇家屯區循環農業生態園是這種模式的典型代表。
4生態栽培循環系統模式的效益分析
生態栽培與循環體系是果樹循環經濟體系中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互惠互利的生產綜合體,是人工干預自然,追求效益的模式效應。它的直接效益包含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兩個方面。
5討論
1)果樹循環經濟生態栽培體系模式的優點在于,它揉合了大多數生態果樹生產的經驗,從循環經濟的理念出發較完整地體現了精耕細作、用地與養地相結合的中國傳統農業的精髓和現代科學技術相融和的符合中國實際國情的果樹生態栽培模式,是追求果樹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實現途徑和技術集成模式。2)該模式按照操作的對象和聯接方式也可派生分解為果樹生態恢復型模式、以沼氣為紐帶資源利用型模式、畜禽糞便利用型模式、農作物秸稈利用型模式等多種生態模式。適宜現有農村小規模種植的果農專業戶,改造現有果園的可先從全園套種經濟綠肥著手,逐步改善果園的種植模式和改善果園的生態環境,以謀求長遠的經濟效益。3)不同產業之間有效聯接與轉換以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這是推廣果樹循環經濟生態栽培體系模式的關鍵性機制。因地制宜地將“生產位”與“生態位”有機結合,在不破壞生態環境平衡的條件下進行生產、開發,種植最適宜當地土壤、氣候條件的果樹品種,實現果品生產與布局的空間集聚和結構整合效應。果樹循環經濟生態栽培體系的構建,力求在區域經濟布局上突出這一資源的綜合開發,并以此為突破口,合理開發山地資源,實現紅壤山地保護性開發,建立紅壤丘陵區可持續發展的農林業系統,為農村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提供一種新興有效的生產模式,為山區農民增產增收與農村奔小康做出貢獻。
作者:劉穎 張永信 周亞斌 單位:河北省滿城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河北省花卉管理中心 承德市雙灤區林業水務局
- 上一篇:征兵工作宣傳教育計劃
- 下一篇:大學生就業經濟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