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在全球政治經濟戰略分析論文

時間:2022-09-18 07:29:00

導語:APEC在全球政治經濟戰略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APEC在全球政治經濟戰略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APEC;全球政治經濟;地緣戰略

論文摘要:APEC地緣戰略角色的形成和演化的導因是多重的:經濟全球化發展和政治多極化趨勢以及亞太區域的經濟與政治安全形勢的特點及變化是推動APEC形成和演化的外部因素;而APEC獨特的組織框架與合作機制以及各主要成員地緣戰略的調整與互動則是推動APEC形成和演化的內部因素。從這些內外因素,可以看出APEC的誕生和發展一直與各主要成員的地緣戰略以及全球與亞太區域政治經濟安全形勢息息相關。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sia-PacificEconomicCooperation,簡稱APEC)自1989年誕生以來的發展歷程,不僅其成員數量、組織結構、合作機制、議事范圍以及作用與影響力都有了重大的擴展、變化和發展,而且其政治經濟影響與政治經濟色彩也日益凸顯和濃厚。主要表現于維護亞太區域政治安全形勢和秩序、協調實現各成員利益和地緣戰略手段。

首先,APEC的誕生,就是全球政治經濟戰略地緣與區域政治經濟戰略地緣變化的反應和結果。二戰結束以后,美國確立了在全球(包括亞太)經濟的主導地位,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起,東亞地區開始形成日本--四小龍--東盟相互間的區域產業分工結構,七十年代末中國也開始了逐步加入世界主體經濟體系,而地處大洋洲的澳新也開始把經濟聯系的中心移向東亞。但是直到冷戰的結束,才“把亞太地區分割開來的’柏林墻’最后推倒了,亞太作為一個經濟區域的概念才自然形成了。”[1]“所以,從一定程度上看,APEC可以說是冷戰結束的一種積極反應。”[2]

其次,APEC的發展特別是重要新成員的不斷加入使得APEC在建設和維護戰略地緣具有多樣性的、和平穩定的區域秩序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政治經濟平臺作用。1991年11月中國以主權國家身份、中國臺北和中國香港以地區經濟體身份正式加入APEC并出席第三屆部長級會議,這“標志著APEC已更具有生命力和摘要:APEC地緣戰略角色的形成和演化的導因是多重的:經濟全球化發展和政治多極化趨勢以及亞太區域的經濟與政治安全形勢的特點及變化是推動APEC形成和演化的外部因素;而APEC獨特的組織框架與合作機制以及各主要成員地緣戰略的調整與互動則是推動APEC形成和演化的內部因素。從這些內外因素,可以看出APEC的誕生和發展一直與各主要成員的地緣戰略以及全球與亞太區域政治經濟安全形勢息息相關。

1993年墨西哥、巴布亞新幾內亞加入和1994年智利加入以及1998年秘魯與越南的加入使得APEC的影響力擴展到南美洲地區,更增加了APEC的多樣性;特別是1998年俄羅斯的正式加入,使APEC囊括了除歐盟以外全球的主要力量,這意味著在“G8”之外世界“又有了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的由中、美、日、俄組成的’G4’:四大國利用這個場所不僅可以進一步加深經濟上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依存,而且通過雙邊會談,還可以就國際形勢進行定期磋商,并作為探索建立冷戰后新的國際體系的場所而發揮作用。”[4]因此,重要成員國的加入,更加突現了APEC在建構與維護和平穩定的亞太區域秩序的作用及其在全球經濟和世界政治中的影響力。

第三、APEC的誕生和發展體現了各主要成員政治經濟地緣戰略需要,也是各主要成員政治經濟地緣戰略互動的結果。就澳大利亞來說,一方面可以通過APEC積極改善和加強與東亞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東盟國家的關系;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其在APEC中“第三者”的身份,來協調東亞發展中國家與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之間的利益關系,從而更好地實現其“融入亞洲”的外交戰略目標。對日本來說,一方面APEC的成立與發展可以為其減緩來自美國的壓力和構筑新的區域秩序提供一個重要的平臺;另一方面“通過以APEC為中心的跨太平洋合作的系列外交活動,為日本參與解決太平洋兩岸的分歧與沖突,充當東西方橋梁作用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5]從而有利于日本加速實現政治大國和主導區域秩序建構等戰略目標。對美國來說,利用APEC,一方面可以形成亞太自由貿易圈,既能主導和密切區域內的經濟合作與聯系,又可以此為更大依托而推動全球性的經濟合作和抗衡其他區域的經濟合作;另一方面推動APEC的發展,可以使其成為美國實現亞太戰略的一種重要手段和途徑。對東盟來說,其成員占了APEC三分之一,所以理應充當重要角色:通過自己小國外交的獨特魅力,在APEC的運作方式、發展進程等領域發揮重大作用,以小圈(東盟自由貿易區)推動大圈(APEC),爭取參與主導APEC的進程,使APEC成為平衡中、美、日、俄等大國關系的一個重要機制,從而維護和發展有利于東盟政治經濟建設的亞太區域秩序。對中國來說,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APEC的活動平臺,為中國進一步搞好睦鄰友好關系以及改善和發展中美、中日等大國間政治經濟關系服務;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參與相關活動來推動APEC的發展進程,在重大問題上發揮中國的優勢或施加獨特的影響,既有利于各成員增加對中國的理解并形成相關的共識,又有利于為中國國內經濟建設與政治改革的順利進行創設和發展一個和平穩定的區域政治經濟秩序。對俄羅斯來說,借助APEC,并納入其亞太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一方面可以在中、美、日等大國互動關系中發揮獨特的平衡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改善在亞洲地區的政治經濟環境,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來自北約東擴造成的壓力。[6]對臺灣來說,“參與APEC的目的,是希望以亞太地區民主發展的前驅、自由市場的忠實擁護者以及世界發展最快速的經濟體等因素,通過參與亞太地區的國際經濟合作與社會活動,加強與亞太其它國家的政治經濟關系,塑造臺灣的’主權國家’形象,以增強其國際地位。”[7]結束語

APEC的成立、運轉和發展既依賴于全體成員的積極參與、協調一致和承諾落實,同時又需要一個好的綜合環境:成員個體內部良好的政治經濟形勢、整個區域良好而穩定的經濟形勢、主要成員(特別是發達經濟體成員)能夠起帶頭作用以及各成員間穩定的政治關系。總之,APEC的政治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各主要成員的地緣戰略,客觀上或間接或直接地有利于維護亞太區域政治安全秩序,因而有力地促進了亞太區域經濟合作的深入發展以及APEC本身的不斷演化。

參考文獻:

[1]張蘊嶺,趙江林.亞太區域合作的發展.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2.

[2]喻常森.亞太地區合作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3.

[3]王嵎生.親歷APEC.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26.

[4]張紀康.了解APEC.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9,25.

[5]尹應凱.俄羅斯的APEC政策.亞太經濟.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