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對外失衡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27 04:38:00

導語:世界經濟對外失衡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世界經濟對外失衡分析論文

1世界經濟失衡的概念

關于世界經濟失衡的確切定義,迄今為止尚未形成一種大家一致認同的看法。但是這個問題對于我們的研究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界定清楚其定義,才能分析其形成原因和解決方式。我們首先就需要了解均衡的概念。在已有的經濟學文獻中,關于經濟均衡至少有兩點為人們所熟悉:第一個含義是指市場均衡,即在市場上供求均衡;第二個含義是指經濟處在一種不再存在一種內在變化傾向的穩態?;谶@兩點共識,我們所定義的失衡是這樣一種概念:首先,經濟失衡所指的是一種由供求不平衡而造成的市場無法出清的狀態;其次,從長期來看,經濟失衡又意味著動態的不平衡,即在經濟體系中存在著一種內在的并且是具有持久性的打破經濟趨于平衡的力量。所以研究經濟失衡問題,既要分析形成失衡的原因,又要分析形成這種原因是短期的還是長期的,即是可持續的還是不可持續的。如果造成失衡的原因是長期的,則失衡將是可持續的,反之如果原因是短期的,則失衡將是可以消除的。

2世界經濟失衡的原因分析

造成今日世界經濟失衡的短期原因,或者說觸發機制,在很大程度上還與兩個左右著世界經濟增長的國家高度相關。這兩個世界大國就是連續多年存在巨額貿易逆差和財政赤字,且有繼續增加之勢的美國和既有內部經濟失衡又有外部經濟失衡的中國。這兩個國家對世界經濟的沖擊之所以巨大,就是因為它們分別是發達和發展中國家中經濟總量最大和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并且,更為主要的是,由這兩個國家通過分工、貿易和投資所形成的世界分工與貿易結構幾乎決定著其他國家在國際分工和貿易中的地位。因此,一旦中美這兩個國家的內部經濟或者對外經貿關系出現失衡,那么世界經濟的失衡就將在所難免。為了分析世界經濟失衡的原因,本文從中國自身入手,借以拓展到美國在這一系統中的作用,希望能達到窺一斑而見全貌的效果。

2.1數據分析

自2000年以來,中國經濟保持了穩定、快速增長,GDP平均增長率高達10%以上。與此同時,國際收支順差持續大幅度增加,外部經濟出現了嚴重失衡。如表顯示,貿易收支順差急劇增長,從2000年的241.1億美元迅速增加到2008年的2954.6億美元,平均每年增加748.1億美元。值得指出的是,從2005年起貿易收支順差出現了猛增態勢,2008年高達2954.6億美元,而2009年1—3月就已達到623.4億美元。2000—2009年期間,外商直接投資保持平穩較快增長。貿易收支順差和外商直接投資的流入造成外匯儲備余額迅速增加,從2000年的1655.7億美元快速增加到2008年的19460.3億美元,2009年3月已高達19537.4億美元,是世界上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

表中單列出我國歷年的對美貿易順差數額,可以看出我國對美貿易順差逐年擴大,并且對美貿易順差數額占我國貿易收支順差總額比例很大,最低的2008年也接近50%??梢?分析我國對外經濟失衡的原因,重點分析對美貿易失衡是毋容置疑的。

2.2原因分析

正如上面分析,我們需要重點分析中美因素。從上面得數據可以發現,貿易收支的巨額順差是構成中國外部經濟失衡的主要因素,而造成貿易收支巨額順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內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既有長期因素,也有短期因素;既有宏觀因素,也有微觀因素。概括起來,其主要原因是:

(1)不同的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

從經濟結構來看,技術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國民經濟中占居主導地位,而在中國的經濟結構中,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制造業占主導地位。從經濟增長方式來看,歐美等發達國家保持著低儲蓄、高消費的經濟增長方式,主要依賴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例如,美國家庭消費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高達70%,由于過度消費、儲蓄不足,美國必須吸收國外儲蓄以維持本國經濟增長,從而形成巨大的經常帳戶赤字。而中國則是高儲蓄、低消費的經濟增長模式,主要依賴出口增長拉動經濟增長。消費支出在GDP中所占比重從20世紀90年代初的47%下降到2006年的36%。因此,發達國家的旺盛消費需求必然導致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需求的擴大,而中國的消費需求不足造成了消費品的產能過剩,進而主要依賴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增長拉動經濟增長。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不同經濟結構與增長方式造成了中國貿易順差的持續擴大。

(2)國際產業結構調整與轉移。

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進行了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在國內集中資源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通過跨國公司將勞動密集型產業、低附加值的加工業以及資源和能源消耗型產業向外轉移,使得國內傳統優勢產業如鋼鐵、紡織、服裝、家電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因資本外流和勞動力成本提高而逐漸喪失了國際競爭力,變為主要的進口競爭性產業。中國擁有裝備良好的制造業和廉價勞動力優勢,因而成為國際產業轉移的重要場所和世界制造中心。在2000—2006年,流入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平均每年達500多億美元??鐕緦⑸a加工基地轉移到中國,利用勞動力比較優勢進行加工制造,然后又將價廉物美的產品返銷到發達國家,促進了中國加工貿易和出口貿易的迅速發展,擴大了中國對這些國家的貿易順差。從20世紀80年代起,日本、韓國、東南亞國家以及香港和臺灣地區紛紛將生產基地轉移到中國,重點發展加工貿易,因而將其原先對歐美國家的大量貿易順差隨國際產業轉移而轉移到中國,進而加大了中國對歐美國家的貿易順差。

(3)國際分工格局的變化及非同步性。

使世界各國對其比較優勢進行了重組,即勞動密集型生產和服務通常率先轉移勞動力成本較低國家,包括多數亞洲國家,使其擁有相對的出口競爭優勢;美國等發達國家主要向國際市場提供資本密集型產品和服務,這些產品和服務會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和新的出口優勢。但是,這兩個周期通常是不同步的,尤其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開發需要一個過程,表現為技術創新周期。這樣,各國比較優勢的體現,包括新的出口和就業機會的出現,呈現不同步性:當亞洲國家的比較優勢體現出來,美國的比較優勢還未能充分體現出來時;或者當美國的比較優勢表現出來,而亞洲國家的比較優勢還未能充分體現出來時,都有可能表現為“貿易失衡”或“經常項目的不平衡”。

(4)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

從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實行對外經濟開放政策,積極引進外商直接投資以加快發展制造加工業,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尤其是出口貿易,并通過擴大出口和貿易順差拉動經濟增長。中國緊緊抓住了國際資本流動和產業轉移的歷史機遇,通過大力發展加工貿易,成功地將中國的勞動力比較優勢同外國的資本、技術和管理優勢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不僅充分發揮了各種要素的比較優勢,還創造了國際競爭性優勢,使中國迅速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為了推進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政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鼓勵出口的優惠政策,如出口退稅、減免所得稅、貨幣貶值以及貼息貸款。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大大地推動了出口貿易的迅速發展,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保持了國民經濟持續增長。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的對外開放在促使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這些問題概括起來就是中國長期存在的各種結構性問題不僅沒有能夠得到有效的解決,并且還有固化與惡化的趨勢,與此同時還出現了新的結構問題,具體說來:第一,原有的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繼續趨于惡化,農村居民的收入嚴重偏低,與城市居民相比,兩者之間的收入差距在繼續擴大??紤]到中國農村人口要占到全國總人口的60%以上,而他們的收入水平又不到城市居民的1/3,且農村居民在消費行為上具有比城市居民更為強烈的自給自足傾向,所以中國城鄉二元結構的固化與惡化將使中國的內需嚴重不足。第二,由中國對外開放所促成的貿易與投資的自由化還造成了中國在經濟結構上的新問題,那就是導致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失衡的“東西部二元結構”問題,基礎設施建設雖然是基礎,但是一定時期內其必然是低效率的,從而政府對西部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資勢必會對居民消費產生擠出效應,這就使得中國內需不足的問題變得更加嚴重。第三,經濟體制改革因素。

(5)亞洲經濟危機的影響。

亞洲金融危機給了亞洲國家深刻的教訓,危機之后,不少亞洲國家一方面采取了謹慎的國際資本管理戰略,從國際資本市場的凈借款者轉為凈放貸危者;另一方面,努力降低國內投資支出,并通過高利率吸引國內儲蓄,從而使其儲蓄大大超過投資。危機過后各個亞洲國家的投資需求都不同程度的收到了負面影響,出現了投資率下降的情況。當國內消費和投資不能完全吸收國內儲蓄時,就有可能出現出口增加或者資本流出增加的趨勢,這種情況就表現為經常項目盈余。

參考文獻

[1]Macfarlane.WhatAreTheGlobalImbalancesTotheEconomicSocietyofAustraliaDinner[Z].Sep28,2005.

[2]RodrigodeRato.CorrectingGlobalImbalances-AvoidingtheBlameGame[Z].IMFNews,2005.

[3]OtmarIssing.Addressingglobalimbalances:theroleofmacroeconomicpolicy[Z].ContributiontotheBanquedeFrancesymposiumon“Productivity,CompetitivenessandGlobalization”.Paris,4November,2005.

摘要:最近幾年,世界經濟失衡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與談論的一個熱點話題。事實上,世界經濟失衡并不是一種新的現象。上世紀80年代,以美國巨額貿易和財政“雙赤字”為主要特征的世界經濟失衡就曾經出現過,只不過當時并未明確以“經濟失衡”來對這種以貿易失衡為顯著特征的經濟現象進行概念上的詮釋。通過對中國2000年到2009年的國際收支狀況進行分析,以求能找到世界經濟失衡的原因。

關鍵詞:世界經濟失衡;產業結構;貿易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