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能源農業經濟發展論文

時間:2022-09-19 10:23:00

導語:我國能源農業經濟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能源農業經濟發展論文

論文關鍵詞:能源;農業;能源農業經濟

論文摘要:中國能源安全形勢嚴峻,發展能源農業經濟大有可為,首先,中國需求市場空間大,其次,我國有豐富的農業能源資源,再次,中國農村豐富剩余勞動力利于能源農業經濟的開發與發展。總之,發展能源農業經濟,對突破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能源瓶頸具有重大意義。

一、能源農業經濟發展概況

1973年的石油危機使世界能源市場劇烈動蕩。世界石油儲量僅能供給人類40年使用的現實,更加劇了人們的擔憂。為降低經濟與社會對石油的高度依賴,一些石油進口國開始尋找能有效替代石油的燃料,因此能源農業產業脫穎而出。

此后由于中東石油的充分供應,能源農業產業發展滯緩下來。最近60多個月內石油價格居高不下,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開始重新審視和實施生物燃料的開發和應用。

巴西自1975年大規模開發、生產石油混配酒精燃料,成為世界仿效的榜樣。目前全球乙醇生產量已占到世界汽油消費總量的3%左右,而巴西這一比重更高達40%。

2006年1月31日,美國總統布什在國情咨文中提出:要在6年內使乙醇成為與汽油并駕齊驅的汽車燃料。2006年出售乙醇混合燃料至少達40億加侖,2012年要達75億加侖。通用和福特汽車公司也為使用乙醇混合燃料E-85(包括85%的乙醇和15%的汽油)的汽車推出了促銷計劃。

中國是個能源短缺的國家,1997年中國從石油出口國變為石油進口國。1993年以來,中國凈進口石油依存度由0.45%上升到目前的11.5%,接近1973年世界石油危機時美國凈進口石油依存度12%的水平。因此我國能源安全形勢嚴峻,發展能源農業經濟,成為中國能源戰略的必然選擇。

二、能源農業經濟發展的特點

(一)能源農業是農業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能源農業不同于傳統農業,后者以生產糧食、蔬菜為主,主要以滿足人們食用需求。而能源農業則是由于石油、天然氣等一次性能源短缺而產生的以生物質能為原料的石油替代品,目的是為滿足能源工業的需求。由于能源農業前景廣闊、石油替代品產量迅速增加、新品不斷涌現,是農業經濟發展、增長的新亮點。如年利用2000萬噸稻稈供140萬千瓦發電機組發電,噸價300元,則農民增收60億元,可節約1000萬噸標準煤,不僅消除了隨田焚燒污染,得到了清潔的電能,又增加了農業經濟產出和效益。

(二)能源農業所需生物質能的農業作物供給前景廣闊

目前,美國利用玉米和巴西用糖類等作物大量生產乙醇汽油。我國農業資源豐富,完全可以做到在不與農爭地、不與人爭糧的前提下大力發展能源農業。考慮能源農業的經濟性,已有日益增多的樹木、雜草等纖維品和農業產品加工廢棄物被用作替代能源產品的生產原料。除乙醇外,還可生產高品位生物燃料包括生物柴油、甲醇、沼氣等。目前歐洲有50%車輛是使用生物柴油運行的。

(三)能源農業所需生物質能的作(植)物制品開始形成企業化生產

用來生產生物柴油的油菜籽在我國資源豐富,具備較好的發展前景。發達國家類似“生物柴油”制品生產已具備企業規模化,例如殼牌石油公司在德國北部投資建立的一家生物柴油提煉廠,年產油量可達125萬桶。

三、中國發展能源農業經濟大有可為

(一)中國需求市場空間巨大

中國是一個一次性能源短缺的國家。長期以來我國粗放式生產更是浪費驚人。2004年我國GDP只占全球的4.4%,但卻消耗了全球12%的能源。2005年和2006年我國進口石油分別達到1.3億噸和1.43億噸,石油對外依存度高達40%,預計到2010年石油對外依存度將達到57%。因此,我國亟須科學用能和開發可再生能源,特別是對能源農業產業的需求十分巨大和迫切。

(二)中國運用農業植物制乙醇汽油

我國2005年12月由國家八部委決定在我國部分地區開展車用乙醇汽油擴大試點工作。

車用乙醇汽油是把變性燃料乙醇和汽油按一定比例混配形成的一種新型汽車燃料。乙醇可用農作物谷類和秸稈等生產,有良好的經濟性和環保意義。

根據國家權威機構測算,預計到2010年我國全社會汽車保有量達到5800萬輛。目前汽車用原油年耗量約為11000萬噸,占全國石油消耗量的40%,如果車用乙醇汽油的乙醇按10%混摻量計算,年節約汽油1100萬噸。

(三)中國掌握生物質煉油新技術

從中國科技大學生物質潔凈能源室獲悉,科技人員將稻殼、玉米稈和棉花稈等多種原料進行熱解液化和再加工,可變廢為寶,將秸稈轉化為生物油。這項成果已獲安徽科技廳鑒定。實驗表明,木屑產油率60%以上,秸稈產油率50%以上。

(四)中國利用農作物秸稈直燃發電

中國節能投資公司調查的資料顯示,目前全國農村秸稈年產量為6.5億噸,預計到2010年將達7億噸以上,相當于3.5億噸標準煤。

采用歐洲成熟的秸稈直燃供熱發電技術對我國農作物秸稈資源加以開發利用,這既是大型的節能項目,又是以工業反哺農業的最大的支農項目,更是發展能源農業產業經濟的突破口。保守測算可供直燃發電的秸稈資源量達2億噸(折標準煤1億噸),如年利用2000萬噸秸稈,每噸收購價為300元,則農民直接增收60億元,且節約標準煤1000萬噸,可供140萬千瓦火電機組一年的消耗。這對于防污染浪費、節能增效益、反哺農業和增加農民收入意義重大。

(五)中國建立能源農業基地

中國秦嶺、淮河以南低山丘陵地區廣為種植的油桐、烏桕和全國各地的蓖麻等木本油料植物,都是生產“生物燃油”的最佳能源農業植物。另據農業部門調查,云南有120多萬公頃荒山分布在金沙江、瀾滄江、紅河等江河沿線干熱、干暖河谷地帶,特別適合宜于不擇土壤、耐干旱、喜高溫的蒿桐生長。蒿桐種子含油率可達30%,3千克可煉500克生物柴油,一畝地可豐產籽種300千克。

(六)中國農村豐富的剩余勞動力有利于能源農業經濟的開發與發展

中國農村有豐富的剩余勞動力,可在居住的房前屋后、行道路旁、溝堤河岸、農田地邊空地、丘陵山地、坡地,選擇種植能源農業生物,或進行規模化經營,這樣既解決了一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又發展了能源農業經濟。

四、為發展能源農業創造政策配套環境

(一)發展能源農業經濟的戰略方針

中國應該根據自己的國情,發展具有本國特色的能源農業經濟。建議我國能源發展戰略方針應該是以自立更生為主,堅持替代石油戰略方針:(1)堅持“國內為主國外為輔”的石油供應方針;(2)堅持“天然氣、石油和人造石油并重”的石油生產方針;(3)堅持“煤制油、氣代油”節約用油方針;(4)堅持“適量、適時、適地”的進口石油方針。

(二)創建能源農業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

我國能源形勢嚴峻,能源供應安全面臨極大的挑戰。為了突破能源瓶頸,發展能源農業產業有著戰略意義。但新型產業在起步發展階段,市場機制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需要政府和法律層面上的強有力扶持,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1、政府要組織、推動能源農業發展

沒有政府組織、推動,能源農業產業不可能迅速自發地發展。正因如此,政府的扶持特別重要,要強化宏觀能源結構的管理與引導。政府以制定法律、法規來引導、激勵、支持和推動農民擴大能源農業植物種植,提高生產能力,加快發展能源農業產業。

2、能源農業產業發展需要法律環境

能源農業產業初建期,由于技術、理論及設備等的暫時缺陷和缺乏規模效益,以及市場不成熟等,產業會有社會效益高而經濟效益不佳的現象。這就需要政府制定法律、法規,特別需要政府稅費政策的鼓勵來推動產業的發展,通過稅費的減免、虧損補貼以及電力上網、油品上市給予價格優惠等政策,使農民種植能源農業植物和下游煉油、發電企業的積極性得到保護,促使能源農業健康快速發展。

3、推動能源農業產業科技進步與創新

從能源農業的植物品種的選育、種植等,一直到最后企業制油或發電的全過程,都要注重科學實驗和科技研究與應用。建設立項、科技立項和創新等,要列入規劃,以得到政府有效的宏觀指導和具體上的幫助,防止重復建設。把重點放在技術創新與降低成本上,充分顯示和發展能源農業新型產業的優越性。我們要集中力量在技術與產品創新上,以創新突圍、以創新立足發展能源農業產業經濟。

4、建立能源農業植物種植基地

根據不同地域條件,適宜地建設種植基地,借用我國已有農業作物“公司+農產”的基本模式,建設有一定規模的產量高、質量優、起示范作用的基地,并予以推廣,與煉油或發電企業緊密配合協調,逐步形成新型的能源農業產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