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尼共生理論多元文化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10 11:40:00
導語:波蘭尼共生理論多元文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波蘭尼的生平與著述;波蘭尼社會經濟思想述要及其貢獻;波蘭尼社會經濟思想的當代價值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波蘭尼家族產生了后來使匈牙利知識界引以為自豪的杰出人物、波蘭尼應邀到美國的大學作有關當前國際形勢及國際關系的巡回講演、波蘭尼的制度演化思想及制度分析范式、波蘭尼的“嵌入”理論、波蘭尼的“雙重運動”(DoubleMovement)理論、波蘭尼實在主義的社會經濟思想、波蘭尼關于文化在社會經濟發展中重要作用的思想、波蘭尼“雙重運動”理論的重要價值、波蘭尼社會經濟思想的重要方法論價值、波蘭尼文化理論的重要啟示、波蘭尼共生理論(co-Existence)與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當代價值等,具體請詳見。
一、波蘭尼的生平與著述
卡爾·波蘭尼(KarlPolanyi)1886年10月21日生于奧匈帝國維也納的一個猶太家庭。波蘭尼家族產生了后來使匈牙利知識界引以為自豪的杰出人物:作為著名社會思想家、經濟史家、經濟人類學家的卡爾·波蘭尼;作為物理、化學家和著名哲學家的邁克·波蘭尼(MichaelPolanyi)以及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邁克之子約翰·波蘭尼(John,Polanyi)。卡爾·波蘭尼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布達佩斯大學攻讀哲學及法律,于1908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12年獲法學博士學位并取得律師資格。1924--1933年,波蘭尼在維也納作為副總編輯和專題分析編輯在著名的《奧地利經濟學家》雜志社工作。在維也納期間,受馬赫思想的影響并作為馬赫研究協會的一員,波蘭尼撰寫了大量關于科學、醫學、人類疾苦及共產主義道德的手稿。1933--1935年,他移居到倫敦,繼續為雜志社撰稿直到1938年。1935年發表《論法西斯主義的本質》的著名論文。波蘭尼應邀到美國的大學作有關當前國際形勢及國際關系的巡回講演,先后在美國的38個州舉辦講座。1940年他與彼得·德魯克繼續在美國講座,并在德魯克的推薦下獲得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成為佛蒙牧州BenningtonCollege的訪問學者(1941--1943),在此期間波蘭尼完成巨著《大轉型》的撰寫,并于1944年在美國出版。1947年以后,波蘭尼作為哥倫比亞大學的訪問學者并受聘為副教授,講授經濟史課程并主持經濟增長制度因素的跨學科研究課題,1957年出版《早期帝國的貿易與市場》。這一時期最終奠定了波蘭尼經濟人類學實在主義學派學術領袖的地位。
波蘭尼晚年致力于創辦經濟學和政治學比較研究的跨學科《共生》雜志,致力于深入研究文化差異,改善人類生活狀況并實現世界和平的工作。據波蘭尼夫人所言:“直到死神來臨的前夜,卡爾一直在伏案工作著”。在1964年4月23日《共生》第一期出版之夜,卡爾·波蘭尼與世長辭。
二、波蘭尼社會經濟思想述要及其貢獻
1波蘭尼的制度演化思想及制度分析范式
波蘭尼社會經濟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他創造性地提出了區別于主流經濟思想的制度分析范式、分析框架與分析方法。從經濟、社會、文化及自然環境的互動中,探索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經濟模式。波蘭尼認為,經濟發展可持續性的關鍵在于,經濟與社會關系、文化傳統及資源環境約束保持內在關聯和有機協調,脫離和背離社會文化約束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最終難以避免走向危機的歸宿。在波蘭尼看來,經濟是一個制度化進程,是嵌入特定社會結構、歷史傳統和觀念文化體系之中的動態過程,強調把經濟——社會——文化關聯的制度分析范式,作為衡量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模式的一個重要尺度,把經濟視為社會發展進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而不是脫離社會環境的孤立存在,主張從社會關系、自然環境、人類多元文化關聯互動的角度來分析市場機制的作用。他指出:“人類經濟是嵌人制度、經濟及非經濟的環境中。宗教和政府與經濟的結構和功能上其重要性并不亞于貨幣制度或生產工具的創新。文化傳統及價值觀念對制度演化、經濟發展的持續影響作用不容低估。
波蘭尼認為,前工業化社會長期存在的互惠模式(Reciprocity)、再分配(Redistribution)和家計(Houshold)模式,乃是深深植根并嵌入特定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并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自然演化的結果。波蘭尼創新性地揭示出,只有到了近代,以貨幣為媒體的市場交換模式才成為占主導地位的交換模式,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成為凌駕于社會關系之上,成為主宰社會發展的強有力的機器。然而,在波蘭尼看來,這種自我調節的市場機制是一種非嵌入性機制,在社會發展的長期過程中必然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加速惡化,導致人與自然環境的加速惡化。波蘭尼科學地預見到,這種近代出現的自我調節市場機制必然導致社會人力物力的巨大消耗,必然會導致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較早地揭示出資本主義市場制度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內在不協調性,與自然、生態和人類生存環境的內在不協調性,最終難以長期存在。
2波蘭尼的“嵌入”理論(Embeded)
波蘭尼對當代社會經濟思想的一個重要貢獻,是他最早提出“嵌入”理論及其分析框架。他認為:經濟是“嵌入”特定社會關系和社會網絡之中。人不僅作為其物質財富和個人利益的衛士,而且還作為其社會角色、社會需求及社會資產的衛士。無論是社會生產還是交換過程,并非單純的經濟利益關系,而必須充分考慮諸多社會因素。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在人、自然與社會環境的互動中把握人類經濟活動的本質,應當構成研究的起點。在波蘭尼看來,經濟是一個制度化進程,把握經濟嵌入社會關系及其演化的規律極為重要。然而,19世紀以來在西歐出現的以自我調節的市場為主導的市場經濟體制,則是人類有史以來在機器生產方式推動下出現的一次大轉型。對于自我調節市場經濟這種非嵌入經濟體,如果一旦市場機制成為人類命運的主宰,成為自然環境乃至購買力使用的唯一主宰,那么,它將徹底毀滅這個社會。波蘭尼的“嵌入”理論為我們科學地分析經濟社會運行機制提供了一種創造性的分析框架和一種新的方法論原則。
3波蘭尼的“雙重運動”(DoubleMovement)理論
波蘭尼的“雙重運動”理論是他分析資本主義文明演化及特征的核心框架。作為人類歷史上一種特殊的文明變異,自我調節的市場機制,事實上是一種區別于以往歷史時代的非嵌入(或脫離)社會關系的一種裂變,它將人的盈利動機視為一種至高無上的文化法則,一種普遍化的社會意識形態,超越于人們的一切社會生活,超越于人類歷史上的互惠、再分配及家計關系之上,成為完全以白利動機為衡量標準的社會準則,經濟動機取代非經濟動機并支配經濟機制的運轉。這一轉變的直接后果,不僅使市場直接脫離于既有的社會制度及文化傳統約束,而且使市場成為社會生活的主宰,成為一種新的市場神話。社會所有行為和活動都需要服從于經濟價值與市場的操縱,導致社會、文化、經濟、政治等領域關系的錯位,構成19世紀以來我們時代的根本變革。自由放任的自我調節市場從根本上瓦解了人類生存環境的基礎,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威脅。于是,直接對抗自我調節市場的社會保護運動必然興起。
波蘭尼的社會保護運動,一方面是指19世紀以來的以社會保障制度為核心的社會立法運動,直到二戰后西歐福利國家的興起。另一方面是指不斷興起的民主主義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運動的宗旨在于重新實現社會對市場的控制,或將市場的作用限制在社會能夠控制的限度內,避免市場惡性膨脹而最終導致人類社會走向自我毀滅。為克服自我調節市場經濟的種種弊端而出現的社會保護運動,構成這一歷史時代的最為顯著的制度化特征。波蘭尼的“雙重運動”理論不但對科學解釋19世紀文明演化具有重要的價值,而且對于有效應對人類21世紀經濟全球化時代面臨的種種挑戰,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4波蘭尼實在主義的社會經濟思想
區別于自亞當·斯密以來根深蒂固的形式主義經濟學的分析范式,即從“經濟人”的抽象概念出發,研究人們的經濟行為及其理性選擇過程和邏輯推理基礎,波蘭尼倡導實在主義的社會經濟學分析框架。在波蘭尼看來,經濟通常以兩種方式解讀,一種是建立在目的與手段邏輯關聯分析基礎上的形式主義(fomalmeanings)范疇,另一種是建立在人類生存環境基礎上的實在主義(substantivemeaning)范疇。“經濟的實在的含義基于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及其人們之間相互聯系的社會關系,它是指人與其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互換關系,在此意義上提供滿足人們物質需要的方法與手段。”惟有在實在主義經濟學的研究范式中,才會更加重視對歷史進程的分析,更加重視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經濟發展方式的比較制度分析。隨著時間的推移,波蘭尼的實在主義社會經濟學的分析范式將引領經濟學的新轉型!
5波蘭尼關于文化在社會經濟發展中重要作用的思想
波蘭尼長期研究人類學的學術背景,使他極為關注文化特征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波蘭尼認為,經濟發展不可能在社會空谷中運行,而是在長期形成的社會文化環境中運行。社會安排與文化特性在經濟發展、制度形式、行為方式等方面起著關鍵性作用,對于經濟的制度化進程產生深遠的影響。這是貫穿波蘭尼思想始終的一條重要主線,從文明、文化變遷及文化比較中透視經濟社會的制度化軌跡。在波蘭尼的經典論文《論法西斯主義的本質》中,深刻分析了德國法西斯主義出現的宗教文化根源,透徹地分析了基督教、新教論理、個人主義文化傳統與法西斯主義出現的內在聯系。對宗教文化因素的重視,成為貫穿波蘭尼社會經濟思想的一個重要特征。基于宗教文化的分析,已初步形成了《大轉型》的主要觀點。而通過《大轉型》的系統深入地分析,人們可以清晰地獲得這樣一個信息,資本主義文明的危機更主要地表現在道德危機與文化危機層面,這在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主義盛行與二戰的災難性后果中表現得極為明顯。而道德與文化的重建則是人類思想界面臨的一項艱巨任務。深受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歐文的影響,波蘭尼一生都致力于道德與文化的重建工作。歐文曾認為社會的墮落和痛苦源于生命已失去意義的文化真空,人類的拯救不能單純依靠高工資,只能靠道德的重建。
波蘭尼追隨文化人類學家馬凌諾夫斯基的研究足跡,對早期及非西方經濟與制度結構給予了高度關注,對工業化以前的多種既有交換模式進行創新性研究。他強調經濟方式和交換模式深深地嵌入于既有的社會文化環境,既不能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經濟的作用作為普遍尺度對衡量一切時代和所有民族的經濟運行方式,也不能簡單基于西方市場經濟基礎上的形式經濟學標準來評價非西方傳統經濟模式的優劣。比較制度文化的思想是波蘭尼文化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波蘭尼社會經濟思想的當代價值
波蘭尼的社會經濟思想是富有深刻洞見和高度預見性的。無論是他在《大轉型》及相關著作中提出的原創性思想及具有深刻洞見的分析結論,還是他倡導的制度分析的范式及研究方法,對當代的社會科學諸多學科及熱點問題的研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波蘭尼的思想對20世紀的不少國際著名學者產生了重要影響,如管理學大師彼特,德魯克,新經濟社會學代表人物格蘭若維特,世界系統理論的代表人物華勒斯坦,當代經濟人類學代表人物薩林斯等。本文由中國論文聯盟收集整理。
1波蘭尼“雙重運動”理論的重要價值
波蘭尼早在60多年前就預見到自我調節市場機制必然跨越國界,而成為一場世界性擴張運動,重構新的國際秩序和國際機構的出現在所難免。20世紀末,由歐美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運動正以驚人的速度在全球范圍內快速擴張。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世界銀行前副行長約瑟夫·斯蒂格里茨,在為2001版《大轉型》所寫序言中,支持波蘭尼對市場基礎主義批判的觀點:波蘭尼探討了資本主義自由市場機制的神話,絕不可能存在真正自由的“自我調節市場制度”,市場經濟不應僅僅視為將導致自身終結的制度,作為社會的組成部分,它甚至可能導致人類社會的終結。
波蘭尼揭示了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強化社會自我保護機制的內在要求。如果說,19世紀的市場機制是在機器工業與資本推進下在一國范圍內拓展。那么,21世紀的全球性市場機制則是在信息網絡技術和跨國資本雙重作用下在世界范圍內加速推進,其結果必然導致強資本、弱勞工、弱社會的世界性圖景的出現。就其本質而言,經濟全球化就是自我調節市場機制在全球范圍的擴張,國際資本的趨利動機和冷酷的市場交換規則將掃蕩世界的各個角落。全球勞動力、土地日益成為商品,國際金融資本和跨國資本將成為控制社會的重要力量,使經濟機制在更廣、更深的范圍內,脫離(disembeded)既有的社會文化和制度環境,必然導致社會風險日趨嚴峻。應對嚴峻的經濟全球化挑戰,全球性社會保護運動的再度興起不可避免。
在某種意義上,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必然出現的全球性雙重運動,其實施效果可能弱于全球資本的擴張力。如果民族國家缺乏強有力的社會保護制度的構建藍圖和具體行動綱領,那么,社會穩定的預設條件將大打折扣,全球性社會風險及社會動蕩難以避免。因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凸顯出社會風險管理和社會保護運動的極端重要性,必將成為貫穿21世紀各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議題。
2波蘭尼社會經濟思想的重要方法論價值
波蘭尼提出了豐富而深刻的社會經濟思想,其研究的起點、研究框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首先,波蘭尼社會經濟思想,提供了一個全新視角和研究框架,豐富和擴展了經濟研究的空間。強調在經濟、社會、文化的互動中,找準分析經濟運行軌跡的切入點,具有重要的方法論啟示。
其二,社會經濟發展的路徑依賴深刻地制約和影響著未來發展之路,波蘭尼揭示的經濟發展所嵌入的社會結構、認知與心理體系乃至歷史文化宏觀視域的方法,從深度和廣度上制約并影響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軌跡。經濟發展與社會協調發展,和諧社會構建的緊迫需要以及人的全面發展等,成為修正單純和孤立經濟發展模式的強勁需求,經濟政策與社會政策統籌協調發展,成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調整議題。
其三,經濟、社會與文化的協調發展,已構成當代社會經濟學創新體系的核心命題之一而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以經濟、社會與文化的內在關聯和協調發展為基礎,重構社會經濟學的創新體系、框架與方法,成為人類社會在21世紀必須回答的重大問題。
3波蘭尼文化理論的重要啟示
貫穿波蘭尼社會經濟思想主線的是其制度分析框架,而文化特征及其重要作用又是其中的精髓。文化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面臨的危機從本質上是道德文化上的深層危機。道德與文化的重建是我們時代面臨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
怎樣看待文化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已成為國內外社會科學界正密切關注的熱點及前沿問題。在人類學視野中,強調文化是一套生存機制并給我們提供實在意義。就人類經濟整體發展而言,“經濟增長不過是手段而已,各種文化價值是抑制和加速增長動機的基礎,并且決定著增長作為一種目標的合理性。”事實上,只有在經濟的制度化進程中,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諸多復雜關系中,文化和觀念意識均發揮著重要的根源性影響作用。經濟發展只有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制度土壤,才能夠得到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忽視在長期文化認同與社會關系中形成的互惠、再分配與家計等制度模式的重要作用,忽視經濟動機與文化價值約束的密切關聯和交織,將經濟機制置于超越文化價值觀念及既有社會結構的空谷中運行,必然導致經濟與社會的巨大裂痕,導致人與自然環境關系的惡化,導致人類道德的墮落,而最終導致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可持續性。因此,道德與文化的重建,成為21世紀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主題!
4波蘭尼共生理論(co-Existence)與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當代價值
從波蘭尼的整個社會經濟思想體系分析,他一生致力于探索經濟與社會和諧共生,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人與人的和諧共生。作為一個堅定的人道主義者,雖然一生顛沛流離,但不放棄社會主義,他始終對自我調節市場制度有清醒的認識,他深信文化道德的力量,致力于人類社會和諧共生的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作為20世紀對人類社會共生和可持續發展有高度責任感的社會思想家,他較早預見到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如果不是置于社會的有效控制之下,必然導致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必然導致社會成員關系的惡化,必然導致世界性資源的巨大浪費。因而,波蘭尼的共生與可持續發展思想則具有顯而易見的當代價值。通過道德與文化的重建,將經濟發展置于廣泛的社會文化發展的關系網絡中,使市場置于社會的有效控制下,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重新回到以誠信有序,互敬友愛為基礎的和諧社會,并重建社會共同體。
波蘭尼在總結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性后果的基礎上,致力于實現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不同種族和諧共生的世界和平的目標,并不斷強調道德與文化建設的極端重要性。事實上,不同文明與文化應該在平等對話與交流中融合發展,珍視人類的共同理想和社會繁榮的遠大目標,追求德治、善治及法制的和諧社會。惟有在社會共生和可持續發展的文化認同基礎上,人類社會才會有美好的明天!
如果說,19世紀自我調節市場經濟不可避免地產生“雙重運動”,社會立法和社會保護成為重要的制度力量,那么,在經濟全球化的世界圖景下,以道德與文化重建為核心的多元文化和諧發展的自覺,則構成波蘭尼共生理論的核心命題,也將構成21世紀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個中心議題。
- 上一篇:醫院支援社區服務工作方案
- 下一篇:黨委政府科學發展觀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