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地區創新的軍民合作產業發展

時間:2022-04-07 11:29:00

導語:淺析地區創新的軍民合作產業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地區創新的軍民合作產業發展

論文關鍵詞:軍民結合現狀及定位對策措施

論文摘要: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內涵不僅是“軍轉民”,還應包括“民轉軍”,即將民用技術、市場競爭機制引進武器裝備研制和國防科研生產中。民用企業參與軍品競爭、民用技術引入軍品生產中,既有利于提高我國國防科技實力,也為民用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目前,重慶的國防科技工業無論在總量、產業領域、科技含量諸方面,均在全國居于突出地位。目前全市1/3的工業總產值在軍民結合企業,1/3的工業總產值在軍民結合相關企業;在軍轉民產業上,地方企業承接軍工的“溢出”和“擴散”,成績顯著。因此,探究重慶軍民結合發展歷程及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也可以為我國軍民結合產業的發展提供借鑒。

在和平與發展這一主導潮流的推動下,許多國家都根據本國國情,采用不同的模式和途徑,加快推進軍民結合的進程,從而實現國防科技和民用科技相互促進和協調發展。從國內看,在新的時期,促進軍民技術的共享和雙向轉移,實現軍民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產品設計制造到技術和產品采購的全面的有機結合,對促進建設經濟有效的國防和引領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實現國防科技工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重慶是三線建設時期我國常規武器的最大生產基地,也是計劃經濟時期我國六大老工業基地之一,國防科技工業已形成了強大的研發能力,積累了大量可以轉為民用的科技成果。在民用科研領域,重慶許多民用的高科技已逐漸融入了傳統軍工部門。因此,探究其軍民結合發展歷程及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也可以為我國軍民結合產業的發展提供借鑒。

一、西部各省軍民結合產業發展特點

西部地區是我國三線建設時期軍工企業的主要布局區域,主要在重慶、四川、陜西、貴州、湖北等戰略縱深地帶,相繼建設了一大批以國防科技工業為核心包括相關工業的大中型骨干企業和科研單位。先后建設了以重慶為中心的兵器工業后方生產基地,建設了豫西、鄂西軍工生產基地,還在關中地區、湘西地區、成都地區、貴陽地區和昆明地區建設了一系列武器裝備生產企業。先后經過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軍轉民”,目前相繼進入軍民結合產業發展階段。

陜西省是我國軍工大省,三線建設的重要省份,建設軍民結合技術產業基地,是近年來陜西發展軍民結合、寓軍于民,實現國防科技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有效途徑。主要措施是:政府規劃先行,軍地雙方協商,以產業鏈延展和產業集群發展為方向,整合軍地雙方優質資源推動經濟發展;制定軍民兩用技術開發和產業化優惠政策、扶持計劃和資金支持措施,引導、支持和鼓勵軍民兩用高技術產業持續快速發展。

四川軍民結合產業按照省委、省政府“軍品做精、民品做大、企業做強、加快發展”的要求,著眼于長遠發展,通過健全軍地互動機制,搭建軍民兩用高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平臺,軍工優勢潛能進一步釋放,一批軍工支柱民品進一步做大做強。

二、重慶市軍民結合產業發展現狀

(一)重慶市的軍工資源及其定位

重慶是我國軍工單位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是我國航空、航天、兵器、核工業、電子軍工的重要戰略基地。擁有長安、嘉陵、長江電工等一批大型軍工企業和兵器59所、電子24、26、44所,航天設計院和第三軍醫大學、后勤工程學院、通信學院等一批重點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兵裝集團、船舶重工集團及總裝、海軍、空軍、陸軍都在重慶設立了軍事代表局(處)。目前,重慶1/3的工業總產值來源于軍轉民企業,1/3的工業總產值來源于民口配套(軍口)和軍工溢出企業,1/3的科技資源分布在軍口。

(二)主要成就

1.軍民融合度較高,軍地取得雙贏

“十五”期間重慶市國防工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1698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企業產值的比重為20%。國防N-技工業在重慶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份量,為地方財政收入做出了突出貢獻。形成軍工經濟與地方經濟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2.軍工企業成功研發一批拳頭民品

經過二十多年的軍轉民實踐,長安、嘉陵、建設集團等33戶軍工企業建立了重點民品科研開發體系,形成了較強的綜合開發能力,培育了一支具有較強創新意識的管理團隊以及具有較高素質的科技人才和職工隊伍,研究了一批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軍工企業利用其技術、人才、管理、資金和政策等方面的優勢,先后開發了汽車、摩托車及零部件等上百種民品。尤其是依托軍轉民發展起來的汽車、摩托車及零部件、風力發電減速器、風力發電齒輪箱、不銹鋼化學品船舶、小徑流增壓器、鐵路載貨車、燃氣表等,已經成為重慶工業的支柱產品。

3.軍轉民推動了重慶經濟結構調整

正是由于長安、嘉陵等企業軍轉民的帶動,重慶汽摩配件行業及其民企進入才得到大力發展,重慶才會成為全球最大的摩托車制造基地。目前,重慶生產的汽車占全國市場份額的13%,摩托車占全國的30%,摩托車發動機占全國的一半以上,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軍轉民企業。隨著工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軍工企業軍轉民已經成為重慶市國民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助推器”。

4.軍轉民帶動了重慶制造業的發展,提升了重慶民用工業的技術水平

目前,重慶市近2000家企業為汽車、摩托車進行配套生產,解決了大量的就業,產生了豐厚的稅收利潤。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軍轉民提升了軍工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實力,也提升了重慶市民用工業的技術水平。如今,重慶市交通設備、通用機械、民用電子和儀表、合金材料、特種車輛、光學儀器等產品的技術含金量極高,與軍轉民密不可分。

5.“民參軍”成效顯著

按照“軍民結合,寓軍于民”戰略方針,努力構建小核心、大協作、高水平、可持續的新型國防N-技工業體系。目前,重慶市已有23戶民口軍品配套單位,以西南鋁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國四聯儀器儀表集團有限公司、重慶紅巖汽車有限責任公司、重慶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化潤滑油重慶公司為代表的一批民口企業已成功涉足軍工領域,成為重慶市重點軍品配套單位。

(三)重慶市推動軍民結合產業發展的有益經驗

一是重點培育和發展汽車、摩托車產業,推動軍轉民與地方產業結構相銜接,探索形成以“產業牽引”為特點的創新途徑。主要特點如下:圍繞汽車摩托車產業的開發,以軍工企業為主體,通過引進吸收消化國外先進技術提升產業水平,有效發揮了傳統軍工業對民用工業的先導和帶動作用。圍繞汽車摩托車產業的開發,以地方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為載體,主動承接軍工的“溢出”和“擴散”,通過“軍為民用”有效推動了產業集群的形成。

二是全面整合科技資源,推動軍隊和地方科技資源雙向優化配置,探索形成以“平臺支撐”為特點的創新途徑。主要特點如下:發揮學術帶頭人的領銜作用,形成匯集軍地雙方科技領軍人物的創新團隊,對共性科學問題和軍民兩用技術展開研究,實現成果共享;發揮科技平臺的載體作用,形成結合軍地雙方研發機構的新型科研平臺,對重大關鍵技術難題進行聯合攻關,實現成果共享;發揮重大科技項目的紐帶作用,形成軍口和民口技術、人才和平臺等創新要素的有機聯動,為創新資源注入強勁的張力。

三是加強對內、對外合作,推動軍地雙方在更大空間范圍內互動結合,探索形成以“開放驅動”為特點的創新途徑。主要特點如下:通過民口配套企業與國外科研機構展開合作,引進消化吸收技術,在若干領域實現了技術的再創新;通過開展國內外的項目、技術、資金等全方位的合作,集成軍地資源在更高層次上聯合攻關,在部分領域實現聚焦突破。四是發展軍民兩用技術,推動民口資源服務軍口,探索形成“民為軍用”為特點的創新途徑。民口企業瞄準為軍口企業配套的市場定位,適時研究國防工業需求和軍事裝備發展趨勢,有針對性地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換代,在解決軍需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軍轉民企業在大舉進入民品市場的過程中,適時推動民品生產中的先進技術向軍用領域回流,從而反哺和促進國防工業與軍事技術,形成更具彈性和活力的軍事工業基礎。五是加強統籌協調,促進軍地雙方合作共進,探索形成以“政府促進”為特點的創新途徑

(四)存在的問題

重慶軍民結合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奮斗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創造了輝煌的業績正在開始向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新階段前進。但是,在前進中仍然存在必須面對和解決的若干問題。

1.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不適應市場競爭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的發展后勁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技術創新與質量效益,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不斷合理優化。而兵工企業還沒有完全擺脫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技術來源上比較單一,還沒有完全擺脫引進、消化、吸收的模式,自主創新技術力量還比較薄弱。企業設備老化,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步伐緩慢,企業產品品種單一,更新緩慢、質量也不盡如人意,與市場變化的要求相距甚遠,已經成為不少企業存在生存危機的重要原因。

2.外向型經濟發展提出新挑戰

當/4-t~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如果不更多更好地利用國內外的各種經濟和技術資源,培育和發展兵工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技術進步和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將使保軍轉民的難度進一步加大。

3.經營機制不健全

軍民結合產業現行經營模式與現代市場經濟體制所要求的經營管理機制還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為思想觀念較落后,創新意識、危機意識不強,自主開發能力較弱,企業管理和經營機制轉換遲緩,缺乏有效的競爭、激勵和約束機制等。

三、對策措施

(一)強化“三科技大平臺”這個基礎環節。廣泛吸收軍隊院校、科研院所和軍工企業的科技資源,進一步加快三大公共科技平臺的建設。在研究開發平臺建設方面,要以重慶軍地重點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業為依托,采取政府扶持,部市共建,企業、高校與科研院所聯建,單位自建等多種模式,建成一批設備設施國內一流,能為重點行業、優勢產業技術創新提供服務的研發基地。在資源共享平臺建設方面,要加快科技成果數據庫、專利數據庫、科技政策法規數據庫等9個基礎數據庫的建設,并以重慶科技信息網為基本載體,鏈接九個數據庫及國內外其它重要數據庫,為軍地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和區縣提供優質高效的科技信息服務。在成果轉化平臺建設方面,要以科技園區、生產力促進中心和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為依托,構建科技成果轉化網絡。重點加強優勢行業、重點產業科技成果中試基地建設,加快大學科技園、高新技術開發區、工業園區等孵化基地、孵化器建設,大力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繼續辦好重慶高新技術交易會暨軍民兩用技術博覽會,千方百計為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架起便捷通達的橋梁。

(二)強化“軍民兩用技術”這個核心環節。在軍民科技成果共享互通的前提下,鼓勵軍地企業大力發展軍民兩用技術。在國家制定重大兩用技術規劃的基礎上,切實促進各產業高新技術和基礎制造能力的有機結合,滿足國家安全和地方經濟競爭力的雙重需要,健全產業的整體功能。支持軍轉民和民口企業參與國防科技工業結構調整及軍品生產,促進軍民結合、雙向互轉,推進科技成果的產業化。簡化軍民兩用技術產品的高新技術產品認定程序,鼓勵軍民兩用技術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

(三)強化“市場配置資源”這個重點環節。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深化以產權、勞動、人事和分配制度為重點的企業改革,建立和完善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企業制度,激活企業技術創新的內生動力,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投入、收益、風險承擔的主體。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科技管理體制。做好科技政策和經濟政策的相互協調,引導企業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創新成果集成應用的主體;改革科技管理方式,逐步建立企業牽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共同參與的機制,支持企業承擔國防和地方的研究開發任務;完善技術轉移機制,促進企業之間、企業與大學和科研院所之間的知識流動和技術轉移,促進企業的技術集成與應用;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為重點,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業服務體系,積極發展面向中小企業的投融資體系,創造有利于中小企業創新的政策環境。

(四)強化“政府主導和調控”這個關鍵環節。切實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把在“軍轉民”時期政府直接參與微觀經濟活動為主,轉變到為“軍民結合”提供產業導向、環境營造和公共服務上來。在政策引導上,出臺落實國家扶持自主創新相關優惠政策,建立財政、金融、科技和社會資本相結合的科技開發投資體系,鼓勵軍民結合企業對引進技術和科技成果消化、吸收;運用工業結構調整資金,支持國防科技工業企業的民品項目和民口企業參與軍工產品配套研發、生產項目;完善《重慶市專利實施條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重點支持光機電一體化、電子信息工程、生物化工醫藥工程、能源開發利用技術以及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等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化,支持軍民結合產品的軟硬件開發及更新,努力在若干重點領域掌握一批核心技術,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和品牌,為重慶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