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德國經濟與人口流遷關系
時間:2022-04-22 10:33:00
導語:小議德國經濟與人口流遷關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經濟結構人口流遷經濟發展
內容摘要:本文可以通過經濟發展引導人口的合理流動,同樣也可以通過人口流遷的調控與管理刺激經濟發展,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與繁榮。經濟發展與人口流遷之間具有內在的相關性。德國作為歐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典型案例,其經濟發展與人口發展的關系具有很強的代表性,當然,其經濟與人口流遷的關系軌跡表現出很強的個性。盡管如此,其經濟發展和人口流遷的關系還是可以給予我國較強的啟示。
起伏不定—德國經濟發展軌跡探析
德國經濟曾經是推動歐洲經濟發展的先鋒,但近年來卻始終徘徊在停滯的邊緣,1990年兩德統一以來,德國經濟疲軟不振。自1990年統一到2001年,德國經歷了四次經濟衰退,其中1999-2000年國際石油價格上漲和美國經濟衰退引發的2001年下半年經濟嚴重衰退為第四次經濟衰退。2001年,德國經濟增速由2000年的3.0%急劇回落并步入輕度衰退,主要受三個因素影響:一是結構老化;二是外部沖擊;三是周期傳導。因此,德國政府在宏觀政策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刺激經濟增長,主要是: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方面進一步擴張力度,在不突破《馬約》標準和財政赤字壓力的前提下加大財政支出,2000年歐央行的四次減息對德國有較明顯刺激作用;實行稅改和減稅政策刺激經濟,通過降低企業和個人所得稅實現擴張性政策目標;調整勞資聯盟關系,穩定和改善就業形勢;積極參與國際協調等。
2003年德國經濟跌至-0.2%,成為1993年以來最為艱難的時期,其難點主要表現在:2002年經濟復蘇目標已然落空,增長率僅為0.2%,居歐盟各國之末;失業規模居高不下,全年失業人數月均在406萬規模上徘徊;財政赤字達772億歐元,占GDP比重3.7%,突破《馬約》標準。
2004年,德國經濟逐漸復蘇,GDP增長率達1.2%,繼而經濟增長趨于良好,特別是2006年以來,歐元區經濟復蘇勢頭加快,其主要動力則是來自德國。國內和國外需求同步增長,都對第一季度經濟增長作出貢獻(見圖1)。而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2006年德國GDP增速至3.2%,成為近十年來增速最快的年份。當時德國經濟面臨的主要風險是如何削減政府財政支出,將負債率控制在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的范圍內。但值得注意的是通脹壓力不容忽視,2006年以來,國際原油價格上升約40%,銅等基本金屬價格也大幅度上漲,歐元區年度通貨膨脹率連續16個月超過歐洲央行2%的政策目標,2006年德國通脹率達1.8%,2007年更至2.3%,因此,防通脹也是德國經濟的重要任務(見表1)。
2007年德國經濟增速較上年下降至0.7%,2008年受美國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市場危機、歐元升值和國際市場油價居高不下等因素的影響,經濟增速明顯減緩為1.3%,特別是2009年德國GDP創近40年最大降幅,為-5%。與此同時,2008年通脹率卻不降反增至2.8%,經濟形勢較為嚴峻。2009年在金融危機影響下,通脹率伴隨經濟增速的下降而明顯降低(見圖2)。
德國聯邦經濟部在2010年1月22日的“2009年度經濟報告”預測2010年德國經濟負增長2.25%,是德國史上經濟下滑最快的一年。出口和企業設備投資將出現較大滑坡,分別較2009年下降8.9%和11.9%,失業人數將增加50萬人,失業率上升至8.4%。
不規則運動—德國人口流遷狀態分析
從人口總量來看,德國總人口在十年間經歷了緩慢增加繼而緩慢下降的趨勢,據歐盟統計局統計,德國人口從2008年的8222萬降低到了2009年的8200萬,又減少了20萬。根據數據分析,盡管聯邦政府推出輔助年輕父母、鼓勵生育的政策,但2009年德國的新生兒數字依然下降。據統計,2009年德國死亡人口數字還是高于新生兒,人口因此減少19萬。同時,2009年從德國移出的人口數也高于移入人口。經測定,2030年、2050年,德國人口將分別遞減至7720.3萬和6874.3萬人,僅相當于2010年預期人口規模的94%和84%,下降速度比較迅猛。屆時,德國將陷入人口規模絕對短缺的境地,對其社會經濟發展造成一系列嚴重的負面或消極影響(陸軍,2009)。
20世紀90年代至今,德國與外國之間的總的流遷人數不斷呈現下降趨勢,這一降幅在1998年接近最高,而總遷出人數幾乎呈現相當的趨勢,變化不大。但凈遷移人數同總遷入趨勢保持大體一致,不斷下降。
與此同時,1991年至2007年間德國公民在德國與外國之間的流遷也呈現明顯的特征,總遷入人口不斷呈現下降的狀態,而總遷出人數卻緩慢上升,在2005年間遷出人口總數大于遷入人口總數,而德國種族被遣返遷入的人數與總遷入人數保持幾乎平行的狀態,呈現下降的趨勢,并且降幅較大(見圖3)。
德國向海外移民的趨勢上升,成為近年來人口下降的又一個漏出通道。2007年12月31日,在德國停留的外籍居民人數累計為6744.9千人。在來源結構上,較2006年呈現大幅增長的人口來源國包括保加利亞(19.9%)、盧森堡(13.3%)、羅馬尼亞(15.3%)、黑山共和國(168%)和塞爾維亞(171%)。但是,德國與國外之間的人口流動數據顯示,2006年移民海外的德國人超過返回德國的人數達到6.6萬,2007年又有16.1萬德國公民移民海外。從德國與國外之間人口流動的連續數據分析,德國跨國凈移入人口的差值出現逐年遞減的顯著趨勢。從國際人口遷移凈變動的數量看,依靠移入人口彌補國內人口自然增長缺口的任務已經無法完成。
外國公民在德國和外國之間的流遷在1991-2007年間也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同時遷出人數保持大致相當的數量,一直較為平穩,但尋求避難遷入的人數持續下降。德國流入人口除了勞工遷移、探親等外,尋求避難遷入的人數也占相當的部分,只不過隨著經濟社會的日益發展,處于困境的人數相對減少,而因為尋求避難而遷入德國的人口也相對下降(見圖4、圖5)。
德國經濟發展與人口流遷定量關系分析
人口流遷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經濟因素,世界各國的流遷趨勢也有力的證明,流遷的趨勢絕大多數是從相對落后、貧窮的地區,流向相對發達、富裕的地區。而且同時比較規律的是,流動人口的流動規模和流動頻率與經濟發展狀況密切相關,在經濟發展較好時期,經濟增長率不斷提升,整個社會環境呈現一種繁榮的面貌,此時人口流遷的規模和速度也逐漸增加。德國經濟發展與其人口流遷的軌跡也充分的印證了上述論點。
參考文獻:
1.德國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
2.2003年德國經濟形勢與政策選擇分析.
3.當前德國經濟形勢.
4.金融危機對德國經濟影響及分析.
5.統計顯示:德國人口再降30萬引進移民刻不容緩[N].中國新聞網,2010.1.25
6.陸軍.當代德國人口困境與調控政策的修治導向[J].歐洲研究,2009.6
- 上一篇:外貿公司報關員實習體會感言
- 下一篇:談化學課堂充滿生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