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形勢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19 09:04:00
導語:國際金融形勢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03年,隨著美國經濟的強勁復蘇,以及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帶動了全球經濟進入新的增長周期。與此同時,美國的減稅措施和全球性的寬松貨幣政策環境,共同造就了2003年國際金融市場出現了近年來不多見的普遍牛市大行情,各國股票指數、期貨市場、黃金市場、石油市場要么是強勁攀升,要么是挑戰新高。預計2004年將延續這一趨勢。
一、各國經濟概述
1、美國
與2003年第三季度的強勁增長相比,美國第四季度GDP增長大幅減緩,折合年增長率為4.0%,約為第三季度增幅(8.2%)的一半,而2003年全年GDP增長3.1%,仍呈現強勁復蘇態勢,但低于華爾街預期。2003年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來自個人消費、出口、設備與軟件支出、庫存投資及住宅投資。但第四季度的數據表明,以上部分指標的景氣狀況有所緩和。
從財政和貨幣等宏觀經濟政策的影響層面來看,2003年美國經濟的強勁復蘇主要得益于布什政府的減稅政策和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尤其是美聯儲的低利率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金融市場的寬松環境。未來美國經濟增長的走勢和國際金融市場前景,除了尚不明確的一些政治、經濟因素以外,市場的注意力仍應集中在美聯儲的貨幣政策之上。雖然2004年1月28日美聯儲維持聯邦基金利率于1.00厘的45年低位不變,但未來美國貨幣政策環境仍取決于以下幾個因素。
通脹方面,美聯儲關心的核心消費物價指數仍然低位徘徊,美國經濟仍存在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兩種可能。美聯儲局貨幣政策最為關注的3個方面:經濟增長、就業及通脹壓力中,只有經濟增長是明確支持利率上調的政策傾向。從大選因素來看,決定聯儲加息最重要的因素應是勞動市場,但數據表明,美國勞動市場第四季度并不明朗,即使是近幾個月失業率有所下降,但四季度末5.7%的失業率仍然是美國聯邦政府無法接受的。因此,雖然市場普遍預期美聯儲加息遲早要到來,但未來的貨幣政策走向仍主要取決于未來勞動市場的表現。
表12003年第三、四季度美國主要經濟指標簡要比較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消費支出增長
6.9%
2.6%
耐用品支出增長
28%
0.9%
非耐用品支出增長
7.3%
4.4%
政府支出增長
1.8%
0.8%
聯邦政府支出增長
Na
0.7%
各州和地方政府支出增長
Na
0.9%
企業投資
12.8%
6.9%
非住宅投資下降
1.8%
3.0%
設備和軟件的支出
17.6%
10%
建筑支出下降
Na
2.4%
住房支出增加
21.9%
10.6%
整體個人投資
14.8%
12.4%
出口
Na
19.1%
進口
Na
11.3%
2、歐元區和歐盟成員國
總體來看,2003年由于各成員國經濟增長緩慢、失業率居高不下,歐盟在趕超美國成為全球最有競爭力的經濟體方面進展緩慢。全年各成員國的失業率平均高達8.1%,勞動生產率增長僅大約為0.5%-1%的水平,2003年末歐盟各國的人均GDP也只相當于美國的72%。
從歐元區成員國2003年第四季度的表現來看,2003年11月份,歐元區12國工業生產比上月微升0.1%,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幅為1.2%。11月份工業生產雖然繼續保持增長勢頭,但增長幅度如此之低,表明復蘇力度不如預計的那樣強勁。在歐元區成員國中,愛爾蘭和德國11月份的工業生產增幅分別為1.4%和1.3%,荷蘭和盧森堡的增幅則相對較高,分別為2.1%和1.9%,歐元區第二大經濟體法國的工業生產卻下降了0.4%。在將未加入歐元區的英國、丹麥和瑞典計算在內后,歐盟15國2003年11月份的工業生產比上月下降了0.1%,但與上年同期相比仍上升了0.9%。通貨膨脹方面,歐元區2003年12月份的通貨膨脹率預計將由11月份的2.2%重新降到2.0%,即降至歐洲中央銀行設定的通貨膨脹目標上限。
2003年全年情況,德國GDP比前年下降了0.1%,是1993年以來的首次下滑。財政赤字總額為860億歐元,占該國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4%,連續第二年超過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的3%的上限。全年勞動市場狀況方面,在歐元區12國中,西班牙的失業率最高,為11.2%,盧森堡的失業率最低,為3.9%。在歐元區經濟大國中,德國和法國去年12月份的失業率分別為9.2%和9.5%,均與上月持平。
歐元區之外的主要歐盟成員國英國的2003年四季度數據表明,11月份制造業產值較上月下降0.7%,這是該數據自2002年10月份下降1.5%以來的最大降幅;同期工業產值下降1.0%。與2002年同期相比,2003年11月份制造業產值增長0.7%,工業產值下降0.4%。通貨膨脹方面,英國通脹壓力仍然非常低,短期內也不太可能上升到2.0%的目標水平。
3、日本
雖然2003年12月份日本工業產值出現了4個月來的首次下降,較11月份減少1.0%,但由于10月份和11月份工業產值雙雙攀升,第四季度的工業產值依然大幅提高,較前一季度增長了3.6%,工業生產依然處于復蘇階段。四季度工業產值推動力來自出口尤其是對亞洲鄰國的出口非常強勁,而12月份的下降主要是因為機械設備的生產較上月下降了2.7%。2003年,日本全年工業產值增長3.2%,為2000年來的首次增長。2003年日本的年平均失業率為5.3%,比歷史最高的2002年下降了0.1個百分點,第四季度末失業率為4.9%,為近年來首次低于5%。日本經濟好轉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工礦業生產持續增長。二、企業收益改善,設備投資增加。三、企業倒閉減少,失業人口下降,家庭消費開支出現增長。
盡管日本經濟出現了令人欣慰的好轉,但影響復蘇的問題依然十分嚴重,主要包括:通貨緊縮還在持續;金融機構不良債權居高不下,中小企業籌資難度未減;個人消費雖然出現回升,但消費增長主要依賴部分高收入者。另外,日本企業設備投資的持續增長
主要依賴出口主導型的汽車、電子機械類大企業投資的增加,而中小企業的設備投資卻在下降。雖然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但隨著美國經濟持續復蘇、中國等亞洲國家經濟快速增長以及日本政府經濟結構改革逐步出現成效,2004年日本經濟將繼續呈現緩慢上升態勢,逐步進入以出口為主導的低速增長階段。日本政府預測,2004國內生產總值的名義增長率將為0.5%,實際增長率將為1.8%。
表2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指標
08/03
09/03
10/03
11/03
12/03
美國
非農業職位增長(萬)
-4.1
12.5
13.7
4.3
0.1
失業率(%)
6.1
6.1
6.0
5.9
5.7
工業生產(較上月±%)
0.0
0.6
0.4
1.0
0.1
零售額(較上月±%)
0.6
1.0
-0.3
0.9
0.5
CPI(較上年同期±%)
2.2
2.3
2.0
1.8
1.9
歐元區
失業率(%)
8.8
8.8
8.8
8.8
-
零售額(較上月±%)
-1.1
-0.3
0.0
-
-
工業生產(較上月±%)
-0.6
-0.4
1.3
0.1
-
CPI(較上年同期±%)
2.1
2.2
2.0
2.2
2.0
M3貨幣供應增長(年率%)
8.2
7.5
8.1
7.4
7.1
日本
失業率(%)
5.1
5.1
5.2
5.2
4.9
工業生產(較上月±%)
0.5
3.0
0.8
0.8
1.0
CPI(較上年同期±%)
-0.3
-0.2
0.0
-0.5
-0.4
M2貨幣供應及存款證(較上年同期±%)
2.0
1.8
1.5
1.6
1.5
4.亞太和拉美地區發展中國家
受SARS疫情的沖擊,大多數亞洲國家的第二季度經濟增速普遍出現放緩;但第三季度,中國、印度、菲律賓、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和臺灣等地區的內需加速增長,以及美日經濟的復蘇,大大改善了亞太地區經濟增長的內外環境。
2003年,菲律賓GDP增長了4.5%,略高于2002年的4.4%。印度在2003年經濟增長率達到8.4%,連續7年實現了快速增長。韓國由于內需不振,GDP增長率僅為3%。2003年越南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3%,為1996年以來增長最高的一年。新加坡全年經濟增長率為0.8%,而在第三和第四季度的增長幅度分別達到了1.7%和3.7%,由此可見,在經歷了一年的經濟困難之后,新加坡的經濟狀況呈現強勁復蘇趨勢。2004年預計將增長3-4%。2003年,印尼經濟增長3.8%,其中國內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80%。2003年,香港經濟第一季度增長4.5%,第二季度萎縮0.5%,第三季度增長4%,預計第四季度增長可達4.2%,全年增長將達3.2%,2003年10至12月,香港失業率為3.3%,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同比下降1.9%,仍沒有擺脫通貨緊縮的困擾。
對于東亞國家的整體經濟增長狀況,亞洲開發銀行認為,2003年東亞國家和地區的平均經濟增長率將達到6.1%,2004年的經濟增長率預計為6.6%。尤其是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已經成為東亞地區經濟增長的引擎。
拉美地區在阿根廷危機逐漸穩定之后,也開始走向了復蘇之路。2003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經濟增長率為1.5%,城市失業人口達1670萬,失業率達10.7%。平均通脹率8.5%,工資水平平均下降4.7%。2003年拉美國家中經濟增長率最高的國家是阿根廷,增長幅度將達7.3%,哥倫比亞增長3.4%,厄瓜多爾和墨西哥分別增長2.0%和1.2%,巴西的增長率只有0.1%,委內瑞拉經濟將下降9.5%。烏拉圭仍處于2002年危機陰影中,其2003年的經濟增長率為-2.5%。2003年,拉美的外貿將連續第二年出現順差(順差額預計為370億美元)。2003年,拉美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了1%左右,投資率約為18%(按1995年價格計算)。拉美的通貨膨脹率將從2002年的11.4%下降到2003年的8.6%。
二、全球股票市場
受美國等世界主要經濟發達國家經濟強勁反彈的影響,加上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寬松貨幣政策環境,在美國官方公布了2003年第三季度GDP增長率高達8.1%之后,全球股市也迅速做出了反應。2003年四季度,股市高歌猛進,到12月底道瓊斯指數突破10000點大關,納斯達克也沖破了2000點。
1、美國
受美國經濟強勁復蘇和各上市公司三季度財務狀況的持續好轉的影響,美國各主要股票指數漲幅非常明顯,2003年末,以大型企業為代表的道瓊斯30種工業指數同比上漲了25.3%,重新突破了10000點大關;而隨著全球IT行業在下半年的全面復蘇,以高科技企業為主的NASDAQ指數漲幅更是高達50%,沖破了2000點心理大關;代表市場整體水平的標準普爾500指數也相應上漲了26.4%,達到了1111.92點。
表3美國主要股票指數2003年變動情況(收盤)
主要指數
2003-12-31
2003-6-30
2002-12-31
漲幅
道瓊斯30工業指數
10,453.90
8,985.44
8,341.63
25.3%
NASDAQ綜合指數
2,003.37
1,622.80
1,335.51
50%
標準普爾500指數
1,111.92
9
74.51
879.82
26.4%
注:股票指數漲幅均指相對去年末的波動(下同)。
2、歐洲
2003年,歐洲各主要股指結束了2000年以來的持續跌勢,出現較全面回升,某些股指上漲的幅度甚至超過了美國市場。其中倫敦金融時報指數年底較年初上漲了13.6%;巴黎CAC40指數則上漲了16.1%;法蘭克福DAX指數漲幅最高,達到37.1%;意大利MIBTEL指數漲幅為13.9%,西班牙馬德里SMSI指數上漲27.4%。與美國各股指相比,歐洲某些股票指數的漲幅仍有不小的差距,原因在于歐元區經濟景氣狀況仍然不如美國經濟。與此同時,美聯儲利率長期低于歐洲央行利率水平,這也成為歐洲股市表現不如美國的重要原因。
表4歐洲主要股票指數2003年變動情況
主要指數
2003-12-31
2003-6-30
2002-12-30
漲幅
倫敦FTSE100指數
4,476.90
4031.20
3,940.40
13.6%
巴黎CAC40指數
3,557.90
3084.10
3,063.91
16.1%
法蘭克富DAX指數
3,965.16
3220.58
2,892.63
37.1%
意大利MIBTEL指數
19,922.00
18,360.00
17,485.00
13.9%
馬德里SMSI指數
807.98
719.87
633.99
27.4%
3、亞洲和日本
表5亞洲各主要指數2003年變動情況
主要指數
2003-12-30
2003-6-30
2002-12-31
漲幅
香港恒生指數
12,575.94
9,577.12
9,321.29
34.9%
日經指數
10,676.64
9,083.11
8,578.95
24.5%
漢城綜合指數
810.71
669.93
635.17
27.6%
新加坡海峽指數
1,764.52
1,447.89
1,341.03
31.6%
4、拉美各國
表6拉美各國股票指數2003年變動情況
主要指數
2003-12-30
2003-6-30
2002-12-31
漲幅
阿根廷MerVal指數
1,071.95
765.61
524.95
104.2%
巴西Bovespa指數
22,236.00
12,973.00
11,268.00
97.3%
墨西哥IPC指數
8,795.28
7,054.99
6,127.09
43.5%
三、外匯市場
1、美元
2003年美元兌世界各主要貨幣的匯率,呈持續下跌態勢,一改前幾年強勢美元的格局。美元兌各主要貿易國一攬子貨幣,自2002年末以來下跌了10%以上。其中,美元兌日元下跌約13%;兌歐元下跌了約16%;主要原因在于上半年美伊戰爭的影響;以及在下半年,美國政府為了使經濟快速復蘇而采取的弱勢美元的政策,加上巨額且不斷增加的貿易赤字和國內財政赤字等原因,是美元下半年仍無法走出下跌陰影的主要原因。
而在第四季度,美元兌日元的匯率更是沖破了1美元兌110日元大關,繼續向100日元的心理支撐點方向邁進。美元兌歐元的匯率在四季度也突破了1美元兌0.8歐元,達到了1美元兌換0.78歐元,創歐元誕生以來的新低。預計弱勢美元的趨勢在短期內不會有明顯的變化。
2、歐元
2003年歐元兌美元的匯率,歐元一直處于升值的態勢。一方面有美國經濟和歐元區經濟調整和經濟基本面的原因,另一方面則是歐元正逐漸向它的合理購買力回歸。但是在2003年第四季度,美元再次連續貶值,突破了1美元兌0.8美元的合理購買力比價。顯然這對剛剛出現復蘇跡象的歐元經濟是極為不利的,從德國的出口表現來看,2003年德國出口首次出現了負增長,法國首次出現了經濟衰退,失業率持續高居不下等,很大程度上也是由弱勢美元造成的。因此,強勢歐元和弱勢美元對歐元經濟復蘇的負面影響在2004年仍將有所體現。
2003年歐元兌日元的匯率,可謂是起伏不定,5-8月一度達到1歐元兌140日元,但是8月初以來,逐漸向125-130合理水平回歸。然而在第四季度末,歐元兌日元匯率再次升值到了135日元。同樣,強勢歐元也會削弱歐元區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
3、日元
2003年,日本全年工業產值攀升3.2%,為2000年來的首次增長。2003年日本的年平均失業率為5.3%,比歷史最高的2002年下降了0.1個百分點。這是日本年均失業率13年來首次比上年減少。以上數據表明,2003年日本經濟逐步走出長達10年的蕭條期。相應地,日元也呈現強勢地位,尤其是兌換美元的匯率,2003
年從年初的1美元兌換135日元連續升值到105日元左右。短期內并沒有任何改變的跡象。但是,正是日元過于強勢,四季度出口逐漸下滑,才造成了2003年四季度日本工業產值出現了萎縮。這一方面與三季度的合理回調有關,但與四季度日元連續升值也不無關系。因此,強勢日元對于剛剛走出蕭條期,甚至仍處于通貨緊縮困境中的日本經濟顯然是弊大于利。
四、各國利率
1、美國
2003年12月9日,美聯儲召開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利率決定會議上宣布,維持聯邦基金利率于1%不變,并重申將“相當長一段時間”維持利率于低檔。但2004年1月28日,雖然美聯儲決定仍維持1%的聯邦基金利率不變,但刪除了對“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變承諾。這表明,美聯儲為了讓市場消化加息的預期,可謂是用心良苦,同時也為日后調高利率做了充分的準備。但上文談到,美聯儲貨幣政策調整主要取決于經濟復蘇程度、通脹壓力和勞動力市場的狀況。尤其是最后一個因素,在沒有明顯起色的時候,美聯儲不會輕易修改當前的利率水平。
2、英國
由于房地產價格的上漲、英鎊匯率的走軟、強勁的消費者支出,為了防止通貨膨脹重新抬頭,英國成為西方第一個提高利率水平的國家。主要原因在于即使是在美國和歐元區2002年整體蕭條的情況下,英國的經濟增長也從未轉向負數,就業率也繼續保持增長。這意味著英國的富余生產能力有限。因此,美國經濟的強勁復蘇將進一步加大提高利率的壓力。2004年2月5日,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再次調升利率水平,將附買回利率從3.75%提高到4.00%。
3、歐元區
2004年1月8日,總部設在法蘭克福的歐洲央行決定將歐元區12國貨幣的主導利率維持在目前的2%的水平,承認歐元匯率過高對歐洲企業出口帶來負面影響,到目前為止,世界范圍內逐漸復蘇的經濟增長以及消費需求部分地抵消了歐元升值帶來的沖擊。當然,強勢歐元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歐元區的物價穩定也起到積極作用,通貨膨脹仍然在2%目標之內。因此歐洲央行決定維持目前的利率水平。
表7全球主要國家及相關地區最新指標利率一覽表
最新利率水準
最近一次變動
美國
聯邦基金利率1.00%
2003年6月25日降25基點
加拿大
隔夜拆款利率2.50%
2004年1月20日降25基點
日本
貼現率0.1%
2001年9月18日降15基點
中國
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利率1.98%
2002年2月20日降27基點
一年期貸款利率5.31%
2002年2月20日降54基點
臺灣
重貼現率1.375%
2003年6月26日降25基點
擔保放款融通利率1.750%
2003年6月26日降25基點
香港
最優惠利率5.000%
2002年11月7日降12.5基點
隔夜貼現窗利率2.50%
2003年6月26日降25基點
韓國
隔拆利率目標3.75%
2003年7月10日調降25基點
澳大利亞
指標利率5.25%
2003年12月3日調升25基點
歐元區
附買回利率2.00%
2003年6月5日降50基點
英國
附買回利率4.00%
2004年2月5日升25基點
瑞士
利率目標0.00-0.75%
2003年3月6日降50基點
五、國際期貨市場
2003年,隨著全球經濟的復蘇步伐的加快,原材料的價格都出現了大牛市行情,無論黃金、原油、鋼材、水泥、銅鋁,還是油籽、植物油以及棉花價格,都紛紛挑戰新高,不少商品特別是基礎生產資料價格創下了一年乃至數年來的新高,從而推動全球商品期貨市場節節攀升。在剛剛過去的2003年,全球期市成交量繼續強勁增長,歐、美、亞三大洲的期市齊頭并進,各品種都呈現出良好的增長勢頭,成交量屢創新高。
在歐洲,世界最大的衍生品交易所Eurex在2003年的交易量首次突破10億手,比上年提高了27%。與此相比,芝加哥的期貨交易所也不甘示弱,作為現代期市發源地的芝加哥,其3家期貨交易所在2003年均有不俗表現:CME和CBOT的合計交易量首次突破10億手大關,并且雙雙刷新了各自的年度交易量記錄;CBOE的成交量也穩步增長,全年成交2.84億手,比上年提高了6個百分點。作為美國成交量最大的期貨交易所,CME在2003年的成交量達到6.40億手,同比提高15%,創下歷史最高水平。由于今年美元匯率持續下跌,市場對外匯期貨的交易興趣不斷增長,表現在外匯期貨的成交量和空盤量不斷刷新記錄。另外,由于美元匯率前景不確定,多種全球貨幣期貨的空盤量也創下歷史最高記錄。
作為世界頭號農產品期貨交易所,CBOT在2003年的期貨和期權成交量達到4.54億手,比上年提高了32.1%。除了傳統的強項——農產品期貨成交量大踏步前進外,CBOT的金融期貨和期權產品的成交量也表現出良好的增長勢頭,全年達到3.66億手,比上年增長了36.5%,其中其龍頭品種10年期國債期貨以及聯邦基金期貨均有不俗表現;5年期國債期貨的全年交易量也達到7374萬手,同比提高46%;兩年期國債期貨成交量比上年提高106%。股指產品期貨也是迅猛成長,全年成交量達到1554萬手,同比提高69.6%,其中迷你道指期貨的交易量達到1086萬手,同比提高388%。
對銅市場來說,2003年世界銅的消費出現了顯著的回升。銅市場出現了久違了的大牛市,NYMEX的COMEX分部也頻傳佳音,截止到11月25日,其銅期貨就打破了16年來的年成交量記錄,達到287萬手,超過了2001年的286萬手記錄。LME三月銅從年初的1560美元/噸,漲至年底的2350美元/噸,實現了宏偉的大牛
市行情。
六、國際黃金市場
國際黃金市場2003年是多頭揚眉吐氣、收獲頗豐的好年頭。黃金市場歷來與匯市聯系緊密,美元從強勢貨幣轉為弱勢貨幣。使得黃金市場多頭“好風憑借力”,從年初350美元左右水平起步,一路走高到年末的410美元大關。仔細分析2003年國際黃金市場行情變化,可以發現,黃金價格的變動與國際外匯市場美元、歐元甚至日元的變動有著驚人的密切相關性。黃金價格明顯與美元有負相關關系,與歐元、日元有正相關關系。也即,當美元表現堅挺,呈升值趨勢時,金價就疲軟,而當美元下滑,歐元、日元走強時,黃金就跟隨上漲。特別是歐元動向對黃金的影響更為顯著,二者之間表現出來的一致性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很少出現歐元走強而黃金同時在下跌的情況。從某種意義上甚可以說歐元和美元的匯價是黃金市場的風向標。
展望2004年國際黃金市場,鑒于2003年國際黃金市場的春天已經來臨,國際外匯市場后續行情發展趨向有利于黃金,即美元持續疲軟,短期內恢復元氣的可能性不大,歐元朝氣蓬勃,歐元區經濟基本面向好及高于美元的利率支持,使歐元對美元在平價以上的兌換格局輕易不會被打破。
表82003年全年國際現貨黃金價格走勢(美元/盎司)
1.30
3.30
6.30
9.30
10.31
11.30
12.29
國際黃金價格
369.2
334.5
346.10
384.55
384.15
397.50
414.10
七、國際石油市場
2003年三、四季度經濟增長的強勁使美國和中國的石油需求大增。在歐佩克9月份決定反季節削減供應量后,油價在低庫存和寒流天氣的刺激下節節上揚,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WTI和倫敦布倫特原油現貨于12月18日分別漲到33.71美元和30.80美元。而鑒于近一年多來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貶值,歐佩克不愿采取措施冷卻油市,2003年,歐佩克一攬子油價平均為28.14美元,是過去15年來最高的。WTI也高達31.02美元,是自1983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另一方面,2003年世界石油需求量達日均7600萬桶,比去年多出120萬桶,這也是影響石油價格的重要原因。
2004年年初,油價接近美伊開戰以來的最高水平。世界經濟加快復蘇將使石油需求繼續保持2003年的增長勢頭。初步分析,支撐2004年全年油價高位走勢的正面因素主要包括:(1)經濟增長與需求。世界經濟的復蘇進度加快,在石油需求上也將反映出來。IMF預測,2004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將從2003年的3.2%上升到4.1%。摩根士丹利預計2004年全球經濟將增長4.2%。全球經濟利好因素,使得國際能源署最近兩次調高對2004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的預測;(2)歐佩克限產。歐佩克以美元疲軟為由認為目前的高油價合情合理。在2003年,在美元對歐元匯率下跌17%的同時,WTI上漲了19%。歐佩克打算在2004年2月10日開會討論二季度產量政策,預計屆時該組織將從3月份起削減供應量,以防油價在需求淡季下跌。歐佩克10個成員國目前產量配額為2450萬桶/日,屆時該組織可能削減100萬桶日產量。
而支撐2004年油價高位的負面因素包括:(1)非歐佩克增產。連續4年超過25美元的高油價使一些依賴高價格的非歐佩克油田得以生存。由于投資增加和技術進步,前蘇聯以及西非近海深水油田的產量在上升。初步預測,2004年非歐佩克產量將增加150萬桶/日,其中俄羅斯占80萬桶/日。(2)伊拉克產量恢復到戰前水平。在中東地區6,856億桶的石油探明可采儲量當中,伊拉克占16%,是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全球第二儲量大國。
初步預測,2004年全球石油需求量將增加120萬桶,非歐佩克日產量將增加150萬桶/日。2004年,供過于求的威脅將迫使歐佩克從3月份開始減產,以防油價跌到22-28美元目標范圍以下。預計歐佩克實際產量仍將超過官方配額。然而,西方庫存的增加仍會因歐佩克減產和需求的強勁增長而受到限制,油價在2004年可能還不致出現大幅下降。
- 上一篇:招商局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落實情況匯報
- 下一篇:作文課改教學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