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新秩序構建

時間:2022-07-22 06:05:23

導語:國際金融新秩序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金融新秩序構建

1國際金融體制與制度體系亟待改革

國際金融體制與制度體系形成之后,已經運轉了好多年了,已經越過60花甲了,已經快70年,好長時間了,時移世易,變法亦異。并且在全球化進程中,絕對不能采用刻舟求劍、守株待兔、循規蹈矩、因循守舊、陳規陋俗的習慣與規定,來對待發展變化了世界,自國際金融體制與制度體系建立并實施以來,已經發生了諸多金融與經濟危機,特別是當前這場全球性的金融與經濟大危機,又一次暴露出國際金融體制與制度體系的一系列嚴重缺陷及其諸多弊端。特別是20世紀最后10年,金融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最為深重災難的影響,導致新興市場化國家的經濟接二連三地受到金融危機的打擊,國際金融體系在金融與經濟全球的進程中,已經變得空前和十分的脆弱。并且美國用美元雙重貨幣的霸主地位身份,坐收漁利,坐享其成。美國人在世界各個角落到處斂財的秘訣妙方,就是在老、新古典自由主義的理論及其政策主張下,憑借美元的霸權地位,操控一切,大搞陰謀,發動金融超限戰爭,一次次地導致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金融與經濟深受其害。害人害己,在這次金融與經濟危機中,美國也付出了代價。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在資本主義走向帝國主義階段,在帝國主義階段及其全球化的進程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積極倡導和推行全球化戰略,采用金融與經濟全球化等戰略措施,把新興化市場國家,把發展中國家,把世界上的貧窮國家一齊帶進美國早已設計好的陷阱之中,使有些國家越陷越深,而不可自拔。本課題力主強力推進世界金融體制與制度體系的全方位改革,徹底改革。從時間而言,不是短期與長期之爭的問題,而是十分緊迫的事件。面對客觀現實與未來發展,必須徹底改革世界金融體制與制度體系,責任重于泰山,刻不容緩。世界各國、相關國際組織與機構,都應強烈呼吁,都應強烈要求,并且由聯合國組織,或另行組織成立新的世界金融體系改革委員會,世界各國參與,有針對性地、有步驟地對世界金融體系進行卓有成效的改革-建立起新的國際金融框架體系和國際金融新秩序。當一種事物,包括體制與制度等形成并取得公認的合法地位之后,即使是其自身弊端有多么大,要讓其自動退出歷史舞臺都是很困難的。只有徹底地變革,徹底地革命,才能夠得到解決。改革國際金融體系,不是修修補補,而是要重建國際金融體系。修修補補解決不了實質性的問題。修修補補只能使老問題解決不了,新的問題又會積累得更多,矛盾會進一步激化。長期以來,世界上的許多國家、國際社會組織、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對于國際金融體制與制度體系改革的目標、基本原則等一系列問題,自始至終存在著重大的分歧。主張“長期論”者認為: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是長期的,甚至是遙遠的,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時間。“長期論”者千方百計尋找各種理由的目的,實際上是意在永遠維持美元獨享全球經濟增長鑄幣稅好處的零和霸權地位。而“短期論”者則主張:應當徹底摒棄現行的國際金融體系,也就是采取推倒重來的辦法,構建好國際金融新秩序。有的人認為:“短期論”嚴重脫離世界經濟和國際金融實際現狀,而根本無法操作。但是,本課題組成員并不這樣認為,見于美元霸權給世界金融與經濟帶來的一次次的災難,徹底改革現行的國際金融體系,是當務之急,刻不容緩。只是由于美國等發達國家仍然有強大的經濟勢力做后盾,盡管現存的國際金融體系問題很多,但其他國家也無能為力變革。面對國際金融體系的諸多問題,而應積極主動對其進行徹底改革。這其實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是符合世界金融與經濟發展朝流的。

2建立健全科學的國際金融新秩序刻不容緩

在2008年11月15日,美國華盛頓G20國領導人第一次金融峰會上,總書記提出改革國際金融體系的目標與基本原則,即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國際金融新秩序,并且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即全面性、均衡性、漸進性、實效性原則。2009年4月2日,在英國倫敦20國集團(G20)領導人第二次金融峰會上,總書記發表了《攜手合作同舟共濟》的講話,全面、系統、深刻地闡述了中國關于推進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的政策主張和原則立場,對現行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這次全球性的金融與經濟大危機,淋漓盡致地暴露出了現行的國際金融監管體系、國際貨幣體系、國際金融機構等國際金融體系的各個方面和全方位的缺陷與弊端。因而有的專家學者指出:由于國際金融監管體系乏力,缺乏科學性,因而導致現有的國際金融體系無序而無度地擴張;國際貨幣體系在國際儲備資產、匯率制度和國際收支調節等方面的秩序和紀律的弱化與無序;國際金融機構的決策機制偏頗與畸形等。加之,在每次的金融與經濟危機中,國際金融體系救助與救治危機的機制顯得狹隘,甚至失靈。從國際金融體系本身而言,都將增多和加劇了國際金融的風險因素。事實上國際金融體系應有的功能與作用,都在弱化與銳減的下行通道中,這樣,反而對每次金融與經濟危機頻繁暴發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見于這種狀況,對于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勢在必行。由于總書記在G20國倫敦峰上提出改革國際金融體系的主要內容和路徑選擇,得到了廣泛的認同。這就進一步證明具有代表性、適用性、科學性、前矚性。因而本課題力主世界金融體制與制度體系的改革與提出的方略是一致的。一是徹底改革國際金融監管體制與制度體系。總書記提出了關于加強和改革國際監管體系的新思路:加強金融監管合作,盡快制定普遍接受的國際金融監管標準和規范,完善評級機構行為準則和監管制度,建立覆蓋全球特別是國際金融中心的早期預警機制,提高早期應對能力。這就給國際金融監管體系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體的改革項目。因為從這次全球性的金融與經濟危機暴漏出了IMF在協調各國的金融活動、履行全球金融監管、保障世界金融與經濟發展的秩序和穩定性方面的監督管理作用都很有限。改革國際金融監管體系,已成為當務之急,刻不容緩,勢在必行。二是徹底改革國際貨幣體系。國際貨幣體系通常主要包括國際儲備資產的確定、匯率制度的確定、國際收支的調節方式等3個方面的內容。國際貨幣體系就是支配各國貨幣關系的規則和機構及其國際間進行各種交易支付所依據的一套安排與慣例。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與弊端,是這次全球性的金融與經濟危機不斷蔓延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也是近幾十年來國際金融與經濟危機頻發的制度性根源。

國際金融與經濟危機的爆發,有資本主義制度的原因,有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推行老、新古典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政策主張的必然性,也有其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內在缺陷與弊端決定的必然性。與此同時,在美元霸權地位的主導下,也是美國過度利用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與弊端,鉆空子,投機獲取巨大利益的必然結果。總書記深刻指出:完善國際貨幣體系,健全儲備貨幣發行調控機制,保持主要儲備貨幣匯率相對穩定,促進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合理化。吳曉求還主張:在重建國際金融新秩序的進程中,制定一個全球統一的有利于透明度原則的會計準則,是非常重要的。三是徹底改革國際金融機構。在G20國倫敦峰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進一步加強金融監管合作;國際金融機構增強對發展中國家的救治;發揮金融穩定論壇的作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加強和改善對各方特別是主要儲備貨幣發行經濟體宏觀經濟政策的監督;改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治理結構;完善國際貨幣體系。總書記提出的這6個方面的內容,都是以國際金融機構的改革息息相關的,特別是其中的4項內容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有直接的關系。因而許多專家學者認為,應把改革國際金融體系的重點,放在國際金融機構的機制、體制與制度上。并且改革國際金融體系最重要的是,首先需要從改革國際金融機構開始。因為國際金融機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主要載體,其只能是和國際貨幣體系的制度安排密切相關的。因為在布雷頓森林體系時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具有3大職能:維持固定匯率制、協助成員國干預市場匯率波動;監督成員國的國際收支狀況,給發生嚴重困難的成員國提供資金援助,幫助其執行調整計劃;協助建立成員國之間經常賬戶交易的多邊支付體系,消除阻礙世界貿易發展的匯兌限制。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前兩項職能幾乎不起任何作用,只剩下最后一種職能。無數事實反復證明:由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建立在舊的國際貨幣體系之上的,已經根本不能適應當前和今后金融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和全球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需要與要求,見于這種情況,本課題力主徹底改革國際金融機構,從而真正構建好公平、公正、健康、合理、高效、科學的全球性的國際金融機構制度體系及其新秩序。四是加快建立多元化國際金融貨幣體系的步伐。有關資料表明,目前美元占世界貨幣的68%左右,主要在西半球美洲地區、阿拉伯海灣地區、東亞地區、以及前三類地區有貿易往來與聯系的國家等4個重要地區作為基準貨幣、儲備貨幣和貿易結算貨幣。這種由美元一統天下的國際金融貨幣體系的弊端不言而喻。國際社會應積極地、理直氣壯地呼吁并建議,讓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其他相關世界組織,或另行組織成立新的世界金融體系改革委員會,與世界各國政府協商,共同成立新的國際金融貨幣基金組織,即由美元、人民幣、歐元、日元“四邊”多元的國際金融貨幣體系。這是吳曉求等專家學者提出的設想與主張。他們還提出美元、人民幣、歐元三足鼎立的國際金融貨幣體系。本課題同意“四邊”體系。

“四邊”體系更有實力,更加穩固,更有制衡作用。改革以美元為核心的單極國際金融貨幣體系,是世界金融與經濟更好發展的需要與要求,是更好地防范、應對、救治金融與經濟危機頻發的需要與要求。吳曉求等人認為:“單極貨幣體系是沒有制衡力的。這種缺乏制衡的單極貨幣體系,必然使風險內生于其中,從而勢必導致金融體系的不穩定。”1)吳曉求進一步指出:“建立具有制衡機制的多元國際貨幣體系是半個世紀以來全球經濟格局發生重大調整的內在要求。在重構多元國際貨幣體系的過程中,中國應發揮與自身經濟地位相適應的作用。當前,人民幣的國際地位與中國經濟規模和實際財富水平是不相稱的。按現行匯率計算,2008年中國經濟規模(GDP)已躍升至全球第三位,進出口貿易規模全球第三,外匯儲備全球第一。中國理應積極參與多元國際貨幣體系的重建工作。”2)“人民幣成為多元國際貨幣體系中重要的一元,勢必對中國的產業結構和競爭態勢、貿易規模和結構、國際收支狀況、金融市場規模和結構、資本流動等產生全面影響。作為多元國際貨幣體系重要組織部分,首先必須是國際貿易結算通用或選擇性貨幣,是國際金融市場上可交易的貨幣,為此,就必須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改革,使其在一個不太長的時間內,例如到2010年底,成為完全可兌換、交易的貨幣。這是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性貨幣的基本前提。從不完全兌換到完全可兌換,是一國匯率機制改革所能做到的。而從可兌換貨幣到國際儲備性貨幣,則是市場選擇的結果。它體現貨幣發行國經濟規模、經濟競爭力、良好預期及其經濟社會文明、法治的水平。一國貨幣的國際化,對貨幣發行國宏觀經濟結構和金融體系會帶來全面深刻的影響,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貨幣發行國的資本流動和貿易結構會有明顯變化,金融市場特別是資本市場要有足夠大的規模且結構必須均衡。

在享有世界‘鑄幣稅’權益的同時,也將使本國的金融體系更加市場化、更加國際化、更加透明。”一國貨幣成為世界性的國際通用貨幣,不只是一國的文明,而且是世界文明進步的標志。總之,許多專家學呼吁:要不斷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合作、改革和完善國際監管體系,建立健全和完善評級機構的行為準則,真正形成覆蓋全球市場統一的財務監管標準,加大全球資本的流動監測力度,特別關注各類金融機構和中介組織的風險提示,增強金融市場和金融產品的透明度。盡快啟動國際貨幣組織和世界銀行現行的國際金融組織的改革,提高新興市場化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組織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加大力度改革國際金融組織內部治理結構,建立國際金融危機救助體系,不斷提高國際金融組織履行職責能力,與此同時,不斷促進國際金融市場體系的變革與格局調整,推動國際金融中心的轉移,使國際金融新秩序得到重建。

作者:郭繼強1郭亞妮2工作單位:1.中共甘肅省委黨校2.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