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西部國際經濟成長金融約束及消除
時間:2022-03-29 09:56:00
導語:論西部國際經濟成長金融約束及消除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之一是區域金融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和金融積累不足.其原因在于貨幣金融制度內在的缺陷對西部金融資本形成負面影響,因此,我們的近期戰略就是要解除西部地區的金融約束,而遠期戰略則是實現金融制度創新和金融深化。
[關鍵詞]:西部地區;經濟;金融
一個地區的經濟成長必須具備四種基本資源:金融資源、技術資源、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最大的障礙來自于區域金融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和金融積累不足.本文試圖剖析當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形成中,貨幣政策金融制度等金融約束的生成機理并尋求縮小金融差距、實現金融趨同拔而達到“內聚”的金融發展戰略.
一西部地區金融資源的現實背
經濟系統向前推進需要大批金融資源,金融資源無疑是地區經濟發展中的動因和關鍵約束.受歷史的、自然的、地理位置的赴會文化的,尤其是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約束,西部地區的金融業總體不發達,金融在西部地區經濟成長中的貢獻不如東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金融相關比率差異(即金融資產GDP的比值).西部地區的國土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55%,占全國該行業國內生產產值的14.5%;1999年,西部地區金融業、保險業的國內生產產值為607億元,僅占全國該行業國內生產產值的14.7%,而同期東部為39%.這說明西部地區金融對經濟的貢獻不及東部大.
2.金融資產總量較小。1997年,西部地區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余額分別占全國金融機構的13.4%和15.3%,而同期東部地區為65%和57.l%;1999年,西部地區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余額分別占全國金融機構的142%和16.3%,而同期東部地區為63%和58%.這說明西部地區資本形成存在障礙.
3、金融組織結構中.西部地區金融業務集中于國有商業銀行,中小金融機構和外資銀行業務發展相對緩慢.1999年,西部地區國家銀行存款余額占全部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的78%:貸款余額占全部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的83.4%.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左右.而中小金融機構和外資銀行業務的比例均較小.這說明西部地區存在金融淺化的傾向.
4.金融發行和交易額較小.1997年.西部地區上市公司總數137家,同期東部地區上市公司總數473家1999年,西部地區上市公司總數148家,僅占全國上市公司總數的17.39%;1999年,西部地區有價證券發行量僅占全國發行旦的3.57%.同時,到目前為止,產業投資基金、證券投資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基本上還是空白.
5.金融經濟開放度大大落后于東部.東西部地區經濟開放度存在東高西低的特征.東部地區的開放度為16.60%,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高出西部地區(2.68%)近14個百分點.1998年,西部地區實際利用外資13.74億美元,僅占全國利用外資的3%,低于廣東、江蘇等東部任何一個省(市)規模.這說明西部地區金融經濟未打破“內循環”態勢,如圖示:
東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程度比較
*
二西部經濟成長中金融約束的原因
地區間金融資源開發的差異并不能完全歸咎于自然環境,否則,最終將陷于“自然決定論”,區域經濟的崛起無法實現.從理論上講,同一國中區域經濟的差異應該是暫時的,從政策上講,也允許區域經濟的發展有先有后,但若西部長期貧困下去,也無法實現共同富裕的夢想.
按照哈羅德·多馬的增長模型,假定在短期內資本產出率不變的情況下,資本形成率(儲蓄率)成為經濟增長的唯一因索.同樣,在納克斯的“貧困惡性循環理論”中,資本稀缺(低儲蓄能力)成為國家經濟.貧困的直接原因和必然結果.再者,羅斯托的“起飛理論”認為,把資本積累提高到10%是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而劉易斯則更加直接地把一國從5%的儲蓄率提高到12%的儲蓄率,稱之為經濟增長的“中心問題”.所以,地區經濟發展快慢從根本上取決于金融資源的開發和金融資本的積累.魏后凱認為,1986—1997年間中國三大地帶和中西部各省區獨立核算工業總產值增長率的差異大約有33%一56%是由資金投入增長率的差異引起的.
在我國的經濟成長中,西部地區經濟相對落后造成了人均收入水平低,從而邊際儲蓄傾向低,以至于資本形成和有效需求都不足.經濟運行過程中既缺乏資本供給方面的推動力,又缺乏資本需求上的拉動力,導致貧困的惡性循環.西部地區經濟成長的主要障礙在于金融資源效率低下和資本積累不足.造成西部地區經濟成長中存在嚴重的金融約束的主要原因為:貨幣金融制度內在的缺陷對西部金融資本形成負面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一元貨幣政策下貨幣價值的“二元性”
(1)西部地區貨幣價值被低估.貨幣具有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貨幣的內在價值表現為貨幣的購買力,貨幣的外在價值表現為貨幣的價格,即貨幣的利率或匯率。西部地區貨幣價值呈雙低態勢。一方面,西部地區貨幣外在價值低.由于貨幣幣值和通貨膨脹率在地區之間的高低不同,從而使市場利率的決定與形成也不一致.一般而言,通貨膨脹率高的地區市場利率水平應該較高,資金的利潤率也比較高.貨幣逐利的本性引起地區之間的貨幣交易投機,造成西部地區資金向沿海地區流動,進一步弱化儲蓄能力較低地區的儲蓄率,導致西部地區資本不足.另一方面,西部地區貨幣的內在價值低.從理論上講,貨幣購買力高的西部地區購買股票、債券的收益率應該高于貨幣購買力低的東部地區,可由于現代電子通訊技術的高度發達,股票質券等有價證券在二級市場上的價格是統一的,因此,盡管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同時在資本市場上交易操作,無形中中西部地區的一部分儲蓄卻被東部地區剝奪了.
(2)西部地區貨幣乘數值較低.由于國家規定了統一的法定準備金率,因此,法定準備金要求全國同一水平,但由于西部地區的總體存款水平低于東部地區,因而按同一水平上繳存款準備金加劇了西部地區的資源緊張狀態.同時,由于西部地區信用文化水平低于東部地區.存款中所需現金比率較高,在統一的法定準備金率下無法得到照顧.因而西部地區的貨幣乘數長期低于東部地區以至全國平均水平.
(3)西部地區受宏觀貨幣政策調控的影響較大.首先,信貸規模控制對東部地區已經失去作用,而對西部地區的作用還在強化.從1990年代起,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地區間的資金流動渠道增加,非金融機構的快速成長和商業銀行逐利動機的強化.導致東部地區的資金不但沒有流出,反而中西部地區的資金大量流入東部存差地區.加劇了東部地區的存差和西部地區的貸差.結果,東部地區一方面向中央銀行要求增加規模.另一方面又通過非金融機構放貸出去。而西部地區一方面向中央銀行要資金,另一方面資金又流向東部地區.其次,利率政策的調控力度東部弱西部強,進一步助長了西部地區資金的東流.由于地區間資金利潤率的不同和經濟的市場化程度不同,東部地區雖然執行統一的官方利率,但實際上利率已經市場化。而西部地區嚴格執行統一的官方利率,使實際利率長期處于低利率或負利率之下.資金的逐利天性,必然加劇西部資金被“虹吸”到東部.所以,東西部地區對“一刀切”的貨幣政策的承受能力不同,在央行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下,東部地區的“抗震”能力必然高于西部,受到的沖擊會相對較小。
2.金融制度安排上的約束
(1)從金融監管制度安排看:東部地區的監管力皮有所放松,使東部地區在發展中積聚了一大批資金,加速了其資本積累和資本形成.首先,在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的準入條件下,人民銀行的臺規性檢查在東部地區寬松,但對西部地區的監管集中在經營的合法性和風險性中,因而投資誘導不足,造成了資金的沉淀,增大了銀行的負債成本.其次,目前我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主要以現場監管為主,東部地區的金融機構數量較多,人民銀行的監管力度和監管范圍相對有限,而西部地區金融機構數量有限,所以監管的力度和范圍相對較大.這樣.雖然在防范金融風險上取得了成效,但也造成西部地區金融效率偏低的結果.最后,由于東部地區的金融經濟市場化程度較高,基本上實現了“大社會、小政府”的體制格局,政府對金融監管干預較小,而西部地區政府對金融監管的力度較大,因而限制了西部地區金融業的發展。
(2)從金融組織制度安排看,西部地區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而非國有金融機構如新興商業銀行城市合作銀行、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外資金融機構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這種金融組織制度安排的結果,一方面增強了東部地區吸納資金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增加了金融業的競爭,從而提高了東部金融業的效率.而西部地區的金融機構在投資選擇上受到的行政干預較多,并且實行國有商業銀行統一法人制度和系統內統一調度資金制度,經營原則上以公平為主,必然在效率和發展上落后于東部.最后,在地區市場經濟含量不同的前提下,金融機構設置條件過份強調統一,西部地區增設的金融機構失去比較優勢,這實際上是對西部的政策歧視,并不利于西部金融資源的利用.
(3)從金融市場制度看,我國目前的金融市場呈現出地理上的二元金融市場結構,無論是貨幣市場還是資本市場,東部比較發達,西部處于起步階段.就貨幣市場來說,西部地區的同業拆借市場處于自我封閉發展,或者將其變成繞開央行規模管理的渠道,把相當一部分資金投放到沿海地區獲取級差資本利潤率;就資本市場發展而言,國家著力培育東部市場,東部地區有價證券發行量占全國近一半,全國性的右實力的證券商集中于東部地區,上市公司數量東部占了很大比例,資本市場的發展東部基本已實現按市場經濟原則動作,而西部地區幾乎還靠行政手段推動.如此發展態勢,自然加速了東部地區的資本積聚,東部地區經濟成長發展必然會快于西部,西部地區經濟的成長必然會受到嚴重的金融約束。
三解除金融約束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我們并不認為一國總體經濟的增長、市場的自發力量能夠使地區經濟差異逐步縮小、相反.市場力量傾向于使稀缺資源向回報率高的地區流動,從而更可能使窮者更窮、富者更富.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自然資源稟賦千差萬別的國家來說,區域經濟的發展差距在所難免,但對提升我國的國家競爭力來說,西部地區的經濟成長至關重要,解除金融約束是當務之急.
1.近期戰略——解除西部地區的金融約束
在這個階段,要求國家采取不同于開發東部的、有區別的金融發展戰賂和金融發展政策。為此,政府在貨幣政策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引進外資上應該實行分層次調控,以達到解除西部地區金融約束的初期發展戰略。
(1)通過“強政府”作用,實施政府替代,強化政府對西部地區的調控作用和政策支持.政府的作用在于彌補“失效”的市場運行機制,通過直接或間接地干預區域經濟的發展政策、目標、原則和決策等.實現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運用,迅速推動區域經濟的成長.既然通過市場的力量無法使區域經濟均衡地發展,“強政府”金融安排就是最現實的抉擇.具體應做好下述幾方面工作:創造穩定的金融環境,取消不利于縮小地區差異的經濟金融特權;堅持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目標,認真搞好不同地區的經濟金融反向調節;制定明確的區域金融政策和金融發展目標;并使之法律化,在利率、難備金率、金融機構的設置原則與條件及信貸政策等方面對西部實施優惠頃斜;加大政策性銀行對西部地區開發的力度,發揮政策金融機構在財政轉移支付中的作用,并促使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融合,促使西部金融業產生大集團;建立西部開發基金,可從國家基本建設專項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非經營部分.或者由政策性銀行運用,或者作為吸引東部企業的補貼。
(2)發揮間接融資渠道的作用,調整西部地區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貸投向,大力發展新的區域性商業銀行金融機構,增強西部吸納資金的能力。西部地區信貸政策應首先支持產品結構和技術結構調整,以實現西部地區經濟結構的優化,所以,應提高企業技術改造貸款比重,加快西部地區企業技術設備的更新換代.其次,應加大對民營經濟的貸款比重,促進民營經濟的發展.最后,應提高第三產業貸款比重,加速第三產業發展和勞動力商品化程度。另一方面,應考慮在西部地區設立區域性的商業銀行,積極引外資銀行“西進”,發展投資基金和金融中介服務機構,為西部地區企業的資本運營創造條件,為西部資本市場的建設奠定基礎。
(3)發揮直接投資渠道的優勢,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籌資功能和資源配置功能.利用現有的股票市場融資,在擴大西部資金來源時,對國有企業進行資產重組,實現國有企業的產權重組,實現國有企業三年減虧增效、有進有退的戰略目標。為此,西部企業應充分利用“殼資源”,即一方面用好“殼內資源”,通過剝離不良資產,注入優質資產,進行殼內重組;另一方面,以收購、兼并托管等方式,進行殼外重組,實現存量資產的優化配置.西部資本市場不僅要在量的方面有所突破,還應在質的方面有所提高.西部資本市場應著力在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企業素質上下功夫,只有實現了資本市場的主體——上市公司的持續發展,資金才會源源不斷地流入西部.政府應加大對西部資本市場的扶持,采用適當的優惠政策,如稅收返還、實行公共投創傾斜、改善區域基礎設施條件、增加專項補貼等,以促進資本市場的成長和發展。
(4)吸引民間投資和積極引用外資.由于西部的投資利潤率低于東部,此階段應給予民間投資和外資優惠政策.可考慮對特定地區的投資實行稅收優惠政策,或借鑒發達國家開發落后地區經驗,在若干個可以成為經濟增長級的“點”上,由中央政府對投資者實行以補貼為主的“誘導型”政策,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經濟“造血機制”,從根本上改變西部經濟運行的環境。
2.遠期戰略——實現金融制度創新和金融深化
(1)建立市場主導型的國家調控信用制度,實現金融制度創新。我國長期存在的計劃信用體制的經濟基礎已不復存在,西部地區應在本輪經濟成長中率先進行金融制度創新.建立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金融機構內部法人治理結構,以“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為目標,進一步完善各種管理制度,加大內部稽核力度,使金融機構內部決策和業務經營程序化、規范化,從而健全內部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
(2)實施金融深化戰略,進行金融市場創新.為適應西部地區經濟成長的需要,必須進行金融工具、技術。管理等多層次全方位的創新,不斷推出滿足不同需要的金融工具。如個人支票、本票、消費信貸、同業拆借等,同時適度穩妥地創造新的金融工具,如遠期互換、期權期貨、零息債券、可轉換債券遠期利率協議等.大力推廣金融現代化、電子化,提高金融業服務功能服務水平.
(3)創建區域性金融中心。在西部地區構建一個金融機構集中、金融市場發達、金融信息靈敏、金融設施先進、金融服務高效、在西部地區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金融中心。集中大量金融資本及其他生產要素,充分發揮金融資源“第一推動力”和“持續推動力”的作用,極大地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的成長。
- 上一篇:淺析當前國際金融面臨的沖擊
- 下一篇:淺析國際金融監管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