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法中應跟蹤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0 11:05:00

導語:國際金融法中應跟蹤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金融法中應跟蹤研究論文

我國從1980年第一次引進英國作者菲利浦?伍德的《國際金融法律與實務》專著到今天將近18年了。18年中,國際金融法律領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國國內的經濟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對國際金融與法律的研究卻與一些國家有了較大的距離。現在,我國不但需要高科技,還需要對世界的金融與法律的發展進行跟蹤研究,在此基礎上發展我國的國際金融交易與法律監控的能力。

我認為,在國際金融法律領域,有許多方面都要做跟蹤研究,但是目前首要跟蹤研究的問題有兩個:一是跟蹤研究國際金融交易與國家經濟安全的關系;二是國際金融交易高科技化對經濟發展和法律規則的影響。

一、跟蹤研究國際金融交易與國家經濟安全的關系問題

我們要跟蹤研究當今國際金融交易與法律監控的目的,不單是一個“匯率”、“利率”或“市場監控規則”、或“合同法”,或“國際私法”等的金融與法律等技術問題,更重要的是表現為一個國家中央銀行與民間跨國金融機構的關系,還表現為一個國家經濟安全和政治穩定與國際金融交易的關系。因為金融交易的目的雖然是為了盈利,但是,交易的方式上分為“敵意”的交易和“善意”的交易。在交易金額不大的時候,“敵意”性質的交易的破壞性不大,但是,當交易數額大到一定程度時,它對一國的經濟的破壞作用是相當大的,破壞后果不亞于戰爭,可見,金融交易與國家經濟的安全是密切關聯性。

國際金融交易與法律監控的研究,從一個國家的經濟安全的角度來觀察,其必要性可以從最近的亞洲金融危機來得到印證。1997年9月,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爾在香港舉行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年會上發表了演說,題為“亞洲的機遇”(注:《金錢與夢想》俞岱曦等著,中國文史出版社。)。他在演說中指出:貨幣買賣是沒有必要的,是不事生產力和不道德的,是應該禁止的,并使之成為非法。我們不需要貨幣交易。他還說,“買賣貨幣用于支付國家貿易是正常的,但將貨幣單純作為商品來買賣則是不可以接受的。國際上貨幣買賣的交易額比商品與服務貿易額多了20倍,但有關交易既沒有創造就業機會也沒有讓一般老百姓享用到什么產品或服務,真正獲利的只是外匯炒家,他們一年的平均回報率高達35%.而且,無論指數升降,這些足以通過巨額買賣影響匯率的炒家都是穩操勝券,而他是通過使窮人變得更窮而獲取盈利的。”馬哈迪爾總理說“最近外匯投機者對馬來西亞貨幣的打擊使我們的經濟倒退了10年,這是對馬來西亞市場的強暴。”最后,馬哈迪爾總理說“民選政府有權控管市場,因為如果做得不好,選民將會讓政府下臺。但是,他們卻沒有辦法趕走外來的金融炒家”。

反對馬哈蒂爾的看法的是國際金融家,美國的喬治?索羅斯,他在同一個會上也發表了演說。他認為最近幾年來,世界上金融全球化的趨勢正在加速,資本流動使各個國家的匯率、利率和各種證券價格密切關聯,國際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有時興盛,有時衰退,使國際資本流動變得聲名狼藉。所以,國際資本市場的特征變得越來越制度化,但是市場本身需要的是更大的彈性。他還說,“我受到馬哈蒂爾的各種偽造的令人討厭的譴責,我成為他掩蓋自己缺點的替罪者,他在給國內聽眾表演。如果他和他的思想容易受到馬來西亞國內獨立傳媒的懲罰,他就不可能逃脫掉。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樣,信息自由再嚴也是必不可少的。”(注:《金錢與夢想》俞岱曦等著,中國文史出版社。)

一個是國家總理,另一個是國際金融商人,兩人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年會上的公然對立發言,并且互相指責,在國際金融界的會議中還從未出現過。從前國家與個人的經濟實力怎能夠抗衡?但是,從1992年開始,直到前不久,亞洲幾個國家的中央銀行都被一些國際民間金融機構在市場上給擊敗了,致使國際民間金融機構的實力超過了亞洲一些國家的中央銀行。

在國際金融交易中,亞洲的一些國家的中央銀行被民間金融機構擊敗的情況,應該引起亞洲有關國家政府的極大關注,因為,中央銀行如果對本國的貨幣幣值失控,對本國的貨幣與外幣的匯率失控,對金融市場的積極干預不起任何作用的話,這個國家所面臨的就不僅僅是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而且該國中央銀行和政府還面臨著政治危機,該國的安全就遇到了威脅,因為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將下降,對政府抱怨的情緒可能化為不滿的抗議行動。所以,這些國家政府對國際金融市場上的交易與監管,不僅僅是一個金融問題,不僅僅是社會道德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關系國際政治和國家安全的大問題。因為,一些國家的若干民間金融機構所聚集的金融資產比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還多,在國際金融市場交易中,國家的中央銀行反倒不是他們的對手,中央銀行與之較量,一旦失守,這個國家的經濟就要倒退,政局也會不穩。

在亞洲,一些國家政府和他們的中央銀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對本國的貨幣進行保衛戰的時候,他們的目的是為了維護本國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至于大幅度下降,是為了維護本國人民的經濟利益。一些國家在這場貨幣幣值保衛戰中雖然失敗了,但是他們進行的仍然是正義之戰,是道德之戰。而對于一些國際民間金融機構在亞洲金融市場上的投機作法,正象馬哈迪爾總理所說,“這些億萬富翁其實并不需要更多的金錢,但他們卻僅僅因為不愿看到發展中國家的繁榮而進行極不道德的破壞。”從受害的亞洲國家人民的角度來看,國際金融投機者所做的投機結果,使亞洲國家的人民受到了失業痛苦,生活水平下降。最近,一些報紙上還刊載了韓國的個別婦女開始出賣自己的腎臟器官來維持家庭生活的消息。這些足以證明,國際金融投機者的作法是不道德的,是帶有敵意的交易。概言之,國際金融交易既關系到國家民族的利益,也關系到國家的經濟安全。我國的金融市場,在這場亞洲金融危機中沒有受到直接的沖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所進行的港幣保衛戰也獲得了成功。從國內的情況來看,國內資本市場由于沒有對外開放,國內外匯的資本賬戶也處于關閉狀態,不允許外資在我國的外匯資本賬戶兌換。我國也不允許外資以外匯形式直接在我國的證券市場中買賣。正是依靠對國內金融市場的法律保護,在這次的亞洲金融危機中,我國才免受襲擊,這是基本層面的原因。當然,我國的經濟狀況也比亞洲發生危機的國家好得多。例如,我國的外債結構比較合理,人民幣幣值比較穩定,外匯儲備數額比較大,經濟過熱情況已經得到控制等,這些屬于技術層面的原因。

我們需要跟蹤研究國際金融交易領域如何集中大規模的資金,如何進行各種復雜的組合交易,如何避免交易風險,如何利用計算機和軟件對交易進行分析,如何組織大規模的交易戰役和幣值保衛戰役等。然而,國內目前沒有這類的試驗場所,缺乏這方面的專門人才,理論研究也不夠,這對將來我國金融市場進一步對外開放是不利的。作為政府主管部門對市場的監控,必須建立在研究市場與精通市場運作基礎之上,我們制定的法律與規則,也應基于這一基礎。我國在這方面的交易市場,目前雖然還沒有開放,但是我們的研究不能沒有,研究的課題主要是跟蹤,要象當年科技上搞“863”計劃那樣,在金融領域的跟蹤研究也要搞“863”計劃,為將來我國金融市場進一步開放做好準備。

在我們搞跟蹤世界金融發展研究的同時,還要研究金融市場將來開放時,我國民族金融市場的特點是什么?我們的優勢、劣勢在哪里?得失是什么?“失去的只是鎖鏈,得到的將是自由”嗎?這不僅僅是一個金融交易技術性的問題,還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安全的大問題。在考慮這個問題時,有兩個基本點必須注意:一是,我國是一個大國,有12億多的人口,沒有任何其他國家能夠養活得起我國這么多老百姓,沒有其他任何人能夠解決我國人民吃飯、穿衣、交通與住房等基本問題,只有立足于我們自己,所以,我國的金融交易格局,無論如何發展都必須堅持獨立自主,堅持我們的民族性;二是,我國正因為是一個大國,對世界上的事必須有我們自己的看法,讓世界聽到中國人的聲音。我國對世界貿易與金融規則的制定也應該參與。應該看到,當今世界貿易與金融規則的形成,都是將我國排除在外而制定的。從發達國家的角度來看,我國的經濟還不夠發達,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程度還不夠,貿易上還有關稅壁壘等等,從而將我國參與制定規則的機會排除在外。但是,從我國的角度來看,缺少我國參與制定的規則,就不能說得上具有世界性。當今世界貿易與金融市場正在向著多極化方向發展,我國應該向世界表達我們對國際貿易與金融等問題上的看法。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我國一定要參與世界貿易與金融規則的制定,沒有代表發展中國家的我國參與制定的規則,很難是合理的,在全世界上決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也不可能行得通的。為了使我國的經濟與金融進入世界圈,我國不但要有強大的民族工業,要有強大的民族高科技產業,還要有強大的民族金融產業。所以,從現在起我國就要加強國際金融交易與市場監控的跟蹤以及法律上的研究,分析它消化它,將來才能使用它與發展它。

二、要跟蹤研究國際金融交易的高科技化問題

我們要跟蹤研究的另一個問題是,高科技在國際金融交易中的廣泛運用,對國際金融運作產生的巨大影響,以及金融高科技化之后對傳統經濟和法律產生的挑戰。

最近幾年,國際金融領域發生了至少兩項較大的變化:一是高科技在國際金融領域得到了最迅速地運用,即大型國際金融公司在采用高科技方面的投資,幾乎超過國際大型藥品公司在R§D的投資數額。所以,大型金融機構在全球信息的掌握、分析處理的能力上,可以同國家中央銀行與財政部相媲美;二是大型國際金融機構集中化程度越來越高。它們之間不斷合并,從大型變成超大型,從超大型變成巨型,再變成超巨型的國際金融機構。合并后的金融公司可以調動的資本金額也越來越大,已經大到以千億美元為單位來計算資產的程度,這個水平超過普通國家的中央銀行和財政部集資的水平。因此,它們可以稱為“超級巨型國際金融機構”。金融機構不斷集中的原因之一是金融技術革命的推動力,因為金融高技術投資是巨大的,兩家大銀行投資相同的高科技是一種浪費,要想避免重復投資的最簡便方法就是兩家銀行合二為一。

由于高科技在金融領域里的廣泛深入的運用,特別是超高速度電子計算機的信息處理技術、網絡信息交換技術、貨幣電子數據化技術等,使金融市場的格局與交易方式將發生革命性的變化。交易活動將變得更加活躍,規模更大,速度更快、時間更長,高技術運用于衍生金融工具領域,使數以百計的衍生金融產品出現于市場上。金融產品的契約交易表達的金額遠遠超過人類實際物質生產的價值20倍,甚至25倍之多。

早在許多年前,美國紐約的11家大銀行共同承擔了銀行間的支付清算系統,每天用電子轉移的資金超過萬億美元,這個數額超過美國全國所需的貨幣總額,在所有的交易行業中,用電子結算的占85%,用支票結算的占13%,用現金結算的僅占1%多一點(注:《金錢傳》(美)泰德?克羅福德著,段敏等譯,珠海出版社1997年9月,第275頁。)。相比之下,我國的結算系統中支票還占相當大的比重,現金在居民消費中占的比例更大。

在美國有2.6億人口,卻發行了10億張信用卡,75%以上的美國家庭有VISA卡或MASTER卡,或兩張兼有。我國有12億人口,現有信用卡8000多萬張,相當于臺灣地區的信用卡數量。1914年美國的一些商店和加油站開始使用這種小卡片,1947年鐵路和航空公司開始使用信用卡;1950年美國的進餐者俱樂部發行同今天一樣的新式信用卡;1951年美國的富蘭克林國民銀行發行了銀行信用卡。美國今天的信用卡都是銀行發行的,最大的信用卡銀行是花旗銀行。第二大的信用卡銀行是MBNA銀行(注:作者對MBNA銀行總部的考察資料。)。它們兩家銀行的信用卡覆蓋了美國市場的80%,其他數以千計的中小型信用卡銀行分享剩下的20%的市場。美國人使用信用卡所表明的不僅是消費觀念的轉變,更重要的是電子高科技在金融領域運用的廣泛程度與深入程度。相比之下,我國的信用卡發行相當分散,都是小規模的經營,效益不高,在國際上也沒有競爭力。

支票轉帳結算在美國也是采用了高科技手段,美國每天銀行轉賬結算的支票大約有20億張,如果用人工來處理是不可想象的,都是采用機器自動處理的。美國也沒有支票掛失的法律規定了,因為電子印鑒和密碼,使支票丟失也不會損失客戶賬上的金錢。高速度和大規模的電子計算機的使用,就連使用信用卡時要核對簽名也不像以前那樣重視了。時下,美國客戶的信用卡丟失,只要給銀行掛一個電話就行了。

在今天,計算機和網絡通訊在金融領域的運用,使金融業正在變成一個金融數據處理行業。銀行和證券交易公司使用的計算機的數量是最多的,檔次與質量都是最好的,軟件也是最昂貴的軟件之一,而且計算機與軟件更新的速度也是最快的行業之一,金融機構在這方面的投資越來越大。由于競爭的壓力,客戶的成本只能越來越低,所以金融機構只能從擴大市場規模上來降低成本了。

金融高科技化正在對整個經濟結構產生巨大的影響,對于我們所處的社會生活方式,對于我們習慣了的文化與法律制度來說,都將發生影響。美國的一位經濟學家,泰德?克羅福德在談到金融信息時代時說,“以電子為媒介的交換和交易也是從此地到彼地的運動,但這種運動完全是抽象的,我們不能用眼睛來觀察,無論我們付出什么或得到什么,我們也不能親手來完成。”(注:《金錢傳》(美)泰德?克羅福德著,段敏等譯,珠海出版社1997年9月,第276頁。)人們對于這種新的情況,需要有一個適應過程。

我國的金融機構約有15萬個門市網點,職工隊伍有200多萬人之眾,面對國際金融業迅速發展的勢態,面對國際金融交易在亞洲引起的金融風暴,面對國際金融業高科技化的進程加快的時代,我們提出跟蹤研究國際金融領域的幾個問題,將對我國金融業進一步深化改革有巨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