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農村金融發展與收入
時間:2022-08-23 06:00:29
導語:當代農村金融發展與收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代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結構關系是比較緊密而復雜的,我國農村金融的發展與我國經濟之間的聯系,既表現在數量方面,同時也一定程度上由農村農民收入結構這個指標反映出來。本文作者根據我國當代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結構的現狀以及二者之間的聯系,進行研究。主要是根據我國的國家制度層面與金融機構層面這兩個主要層面,來探析當代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結構關系:
1.基于金融機構層面的關系
我國農村的金融機構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的金融服務與資金支持,農村金融機構的變革直接影響農民收入結構的調整。目前,農村金融機構由正規和非正規兩種方式構成,正規金融機構對農村的貢獻力度較大,大多數資金的存貸由正規金融機構提供辦理。然而,由于農村金融機構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很難滿足農民的全部需求。例如:農村郵政儲蓄只存不貸成了吸金機;農村信用社的改革導致“城市化”;農村商業銀行合作銀行等處于初期起步階段對農村經濟的支持力度有限。伴隨著農村經濟的大發展,農民籌集資金有限,非正式金融機構的適時而生為農民提供了一定的資金和支持,彌補了正規金融機構的不足。但是,非正式金融機構以盈利為根本目的,在給農民提供服務的同時收取高額費用,因此,直接影響農民的收入結果與構成。
2.基于國家制度層面的關系
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促進經濟發展是金融業發展的最終目的,在農村地區的金融發展也是以提高農民收入和農村生產力為目標。然而,由于中國提出優先發展工業,走工業化道路,使得農村金融成為政府財政的一部分,為工業化提供了資金支持,導致對“三農”的扶持力度相對不足。從這個層次上來講,農村金融的發展是工業化的催生品,而不是完全為“三農”建設服務,使其嚴重偏離了發展農村經濟的使命。盡管,到了后期國家調整了政策,對農村金融進行調整和金融機構進行改革,但卻始終沒有改變農村金融被政府主導的性質。因此,導致農村金融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從而直接影響農民的收入結構與分配格局,容易造成農民的不滿,產生收入差距,反過來又背離了“三農”發展的要求。國家制度對農民收入結構的影響通過農村金融起作用,因此發展農村金融對農民增收與收入格局的調整具有全局的指導意義。
二、促進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結構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
只有解決好“三農”問題,才可以推動我國農村農業的持續發展,促進農民穩步增收需要發展好農村金融。如何發展好農村金融,不僅是歷史遺留下的難題,而且是對政府工作能力的檢驗。因此,當前政府一方面需要理清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結構的關系,從全局出發協調好農村金融與農民增收的關系,另一方面需要從國家政策與金融機構的改革上給予農村更多的支持與幫助,使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增收達到雙向互動,從而讓農民生活的更加幸福,更加的有地位與尊嚴。因而,我國需要完善現行中國金融的結構以及職能,通過農村金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更加推廣農村正規金融的發展,使得更多農村金融可以健康成長。同時,我國也需要構建健全的農村金融體系,使得農村金融市場主體明確,來促進農村金融機構和市場經濟可以良好地發育,也可以預防金融資源的浪費,最終達到我國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統籌發展,農民收入結構也可以更加健康、收入可以更加迅速的增長。只有這樣,我國農村金融發展才可以成為我國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要條件。
作者:鄧文君單位:貴州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銅仁辦事處
- 上一篇:信用制度與農村金融論文
- 下一篇:企業生產安全管理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