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論文

時間:2022-10-31 08:49:12

導語: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論文

摘要:現有的關于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的研究大多沒有應用全面風險管理的思想。文章在梳理風險管理理論發展脈絡的基礎上,指出供應鏈風險管理應依托全面風險管理理論,進行全面、綜合、系統的風險管理。

關鍵詞:供應鏈金融;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風險管理;全面風險管理

一、風險及風險管理的概念

1.風險的概念。對風險的認識,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一種觀點用不確定性來描述風險,并將風險視為結果的不確定性。美國經濟學家奈特在《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中以可度量的不確定性來定義風險,風險與不確定性的區別在于是否可以度量。Merton和Bodie指出,不確定性是風險的必要條件,但是是非充分條件,即風險都是不確定的,但是在沒有風險的情況下也會有不確定性。莫頓第一次提出風險在客觀性之外還有主觀性,主體的主觀偏好會使得不同主體在認識風險時產生差異。一種觀點用可能性來描述風險。Rennie(1961)認為風險是行為可能帶來的負面結果。SEC(theU.S.Securi-tiesandExchangeCommission,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將風險定義為損失的可能性。高鵬(2008)認為,風險是不良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何湘玲(2009)將風險定義為一項事件可能的結果與期望的結果產生差異的可能性,風險的大小可以用事件的結果產生影響的大小和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共同來衡量。根據風險的內容,有學者認為風險僅指事件發生后帶來的負面影響,即純粹風險。COSO(2004)認為,事項是影響組織目標實現的,源于組織內外的事件或者事故。事項帶來的影響,可能是積極的,可能是負面的,也可能兩種兼而有之。而風險是事項帶來的負面影響,即一個事項對組織目標的實現產生負面影響的可能性。風險的對立面是機會。隨著風險管理研究內容的擴大,對風險內涵的認識也發生了改變。FASB將風險定義為企業未來結果的不可預測性,這一結果包括利得和損失兩方面。2016年,COSO了ERM修訂的征求意見稿,將風險重新定義為影響組織戰目標實現的事項的發生的可能性。新版企業風險管理的定義將風險是負面影響擴展為雙向影響,即風險可能帶來負面影響,也可能帶來正面影響。綜上所述,“不確定性”是風險產生的原因,“可能性”是風險發生的概率,隨著風險管理內容的擴大,對風險的理解也從僅指事項帶來的負面影響變為風險可能帶來雙向影響。2.風險管理的概念。學者們對風險管理的定義可以分為兩類,一類認為風險管理是一種方法;一類認為風險管理是一個過程。從靜態看,Williams和Hans認為,風險管理作為一套科學的方法,以組織目標為依托,利用風險識別、風險衡量、風險應對和風險控制,實現以最低的成本控制風險損失最小的目的。從動態看,Merton和Bodie認為風險管理是通過權衡收益和風險,實現風險降低的一種方案,以及設定計劃、制定決策、采取行動的過程。主體對風險的主觀偏好會影響企業的決策,進而影響風險管理活動的進行過程。舊版ERM框架將風險管理作為一個過程,即這一過程的實施者包括組織的各級人員,其目的為識別潛在事項,將組織面臨的風險控制在其風險容量之下,從而使組織目標在實現過程中可以有合理的風險保障,戰略制定包含這一過程,并且,從戰略制定開始,風險管理活動貫穿于組織的各種活動之中。這是一個非常寬泛的定義,囊括了全部風險。近年來,風險管理的內容不斷擴展,風險管理從管理過程擴展到風險管理文化、價值創造等。新版ERM認為,企業風險管理,即全面風險管理,是組織在創造、實現與維護價值的過程中,和戰略執行緊密結合、風險管理活動所依靠的能力、實踐和文化。在這一定義中,風險管理的內涵被擴展,風險管理從管理過程,擴展到包括風險管理能力和文化;風險管理不僅要保障組織價值,還要為組織創造價值。綜上所述,從靜態看,風險管理是一種幫助企業以最低的成本控制風險損失最小的管理方法;從動態看,風險管理的參與者包括組織內各個層級的人員,利用各種風險管理技術,目的在于把組織風險控制在合理保障之內的一個過程。隨著理論的發展,風險管理的理論內涵不斷被豐富,還囊括了風險管理能力和文化;除了要保障組織價值,風險管理還要為組織創造價值。

二、風險管理理論演進過程研究

風險管理的實踐和理論都發端于美國。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使得風險管理思想在美國萌芽,通過何種方法可以減少甚至消除風險,從而降低經濟損失,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最初,防范風險的主要工具是保險。部分學者根據促使風險管理思想發展的關鍵事件,將風險管理發展歷程分為傳統風險管理(20世紀30年代到80年代)、現代風險管理(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和全面風險管理(21世紀至今)三個階段(嚴復海等,2007;王農躍,2008;張維功等,2008)。也有學者按照風險管理的主要內容,把風險管理發展分為基于保險和財務層面的風險管理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80年代)和基于整體層面的風險管理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今)兩個階段(張琴等,2008;曹元坤,2011)。本文認為,三階段的劃分法并不能對風險管理理論的發展脈絡有一個清晰反映。現代風險管理階段和全面風險管理階段的風險管理思想都強調要從整體角度,對風險管理進行綜合把握,并沒有本質區別。因此,本文把風險管理理論發展分為傳統風險管理階段(20世紀30年代至70年代)和全面風險管理階段(20世紀70年代至今)。1.傳統風險管理階段。20世紀50年代,美國工商企業開始使用風險管理這種管理手段,風險管理逐漸發展成一門獨立學科。在50年代,一些美國的大公司發生了重大損失事件,使得企業高層開始意識到進行風險控制對企業至關重要,風險管理開始興起。起初,風險管理以保險行業為代表。隨著概率論、統計等技術和方法開始應用到風險控制中,以主觀經驗為依據的風險管理活動開始依靠科學技術,風險管理最終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對風險管理系統性的研究始于《企業風險管理》(梅爾,赫爾奇斯,1963)和《風險管理與保險》(威廉姆斯,漢斯,1964)。同一時期,美國主要大學都開設了有關風險管理的課程。在此期間,風險管理理論研究取得了許多成果。1952年,馬科維茨(Markowitz)提出“資產組合理論”,首次將回報與風險聯系起來。馬科維茨發現,與單一證券相比,投資組合可以減小方差,即分散風險。他認為,在投資過程中,風險是重心,而不是傳統的以回報為重心。馬科維茨用統計學中的均值和方差衡量風險,為研究金融風險開辟了一條新思路。1964年,在Markowitz投資組合理論的基礎上,夏普(Sharpe)等人提出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CAPM),表明單個證券的期望收益率由兩部分組成———無風險利率和風險溢價(所承擔風險的補償)。風險溢價的大小由該證券的系統風險(Beta系數)決定,該風險可以通過投資組合來減小。羅斯(Ross)在CAPM基礎上,提出風險資產的收益率不僅與市場證券組合的收益率存在線性關系,而且與其他多種因素存在(近似的)線性關系,拓展了CAPM,提出了套利定價理論(ArbitragePricingTheory)。1973年,美國學者布萊克(Black)和斯科爾斯(Scholes)提出了期權定價模型,為期權定價理論帶來了突破。傳統風險管理階段具有以下特點。首先,風險管理理論從美國發端,逐漸傳播到歐洲等國。其次,風險管理的重要性不斷提高。再次,風險的內涵主要被認為是純粹風險;風險管理的內容主要為防范信用風險和財務風險;風險管理工具主要為保險(王東,2011)。最后,在這一階段產生的投資組合理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期權定價模型等,為現代金融理論發展奠定了基礎,也對金融風險管理作出了重要貢獻。然而,這一時期的風險管理方法缺乏全局性和系統性,風險管理研究局限在企業局部或某些單一的方面。企業中各部門的風險管理實踐也是相互割裂,獨立成型的。并且,只有在決策者認為風險存在時才會對風險進行管理,屬于事后的風險管理,風險管理只作為企業的一項管理活動而存在,還沒有上升到企業戰略的高度。2.全面風險管理階段。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風險管理的全球性運動逐漸興起,這是風險管理理論發展的重要階段。20世紀70年代~80年代,三里島核電站爆炸事故、聯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的農藥廠的毒氣泄漏事故、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事故等一系列嚴重事故使各國認識到風險管理的必要性,催化和推動了風險管理在全球范圍內推廣。風險管理的重要性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認可,風險管理和策略管理以及經營管理共同成為了企業三大管理活動(嚴復海等,2007)。20世紀90年代初,JP摩根銀行提出了以損失為基礎的風險管理方法,即VaR(ValueatRisk)法。VaR法實現了風險的量化和標準化,逐漸被全球金融機構廣泛使用。科技的進步,全球化趨勢的加強,使得企業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巨變,企業開始面臨更加復雜多樣的風險。20世紀末,部分國家的金融系統出現危機和動蕩,以及巴林銀行、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TermCapitalMan-agement,LTCM)等個體金融機構的倒閉,為金融界敲響了警鐘。金融界在進步一思考風險管理問題后,認識到金融風險不是以單一形式,而是以符合形式存在的,單獨的金融風險間往往相互會有聯系,過去對單個風險進行零星管理的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復雜的風險管理需求,風險管理需要從系統角度出發,進行綜合管理。基于此,整體風險管理理念開始萌芽。1992年,Miller從組織和控制的角度提出了整合風險管理(IntegratedRiskManagement,IRM)理念,強調風險的研究范圍要擴大,企業要根據自身風險狀況,在關注單個風險的同時,要對企業整體風險進行整合。心理學、社會學和經濟學之間的交叉形成了整體風險管理思想(TotalRiskManagement,TRM)。TRM理論認為,價格、偏好和概率是風險管理活動三個必要因素,價格代表進行各種風險管理活動所必須支付的成本;偏好表示主體對風險的承受能力;概率表示風險發生的可能性。金融風險管理需要將價格、偏好和概率三者綜合看待,才能實現系統、全面的金融風險控制。從銀行等金融的機構的風險管理實踐中,學者提出了綜合風險管理(GlobalRiskManagement,GRM)。GRM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首先要對金融機構面臨的全部風險進行度量,做到及時、一致和準確;其次是通過程序分析各種經營活動和資產組合中風險的分布,根據對各類風險的定價配置資源;并且,金融機構需要建立專業的部門來進行風險管理活動。21世紀,以2001年“9•11”恐怖襲擊事件、2001年安然公司突然宣布破產、2002年世界通信會計丑聞等為標志,企業越來越認識到風險是復雜而多元的,需要采取全面綜合的風險管理手段,全面風險管理的概念被廣泛接受。2004年,COSO出版了《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EnterpriseRiskManegement--IntegratedFrame-work)》。ERM以1992的內部控制框架為基礎,結合《2002年公眾公司會計改革和投資者保護法案》(薩班斯法案)的要求,對風險、風險管理的定義、對風險管理目標、要素等內容的描述,構成了全面風險管理理論的核心。全面風險管理階段有如下特點。首先,企業開始從系統的、全局性角度考慮綜合的風險管理問題。其次,風險管理的對象從純粹風險擴展到雙向風險,即風險可能帶來負面影響,也可能帶來正面影響;風險管理的內容也從防范信用風險和財務風險擴展到防范企業所面臨的全部風險;風險管理工具也從保險擴展到衍生品以及大數據、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最后,全面風險管理階段強調對風險進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全方位的管理。

三、全面風險管理理論在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中的應用

有關供應鏈風險的研究出現在21世紀初(Christo-pher,Mena,2011)。起初,有關供應鏈風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流和信息流方面,而忽視了對供應鏈資金流的風險管理(Caniato,Gelsomino等,2016;More,Basu,2012)。然而由于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一直難以解決,尤其是次貸危機發生后,中小企業生存更加艱難,越來越多流動性不足的企業嘗試用商業信用來補足銀行貸款的不足(Klapper,Ran-dall,2011)。并且,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由于其處于優勢地位,會通過應收賬款和應付賬款將自身流動性不足問題轉嫁給上下游中小企業,這就使得供應鏈的資金流斷流風險越來越高。因此,近年來,供應鏈融資風險問題成為了學界關注的熱點。與傳統信貸模式相比,供應鏈金融模式復雜,風險更高。2012年爆發的上海鋼貿詐騙案,涉及多家鋼貿企業和多家銀行。由于銀行之間質押信息不互通,倉庫管理存在漏洞,鋼貿企業與倉儲企業相互勾結,偽造倉單,以重復質押方式向銀行套資。2010年,國家出臺調控政策調整產能過剩行業,使得2011年鋼價暴跌,上海鋼貿企業普遍出現虧損、資金鏈斷鏈,“聯保聯貸”模式崩塌,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2014年,青島港曝出大宗商品融資詐騙案件。德誠礦業有限公司、德正資源控股有限公司等多家融資方,和倉儲企業合謀,利用鐵礦石、銅等大宗商品倉單進行重復質押,騙取多家銀行貸款,涉案金額超過180億元,暴露了質押物登記制度不完善,倉儲企業管理不規,銀行風控不到位等問題。如此可見,有效控制風險,是供應鏈金融成功的關鍵點。現有的關于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的研究,內容主要為供應鏈金融風險來源;以商業銀行角度為立足點,對供應鏈金融的信用風險進行研究;基于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對應收賬款模式、存貨模式和預付賬款模式不同模式下的風險評估、質押率等的研究。這些研究或是從供應鏈金融某一參與者出發,或是從業務角度出發,并沒有按照全面風險管理理論,對供應鏈金融風險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此外,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的相關理論研究與實踐較為脫節,實踐中所使用的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并沒有在研究中體現。全面風險管理的思想雖然已經在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實踐中有所體現,但在研究中,大都沒有體現全面風險管理理論的應用。全面風險管理理論要求,風險管理要從全局出發,對整個組織進行全面的、綜合的、系統的考慮。供應鏈金融涉及的參與者眾多,包括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和配套企業、金融機構、物流和擔保等第三方服務機構,在進行風險控制時,需要按照全面風險管理理論的思想,從全局出發,進行全面的、綜合的、系統的風險管理。如果僅從某一點出發,或僅靠某些部門進行風險控制,就容易發生舞弊等道德風險。因此,在進行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活動時,應以全面風險管理理論為依托,設計風險管理流程,協調風險管理活動。

作者:張珂瑩 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