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控機床與數控加工發展論文
時間:2022-02-22 03:53:00
導語:數控機床與數控加工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國內外數控系統發展概述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傳統的制造業開始了根本性變革,各工業發達國家投入巨資,對現代制造技術進行探討開發,提出了全新的制造模式。在現代制造系統中,數控技術是關鍵技術,它集微電子electron、計算機、信息處理、自動檢測、自動控制等高新技術于一體,具有高精度、高效率、柔性自動化等特點,對制造業實現柔性自動化、集成化、智能化起著舉足輕重的運用。目前,數控技術正在發生根本性變革,由專用型封閉式開環控制模式向通用型開放式實時動態全閉環控制模式發展。在集成化基礎上,數控系統實現了超薄型、超小型化;在智能化基礎上,綜合了計算機、多媒體、模糊控制、神經網絡等多學科技術,數控系統實現了高速、高精、高效控制,加工過程中可以自動修正、調節與補償各項參數,實現了在線診斷和智能化故障處理;在網絡化基礎上,CAD/CAM與數控系統集成為一體,機床聯網,實現了中央集中控制的群控加工。
長期以來,我國的數控系統為傳統的封閉式體系結構,CNC只能作為非智能的機床運動控制器。加工過程變量根據經驗以固定參數形式事先設定,加工程序在實際加工前用手工方式或通過CAD/CAM及自動編程系統進行編制。CAD/CAM和CNC之間沒有反饋控制環節,整個制造過程中CNC只是一個封閉式的開環執行機構。在復雜環境(environment)以及多變條件下,加工過程中的刀具組合、工件材料、主軸轉速、進給速率、刀具軌跡、切削深度、步長、加工余量等加工參數,無法在現場環境(environment)下根據外部干擾和隨機因素實時動態調整,更無法通過反饋控制環節隨機修正CAD/CAM中的設定量,因而影響CNC的工作效率和產品加工質量。由此可見,傳統CNC系統的這種固定程序控制模式和封閉式體系結構,限制了CNC向多變量智能化控制發展,已不適應日益復雜的制造過程,因此,對數控技術實行變革勢在必行。
2.數控機床發展趨勢
2.1性能發展方向
2.1.1高速高精高效化速度、精度和效率是機械制造技術的關鍵性能指標。由于采用了高速CPU芯片、RISC芯片、多CPU控制系統以及帶高分辨率絕對式檢測元件的交流數字伺服系統,同時采取了改善機床動態、靜態特性等有效措施,機床的高速高精高效化已大大提高。
2.1.2柔性化包含兩方面:數控系統本身的柔性,數控系統采用模塊化設計,功能覆蓋面大,可裁剪性強,便于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群控系統的柔性,同一群控系統能依據不同生產流程的要求,使物料流和信息流自動進行動態調整,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群控系統的效能。
2.1.3工藝復合性和多軸化以減少工序、輔助時間為主要目的的復合加工,正朝著多軸、多系列控制功能方向發展。數控機床的工藝復合化是指工件在一臺機床上一次裝夾后,通過自動換刀、旋轉主軸頭或轉臺等各種措施,完成多工序、多表面的復合加工。數控技術軸,西門子880系統控制軸數可達24軸。
2.1.4實時智能化早期的實時系統通常針對相對簡單的理想環境(environment),其運用是如何調度任務,以確保任務在規定期限內完成。而人工智能則試圖用計算模型實現人類的各種智能行為。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實時系統和人工智能相互結合,人工智能正向著具有實時響應的、更現實的領域發展,而實時系統也朝著具有智能行為的、更加復雜的應用發展,由此產生了實時智能控制這一新的領域。在數控技術領域,實時智能控制的探討和應用正沿著幾個主要分支發展:自適應控制、模糊控制、神經網絡控制、專家控制、學習控制、前饋控制等。例如在數控系統中配備編程專家系統、故障診斷專家系統、參數自動設定和刀具自動管理(manage)及補償等自適應調節系統,在高速加工時的綜合運動控制中引入提前預測和預算功能、動態前饋功能,在壓力、溫度、位置、速度控制等方面采用模糊控制,使數控系統的控制性能大大提高,從而達到最佳控制的目的。
2.2功能發展方向
2.2.1用戶界面圖形化用戶界面是數控系統與使用者之間的對話接口。由于不同用戶對界面的要求不同,因而開發用戶界面的工作量極大,用戶界面成為計算機(computer)軟件研制中最困難的部分之一。當前INTERNET、虛擬現實、科學計算可視化及多媒體等技術也對用戶界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圖形用戶界面極大地方便了非專業用戶的使用,人們可以通過窗口和菜單進行操作,便于藍圖編程和快速編程、三維彩色立體動態圖形顯示、圖形模擬、圖形動態跟蹤和仿真、不同方向的視圖和局部顯示比例縮放功能的實現。
2.2.2科學計算可視化科學計算可視化可用于高效處理數據和解釋數據,使信息交流不再局限于用文字和語言表達,而可以直接使用圖形、圖像、動畫等可視信息。可視化技術與虛擬環境(environment)技術相結合,進一步拓寬了應用領域,如無圖紙設計、虛擬樣機技術等,這對縮短產品設計周期、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產品成本具有重要意義。在數控技術領域,可視化技術可用于CAD/CAM,如自動編程設計、參數自動設定、刀具補償和刀具管理(manage)數據的動態處理和顯示以及加工過程的可視化仿真演示等。
2.2.3插補和補償方式多樣化多種插補方式如直線插補、圓弧插補、圓柱插補、空間橢圓曲面插補、螺紋插補、極坐標插補、2D+2螺旋插補、NANO插補、NURBS插補(非均勻有理B樣條插補)、樣條插補(A、B、C樣條)、多項式插補等。多種補償功能如間隙補償、垂直度補償、象限誤差補償、螺距和測量系統誤差補償、與速度相關的前饋補償、溫度補償、帶平滑接近和退出以及相反點計算的刀具半徑補償等。
2.2.4內裝高性能PLC數控系統內裝高性能PLC控制模塊,可直接用梯形圖或高級語言編程,具有直觀的在線調試和在線幫助功能。編程工具中包含用于車床銑床的標準PLC用戶程序實例,用戶可在標準PLC用戶程序基礎上進行編輯修改,從而方便地建立自己的應用程序。
2.2.5多媒體技術應用多媒體技術集計算機(computer)、聲像和通信(communicate)技術于一體,使計算機(computer)具有綜合處理聲音、文字、圖像和視頻信息的能力。在數控技術領域,應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做到信息處理綜合化、智能化,在實時監控系統和生產現場設備的故障診斷、生產過程參數監測等方面有著重大的應用價值。
2.3體系結構的發展
2.3.1集成化采用高度集成化CPU、RISC芯片和大規模可編程集成電路FPGA、EPLD、CPLD以及專用集成電路ASIC芯片,可提高數控系統的集成度和軟硬件運行速度。應用FPD平板顯示技術,可提高顯示器性能。平板顯示器具有科技含量高、重量輕、體積小、功耗低、便于攜帶等優點,可實現超大尺寸顯示,成為和CRT抗衡的新興顯示技術,是21世紀顯示技術的主流。應用先進封裝和互連技術,將半導體和表面安裝技術融為一體。通過提高集成電路密度、減少互連長度和數量來降低產品價格,改進性能,減小組件尺寸,提高系統的可*性。
2.3.2模塊化硬件模塊化易于實現數控系統的集成化和標準化。根據不同的功能需求,將基本模塊,如CPU、存儲器、位置伺服、PLC、輸入輸出接口、通訊等模塊,作成標準的系列化產品,通過積木方式進行功能裁剪和模塊數量的增減,構成不同檔次的數控系統。
2.3.3網絡化機床聯網可進行遠程控制和無人化操作。通過機床聯網,可在任何一臺機床上對其它機床進行編程、設定、操作、運行,不同機床的畫面可同時顯示在每一臺機床的屏幕上。
3.存在的問題及相關解決方法深度思考
3.1不斷加強技術創新是提高國產數控機床水平的關鍵國產數控機床缺乏核心技術,從高性能數控系統到關鍵功能部件基本都依賴進口,即使近幾年有些國內制造商艱難地創出了自己的品牌,但其產品的功能、性能的可*性仍然與國外產品有一定差距。近幾年國產數控機床制造商通過技術引進、海內外并購重組以及國外采購等獲得了一些先進數控技術,但缺乏對機床結構與精度、可*性、人性化設計等基礎性技術的研究,忽視了自主開發能力的培育,國產數控機床的技術水平、性能和質量與國外還有較大差距,同樣難以得到大多數用戶的認可。
3.2制造水平與管理手段依然落后一些國產數控機床制造商不夠重視整體工藝與制造水平的提高,加工手段基本以普通機床與低效刀具為主,裝配調試完全*手工,加工質量在生產進度的緊逼下不能得到穩定與提高。另外很多國產數控機床制造商的生產管理依然沿用原始的手工臺賬管理方式,工藝水平和管理效率低下使得企業無法形成足夠生產規模。如國外機床制造商能做到每周裝調出產品,而國內的生產周期過長且很難控制。因此我們在引進技術的同時應注意加強自身工藝技術改造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3.3服務水平與能力欠缺也是影響國產數控機床占有率的一個重要因素由于數控機床產業發展迅速,一部分企業不顧長遠利益,對提高自身的綜合服務水平不夠重視,甚至對服務缺乏真正的理解,只注重推銷而不注重售前與售后服務。有些企業派出的人員對生產的數控機床缺乏足夠了解,不會使用或使用不好數控機床,更不能指導用戶使用好機床;有的對先進高效刀具缺乏基本了解,不能提供較好的工藝解決方案,用戶自然對制造商缺乏信心。制造商的服務應從研究用戶的加工產品、工藝、生產類型、質量要求入手,幫助用戶進行設備選型,推薦先進工藝與工輔具,配備專業的培訓人員和良好的培訓環境,幫助用戶發揮機床的最大效益、加工出高質量的最終產品,這樣才能逐步得到用戶的認同,提高國產數控機床的市場占有率。
3.4加大數控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從我國數控機床的發展形式來看需要三種層次的數控技術人才:第一種是熟悉數控機床的操作及加工工藝、懂得簡單的機床維護、能夠進行手工或自動編程的車間技術操作人員;第二種是熟悉數控機床機械結構及數控系統軟硬件知識的中級人才,要掌握復雜模具的設計和制造知識,能夠熟練應用UG、PRO/E等CAD/CAM軟件,同時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較高的英語水平并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第三種是精通數控機床結構設計以及數控系統電氣設計、能夠進行數控機床產品開發及技術創新的數控技術高級人才。我國應根據需要有目標的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為我國的數控機床產業提供強大的技術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王愛玲教授主編的系列教材《現代數控技術系列》(六本)(①《現代數控原理及系統》②《現代數控機床伺服及檢測技術》③《現代數控編程技術及應用》④《現代數控機床故障診斷及維修》、⑤《現代數控機床操作技術教程》⑥《現代數控機床》),2002年1月國防工業出版社出版以來,2004年已3次印刷,2005年1月再版。
(2)李郝林主編:《機床數控技術》,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2002年9月第1版;
(3)宋本基主編:《數控機床》,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1999年3月第1版;
(4)王永章等主編:《數控技術》,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2次印刷;
(5)朱曉春主編.數控技術[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年9月;
(6)馮志剛主編.數控宏程序編程方法、技巧與實例[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年7月。
摘要
隨著制造業對數控機床的大量需求以及計算機技術和現代設計技術的飛速進步,數控機床的應用范圍還在不斷擴大,并且不斷發展以更適應生產加工的需要。本文從理性客觀的從分析數控機床性能發展方向、功能發展方向、體系結構的發展三方面,針對性的提出我國數控機床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闡述相關解決方法以供研究。
關鍵詞:數控機床,性能,功能,體系結構
- 上一篇:數控技術發展趨勢論文
- 下一篇:安監系統黨風廉政建設會議上的講話
精品范文
10數控機床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