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設備維修專業教學改革探索

時間:2022-04-08 11:05:30

導語:機械設備維修專業教學改革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機械設備維修專業教學改革探索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中職學校機械設備維修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考核評價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針對中職學校機械設備維修專業如何開展工學一體化教學改革進行了分析,闡述了廣西工業技師學院機械設備維修專業在實施工學一體化教學改革過程中的具體做法,本文對于中等職業學校進行工學一體化課改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中職學校;機械設備維修;教學改革;工學一體化教學

中等職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企業培養技能型人才和服務于生產一線的高素質勞動者。目前中職學校機械設備維修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考核評價等方面均存在不少問題,學生理論知識、操作技能與企業需求相脫節,學生綜合素質差,達不到企業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要求。

1中職學校機械設備維修專業教學現狀分析

1.1教學內容的選擇脫離行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目前很多中等職業學校機械設備維修專業的人才培養并不是根據行業或企業需求進行的,教學內容的選擇往往以學科內容為中心,教學內容的編排也服務于學科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與企業的崗位實際需求不相吻合,學生在學校雖然學習了專業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但畢業后學生到了企業仍然難于上崗,企業仍然要花費相當的人力、物力培訓這些學生,時間短則一兩周,長則一兩年,才能讓這些學生上崗從事基層生產操作。同時,國家對職業學校的教材建設沒有總體規劃,教材建設總體滯后,發展緩慢,大多數教材重知識傳授與基本技能訓練,對企業真正需要的技能未進行培養,也沒有重視對學生綜合能力與拓展創新思維的培養。由于教材沒有及時更新,學生畢業后往往發現,自已在學校學過的知識和掌握的技能落后于時展。1.2理論課和實訓課安排脫節,教學效果差。中職學校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安排相脫節,不少學校在機械設備維修專業開設的專業課程還是比較多的,比如:機械制圖、機械基礎、金屬材料與熱處理、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液壓與氣動控制技術、工程力學等。課程雖然開設了不少,但理論與操作相結合的不夠緊密。實訓課程往往單獨安排在理論課程結束后,這就造成學生進行實訓操作時把相關的理論知識忘記了,學生上實訓課時由于知識脫節和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也受到了影響。部分學校雖然進行了理實一體化教學實踐改革,但實施效果仍不理想。1.3授課方法單一,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使用“問答式”授課方法仍較多,教師以講解為主,學生則被動地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是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都不高。不少學生對重復性的實習操作感到厭煩,教學效果差。1.4學生缺乏團隊協作精神,綜合素質較差。傳統的教學基本上沒有采用“分組教學”,學生分組是由于座位的位置決定的,但組內的成員基本沒有合作,學生也沒有接受過團隊的訓練。學生之間缺乏合作、協作精神,學生團體意識弱,個體意識強,溝通和交流的能力沒有得到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不到提高。1.5教師學習機會少,知識和技能更新慢,難以適應。現階段對人才培養的需要企業生產設備更新換代快,生產設備智能程度越來越高,不少學校機修專業的教師缺少學習機會,許多新型生產設備沒有接觸過,教師沒有掌握新型設備的結構、維修、保養,因此教學內容滯后于行業的發展,學生的技能水平必定不能滿足機修行業快速發展的需求。1.6課程考核方法單一,難于調動學生積極性。現有課程的考核方法側重于期末理論知識考核、實踐操作考核,而對學生團隊精神、協作能力的考核占比比較低。這種只關注結果的考核評價方式忽略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與反饋。這種單一的評價方法極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企業需要素質高的技能型人才,現在教育模式卻難于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如何培養既有理論知識,又有操作技能的高素質人才,是亟待我們職業院校教師們需要集中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2“工學一體化”教學改革的意義

2.1“工學一體化”教學的含義。“工學一體化”教學是指以企業工作過程為教學導向,以國家職業標準為教學依據,以校企合作為基礎、以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典型工作任務和企業工作過程設計教學課程體系和內容,按照企業工作過程的順序和學生自主學習的規律進行實訓教學設計并開展實訓教學活動,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相統一相配合、學生能力培養與企業工作崗位相對接、學生實習實訓與企業頂崗工作相統一。“工學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核心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為一體。實訓教學知識和企業工業需求相結合、教師經過企業培訓或有企業工作經驗,學生在實訓教學操作學習的內容與企業的生產工作任務相一致,學生在課堂學到的知識就是今后工作要用到的知識。“工學一體化”教學課程能將職業技能訓練與崗位要求相結合,將工作崗位上的工作內容轉化為學習內容,“學習即工作,工作即學習,做中學、學中做”。2.2“工學一體化”教學模式優勢。2.2.1重構課程體系和教學資源,理論知識結合到實訓教學中。“工學一體化”與傳統學科體系的教學模式不同,它在實訓教學中融入理論知識,在教學中體現以培養學生能力為本的鮮明特點。教學資源也要進行重構,以體現職業教育培養的目標,力圖達到三個轉變:從以教師教學為中心轉向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從以教學大綱教材中心轉向以當前企業實際生產的工作任務為中心;從以學校教學課堂為中心轉向以教學實訓室、實訓中心、生產實習基地為中心。“工學一體化”教學具有以下鮮明特色:上課的教師既有上專業理論課,又能同時上實習指導課,教師同時具有理論和操作技能;教材內容在編排上一體化,既要安排實習內容,也在同時編排理論知識;實訓教室、實訓車間也要進行一體化改造,即實訓教室不僅能滿足操作教學需要,同時也要滿足學生理論學習的需要。教師一體化,教材一體化、教室一體化是“工學一體化”教學的鮮明特色,可以很好地解決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充分參與,體現學生主體作用。2.2.2根本解決實踐與理論脫節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工學一體化”教學模式就是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和“做”結合起來,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內涵就是工學結合、知行結合。“工學一體化”教學讓學生理論學習和操作實訓相結合,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一邊學習操作技能,學生學習興趣高,學習效率得到了提高。“工學一體化”教學模式解決了傳統教學實踐與理論兩個教不環節相脫離的問題,使理論教學與實習教學互相配合成為整體,減少理論課與實習課相脫節的現象。2.2.3構建良好學習平臺,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開展“工學一體化”教學,需要我們構建一個良好的實訓平臺,這個平臺包括多個學習區域:知識查詢區、分組討論區、成果展示區,不同的學習區域完成不同的功能。“工學一體化”教學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教學活動,通過學生參與團隊協作,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團隊意識,通過參與小組學習討論,學生可以培養勤于思考和分析問題的習慣。

3我院機械設備維修專業教學模式改革實施與反思

3.1我院機械設備維修專業“工學一體化”教改的實施。3.1.1通過企業調研進行機械設備維修專業人才需求分析。我院機械設備維修專業組在廣西區內遴選了12家與機械設備維修技術緊密相關、具有鮮明行業特點和代表性的企業進行調研,包含機械制造、工程機械維修、船舶制造、汽車制造、電力設備制造、鋼鐵制造等領域不同類型的行業和企業,通過調研得出當前機械設備維修行業企業對員工的技能需求。在調研的同時,提煉出企業行業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務一共25項,從工作任務中再次提煉出典型工作任務12項,內容包括機械制圖、公差與配合、工量具使用、常用工器件測量與制作、以及常用機械設備維修技能等。3.1.2以企業崗位職業能力重構課程體系。在企業調研時,與企業崗位技術人員和行業專家進行探討,就企業所需人才的崗位知識、能力和素質等項目進行分析,提煉形成了十五個核心能力,并與之對應形成十五個教學課程內容,每個課程列出以及與之對應的應知、應會知識,從而把專業技能培養和企業實際需求有機聯系起來,使學校課程與企業工作任務之間完成對接,形成項目化的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均來自由企業工作實際轉換而來。3.1.3專業教師對教材進行優化。我學院機械設備維修教研組對教改課程進行集體備課,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目標,對教學用的教材進行優化。例如,對《機修鉗工技能訓練》課程的教學內容和要求進行了調整,以培養學生操作技能為主,理論知識以實用、夠用為原則,重點放在實訓操作,減少專門的理論教學課,實際操作需要理論知識通過編排把它們穿插進實訓教學中。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并重,使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有機結合起來。對教材優化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不僅“懂”得了知識,學“會”了操作,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完成一項工作任務。3.1.4采用項目教學法,實施工學結合教學。教學過程采用以實踐操作能力為導向的項目教學法。如《機修鉗工技能訓練》課程共設計了12個能力實訓項目,每個項目包含3-4個子任務,其內容包括相關知識、任務實施、團隊協作等。實訓操作學習任務之間相互獨立又彼此聯系,增加了教學的靈活性。同時改變了“教師講授、學生聽課”的傳統教學模式。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特點,在具體教學時采用分組法,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每組學生人數為5-6人左右。每位同學都有機會參加到課前學習,小組自主學習、小組集體討論和操作訓練中,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3.1.5教學過程采用“六步法”教學。教學中每一個學習任務都有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六步法”教學過程,它包括:“信息獲取”、“計劃編制”、“方案決策”、“操作實施”、“小組總結”、“綜合評價”等六個步驟。教學過程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從而實現教師少講,引導學生主動學、積極做,徹底改變了單一口授的教學模式,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學生在資訊獲取、制訂計劃、討論決策等環節都能積極參與,特別是在總結評價階段,不少學生的團隊協作、語言表達能力得到較大的提高。3.2實施工學一體化教改的效果。根據教研組的安排,我系在兩個2016級機械設備維修專業班級、兩個2017級機械設備維修專業班級進行工學一體化教學應用實踐,采用工學一體化教學后,學生測驗成績、溝通能力、團隊合作意識等與采用傳統教學的班級相比有明顯的提高。通過三年的教學實踐證明,工學一體化教學模式的試點教學效果明顯,得到教師和學生的普遍贊同。兩個2016級機械設備維修班級于2018年下半年在完成學校的教學后進入企業進行為期六個月的工學一體化生產實習,真正將在學校學到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與企業生產實際相結合,達到了“學中做,做中學”的目的。兩個工學一體化課改班級學生進入企業后,學生發現平時學習的實訓操作任務就是企業的真實工作任務,能順利地實現從一名學生到崗位操作工人的轉換,能更快更好地工作,普遍受到企業的好評。課改班級學生就業機會更多,上崗后的離職率明顯降低。3.3存在不足與教學反思。工學一體化教學課改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依然存在不少問題,值得進一步思考與探究。個別學生對工學結合一體化教學認可度不高,有實施過程中不配合;學生對工學結合課題實訓的理解不夠,對課題實訓的意義認識不充分。學校的實訓教學環境與企業真實的工作環境仍有較大差別,在學生實訓用的學習任務與企業的真實工作任務也有所不同,學生從學校走向工作崗位還需要一段時間適應。教師的企業實踐經驗不夠。教師進入企業一線參與生產實踐不夠,有些授課教師對企業的運作管理流程不熟悉,教學內容與企業有脫節,需要進一步加強教師下企業進行煅煉。現有實訓場地與設備明顯不足。在工學一體化教學模式下,對學生的自主學生和動手能力要求都較高,由于學校場地有限、設備有限,而學生班級多,現有實訓場地與設備明顯不足,教學效果沒能很好體現出來。通過對我院機械設備維修專業的教學改革實踐效果分析,可以看出,工學一體化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自已學習能力,獨立操作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也增加了學生對企業工作的職業認同感。

4結束語

與傳統的學科體系教學模式相比,工學一體化教學模式在提升學生理論知識、提升學生操作技能、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團隊協用精神等方面效果明顯。雖然仍存在個別問題,但都是總體是良好的,并且可以通過加大教改力度、加大師資培訓、增強校企溝通、家校溝通等方式得到解決。總體來看,工學一體化教學模式符合中職學校的教學特點,要使其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需要教師和學生互相配合、共同努力,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積累,不斷完善和改進。

參考文獻:

[1]劉偉標.機械加工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職業,2016(34):28-29.

[2]陳海麗.基于工作過程的化工設備機械基礎課程學習情境設計[J].職業,2014(02):77-78.

[3]史惠珍.《機械與機電設備安裝維修》課程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13(01):215-216.

[4]張洋洋.一體化課程教學的內涵及實施[J].文教資料,2019(29):207-208.

[5]丁義軍.談技工院校機械專業教學的改革途徑[J].才智,2014(12):139.

[6]劉樂海.淺析技工院校工學結合一體化教學改革的組織實施[J].海峽科技與產業,2018(04):121-122,125.

[7]王智能,劉杰.“機械設備維修”課程學習情境設計初探[J].科技風,2009(14):31.

作者:許小玲 單位:廣西工業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