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設計課程與教學改革策略淺析

時間:2022-11-13 02:50:54

導語:機械設計課程與教學改革策略淺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機械設計課程與教學改革策略淺析

摘要:為了做好機械設計人才的培養,促進新工科背景下機械設計課程教學改革,分析了基于機械設計的人才培養實踐教學模式。應建立完善的創新型工科機械設計人才實訓基地,開展工科機械設計全程業務培訓,建立完善的就業輔助系列活動。提出新工科背景下機械設計人才教學改革應綜合實訓基地的建設思路和實踐培訓方式。

關鍵詞:新工科背景;機械設計;綜合實踐教學;策略

近年來,移動技術、智能終端裝備、大數據及云計算技術不斷發展,工科內課程教學改革逐漸朝著系統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方向發展。在新工科背景下,機械設計的人才培養尤為重要,對于我國工科行業業態發展影響巨大。

1基于機械設計的人才培養實踐教學模式

1.1建立完善的創新型工科機械設計人才實訓基地。在新工科背景下,人才既是企業發展的需求也是社會發展的需求,在進行人才培訓活動時,要將校園作為教學主導,企業應與校園聯合支撐,實現新型新工科背景及課程教學改革人才培養的系統建設,使院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更為緊密。通過企業與學校的連接,在企業中建立學生實習、就業和創業為一體的學生發展引導實訓基地,開展校企聯合的教學模式,還能使學校在教學活動中了解企業的人才需求,有針對性地對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進行改革。企業也可以直接在教學完成后與學校對接,從學校中獲取優秀的人才。可以在校內建立相應的機械設計小課堂或體驗教室,將其作為依托,建立機械設計服務中心,學生在課余時間可以進入其中進行實習或兼職,一方面,能夠使學生的專業技能得到鍛煉,另一方面,為企業招募具有較高工科機械設計水平的學生提供了平臺。在企業內部需要建立新工科背景下的收發平臺,使學生在畢業實習時能夠直接進入企業,與相關工作人員進行交流,完成實習作業,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與企業直接對接。1.2開展工科機械設計全程業務培訓。在開展常規的實踐教學時,通過理論學習、模擬實驗和實踐訓練的方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全面掌握最前沿的機械設計專業技術和機械設計信息技術,使學生了解不同機械系統的設計、應用、分析、開發等多個專業的綜合技能。在開展實踐教學時,實踐內容應與新工科背景下的機械設計方式、市場狀況、機械設計方案以及智能課程教學改革等現代化的教學、實踐體66系全面連接,將我國現代化工科行業中各個內容全面覆蓋,形成現代化的工科專業教學模式。在進行業務培訓時,需要將智能化技術作為教學重點,學生可以將自身的學習重點放在硬件設置和軟件設計上,具體的學習內容可根據學生的發展方向進行合理調整,以達到創新設計和開發的效果。智能化技術是現代新工科背景下的主要內容,學校和企業都應意識到智能化發展的重要性,了解不同環境下智能化設施的運作模式,企業也需要為學生提供這些平臺,使學生能夠在接受工科機械設計專業培訓時獲得全面的業務培訓。1.3建立完善的就業輔助系列活動。在就業前,每個專業的學生都需要進行有效的實踐演練。學校可以為學生建立完善、有效的機械設計實踐演練平臺,合理利用校園內部的機械設計小部門,使學生進入到校內的機械設計部門中開展機械設計活動,而小部門中的人員管理、機械設計、實踐操作都與實際工作中一致。直接將學生放進小部門中開展實習輔助活動,能夠使學生盡早了解市場的具體狀況,了解未來可能的工作環境,使學生獲得最真實的就業體驗,大大提高學生在進入崗位后的適應性。在開展實習就業時,可以在學校內建立校園活動、企業實習以及種子計劃等多種支持學生創業和就業的項目,使學生在畢業前能更早更深地接觸我國現代化的工科行業,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為了滿足機械設計背景下的創新型工科人才需求,在創新和創業方面,院校與企業相互連接,建立創業大賽,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使學生的基本素養能夠滿足新工科背景下對創新型機械設計人才的需求。

2基于新工科背景背景下的機械設計人才教學改革方案

2.1綜合實訓基地的建設思路。新工科背景下機械設計人才實踐教學中,要設置完善的實踐基地和新工科背景下機械設計內容。在對學生進行培養時,需要遵循課堂教學理念,并結合實踐操作合理應用,使人才培養方向與現代人才市場的需求相吻合,保證高等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完整融合。一方面,工科機械設計在開展各個環節的實訓教學時,內容應包括機械系統的認知、現代智能設備的分析、前沿理論的討論、信息技術實訓等多個方面,使學生了解工科機械設計各個環節的開發方式和應用方案,使其實踐操作能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學生進入實訓基地后,能夠了解機械設計行業,明確機械設計需求,對各個環節進行演練,使學生全面了解現代化機械設計智能化系統,熟練掌握這些知識能夠使學生的運營管理和系統分析能力得到提升,大大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2.2綜合實訓基地的實踐培訓方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于信息化技術的接受程度較高。在完成實訓基地的學習后,學生需要直接面對人才市場競爭,所以實訓基地培訓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真實檢驗,同時也強化了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應用能力。在開展教學時,要將目光放在課后實訓作業布置和指導中。在新工科背景下,課程內容覆蓋面較廣,所以需要對各個步驟進行反復的熟悉和認知,這樣才能有助于提升教學質量。基地內企業需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實踐操作機會,讓學生與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進行交流和溝通。院校應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實訓機會,使學生主動參與工作和實習,使其通過實踐操作來完成自身的二次學習。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通過工科跨界交流的方式開展活動,舉辦創新創業大賽,幫助學生在模擬情境中認識到自己的缺點,提升學生對工科行業中各個環節的了解。

3結語

在開展機械設計的人才培訓時,需要了解綜合實訓教學的具體方向,做好相應的改革,與現代化社會發展和時展相連接,對特定的崗位進行有效的探究和分析,根據實踐崗位的需求,對教學方案和教學材料進行合理調整。學校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課外實訓機會,鼓勵學生參與,提升教學質量,為我國機械設計行業培養專業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陳越超,王佳敏.新工科背景下“學、練、賽、創”四位一體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9,38(12):148-152.

[2]鄒愛成,王群英.具有新工科特征的機械類專業柔性訂單式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23):194-195.

[3]顧海,孫健華,徐媛媛,等.“新工科”視域下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四用”人才培養改革與實踐———以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為例[J].高教學刊,2019,(23):151-154.

[4]馮翠云.“新工科+智能制造”背景下“虛擬仿真技術”的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實踐探索[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9,(06):193-195.

[5]舒敬榮,孫靜,計勇,等.新工科和智能制造背景下傳統機電類專業的智能化升級改造———以安徽新華學院為例[J].合肥學院學報(綜合版),2019,36(05):113-118,129.

[6]趙華君,胡旭,羅天洪,等.傳統工科專業人才培養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以重慶文理學院機械工程專業為例[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8(05):131-140.

作者:冀曉紅 單位:沈陽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