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教育改革的思考

時間:2022-06-08 10:10:54

導語:機械教育改革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機械教育改革的思考

除了學校規定的政治理論課以外,應適當地增加一些成功企業的企業理念和文化的介紹和案例學習或者講座。讓學生提前了解企業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是什么,有助于同學調整自己的思維和行為方式。

教師多元化

如何使機械教育貼近企業,了解企業的需求,是機械教育的課題。教師是傳道授業的主體,學生水平的高低除了取決于自身的努力之外,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和知識結構同樣具有重要影響。教師多元化是解決這個課題的切入點之一。對授課的教師,有的是學校的職工,有的是外校的兼職或客座教師,最好能讓企業的工程師或者管理人員結合學校的教學需求和企業的實踐介紹他們的體會和經驗,甚至是聘請有實績有經驗的企業人員出任教師。如上海交大的卓斌老師。卓老師曾在上海通用泛亞技術中心長期從事發動機ECU的標定工作,具有豐富的工程管理和實施的經驗,所以他帶的博士生,不僅理論知識扎實,工程應用能力很強。卓教授前幾年受聘于玉柴的工程院院長。2008年廣汽客車與玉柴合作,為亞運會開發LPG混合動力公交車。在研發試制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卓教授以及玉柴的開發團隊(骨干成員多為卓教授的博士畢業生)基礎理論深厚、很強的工程應用能力。一年多的攻關和路試后,LPG混合動力公交車及時交付廣州亞組委和公交用戶。經過半年多的使用,玉柴和廣汽客車聯合開發的LPG混合動力公交車受到亞組委的肯定和用戶的好評。前些時候收到用戶反饋的意見,對燃用LPG的混合動力公交車節能20%以上表示滿意。國家部委的一些領導及行業的專家評價說這是真正意義上自主研發的工業化混合動力公交車。

教材與時俱進

機械教育作為應用學科,相關的專業課的教材應該與時俱進。教材的編寫,除了鼓勵授課的老師編寫外,可以嘗試高校和企業聯合編輯。我原來在廣州的一家合資汽車公司工作。走訪用戶后發現人們對車身強度和剛度的認識有個誤區,認為車身鋼板越厚越安全,碰撞后車身變形量越小越安全。事實上如業內所知,車身的碰撞安全,主要由車身的結構設計決定,該強度高的地方就要保證不變形,該吸能的地方就讓其潰斷來緩沖撞擊力。合作方在車身的安全設計包括行人保護屬世界領先水平,有意宣傳。如果將這些研究結果編入教材,一方面可以充實教材的內容,同時,也可以澄清誤區的一些看法,于學校和企業是兩利。我曾與學校的老師探討校企合作編寫有關車身結構安全設計方面的教材,但發現教材的編寫立項和出版審批程序繁瑣且費時而作罷。最后與清華汽車安全專家黃世霖教授合作,將外方的某款產品整個車身數學模型提供給學校。通過實車碰撞和CAE模擬分析,在國內首次揭示了轎車柱狀側碰的基本形態和結果。校企合作滿意。

教學實踐與企業相結合

作為工程技術類的機械教育更應注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我在英國考文垂大學進修時了解到,每年本科生畢業前夕,學校都會舉辦畢業生的習作或設計展覽。當時參觀了機械工程學生的畢業設計展示會,有各種小發明,更多的是車身造型、汽車燈具造型和發動機的一些改良設計,現場吸引了相當多的觀眾,有些觀眾來自企業。他們通過學生的設計遴選人才,甚至直接購買學生的設計專利應用到企業的產品中。當時現場介紹說BMW有一款V8的發動機的進氣系統設計就是出自考文垂大學生的一些設計成果。學生們畢業設計的成果展示,提升了后來者的學習積極性,鍛煉了學生們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和責任感。這些畢業設計的課題,很多是學校和企業共同選定的,凸顯了教學實踐與企業需求相結合的特點。

結語

機械教育的創新也即是機械人才培養的創新,培養出符合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創新型人才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和重大任務。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人才培養的工作必須以市場的需求為導向,以滿足企業生產經營的要求為目標,培養不僅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更要具備掌握分析事物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出企業渴求的真正人才。

作者:蔣平葉蓉燕蘭波單位:廣汽集團